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感性空间到感性实践: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学的理论起点 被引量:1
1
作者 刘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7-74,共8页
20世纪60年代崛起的当代空间社会学,不仅是对以往结构性研究方式的突破与超越,也应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学术传统的回归与发展。空间思维,不仅未曾在马克思思想中“缺场”,恰而相反地贯穿在马克思的整个思想历程中。在1839—1841年的... 20世纪60年代崛起的当代空间社会学,不仅是对以往结构性研究方式的突破与超越,也应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学术传统的回归与发展。空间思维,不仅未曾在马克思思想中“缺场”,恰而相反地贯穿在马克思的整个思想历程中。在1839—1841年的早期作品中,马克思便提出了感性空间这一概念,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学的理论萌芽,而感性实践观的提出成为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学的理论基点。基于感性空间到感性实践的理论起点,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了不同角度的空间批判,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学在新时代的理论演进。回溯与明确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学的理论起点与脉络,对接续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推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理论体系的创新建设具有重要而深刻的理论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空间 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学 感性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素养导向的学科实践:内在逻辑与学习进程 被引量:24
2
作者 刘艳 郭元祥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45,共8页
学科实践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科学习新形态,指向学生应对复杂问题情境的胜任力与协作交往的道德力的培育。学科实践包含人类实践、专业实践和个体实践,其紧紧围绕着学科知识与学科实践、学科观念与学科实践的互通关系而展开,知识在人... 学科实践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科学习新形态,指向学生应对复杂问题情境的胜任力与协作交往的道德力的培育。学科实践包含人类实践、专业实践和个体实践,其紧紧围绕着学科知识与学科实践、学科观念与学科实践的互通关系而展开,知识在人类实践中产生又在指导和规约实践中得以发展,个体观念则在经历学科知识生产和发展的思维过程和实践过程中得以建构,再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以发展学生的学科理解力与学科实践力。学科实践以感性实践为起点,在复杂问题解决学习中通过理性实践与协作探究深化知识理解,并在知行循环中实现知识迁移与知识应用。让学科实践在学校教育中得以真正落实,需明确“学用合一”的学习理念,以“学科心理”来融通系列学习活动,厘清进阶性学科问题与问题链的现实路径,并致力构建意义协商的学习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实践 学科观念 感性实践 社会建构 复杂问题解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的实践感性观及其审美现代性 被引量:1
3
作者 杜学敏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83-88,共6页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对象化和人的全面解放思想的美学特质 ,建基于其实践、能动和历史性的实践感性观之上。这使他不仅完成了从感性认识论美学向人类存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感性学美学转换 ,超越了他以前的旧哲学美学 ,而且以其对感性本质...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对象化和人的全面解放思想的美学特质 ,建基于其实践、能动和历史性的实践感性观之上。这使他不仅完成了从感性认识论美学向人类存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感性学美学转换 ,超越了他以前的旧哲学美学 ,而且以其对感性本质的深刻把握直入审美现代性问题性之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实践感性 审美现代性 当代审美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是人的实践感性本质力量的自我表现新解——以时尚文化为视角
4
作者 张卫霞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7-160,共4页
文章试图通过分析时尚文化的三大审美特征——具有感性的形象、表现人性的内容、让人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从新的角度论证"美是人的实践感性本质力量的自我表现"的命题,说明人在美的领域内实现的自我表现,在内容方面主要涉及... 文章试图通过分析时尚文化的三大审美特征——具有感性的形象、表现人性的内容、让人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从新的角度论证"美是人的实践感性本质力量的自我表现"的命题,说明人在美的领域内实现的自我表现,在内容方面主要涉及实践感性的本质力量,在形式方面主要涉及人和其他事物的感性行为和感性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感性 本质力量 感性形象 审美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实践的它批判和自批判 被引量:7
5
作者 陆剑杰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18,共6页
马克思对社会实践的批判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在他看来,社会实践有对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社会结构、社会运动的基础性,却没有超然的、抽象的神圣性。从“劳动异化论”经“感性实践论”到“实践自由论”,展示了马克思对社会实践的... 马克思对社会实践的批判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在他看来,社会实践有对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社会结构、社会运动的基础性,却没有超然的、抽象的神圣性。从“劳动异化论”经“感性实践论”到“实践自由论”,展示了马克思对社会实践的批判轨迹。人类思维对社会实践的批判,是社会实践的“它批判”或“反思的批判”。人类精神生活的积极成果均是这种“它批判”的产物,而“它批判”在实践总过程中只是社会实践“自批判”的一个中介环节。实践的自律性使社会实践由曲折到前进;实践的创新性则使社会实践创造出越来越高的条件,从而实现从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发展。实践“自批判”的终极指向是超越生产劳动实践的“必然王国”,达到具有充分精神享受价值的人类生活的“自由王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实践 批判 自由论 基础性 创新性 反思 创造 感性实践 必然王国 自由王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原则在当代社会理论中的复兴与创新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少杰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13,共7页
