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游戏冲动何以在时间中扬弃时间?——论席勒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之二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彦顺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3-182,共10页
本文认为,"时间性"是席勒的美育思想与美学思想中最为关键的机杼之一,也是亟待揭示的隐秘之所在。席勒认为,要从构成状态上对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之间最为根本的区别进行清晰的描述,就必须依据"时间性",前者作为促... 本文认为,"时间性"是席勒的美育思想与美学思想中最为关键的机杼之一,也是亟待揭示的隐秘之所在。席勒认为,要从构成状态上对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之间最为根本的区别进行清晰的描述,就必须依据"时间性",前者作为促迫的时间性不可能具有深远之未来前景,而后者作为科学之原理、伦理之规范、宗教之神祗则会扬弃时间;且时间性绝不是一个独立于两种冲动之外的第三方标准,而是两种冲动自身原发性的呈显状态。只有在游戏冲动之中,才能使理性在感性活动之中开启、兴发出来,并持守于游戏活动之中。席勒的"活的形象"思想则是侧重对审美活动进行内时间意识构成维度的"流畅"特性分析,由此出发,席勒奠定了美育思想的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席勒 游戏冲动 感性冲动 理性冲动 时间性 内时间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性:从初级的认知机能到真实的生命存在 被引量:1
2
作者 刘长庚 《江淮论坛》 CSSCI 2003年第5期105-109,31,共5页
感性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本文以为:在传统的本体———认识论哲学体系中,它标识着主体的认知能力;而在当代的实践存在论哲学基础上,它却意指生命现实之当下直接的存在方式;以感性为基本特征的实践构成了现代哲学的存在论基础。这一... 感性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本文以为:在传统的本体———认识论哲学体系中,它标识着主体的认知能力;而在当代的实践存在论哲学基础上,它却意指生命现实之当下直接的存在方式;以感性为基本特征的实践构成了现代哲学的存在论基础。这一由认识论层面的认知机能向本体论概念的转变,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本文试图对这一历程进行简单的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 感性 审美判断力 感性冲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之维启示着感性的真理──马尔库塞美学思想探幽
3
作者 刘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3-49,共7页
马尔库塞的美学理论在根本上是一种寻求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的广义政治学,本文试图通过在逻辑上将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基本轮廓显示出来。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感性通过审美的维度合法地进入了政治实践领域;第二部分历史地... 马尔库塞的美学理论在根本上是一种寻求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的广义政治学,本文试图通过在逻辑上将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基本轮廓显示出来。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感性通过审美的维度合法地进入了政治实践领域;第二部分历史地再现了感性冲动在压抑的遭遇中如何以一种文化的形式维系着自己的权利;第三部分论述了艺术作为感性的崇高归宿将感性与审美形式历史地逻辑地统一起来,艺术启示着自由的感性真理。马尔库塞的美学理论无疑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气质和乌托邦色彩,但是,他提出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于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而言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 审美之维 感性冲动 审美形式 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性·自我·伦理感伤——关于部分青年作家文化心态的哲学思考
4
作者 丁少伦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38-40,共3页
当前,相当一部分有才华的青年作家在“文学与改革”的命题面前持一种“距离说”或“超越说”,我曾努力到其充满冲突的文化心理中去为他们寻找根据并试图说服人们去理解他们。如同羞于将发自生命深处的感性冲动袒露于世的雅儒一样。
关键词 哲学思考 感性冲动 非理性主义 伦理情感 感性世界 现代主义 自我意识 民族 理性思辨 文化心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席勒游戏美学初探 被引量:5
5
作者 杜高山 周爱光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18,共5页
游戏说是体育学界探讨体育起源及本质问题的重要理论,通过对席勒游戏美学的归纳与演绎,得出以下结论:席勒游戏美学与其他后世学者在有关"体育与游戏"问题上的见解存在差异,是对康德美学的继承与发展,具有先验性和经验性两大特... 游戏说是体育学界探讨体育起源及本质问题的重要理论,通过对席勒游戏美学的归纳与演绎,得出以下结论:席勒游戏美学与其他后世学者在有关"体育与游戏"问题上的见解存在差异,是对康德美学的继承与发展,具有先验性和经验性两大特征:1)先验性特征带有康德审美理想意味,这种游戏美将美的形式作为审美判断标准,认为游戏之美是一种无利害、无目的的自由美;2)经验性特征带有席勒审美情愫,这种游戏美将物质实在作为审美判断标准,因此,游戏之美成为一种形式感和生命感充盈的经验美。这种经验美提示:观看体育比赛或进行体育运动的游戏冲动,实质上是一种混杂着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的不断积淀便构成热爱某项体育运动所必须拥有的审美经验,这是潜藏在席勒游戏冲动中,促使体育与游戏关系相互转化的审美内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美学 游戏美学 感性冲动 形式冲动 游戏冲动 康德 席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中国的儒家、道家与西方的日神、酒神 被引量:5
6
作者 陈炎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30-34,共5页
关键词 酒神精神 道家思想 日神精神 儒家 阿波罗 狄俄尼索斯 再论 感性冲动 理性 西方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在席勒审美教育中的位置
7
作者 卢世林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3-77,共5页
