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7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肥胖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敏感性与血压控制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江秀娟 徐艳 +1 位作者 危正林 侯俊丞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5期56-61,共6页
目的探讨肥胖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敏感性(CBRS)与血压控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202例肥胖型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肥胖血压正常患者101例作为对照组,同期健康志愿者101例作为正常组。比... 目的探讨肥胖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敏感性(CBRS)与血压控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202例肥胖型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肥胖血压正常患者101例作为对照组,同期健康志愿者101例作为正常组。比较3组CBRS、体质量指数(BMI)、血压。观察组均按指南给予相关治疗3个月,根据血压控制情况分为控制良好亚组(n=148)与控制不良亚组(n=54),对比两亚组临床特征、CBRS,分析CBRS与BMI、收缩压、舒张压的相关性,评价CBRS、BMI、收缩压、舒张压对血压控制的预测价值及CBRS对血压控制的影响。结果观察组CBRS低于对照组、正常组,对照组CBRS低于正常组(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BMI高于正常组,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高于对照组及正常组(P<0.05);控制不良亚组BMI、收缩压、舒张压高于控制良好亚组,CBRS低于控制良好亚组(P<0.05,P<0.01);CBRS与BMI、收缩压、舒张压呈负相关(r=-0.672、-0.710、-0.695,P<0.05)。CBRS、BMI、收缩压、舒张压联合预测血压控制的曲线下面积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P<0.05)。以最佳截断值为界将CBRS分为低值与高值,CBRS低值的肥胖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良风险是CBRS高值的肥胖型高血压患者7.143倍。结论肥胖型高血压患者CBRS与BMI、收缩压、舒张压及血压控制不良风险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血压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肥胖症 人体质量指数 血压 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敏感性 相关性 ROC曲线 曲线下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暴食性害虫黏虫和斜纹夜蛾幼虫头部形态及感受器超微结构
2
作者 徐元昌 杨昌和 +5 位作者 李勇辉 史程健 何云贵 杨梅红 张愚 唐国文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6-204,共9页
黏虫Mythimna separata和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兼具多食性和暴食性,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及其他经济作物的生产安全。本研究使用扫描电镜技术系统观察并描述了3~6龄黏虫和斜纹夜蛾的头部形态及触角和口器上的感受器。结果表明:黏... 黏虫Mythimna separata和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兼具多食性和暴食性,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及其他经济作物的生产安全。本研究使用扫描电镜技术系统观察并描述了3~6龄黏虫和斜纹夜蛾的头部形态及触角和口器上的感受器。结果表明:黏虫幼虫头部近圆形,斜纹夜蛾幼虫头部呈椭圆形;2种幼虫头部触角上均分布有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dea,St)、刺形感器(Sensilla chaetica,Sc)、锥形感器(Sensilla basiconica,Sb)和栓锥形感器(Sensilla styloconica,Ss)4种类型感器;下颚和下唇上分布有刺形感器、锥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共3种类型感器,其中刺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均有2种亚型;随着龄期的增加,黏虫和斜纹夜蛾幼虫头部的感器种类及形态特征维持不变,但长度和基部直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相同龄期的2种幼虫在感器大小上存在一定差异;在感器数量上,黏虫幼虫下颚的锥形感器Ⅰ(SbⅠ)随龄期增加显著增多,在暴食期达到最大值,但在斜纹夜蛾中并未观察到这种现象。该结果可为探究这2种暴食性害虫的寄主植物选择差异奠定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虫 斜纹夜蛾 幼虫感受器 扫描电镜 暴食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离子通道探析“辛以润之”的现代机制
3
作者 王新硕 李翠娟 +1 位作者 巩振东 呼睿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11期2267-2270,共4页
“辛以润之”指以辛味药治疗燥证以达润燥目的的治法,常被医家应用于临床燥证的治疗。然辛味药多具有助燥伤阴之弊,“辛以润之”的内在机制为何,一直困扰着历代医家。后世医家多从金水相生、升达肝脾以及阳生阴长等角度认识辛以润之的机... “辛以润之”指以辛味药治疗燥证以达润燥目的的治法,常被医家应用于临床燥证的治疗。然辛味药多具有助燥伤阴之弊,“辛以润之”的内在机制为何,一直困扰着历代医家。后世医家多从金水相生、升达肝脾以及阳生阴长等角度认识辛以润之的机制,然究竟为何,始终没有统一意见。现代研究表明,辛味药与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subfamily 1,TRPV1)离子通道存在密切联系。TRPV1离子通道可被辛热刺激激活,许多辛味中药可以充当TRPV1离子通道的激动剂,且TRPV1介导的生理功能与辛味药的功效高度相似。另外,TRPV1离子通道可以通过调控Ca^(2+)、紧密连接及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AQPs)表达等方式影响水液代谢。因此辛味药通过激活TRPV1离子通道调控Ca^(2+)、紧密连接及AQPs表达进而影响水液代谢可能是“辛以润之”的实际效应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以润之 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 钙离子 紧密连接 水通道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肩星天牛触角感受器的环境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33
