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感器网络中节点感应模型与相关工作的比较 被引量:3
1
作者 秦宁宁 蒋敏峰 +1 位作者 熊伟丽 徐保国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3480-3483,共4页
在传感器网络中,对节点感应性能的衡量指标存在无明确分类和定义难以统一的问题。为解决这种感应模型设计、选择的合理性问题,从瞬时和长时两个方面对已有的各种感应模型进行分类分析,并提出一种新的瞬时感应性能模型——面向认知过程... 在传感器网络中,对节点感应性能的衡量指标存在无明确分类和定义难以统一的问题。为解决这种感应模型设计、选择的合理性问题,从瞬时和长时两个方面对已有的各种感应模型进行分类分析,并提出一种新的瞬时感应性能模型——面向认知过程的感应模型;通过比较各种模型,得出其间的关联关系和应用特性,为进行网络拓扑和覆盖控制研究奠定基础;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分析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传感器网络 感应模型 瞬时 长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消费与GDP关系实证研究——基于投入产出产业感应模型 被引量:9
2
作者 宋瑞礼 任泽平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32-37,共6页
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大幅度下滑,与此同时电力消费增速出现更大幅度回落。因为电力消费对国民经济变动反应较为敏感,故此现象使一些人对我国GDP增长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本文利用产业感应模型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 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大幅度下滑,与此同时电力消费增速出现更大幅度回落。因为电力消费对国民经济变动反应较为敏感,故此现象使一些人对我国GDP增长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本文利用产业感应模型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特定情况下,电力消费增速以比GDP增速更大幅度回落是可能的。这对于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消费 GDP 产业感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配电网络的感应电动机负荷模型聚合方法研究 被引量:27
3
作者 张红斌 汤涌 +1 位作者 张东霞 侯俊贤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4期1-4,共4页
通过对考虑配电网络的感应电动机聚合方法进行理论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感应电动机聚合方法:根据感应电动机的空载和转子堵转2种状态计算聚合感应电动机电气参数,根据配电变压器和配电线路消耗功率计算配电网系统电抗。通过对湖南长沙榔... 通过对考虑配电网络的感应电动机聚合方法进行理论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感应电动机聚合方法:根据感应电动机的空载和转子堵转2种状态计算聚合感应电动机电气参数,根据配电变压器和配电线路消耗功率计算配电网系统电抗。通过对湖南长沙榔梨220kV变电站所供配电网络的等值分析,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仿真 负荷模型:感应电动机模型 配电网络 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汽车感应电机的时变模型与计算机仿真 被引量:3
4
作者 刘艳 邵诚 丁元明 《系统仿真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3358-3361,3364,共5页
电动汽车感应电机运行工况复杂多变,电机模型和参数的精度对整车控制性能影响较大。在对电机参数时变性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电机参数时变性的感应电动机动态模型,研究了电机参数的估计方法,给出了电机参数与运行条件之间的匹配... 电动汽车感应电机运行工况复杂多变,电机模型和参数的精度对整车控制性能影响较大。在对电机参数时变性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电机参数时变性的感应电动机动态模型,研究了电机参数的估计方法,给出了电机参数与运行条件之间的匹配关系。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构造了电动汽车感应电机的动态仿真模型,以电动轿车电机为例,给出了仿真结果,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感应电机模型 参数估计 MATLAB/SIMULIN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应电动机模型和机械转矩参数对暂态电压稳定评估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李佳 刘天琪 +2 位作者 李兴源 邢大鹏 何笠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9-24,共6页
基于三阶感应电动机模型,同时考虑机械转矩参数,给出了快速评估法下极限切除时间的计算方法,分析了转子绕组电磁暂态特性和机械转矩参数对极限切除时间的影响。该方法提高了感应电动机模型精度,同时计算更加简便,可用于动态安全评估系... 基于三阶感应电动机模型,同时考虑机械转矩参数,给出了快速评估法下极限切除时间的计算方法,分析了转子绕组电磁暂态特性和机械转矩参数对极限切除时间的影响。该方法提高了感应电动机模型精度,同时计算更加简便,可用于动态安全评估系统的计算。IEEE30系统仿真结果表明较高的机械转矩次数有利于负荷节点暂态电压稳定,而转子绕组的电磁暂态特性不利于负荷节点的暂态电压稳定,模型精度对极限切除时间的影响小于机械转矩参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应电动机模型 机械转矩参数 暂态电压稳定 极限切除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综合负荷感应电动机模型参数的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培强 李欣然 +3 位作者 陈辉华 唐外文 陈凤 刘艳阳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9-22,共4页