马克思确立的实践原则是社会理论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在社会理论从经典到当代的演化史中经历了确立、排斥、复兴与创新的变化。是否有效坚持实践原则,规定了社会理论的兴衰变迁。当代社会理论在复兴实践原则的同时也实现了内容丰富的理... 马克思确立的实践原则是社会理论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在社会理论从经典到当代的演化史中经历了确立、排斥、复兴与创新的变化。是否有效坚持实践原则,规定了社会理论的兴衰变迁。当代社会理论在复兴实践原则的同时也实现了内容丰富的理论创新,关于话语实践、感性实践、选择实践和制度实践的研究,是当代社会理论依据实践原则实现理论创新的突出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理论 实践原则 话语实践 感性实践 选择实践 制度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的无目的性与目的性的辩证统一”质疑——与胡义成同志商榷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广亮 高立胜 《云南社会科学》 1984年第4期85-89,5,共6页
胡义成同志在《实践属性之再探索》(载《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以下简称胡文。)中认为,实践除了固有目的性、社会性和能动性等之外,还具有无目的性、生物性和被动性等属性;并由此提出了“实践的无目的性与目的性的辩证统一”等命... 胡义成同志在《实践属性之再探索》(载《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以下简称胡文。)中认为,实践除了固有目的性、社会性和能动性等之外,还具有无目的性、生物性和被动性等属性;并由此提出了“实践的无目的性与目的性的辩证统一”等命题。我们认为,作者提出的实践具有无目的性以及实践的无目的性与目的性辩证统一的观点和命题,是难以成立的。在此,愿将我们的几点看法,就教于胡义成同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目的性 起始点 实践活动 辩证统一 人类认识过程 感性实践 实践与认识 体认 无目的的 主观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实践无目的性同目的性的辩证统一
8
作者 胡义成 《河北学刊》 1985年第1期42-46,共5页
当前国内外理论界广泛地存在着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对“实践”的理解,包括实践固有目的性而不同时具有无目的性,更有甚者把“目的是实践的起始点(出发点)”命题,当作马克思主义命题。这种观点误解和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经典... 当前国内外理论界广泛地存在着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对“实践”的理解,包括实践固有目的性而不同时具有无目的性,更有甚者把“目的是实践的起始点(出发点)”命题,当作马克思主义命题。这种观点误解和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实践论与反映论相统一的思想,应予讨论和纠正。 实践始于无具体目的 毛泽东同志曾把实践论称为能动反映论。《实践论》把人的“肉体感官”对客体的反映,不仅视为特定认识的起始点,而且视为特定实践的起始点。《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进一步指出,“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就是“物质——意识——物质”的过程,这是对反映论和实践论相统一的进一步具体化和明确化。后来,毛泽东同志又指出:“所谓认识客观真理,即是人在实践中,反映客观外界的现象和本质,经过渐变和突变,成为尚未经过考验的主观真理。要认识这一过程中所得到的主观真理是不是真正反映了客观真理,还得回到实践中去,看是不是行得通”。这里实践始于“反映客观外界的现象”的意思是明确的。正如《实践论》所说,感性认识只是“感觉和即象的阶段”,它还形不成实践主体对所实践特定事物的理性认识,因而,实践主体在这个阶段上也形不成对所实践特定事物的具体目的(包括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目的性 感性实践 理性 科学实践 起始点 实践论》 实践主体 辩证统一 反映论 两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及其尺度与艺术实践
9
作者 满都夫 《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4年第5期104-110,共7页
美的存在对象和美感意识,审美活动、创造美的实践及美的观念等等是一种不同于理论概念形态——精神对物质,意识对存在关系——的特殊的对象和范畴。这一对象和范畴的特殊性就在于:美、艺术和美感意识、审美活动、创作表现实践等等在本... 美的存在对象和美感意识,审美活动、创造美的实践及美的观念等等是一种不同于理论概念形态——精神对物质,意识对存在关系——的特殊的对象和范畴。这一对象和范畴的特殊性就在于:美、艺术和美感意识、审美活动、创作表现实践等等在本质上不属感性实践活动,并且是人的本质力量运用美及其尺度的感性实践活动的直接现实。因此,在历史上哲学家们虽然没有明确地意识到美的对象与范畴的这一根本本质特征,但是都意识到它是一种特殊的和独立的对象与范畴。从这一特殊的对象与范畴,可以看到三种不同的结构层次或对象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样态 艺术实践 人的本质力量 物质运动形式 美感意识 属性 乐音 自然物质 感性实践活动 内在固有的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理性何以“可见”:交往革命的心理转向与日常现实的媒介再造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铁云 李文洁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0-76,共7页
在传统媒体时代,人类社会整体上处于机构化运行状态,理性逻辑规制着各种元素的出场、组合调配与再生产,欲望、情感以及信念等非理性因素在传播实践中被迫“让渡”。互联网和社交媒体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全方位沉降以及赋权/赋能的重要机制... 在传统媒体时代,人类社会整体上处于机构化运行状态,理性逻辑规制着各种元素的出场、组合调配与再生产,欲望、情感以及信念等非理性因素在传播实践中被迫“让渡”。互联网和社交媒体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全方位沉降以及赋权/赋能的重要机制,激活了无穷无尽的个体和社会要素,创设出一种新的社会交往场景,人们更重视使用媒介时的情感体验和感性互动。趣缘链接和关系认同的内在装置,使社交媒体的空间生产从一开始便铺展于非理性逻辑,感性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和存在方式越发可见。这一现象,既明证了交往革命牵引于社会化媒体的属性偏好,也宣告了理性主义哲学在奔波千年之后必须重新回到存在本身,观照人的非理性和感性实践。基于此,文章结合媒介学相关知识,围绕交往革命的心理转向及其生成机制展开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理性 交往革命 理性逻辑 媒介化建构 感性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尔库塞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化的理解——对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的文本学解读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雨辰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0-195,共6页