4
作者 阎雄飞 孙月琴 +2 位作者 刘永华 李晓娟 骆有庆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4-109,191-194,共10页
利用环境扫描电镜观察光肩星天牛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的超微结构、类型和分布。结果表明:光肩星天牛触角为线形,共11节,即柄节、梗节和9个鞭节。在雌雄成虫的触角上均存在5类13种感受器,包括5种刺形感受器、2种毛形感受器、4种锥形感受器... 利用环境扫描电镜观察光肩星天牛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的超微结构、类型和分布。结果表明:光肩星天牛触角为线形,共11节,即柄节、梗节和9个鞭节。在雌雄成虫的触角上均存在5类13种感受器,包括5种刺形感受器、2种毛形感受器、4种锥形感受器、1种钟形感受器和1种指形感受器。雌雄个体之间触角感受器的类型没有明显差异,但感受器的分布存在性二型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肩星天牛 触角 感受器 环境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化学感受器瘤
5
作者 罗欣鸣 《广州医学院学报》 1989年第3期77-78,共2页
肺化学感受器瘤(以下简称化感瘤)少见,文献报告的病例,均为尸检及手术发现,而通过纤维支气管镜确诊的,未见报告。我院自1983年4月开展支纤镜以来,共作700余例,发现本病一例,现报告如下。病历摘要麦××,男,24岁。因反复咳嗽、... 肺化学感受器瘤(以下简称化感瘤)少见,文献报告的病例,均为尸检及手术发现,而通过纤维支气管镜确诊的,未见报告。我院自1983年4月开展支纤镜以来,共作700余例,发现本病一例,现报告如下。病历摘要麦××,男,24岁。因反复咳嗽、吐痰三月,加重一月,经抗菌素治疗无效,于87年3月19日入院。胸片发现双肺野多发性粟米到花生米大、结节状、园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化学感受器 抗菌素治疗 纤镜 肺野 纤维支气管镜 尸检资料 肺转移癌 肺泡癌 化学感受器 瘤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后化学感受器瘤1例
6
作者 戴放 《罕少疾病杂志》 2002年第2期53-53,共1页
关键词 腹膜后化学感受器 腹膜 化学感受器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腹小蠹成虫触角结构与感受器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14
7
作者 范丽华 李永红 +3 位作者 张金桐 骆有庆 宗世祥 杨美红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7-89,I0003,I0004,共5页
对脐腹小蠹雌、雄成虫触角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脐腹小蠹雌雄成虫之间触角形态及感器分布没有显著差异。触角锤头部感受器数量最多,约占全部感器数量的98.4%。触角上的感受器类型可以分为4种:锯齿形感受器、芽形感受器、锥形感受... 对脐腹小蠹雌、雄成虫触角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脐腹小蠹雌雄成虫之间触角形态及感器分布没有显著差异。触角锤头部感受器数量最多,约占全部感器数量的98.4%。触角上的感受器类型可以分为4种:锯齿形感受器、芽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分别约占全部感器数量的57.7%,28.6%,12.6%和1.1%。锯齿形感受器在触角各部均有分布,其中,锤头部的约占全部锯齿状感受器总数量的99.2%,柄节和鞭节数量只占0.8%;芽形感受器被埋于触角锤头部锯齿形感受器下面或者分散于锤头部端部;锥形感受器散生在锤头部端部边缘,与芽形感受器混生;刺形感受器分布于柄节和鞭节的连接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腹小蠹 触角 扫描 感受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幼虫化学感受器种类与分布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谢建军 钟国华 +3 位作者 陈新芳 陈文团 徐齐云 胡美英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71-75,共5页
用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亚洲玉米螟幼虫的触角、口器附肢下颚须及其瘤状体、下唇须上的化学感受器的种类、分布与形态特征。亚洲玉米螟幼虫触角分为三节,在第二和第三节上主要有6个丹锥感受器和1个栓锥感受器两种化学感受器。口器附肢下颚... 用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亚洲玉米螟幼虫的触角、口器附肢下颚须及其瘤状体、下唇须上的化学感受器的种类、分布与形态特征。亚洲玉米螟幼虫触角分为三节,在第二和第三节上主要有6个丹锥感受器和1个栓锥感受器两种化学感受器。口器附肢下颚须上有8个丹锥感受器,排列为3-2-2-1;下颚须瘤状体上各有一个侧栓锥和中栓锥感受器,另有一个较小的丹锥感受器;下唇须在第二节、第三节上各着生有一个丹锥感受器。亚洲玉米螟幼虫触角上化学感受器数量少,主要分为两种丹锥感受器和栓锥感受器;口器附肢下颚须及其瘤状体、下唇须上化学感受器数量较多,主要为丹锥感受器、侧栓锥和中栓锥感受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化学感受器 种类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豇豆荚螟幼虫头部形态及化学感受器观察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攀 郑霞林 +1 位作者 雷朝亮 王小平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2-75,共4页
