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极性固定床电解槽中粒子电极感应电位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周集体 杨松 +1 位作者 艾尼瓦尔 胡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4年第6期27-29,共3页
对复极性固定床电解槽中粒子电极感应电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粒子电极材料、无机盐含量和有机物含量均对粒子电极电位有影响。对不同的粒子电极材料 ,粒子电极电位随无机盐含量和有机物含量变化的趋势不同。
关键词 复极性固定床电解槽 粒子电极 感应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S铝合金材质壳体交流感应电化学腐蚀现象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猛 吴雪峰 王建西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5,11,共6页
近年来,陆续发现运行过程中GIS铝合金壳体发生比较严重的腐蚀现象,笔者针对两起典型GIS不同部位铝合金外壳腐蚀事件开展研究分析,认为母线铝壳体上形成的环流和腐蚀部位积水即感应电位是诱导形成电化学腐蚀的主要原因,腐蚀缺陷处的环流... 近年来,陆续发现运行过程中GIS铝合金壳体发生比较严重的腐蚀现象,笔者针对两起典型GIS不同部位铝合金外壳腐蚀事件开展研究分析,认为母线铝壳体上形成的环流和腐蚀部位积水即感应电位是诱导形成电化学腐蚀的主要原因,腐蚀缺陷处的环流电流密度决定腐蚀速率和腐蚀程度,通过阐述铝壳体电化学腐蚀产生的条件和机理,证明运行过程中的GIS铝合金壳体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交流腐蚀,并依此研探提出防范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铝合金壳体 交流电化学腐蚀 交流感应 环流 感应电位 积水 临界腐蚀电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交流架空线路工频电场对人体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杰 张小青 +3 位作者 王涛 陈灏 盛财旺 刘峰 《电工电能新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3-46,共4页
本文主要讨论了高压交流架空线路下人体对地感应电位和人体接触电流的算法。文中首先把人体简化等效为一个等值圆柱,用等效电荷法导出了单相架空线路下人体对地电位的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模型与算法推广到三相高压交流架空线... 本文主要讨论了高压交流架空线路下人体对地感应电位和人体接触电流的算法。文中首先把人体简化等效为一个等值圆柱,用等效电荷法导出了单相架空线路下人体对地电位的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模型与算法推广到三相高压交流架空线路的情况。然后本文运用所推出的模型与算法计算出人接触架空线路下的导体时通过人体的电流。本文推出的模型与算法具有计算步骤简单,计算量小,便于工程运用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架空线路 工频电场 等效电荷法 感应电位 接触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井层状介质孔中时间域电磁张量响应特征
4
作者 杨海燕 宋立伟 +5 位作者 储丹华 刘海彬 岳建华 王汝杰 张会娜 李岩铭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60-768,共9页
在石油勘探、金属矿找矿以及地下空间探测领域,孔旁远探和随钻前探是迫切性技术需求。结合三分量感应测井和瞬变电磁场理论,提出了一种孔中时间域电磁张量测井方法。基于谐变场三维感应测井9个磁场分量求解方法,采用传输线法实现并矢格... 在石油勘探、金属矿找矿以及地下空间探测领域,孔旁远探和随钻前探是迫切性技术需求。结合三分量感应测井和瞬变电磁场理论,提出了一种孔中时间域电磁张量测井方法。基于谐变场三维感应测井9个磁场分量求解方法,采用传输线法实现并矢格林函数的快速计算,通过将谐变场的磁张量转换到时间域,获得孔中时间域电磁场张量计算公式;然后,建立一个斜井三层介质模型,分析该模型下感应电位张量各分量的时间衰减规律,得到目标层电磁张量响应特征;最后,在地-井瞬变电磁实测资料分析基础上,比较孔中张量测井方法的效果。结果表明:感应电位张量xz、yz、zx以及zy分量衰减曲线符合垂直磁偶源激励场特征,其他分量满足水平磁偶源激励场特征;与z相关的分量对地层电性界面的反映最为明显,可以作为张量解释的首选分量,其他分量可以作为辅助分量;低阻目标层在多测道曲线和感应电位张量时间剖面中得到清晰识别,为孔中张量电磁资料处理与解释提供了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变电磁法 感应电位 感应测井 张量测量 层状介质 Z分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rmation and wear behaviors of in-situ Al3Ti/Al composites using aluminum and titanium fibers under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heating 被引量:1
5
作者 MA Jun NIU Li-bin +2 位作者 WU Hong GAO Chong AN Yu-jia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2期3594-3602,共9页
Under various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heating powers,different Al3Ti/Al composites were fabricated by in-situ synthesis method from aluminum and titanium fibers.Microstructures and particles distribution of the comp... Under various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heating powers,different Al3Ti/Al composites were fabricated by in-situ synthesis method from aluminum and titanium fibers.Microstructures and particles distribution of the composites were examined by XRD,SEM and EDS.The results show that no other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beside Al3Ti can be in-situ synthesized.Around the titanium fibers,the reaction zones and diffusion zones can be obviously found.Due to the stirring of the electromagnetic function,the formation of the micro-cracks inside the reaction zone was conducive to the peeling off of the Al3Ti particles,and ensures the continuous reaction between liquid aluminum and titanium fibers,as well as the diffusion of Al3Ti particles.At the same time,there were secondary splits of Al3Ti particles located in diffusion zones.Two-body abrasion test shows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induction heating power,the wear rates of the composites reduced and the number of grooves decrea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itu synthesis induction heating Al3Ti intermetallic particle distribution wear behavio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