身体在席勒审美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身体不仅是其人性分析的基本点,也是其审美教育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无论是"感性冲动"还是"游戏冲动",都离不开身体的存在。虽然席勒所处的时代对身体的表达不像今天这么直言不... 身体在席勒审美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身体不仅是其人性分析的基本点,也是其审美教育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无论是"感性冲动"还是"游戏冲动",都离不开身体的存在。虽然席勒所处的时代对身体的表达不像今天这么直言不讳,其能指和所指尚未成为哲学常用概念和话语,还处于缺席状态或被遮蔽之中,但作为观照的对象和事情本身的呈现,它却始终是"在场"的———作为一个自然的人,身体以感性冲动的方式沉溺于粗俗的爱欲和无节制的占有与享受,这是席勒的审美教育所要扬弃的;但作为一个审美的人,身体不再被其动物性官能所控制,而是在一种自由游戏的冲动中,使人成为一个拥有美好的心灵和健康的体格的完全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审美 感性冲动 游戏冲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子“性伪论”的美学意蕴
8
作者 范明华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76-79,共4页
关键词 物质材料 “伪” 艺术创作 艺术作品 形式冲动 苏珊·朗格 感性冲动 审美表现 自然属性 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西爱情婚姻伦理电影中的人性差异 被引量:1
9
作者 肖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8-29,共2页
众所周知,中西由于所处的文化系统不同,因此,在文化束缚下的人性出现差异也就不可避免。表现在爱情婚姻伦理电影中,中国电影中的主人公的情感链在思想链的环环相扣下,基本上是不由自主地丧失人性的光辉,生命处于一种萎萎缩缩的状态;而... 众所周知,中西由于所处的文化系统不同,因此,在文化束缚下的人性出现差异也就不可避免。表现在爱情婚姻伦理电影中,中国电影中的主人公的情感链在思想链的环环相扣下,基本上是不由自主地丧失人性的光辉,生命处于一种萎萎缩缩的状态;而西方电影中的主人公则往往是感性冲动超越了理性冲动,张扬出一种狂放的生命意识,体现出一种对自然生命力顶礼膜拜的精神。中国自从孔夫子站在理性的高峰上写下"男女之大防"传世之言后,"发乎情、止乎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婚姻伦理 个体生命意识 爱情婚姻 感性冲动 自然生命 西方人 心理结构 女主人公 西方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席勒美育思想与当代教育美学 被引量:12
10
作者 陈建翔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86-93,共8页
将近两个世纪前,德国哲学家和文学家弗里德里希·席勒发表了书信体著作《美育书简》(又译《审美教育书简》),本书给作者带来了近代美育概念始作俑者的声誉。但是,在后来的一些教育家看来,席勒在教育学史上的地位多少有点名不... 将近两个世纪前,德国哲学家和文学家弗里德里希·席勒发表了书信体著作《美育书简》(又译《审美教育书简》),本书给作者带来了近代美育概念始作俑者的声誉。但是,在后来的一些教育家看来,席勒在教育学史上的地位多少有点名不副实,因为这部冠以美育标题的著作,谈到狭义的教育的地方寥寥无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席勒 美育思想 当代教育 人性 教育美学 美育概念 立美育人 理性冲动 感性冲动 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德国古典美学的三个基本命题 被引量:3
11
作者 曾繁仁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58-63,共6页
“美是真与善的桥梁”、“美在自由”、“美是无目的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德国古典美学申的三个基本命题。前者在认识与实践之间发现了独特的情感领域,中者在理论上实现了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后者抓住了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相结合的创... “美是真与善的桥梁”、“美在自由”、“美是无目的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德国古典美学申的三个基本命题。前者在认识与实践之间发现了独特的情感领域,中者在理论上实现了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后者抓住了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相结合的创作和欣赏规律。分析和理解这三个命题,并梳理出其对后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古典美学 感性与理性 康德美学 无目的性 理性冲动 感性冲动 情感领域 美学思想 判断力 理论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应该是人”──对席勒《美育书简》中一个美学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凌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52-56,共5页
关键词 席勒 书简 美学问题 美育 理性冲动 感性冲动 审美冲动 王国 游戏冲动 “自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警惕“丛林主义”式的道德暴力
13
作者 王强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1-21,共1页
社会成员之间以任性对待任性,道德法则演变为丛林法则,造成“道德绑架”式的强制行善。对于个体而言,任性是一种潜在的道德行动能力。因而,它既可能受到感性冲动的刺激,成为一种个体欲望的表达,同时也可能被规定从善良意志出发去... 社会成员之间以任性对待任性,道德法则演变为丛林法则,造成“道德绑架”式的强制行善。对于个体而言,任性是一种潜在的道德行动能力。因而,它既可能受到感性冲动的刺激,成为一种个体欲望的表达,同时也可能被规定从善良意志出发去行动。因而,个人的任性不是自由,只有把自己的行动准则确立于普遍性的道德法则之中,任性才获得了自由性。否则,他人的任性同样也会强加在你的头上。现实道德问题往往就是如此,公交车上的让座成为“被让座”,社会慈善、爱国主义成为“道德绑架”的重灾区。道德的自主性被强制性压倒,受益者变成主动索取者,“能够”意味着“应当”,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法则 丛林法则 爱国主义 暴力 个体欲望 社会成员 行动能力 感性冲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教育三题
14
作者 王文标 《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58-62,共5页
一、审美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众所周知,法律和道德是调节、规范人类社会生活所不可或缺的。但是两者调节、规范的方式是炯然不同的:法律向人们宣布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通过法制教育转化为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道德则告... 一、审美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众所周知,法律和道德是调节、规范人类社会生活所不可或缺的。但是两者调节、规范的方式是炯然不同的:法律向人们宣布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通过法制教育转化为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道德则告诫人们你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 道德规范 道德教育 整体反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道德行为 商业文化 感性冲动 法制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