[目的]了解豇豆荚螟(Maruca vitrata)幼虫头部感受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为探讨其功能和感应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对豇豆荚螟5龄幼虫的头部以及触角和口器上的化学感受器进行扫描观察并描述。[结果]豇豆荚螟幼虫的头式为下... [目的]了解豇豆荚螟(Maruca vitrata)幼虫头部感受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为探讨其功能和感应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对豇豆荚螟5龄幼虫的头部以及触角和口器上的化学感受器进行扫描观察并描述。[结果]豇豆荚螟幼虫的头式为下口式;头上具有单眼、触角、感觉刚毛、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吐丝器;幼虫的触角上存在栓形、锥形和毛形3种感受器;口器附肢下颚须上有8个锥形感受器;下唇须在第2、3节上各着生有1个锥形感受器。[结论]豇豆荚螟幼虫头部共有4种类型的感受器:毛形感受器(Str)、锥形感受器(Sb)、小锥形感受器(Sbs)和栓形感受器(Ss),各自担负着不同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豇豆荚螟 幼虫 头部 化学感受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山松大小蠹成虫触角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18
10
作者 陈辉 李宗波 唐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56-158,F0003,共4页
Antennae surface structure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male and female Dendroctonus armandi were observed with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not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 Antennae surface structure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male and female Dendroctonus armandi were observed with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not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male and female.Most of the sensilla were distributed on the club of the antenna that occupied 90.3%,while only 7.4% and 2.3% on scape and funicle.All of the sensilla could be categorized 5 types:sensilla trichodea,sensilla chaeticum,zigzag sensilla,sensilla basiconicum,and bud-shaped sensilla,of which sensilla trichodea and sensilla basiconicum were dominant sensilla types and mainly distributed on the club,zigzag sensilla were secondly number and mainly distributed on the scape and funicle,and only a few on the funicle,while sensilla basiconicum and bud-shaped sensilla were the least number,only 1~3.Sensilla basiconicum distributed on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cape and the first funicle,but bud shape sensilla mainly distributed on the end of scape or the tip of clu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山松大小蠹 触角 感受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栗山天牛触角感受器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燕 孟庆繁 +1 位作者 宗翔 高文韬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0-86,共7页
作为探讨栗山天牛成虫的寄主选择、配偶定位等行为机制的一部分,利用扫描电镜对栗山天牛触角的形态、感受器的类型及分布特点等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栗山天牛触角上有锥形感受器7个亚型、刺形感受器4个亚型、毛形感受器2个亚型、齿形感受... 作为探讨栗山天牛成虫的寄主选择、配偶定位等行为机制的一部分,利用扫描电镜对栗山天牛触角的形态、感受器的类型及分布特点等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栗山天牛触角上有锥形感受器7个亚型、刺形感受器4个亚型、毛形感受器2个亚型、齿形感受器2个亚型、芽形感受器1个亚型、钟形感受器1个亚型;锥形感受器Ⅳ、刺形感受器Ⅳ为雌虫特有的感受器,锥形感受器Ⅴ、锥形感受器Ⅵ、锥形感受器Ⅶ、毛形感受器Ⅰ和钟形感受器为雄虫特有的感受器;触角感受器数量上雌虫多于雄虫,雌虫触角腹面感受器数量略多于背面,但都差异不显著。栗山天牛雌雄成虫触角上感受器的数量、类型和分布等的差异表明,雌雄虫可能对环境中的物理、化学信息的反应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栗山天牛 天牛科 触角 感受器 扫描电子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频域OCT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前后光感受器内外节与视力的关系 被引量:11
12
作者 肖泽锋 晏世刚 +2 位作者 郭晶晶 陈建明 郭海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47-449,共3页