描述电力综合负荷感应电动机模型的数学表达、模型参数和辨识原理。讨论获取综合负荷故障特性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利用实验室实测数据用总体测辨法辨识出感应电动机模型参数,并与调查所得的感应电动机的空载和短路实验数据所计算出的参数... 描述电力综合负荷感应电动机模型的数学表达、模型参数和辨识原理。讨论获取综合负荷故障特性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利用实验室实测数据用总体测辨法辨识出感应电动机模型参数,并与调查所得的感应电动机的空载和短路实验数据所计算出的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为研究湖南电网综合负荷特性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和工程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体测辨法 负荷特性 感应电动机模型 负荷建模 模型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粒在气泡表面粘着感应时间模型 被引量:1
7
作者 韩社教 李佟茗 胡宗定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653-657,共5页
基于相界面质量、动量平衡定理,对矿粒在气泡表面粘着行为进行了动力学分析,考虑了范德华作用力以及双电层作用力对粘着过程产生的影响,建立了感应时间模型,该模型与前人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关键词 矿粒 气泡 表面粘着 感应时间模型 选矿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送端感应电动机负荷无功特性对送出极限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张进 贺仁睦 +3 位作者 王鹏 石景海 马瑞 胡国强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4-27,共4页
通过分析计及转子电磁暂态的三阶感应电动机负荷模型在定子三相接地过程中的响应,指出位于系统送端的感应电动机负荷的无功倒送特性在一定时段内对系统送端电压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分析了电压支撑作用对系统送出极限的影响。将华北电网... 通过分析计及转子电磁暂态的三阶感应电动机负荷模型在定子三相接地过程中的响应,指出位于系统送端的感应电动机负荷的无功倒送特性在一定时段内对系统送端电压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分析了电压支撑作用对系统送出极限的影响。将华北电网典型送端张家口地区实测综合负荷模型(以感应电动机为主)应用于沙岭-昌平线极限切除时间的计算,并与采用不同比例ZIP负荷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理论分析的结果。说明张家口地区(送端)负荷模型对系统送出极限的灵敏度很高;动态负荷模型具有静态负荷模型难以模拟的特性。强调了在电网稳定计算中采用动态负荷的必要性,从无功角度研究了负荷模型在暂态稳定计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功倒送 负荷模型 感应电动机模型 系统送出极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应电动机群聚合方法及其动模试验 被引量:6
9
作者 张红斌 刘启玉 刘应梅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6-99,共4页
通过对感应电动机聚合理论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感应电动机聚合方法:根据感应电动机2种特殊状态,即运行滑差s=0和s=1对感应电动机群进行等值,建立了感应电动机聚合模型。采用仿真准确度较高的动模试验验证了该等值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 负荷模型 感应电动机模型 聚合 动模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绕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短路阻抗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石赛美 黄肇 张贻文 《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4-149,共6页
短路阻抗是四绕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的重要技术参数,它不仅影响变压器的稳态运行、短路电流计算,而且会涉及到感应滤波效果。首先提出一种感应解耦法以建立四绕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的电压方程;然后基于短路法分析四绕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的短路... 短路阻抗是四绕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的重要技术参数,它不仅影响变压器的稳态运行、短路电流计算,而且会涉及到感应滤波效果。首先提出一种感应解耦法以建立四绕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的电压方程;然后基于短路法分析四绕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的短路阻抗特性以及滤波器阻抗对短路阻抗的影响;最后通过短路实验验证所述的理论与计算方法的正确性。结果表明滤波绕组的等效阻抗为零,满足感应滤波约束条件,且滤波器的阻抗参数对短路阻抗无任何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绕组感应滤波变压器 短路阻抗 感应解耦模型 滤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故障下双馈感应风力发电机无功协调控制策略 被引量:10