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所阐发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一种以"感性实践活动"为基础、关于人的本质及其实现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和人道主义理论。马尔库塞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上述理解不仅是他建... 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所阐发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一种以"感性实践活动"为基础、关于人的本质及其实现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和人道主义理论。马尔库塞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上述理解不仅是他建构社会批判理论的逻辑起点,而且也代表了人本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解释马克思哲学的共同理论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实践 劳动 人的本质 对象化 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将是一门科学”思想新解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荣江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14,共8页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试图摆脱传统、抽象、思辨的哲学研究方式,从人的现实、感性的实践活动出发,以"直接的、非哲学的科学"的研究方式来表述和研究问题,实现了其世界观和...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试图摆脱传统、抽象、思辨的哲学研究方式,从人的现实、感性的实践活动出发,以"直接的、非哲学的科学"的研究方式来表述和研究问题,实现了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转变。他以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作为理论的基本前提,展开并阐述一种解决历史之谜、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一门科学"的思想便是这一理论在科学观上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从其理论前提出发必然得出的结论: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将是一门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稿》 “非哲学的科学” 感性实践 对象性 一门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思辨逻辑”到“文化逻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展现的思维方式变革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刚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36-40,共5页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展现了从"思辨逻辑"向"文化逻辑"的思维方式变革,正是这种思维方式转变才使"感性实践"的唯物主义新哲学成为可能。基于"文化逻辑"的马克思新哲学是"感性实...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展现了从"思辨逻辑"向"文化逻辑"的思维方式变革,正是这种思维方式转变才使"感性实践"的唯物主义新哲学成为可能。基于"文化逻辑"的马克思新哲学是"感性实践"层面上的文化哲学;是以文化总体(人的世界)的分裂与统一的运动为本体的本体论;是关于主体与客体在文化总体中反映与创造、建构与重构、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达到统一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人的本质和存在方式的人学;是实践论、价值论、主体论与辩证法的真正融通。人的世界的一切均在文化总体中生成、演变、分裂和统一。这一文化哲学代表了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相统一的深刻哲学立场,它是"人"与"自然"得以同时性显现进而向自由复归的理论基石,它构成了共产主义运动的文化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辨逻辑 文化逻辑 感性实践 对象性思维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可超越的本体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广森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2-65,共4页
本体论与人的本性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本体论与人的本性的相关性决定了本体论不可取消。现代哲学拒斥的是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依然守持了本体论的承诺。马克思以感性实践对本体论思维方式的超越,既保持了哲学的形上超越之维,又... 本体论与人的本性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本体论与人的本性的相关性决定了本体论不可取消。现代哲学拒斥的是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依然守持了本体论的承诺。马克思以感性实践对本体论思维方式的超越,既保持了哲学的形上超越之维,又切近了人的真实本性,体现出哲学的真正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论 人的本性 感性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艺术教育的基本教学原则 被引量:1
15
作者 杜卫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4-26,共3页