目的通过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手术前后光感受器内外节的变化,并探讨其与视力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对比分析28例(30眼)确诊并氉接受玻璃体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记录手术前后的最佳矫正... 目的通过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手术前后光感受器内外节的变化,并探讨其与视力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对比分析28例(30眼)确诊并氉接受玻璃体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记录手术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转换成LogMAR视力)和水平方向上光感受器内外节缺失区直径(diameter of IS/OS absence,DIOA),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术后22眼黄斑裂孔闭合,裂孔封闭率为73.3%。术前LogMAR视力为0.99±0.37,术后12个月为0.75±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7,P<0.05)。术前DIOA为551~2900(1945.57±609.33)μm,术后12个月为412~2811(1357.07±772.67)μm,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手术前后LogMAR视力与DIOA之间均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0.895、0.921,均为P<0.01)。结论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LogMAR视力与手术前后DIOA具有明显正相关性,DIOA是评估患者视力预后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域学光相干断层扫描 特发性黄斑裂孔 感受器 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松毛虫雄蛾触角毛状感受器细微结构的观察 被引量:11
13
作者 陈德明 马淑芳 张善干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02-405,共4页
油松毛虫 (DendrolimustabulaeformisTsiaetLiu)雄蛾有一对羽毛状触角。毛状感受器位于触角鞭节主干及侧枝的内面。每个毛状感受器由几丁质表皮毛、感觉神经原及三个辅助细胞构成。毛壁上有许多小孔 ,感觉神经原的树状突外节伸入毛腔 ,... 油松毛虫 (DendrolimustabulaeformisTsiaetLiu)雄蛾有一对羽毛状触角。毛状感受器位于触角鞭节主干及侧枝的内面。每个毛状感受器由几丁质表皮毛、感觉神经原及三个辅助细胞构成。毛壁上有许多小孔 ,感觉神经原的树状突外节伸入毛腔 ,浸浴于感受器淋巴液内 ,这些结构特征表明它是嗅觉感受器。根据感受器内感觉神经原的数目 ,将它们分为三类 :1 具二个神经原 ;2 具三个神经原 ;3 具四个神经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毛虫 雄蛾 细微结构 触角 毛状感受器 嗅觉感觉器 鳞翅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蒺藜对光损伤小鼠光感受器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徐静 卞敏娟 +4 位作者 崔金刚 杜宵烨 张腾 陈瑜 顾江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0-113,共4页
目的探讨白蒺藜对小鼠视网膜光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10 000 lux白炽光光照30 min建立视网膜光损伤模型,将BALB/c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只。光照前0.5 h治疗组腹腔注射白蒺藜水煎液100μL(生药100mg/20 g),正... 目的探讨白蒺藜对小鼠视网膜光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10 000 lux白炽光光照30 min建立视网膜光损伤模型,将BALB/c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只。光照前0.5 h治疗组腹腔注射白蒺藜水煎液100μL(生药100mg/20 g),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光照后3 h、7 d分别通过OCT检测小鼠视网膜形态学改变;造模后7 d处死小鼠,取眼球固定、包埋、切片进行HE染色,视紫红质和短波敏感视蛋白(short wave-length sensitivity opsin,M-opsin)的免疫荧光化学染色,观察视网膜病理改变情况。结果正常对照组内外核层结构清楚、界限明显,视网膜视杆细胞内外节排列整齐;模型组视网膜结构层次模糊且外核层变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治疗组小鼠视网膜结构与正常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视紫红质和M-opsin表达降低,治疗组显著提高了视紫红质和M-opsin的表达。模型组较正常对照组视网膜外核层厚度显著变薄(P<0.05);治疗组较模型组能显著性预防小鼠视网膜外核层变薄(P<0.05)。结论小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造模成功,白蒺藜对光损伤视网膜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蒺藜 视网膜光损伤 感受器细胞退行性改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光感受器样细胞和视网膜神经样细胞的分化 被引量:4
15
作者 徐志刚 穆敬中 +2 位作者 吕淑慧 李宏 刘远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6-129,134,共5页
目的探讨与新生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共培养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的分化情况。方法体外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Lewis大鼠BMSC,记录BMSC的增殖情况并进行鉴定;制备细胞爬片并在双层培养板内与新生鼠视网膜神经... 目的探讨与新生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共培养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的分化情况。方法体外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Lewis大鼠BMSC,记录BMSC的增殖情况并进行鉴定;制备细胞爬片并在双层培养板内与新生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共培养,观察BMSC的神经存活和分化情况,并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结果早期的BMSC分裂较缓慢,第2天进入快速增殖期,细胞生长活跃,大约持续至第5天,细胞分裂进入平台期,增殖缓慢或轻微下降。流式细胞仪显示,90.27%的3代BMSC处于G0-G1期,其余9.73%的细胞处于G2期、S期和M期;93.28%的4代BMSC处于G0-G1期,其余6.72%的细胞处于G2期、S期和M期。