11
作者 周玉琦 李东东 梁自超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2-18,共7页
提出基于改进式双馈感应风力发电机模型的无功协调控制策略,以提高电网故障下双馈风机的无功调节能力。在DIg SILENT/Power Factory平台上,搭建改进双馈风机的详细模型。利用DC-Chopper和串联动态制动电阻代替Crowbar保护电路,以实现背... 提出基于改进式双馈感应风力发电机模型的无功协调控制策略,以提高电网故障下双馈风机的无功调节能力。在DIg SILENT/Power Factory平台上,搭建改进双馈风机的详细模型。利用DC-Chopper和串联动态制动电阻代替Crowbar保护电路,以实现背靠背变流器持续为电网提供无功支撑。通过协调分配风电机组定子和网侧变流器及补偿单元之间的无功功率参考值,来提升电压控制点的电压。与传统控制方法相比,所提控制策略可以充分利用变流器的无功发生能力,扩大电网故障时风电场的无功输出范围,减小无功补偿装置的投资,并提高风机的低电压穿越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馈感应风力发电机模型 网侧变流器 无功输出极限 协调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ZM综合负荷模型地区电网静态电压稳定分析
12
作者 张宗茂 王婷 《南方电网技术》 2012年第A01期41-45,共5页
提出一种适用于地区电网静态电压稳定分析计算的改进奇异值分解法。该方法在形成雅可比矩阵时,考虑了ZM综合负荷模型的稳态特性对电压稳定的影响,通过对扩展雅可比矩阵进行奇异值分析,得到弱稳定节点和静稳裕度。通过算例仿真验证了... 提出一种适用于地区电网静态电压稳定分析计算的改进奇异值分解法。该方法在形成雅可比矩阵时,考虑了ZM综合负荷模型的稳态特性对电压稳定的影响,通过对扩展雅可比矩阵进行奇异值分析,得到弱稳定节点和静稳裕度。通过算例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算例结果表明考虑动态设备的稳态特性后的分析结果更能反映电网的真实状态,从而有利于电压稳定控制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M综合负荷模型(恒阻抗与感应电动机并联模型)电压稳定奇异值分析地区电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典型近地表有限导体瞬变电磁特征响应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曙东 郭树旭 +4 位作者 张爽 袁志文 朱俊 张海洋 方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03-412,共10页
近地表有限导体的瞬变电磁响应中包含其形状、结构特征,如何建立这些特征与其响应之间的关系是近地表有限导体探测与识别的核心问题.本文建立了几种典型有限导体响应的三维感应偶极子模型,通过有限导体早期幂函数衰减的幅度与速率、晚... 近地表有限导体的瞬变电磁响应中包含其形状、结构特征,如何建立这些特征与其响应之间的关系是近地表有限导体探测与识别的核心问题.本文建立了几种典型有限导体响应的三维感应偶极子模型,通过有限导体早期幂函数衰减的幅度与速率、晚期指数衰减的幅度与时间常数共四个模型参数表征有限导体的形状和结构特征,利用最小二乘拟合算法提取这些模型参数,揭示有限导体的形状、结构特征与模型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论与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具有绕球心旋转对称性的球形目标体,其三维感应偶极子响应完全相同,早期响应呈幂函数衰减,晚期呈e指数衰减,信号幅度和时间常数均能很好反映球体半径与材料特性;具有绕轴旋转对称性目标体,其三维感应偶极子响应部分相同,早期幂函数衰减的幅度与速率主要体现目标体的长度特征,晚期e指数衰减的时间常数体现了目标体的外径与壁厚特征;非轴对称性目标体,其三维感应偶极子响应均不相同,各个感应偶极子参数差异较大.本文的研究对提高瞬变电磁系统区分轴对称目标体与金属碎片能力,降低系统探测虚警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地球物理 未爆弹药 瞬变电磁 三维感应偶极子模型 特征响应 目标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动态负荷机械转矩参数的节点暂态电压评估 被引量:12
14
作者 何笠 李兴源 徐梅梅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11-14,19,共5页
动态负荷的主要成分是电动机,其负荷特性是电力系统节点暂态电压稳定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但目前相关研究未考虑电动机负荷机械转矩特性。文中在简化感应电动机模型基础上,结合电动机负荷机械转矩变化,提出了极限切除时间解析方法。得到的... 动态负荷的主要成分是电动机,其负荷特性是电力系统节点暂态电压稳定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但目前相关研究未考虑电动机负荷机械转矩特性。文中在简化感应电动机模型基础上,结合电动机负荷机械转矩变化,提出了极限切除时间解析方法。得到的极限切除时间指标能反映负荷节点暂态电压稳定状态,可以作为节点暂态电压稳定性指标。IEEE30节点系统的仿真结果表明,所述方法计算出的极限切除时间能真实反映电动机负荷的实际运行特性,是评估系统暂态电压稳定性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暂态电压稳定 机械转矩 感应电动机模型 极限切除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热释电信息形成原理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熊迹 严俊伟 陈军桥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299-2304,共6页