“活动”是一个意义丰富的概念,我们这里指的是主体身心参与的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是学生积极能动地获得切身经验的过程,具有感性实践与心理过程有机联系的特征。在教学中,活动是知行协调的过程,它是学生身心协调地成长、发展各种能力... “活动”是一个意义丰富的概念,我们这里指的是主体身心参与的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是学生积极能动地获得切身经验的过程,具有感性实践与心理过程有机联系的特征。在教学中,活动是知行协调的过程,它是学生身心协调地成长、发展各种能力、学习各种知识和技巧的最主要、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我们认为,艺术课教学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但总起来说,是以“活动”为中心的。“活动”是艺术课教学的基本方法论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教育 艺术课教学 心理过程 有机联系 主客体相互作用 基本教学原则 感性实践 方法论 身心协调 教学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育活动课的分类
16
作者 但武刚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0年第2期60-61,共2页
德育活动课分类的研究是深化活动课程研究的基本课题。根据个体操作对象的不同,可以把德育活动课分为:感性实践活动、认知学习活动和游戏娱乐活动。
关键词 德育活动课 分类 感性实践活动 课程研究 娱乐活动 学习活动 游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学”视野中区域化教师教育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霞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1-155,共5页
区域化教师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的发展。从马克思人学理论的视阈看,一方面,人的感性实践活动是人之为人的本性,是生成、发展和完善自身的过程;另一方面,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与他所处世界的整体性和共同性是构成人的本质... 区域化教师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的发展。从马克思人学理论的视阈看,一方面,人的感性实践活动是人之为人的本性,是生成、发展和完善自身的过程;另一方面,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与他所处世界的整体性和共同性是构成人的本质的关键。因此,区域化教师教育的发展首先是要回归教师个体的教学教育实践,其次要注重对教师所在区域教育环境整体的营建,使区域成为教师教育发展的沃土,从而走向"主体间"关系的区域化教师教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学 区域化教师教育发展 感性实践 主体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典理论理解与人本主义之间——回顾与简评新中国第三次民法典起草中的基础理论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清林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8-72,107,共6页
新中国第三次民法典起草涉及的问题比较多,其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支撑起整个民法典起草的基础理论。显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民法学理论构建的原点。在回顾和评析该理论引发的民法结构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应当重新从马克思哲... 新中国第三次民法典起草涉及的问题比较多,其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支撑起整个民法典起草的基础理论。显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民法学理论构建的原点。在回顾和评析该理论引发的民法结构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应当重新从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感性人的生产实践”去理解这一个经典理论,从而自觉步入人本主义大道上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民法调整对象 人本主义 感性人的生产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政治工作的哲学基础建设初探
19
作者 余福洲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42-46,共5页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建设思想政治工作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理论基础。这不仅是我们党的任务和目标提出的要求,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须强调的。1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完整的体...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建设思想政治工作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理论基础。这不仅是我们党的任务和目标提出的要求,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须强调的。1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完整的体系、丰富的内容。它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它革命的实践的本质,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受了实践的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 哲学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哲学基础 感性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与世界 描述方式 选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性和恶都是出于意愿——论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德性即知识”的批评 被引量:2
20
作者 宋友文 《重庆社会科学》 2006年第12期36-37,42,共3页
亚里士多德在批评“德性即知识”的命题时,认为苏格拉底抹煞了灵魂中的非理性部分,忽视了意志和情感在德性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灵魂二分的思想,认为德性是理性对灵魂欲望部分(非理性部分)的控制和正确引导,而... 亚里士多德在批评“德性即知识”的命题时,认为苏格拉底抹煞了灵魂中的非理性部分,忽视了意志和情感在德性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灵魂二分的思想,认为德性是理性对灵魂欲望部分(非理性部分)的控制和正确引导,而恶就是由于理性失去了对非理性的欲望的控制。由此,他不赞成“恶是出于无知”“、无人自愿作恶”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论证了德性和恶都是出于意愿的行为,在这种行为实践中,人始终是自己行为的始因,所以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说包含着意志论和责任论思想的萌芽,这是他不同于苏格拉底单纯知识论伦理学的关键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 德性的实践性和情感性 德性的意愿与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