流式细胞仪检测示3代和4代BMSC抗原CD90+/CD45-分别为92%、90%,体外获得了较高纯度的BMSC。MTT法检测共培养后3d、5d、7d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65.48±9.95)%、(73.56±8.68)%、(76.84±8.65)%,与对照组[(66.14±10.45)%、(70.11±9.60)%、(73.21±6.9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共培养组诱导后部分BMSC视蛋白、巢蛋白于3d后、微管蛋白于5d后出现阳性反应,对照组均为阴性。结论 BMSC具有向光感受器样细胞和视网膜神经样细胞分化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共培养 视网膜神经样细胞 感受器样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艾灸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背根神经节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桂英 王耀帅 +2 位作者 高建芸 苏方方 陈若暘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11期44-47,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艾灸热刺激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背根神经节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PV1)m RNA表达的影响,验证艾灸调脂疗效与激活TRPV1相关。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制作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3...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艾灸热刺激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背根神经节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PV1)m RNA表达的影响,验证艾灸调脂疗效与激活TRPV1相关。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制作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38℃艾灸组和45℃艾灸组,每组15只。38℃艾灸组和45℃艾灸组均取"神阙"和双侧"足三里",每穴艾灸10 min/次,隔日1次,连续4周。干预结束后取血,氧化酶法检测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取背根神经节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RPV1 m 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血脂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调整,45℃艾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45℃艾灸组与38℃艾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5℃艾灸组较其他3组背根神经节TRPV1 m RNA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艾灸调脂疗效与艾灸激活TRPV1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灸温 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 血脂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蒺藜对光感受器细胞的抗炎、抗氧化保护效应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徐静 吴晗晗 +2 位作者 杜霄烨 陈瑜 张腾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10-313,共4页
目的探讨白蒺藜对光损伤诱导的光感受器细胞退行性改变的保护作用。方法 36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2只,采用10×10~3 Lux白炽光光照30 min建立BALB/C小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光照前30 min白蒺藜给药组腹腔注射白蒺藜水煎液100μL,... 目的探讨白蒺藜对光损伤诱导的光感受器细胞退行性改变的保护作用。方法 36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2只,采用10×10~3 Lux白炽光光照30 min建立BALB/C小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光照前30 min白蒺藜给药组腹腔注射白蒺藜水煎液100μL,正常对照组和光损伤模型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光照后22 h,腹腔注射二氢乙锭,2 h后摘取眼球制备冰冻切片,观察视网膜原位氧化应激状态。分别于光照后6h、24 h摘取视网膜组织,进行总RNA抽提、逆转录制备cDNA样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小鼠视网膜炎症相关因子。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趋化因子CcL2(chemokine,Ccl2)、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细胞间黏附因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s-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光照24 h后,与正常对照组、白蒺藜给药组相比较,光损伤模型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及光感受器细胞氧化应激标志物呈显著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光损伤模型组视网膜IL-1β、Ccl2、COX-2、TNF-α、ICAM-1、VCAM-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与光损伤模型组相比,白蒺藜给药组视网膜IL-1β、Ccl2、COX-2、TNF-α、ICAM-1、VCAM-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在视网膜退行性病变模型中,白蒺藜表现出良好的光感受器细胞保护作用。