为了建立热释电传感器感应机理与人体特性相融合的数学模型,以理解热释电传感器对人体热辐射感应特性与人体特征的关系,本文研究了热释电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以及人体在热释电感应区域运动时传感器对移动人体辐射源的感应规律.推导出了人... 为了建立热释电传感器感应机理与人体特性相融合的数学模型,以理解热释电传感器对人体热辐射感应特性与人体特征的关系,本文研究了热释电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以及人体在热释电感应区域运动时传感器对移动人体辐射源的感应规律.推导出了人体特征与热释电感应机理之间的映射关系,该映射关系揭示了传感器的感应数据与人体辐射源特征以及传感器特性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实验数据证明,人体辐射源温度越高,单位面积辐射能量越大,感应出的电压波幅越大;速度越快,辐射角度变化率越大,电压波幅越小;人体体型越大,辐射面积越大,电压波幅越大.同时这些结论也验证了该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释电红外(PIR)传感器 感应原理 感应模型 人体热释电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荷动态实测参数与电网稳定计算 被引量:8
16
作者 程颖 鞠平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9-21,共3页
仿真计算了在暂态稳定问题中,负荷中感应电动机比例对极限切除时间的影响,并用负荷动态实测参数进行河南全网的稳定计算,与以往使用的近似负荷模型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使用实测参数的河南电网商丘地区的电压稳定问题更加严重,而... 仿真计算了在暂态稳定问题中,负荷中感应电动机比例对极限切除时间的影响,并用负荷动态实测参数进行河南全网的稳定计算,与以往使用的近似负荷模型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使用实测参数的河南电网商丘地区的电压稳定问题更加严重,而其他地区的稳定极限则由于实测负荷的电动机比例较小而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荷动态实测参数 电网 稳定计算 电力系统 电力负荷参数 感应电动机模型 电压稳定 暂态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馈多风电场损耗和无功裕度的优化下垂控制策略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生虎 章怡帆 +3 位作者 蒋以天 薛婧 王正风 吴旭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4-69,共6页
文章针对多风电场并网系统中无功功率分配不合理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双馈多风电场损耗和无功裕度的优化无功-电压下垂控制策略。基于双馈感应电机(doubly-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详细模型和精确无功范围,建立了结合风电场(wind far... 文章针对多风电场并网系统中无功功率分配不合理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双馈多风电场损耗和无功裕度的优化无功-电压下垂控制策略。基于双馈感应电机(doubly-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详细模型和精确无功范围,建立了结合风电场(wind farm,WF)无功裕度、以线路功率损耗和DFIG内部铜耗为目标函数的无功优化模型。IEEE RTS 24节点算例分析表明,对比传统下垂控制策略,优化下垂控制策略对功率分配和并网点(point of common coupling,PCC)电压水平有明显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馈感应电机(DFIG)详细模型 无功-电压下垂控制 无功范围 无功裕度 无功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移动机器人的无线能量传输线圈自定位系统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正 黄之峰 章云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4-57,88,共5页
针对移动机器人的无线充电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感应电压分布模型的自定位系统,在无需借助其他传感器的条件下实现无线供电模块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自主对位,从而保证高效充电。研究首先搭建用于测量线圈感应电压分布的实验平台,通过... 针对移动机器人的无线充电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感应电压分布模型的自定位系统,在无需借助其他传感器的条件下实现无线供电模块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自主对位,从而保证高效充电。研究首先搭建用于测量线圈感应电压分布的实验平台,通过测量线圈间不同相对位置下的感应电压来得到其分布形状。接着,通过二次曲面拟合方法建立分布电压的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点电压定位法,通过小范围相对位移即可计算得到线圈间相对距离。最后,通过实验评估所提出的方法。从结果来看,该方法能够有效实现对位,重复定位精度达到2 mm以内,满足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应线圈 无线能量传输 感应电压分布模型 对位方法 移动机器人 线圈对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analysis on Joule heating of double-loop channel induction furnaces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涛 周孑民 +1 位作者 熊家政 李勇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5期851-856,共6页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Joule heating power,a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FEM) was developed to predict Joule heating power in the channels of double-loop inductor. The simulated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Joule