抗氧化、抗炎可能是白蒺藜防治光感受器细胞损伤效应的相关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蒺藜 视网膜退行性病变 感受器细胞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膝关节ACL损伤后韧带内本体感受器的变化及机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彬 吴海山 温昱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1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部分损伤后韧带内本体感受器形态和功能变化及机制。方法选择12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膝关节ACL部分损伤模型,分别于术后2、4、6个月各取4只行电生理检查(包括体感诱发电位和腘绳肌肌电图),之后分别处死,对ACL组织...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部分损伤后韧带内本体感受器形态和功能变化及机制。方法选择12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膝关节ACL部分损伤模型,分别于术后2、4、6个月各取4只行电生理检查(包括体感诱发电位和腘绳肌肌电图),之后分别处死,对ACL组织进行氯化金染色光学显微镜检查,评价损伤韧带内神经结构的形态功能情况。结果体感诱发电位和腘绳肌肌电图的潜伏期逐渐延长、波幅逐渐降低。ACL损伤后韧带内本体感受器数量逐渐减少,异形的本体感受器增多,体积缩小,部分结构缺失。结论 ACL损伤后韧带内的本体感受器结构出现异常,数量减少,但短期内仍能发挥一定作用,随损伤时间延长其作用逐渐减弱。机制可能与韧带损伤后强度下降,逐渐松弛,从而使韧带内神经结构在膝关节活动的过程中不能受到应有的力学刺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 本体感受器 体感诱发电位 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光感受器外节诱导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脂褐素形成 被引量:3
19
作者 牛超 惠延年 +1 位作者 王雨生 张鹏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302-305,共4页
目的:建立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脂褐素形成模型,为研究RPE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结构及功能的改变以及由于其衰老而引起的一系列年龄相关性眼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梯度离心法制备猪眼光感受器外节(PO... 目的:建立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脂褐素形成模型,为研究RPE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结构及功能的改变以及由于其衰老而引起的一系列年龄相关性眼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梯度离心法制备猪眼光感受器外节(POS),将实验组RPE细胞与POS共培养3wk,在电镜下观察RPE细胞内脂褐素形成的形态学过程。结果:RPE细胞与猪POS共培养后,POS脱落的膜盘逐渐被RPE吞噬并崩解,板层小体在溶酶体内形成,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板层小体的数量增多;对照组细胞培养相同时间后细胞器形态没有明显变化,仅有少量板层小体形成,实验组较对照组RPE细胞脂褐素含量明显增多。结论:将人RPE与猪POS共培养,促使了细胞内脂褐素的形成和蓄积,其过程周期短、操作简单、重复性强,可以作为体外培养的人RPE脂褐素形成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受器外节 膜盘 视网膜色素上皮 脂褐素 衰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强度颈动脉压力感受器刺激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廖凯 李起栋 +3 位作者 方石虎 张历 余锂镭 江洪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4期21-24,共4页
目的探讨低强度颈动脉压力感受器刺激(LL-CBS)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室性心律失常(VAs)的影响。方法正常成年杂种犬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L-CBS组各10只,均安置颈动脉窦刺激电极,监测血压、心率。LL-CBS组于VAs诱发前1 h开始LL-CBS直至... 目的探讨低强度颈动脉压力感受器刺激(LL-CBS)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室性心律失常(VAs)的影响。方法正常成年杂种犬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L-CBS组各10只,均安置颈动脉窦刺激电极,监测血压、心率。LL-CBS组于VAs诱发前1 h开始LL-CBS直至实验结束,对照组给予假性LL-CBS,分别测量基线时和刺激1 h后心室有效不应期(ERP)。心室ERP测量结束后,保持颈动脉窦刺激,静置半小时,静脉注射异丙肾上腺素,诱发3个VAs事件。分别记录3个VAs事件时VAs发生次数,首个室性早搏出现的时间、室性早搏次数、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次数及持续时间。结果两组在基线状态、刺激1 h和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后血压、心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LL-CBS组、对照组基线时心室ERP分别为(165±5)、(168±8)ms(P>0.05),刺激1 h时分别为(181±7)、(162±7)ms(P<0.05)。在3个VAs事件过程中,LL-CBS组发生Vas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均<0.05);LL-CBS组首次室性早搏出现的时间为刺激后341(512,224)s、对照组为刺激后215(327,90)s,室性早搏次数分别为52(83,20)、107(162,54)次,室速次数分别为2.3(6.7,0.5)、5.5(9.3,2.4)次,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 LL-CBS刺激可抑制异丙肾上腺素诱发的VAs发生,且不影响血压、心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 低强度颈动脉压力感受器刺激 异丙肾上腺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