heating power,a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FEM) was developed to predict Joule heating power in the channels of double-loop inductor. The simulated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experimental data from low load trials for a 400 kW inductor. The results,such as power factor and Joule heating power,show reasonable correlation with experimental data,and Joule heating rate reaches the maximum at the corners and the minimum at the centre of the cross-section area. With increasing relative permeability of iron core,length of coils,current frequency and resistivity of metal melt,the power factor and Joule heating power change. It is concluded that current frequency,the resistivity and length of the coil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power factor and Joule heating power,whereas relative permeability of the magnetic core shows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merical simulation channel induction furnace Joule heating power fac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analysis of 3D spot continual induction hardening on curved surface of AISI 1045 steel 被引量:1
20
作者 高恺 汪舟 +1 位作者 秦训鹏 朱生霄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5期1152-1162,共11页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and predict the material properties of curved surface AISI 1045 steel component during spot continual induction hardening(SCIH),a 3D model for curved surface workpieces which coupled electromag...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and predict the material properties of curved surface AISI 1045 steel component during spot continual induction hardening(SCIH),a 3D model for curved surface workpieces which coupled electromagnetic,temperature and phase transformation fields was built by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ANSYS.A small size inductor and magnetizer were used in this model,which can move along the top surface of workpiece flexibly.The effect of inductor moving velocity and workpiece radius on temperature field was analyzed and the heating delay phenomenon was found through comparing the simulated results.The temperature field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heating delay phenomenon is more obvious under high inductor moving velocity condition.This trend becomes more obvious if the workpiece radius becomes larger.The predictions of microstructure and micro-hardness distribution were also carried out via this model.The predic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ductor moving velocity is the dominated factor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100% martensite region and phase transformation region.The influencing factor of workpiece radius on 100% martensite region and phase transformation region distribution is obvious under relatively high inductor moving velocity but inconspicuous under relatively low inductor moving velo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ot continual induction hardening curved surface heating delay phenomen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