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史影像空间中“城市意象”的塑造——以布洛斯基《经过中国》中20世纪早期上海为例
1
作者 李东鹏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共7页
在中国电影史的早期阶段,俄裔美国电影导演、商人本杰明·布洛斯基(Benjamin Brodsky)于20世纪初期在中国创办电影公司,并制作多部电影。其中一部纪录电影A Trip Through China(后文统一称《经过中国》),拍摄了中国香港、上海、北... 在中国电影史的早期阶段,俄裔美国电影导演、商人本杰明·布洛斯基(Benjamin Brodsky)于20世纪初期在中国创办电影公司,并制作多部电影。其中一部纪录电影A Trip Through China(后文统一称《经过中国》),拍摄了中国香港、上海、北京等多座城市的风貌和风土人情等,成为了解早期中国的珍贵影像资料。《经过中国》全片有20多分钟上海的内容,每组镜头开始处以“字幕”形式对拍摄内容进行介绍,这些信息为“显性信息”。此外,还有许多在藏影像中的“隐性信息”,需要进行媒介考古。这些丰富的影像信息成为探究城市发展变迁的记忆资料。拍摄者把城市“景观”用镜头记录,从视觉维度建构这座城市的影像空间,进行“城市意象”的表达。整体上看,布洛斯基与《经过中国》不仅让西方了解到中国,而且为后世留下了解20世纪早期中国城市的珍贵影像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过中国》 上海 影像空间 城市意象 布洛斯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民国文本的长沙城市意象研究
2
作者 凌佳诣 沈守云 王薇薇 《现代园艺》 2025年第1期45-48,共4页
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城市历史景观特征在逐渐减退。为再现民国时期长沙的城市风貌,采用文本挖掘法,整理筛选民国文本进行词频分析、语义网络与聚类分析、情感分析,对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探究民国长沙的城市意象元素与形象认知。结果表... 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城市历史景观特征在逐渐减退。为再现民国时期长沙的城市风貌,采用文本挖掘法,整理筛选民国文本进行词频分析、语义网络与聚类分析、情感分析,对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探究民国长沙的城市意象元素与形象认知。结果表明,民国文本中对长沙的描写以人文要素为主,城市意象因子中道路与交通、山水风貌热力值较高;感知度最高的实体空间意象元素是岳麓山、湘江、天心阁,非实体空间意象元素是街巷、百花、亭台;长沙具有岳峰古迹、湘水月色、街陌盛景、文教新风、战火风云5类意象空间;长沙总体形象认知为美景、幽静、胜地,情绪感知以积极情绪为主。以历史文本为研究材料,为城市意象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意象 文本挖掘 环境感知 民国 长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众包模式下的总体城市意象特色分析方法与广州市实践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戈 李佳宇 +2 位作者 郭文博 兰文龙 朱骁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8-127,共10页
引入“认知众包”这一概念,以社交媒体数据为信息抓手,以广州市为分析对象,逐级阐释“理论探析—信息提炼—转译分析”的意象特色解析流程:通过意象特色属性与社媒数据的特征拟合,构建场景特色与攻略特色结合的数字化总体城市意象特色体... 引入“认知众包”这一概念,以社交媒体数据为信息抓手,以广州市为分析对象,逐级阐释“理论探析—信息提炼—转译分析”的意象特色解析流程:通过意象特色属性与社媒数据的特征拟合,构建场景特色与攻略特色结合的数字化总体城市意象特色体系;以可意象性数字量化为技术主轴,提出众包型意象特色的信息提炼框架,搭建从网络素材到认知信息再到意象要素的提炼途径;将要素频次作为统计归纳的基础,从强度、等级、空间分布等方面对意象特色进行整合剖析,得到广州市三能级交互的意象特色体系。同时,捕捉到意象特色在新方法的促进下形成的变化模式、创新动力和问题体现等情况,构建一个非介入式的公众认可的广州城市特色体系,实现可读、可看、可感知的意象分析再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特色 城市意象 认知地图 社交媒体 设计规划 广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威尼斯的小艇》中的城市意象与文化审美
4
作者 余阳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51-53,69,共4页
马克·吐温的《威尼斯的小艇》,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的独特魅力展现在世人眼前。教材编写者将其选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旨在引领学生“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带来“足下万里”“畅游寰... 马克·吐温的《威尼斯的小艇》,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的独特魅力展现在世人眼前。教材编写者将其选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旨在引领学生“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带来“足下万里”“畅游寰宇”的阅读乐趣。基于此,探讨马克·吐温如何展现威尼斯的城市意象与文化审美,呈现出“流动的诗与远方”,以期为课文《威尼斯的小艇》的解读和教学提供更为生动而深入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尼斯的小艇》 城市意象 文化审美 马克·吐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界域到节点:基于空间实践的西安城墙意象再造
5
作者 李淼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0-99,共10页
不同于媒介表征范式下城市意象呈现符号化、单面化导致的真实城市与再现城市的二元对立,空间实践视角强调在物质空间、媒介及人等行动者的联合中审视意象生成的动态过程。聚焦西安城墙这一城市物质性构成,可从城墙内外、墙与门三重物质... 不同于媒介表征范式下城市意象呈现符号化、单面化导致的真实城市与再现城市的二元对立,空间实践视角强调在物质空间、媒介及人等行动者的联合中审视意象生成的动态过程。聚焦西安城墙这一城市物质性构成,可从城墙内外、墙与门三重物质维度探讨空间实践对城市意象的塑造。基于空间实践,城墙之于西安城市的意象从隔离、分界的空间界域转变为意味着连接、纽结及关系建立的网络节点。这种意向性并不仅指其能明确固化空间的边界,更是指其具有在人与空间的互动中编织社会关系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意象 移动媒介 空间实践 西安城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人书写中的清末陪都文化景观的格局与意象
6
作者 谢淼伊娜 王飒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8-77,共10页
清末盛京城作为旧秩序衰解前传统城墙聚落的典型缩影,学界缺少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对其文化景观的关注。以清末盛京诗文为研究素材,结合人工解译归纳与数字挖掘识别,探究盛京城文化景观类型,借助Arc GIS地理信息系统,描述清末盛京城文化景... 清末盛京城作为旧秩序衰解前传统城墙聚落的典型缩影,学界缺少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对其文化景观的关注。以清末盛京诗文为研究素材,结合人工解译归纳与数字挖掘识别,探究盛京城文化景观类型,借助Arc GIS地理信息系统,描述清末盛京城文化景观的空间格局特征,并对盛京城文化景观意象进行解读。将盛京城文化景观划分为4个维度以及15个小类景观。发现清末盛京城文化景观整体上呈现向心性分布,不同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描写偏好存在显著差异。得出盛京居民以“城门”“钟鼓楼”为核心意象来认知城市空间,并分析文化景观语义网络中“陪都”之意传达出的复杂情感。从民间视角以盛京居民的身份对盛京城市空间进行探索和剖析,为历史时期城市文化景观的研究提供参考,同时对当代沈阳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景观 诗文 清代盛京城 分布特征 城市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数据的古城城市意象研究——以定兴古城为例 被引量:17
7
作者 傅玮 刘祎绯 +2 位作者 薛博文 伍洋宇 王思凡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31-38,共8页
古城因其历史变迁复杂等因素,在传统的城市意象研究方法中常遇到诸多瓶颈。而当代社会网络已成为城市居民传播的重要媒介。阐述了以意象地图为预研究,通过开展网络问卷调查、抓取带有地理位置信息的网络图片等方法开展定兴古城的城市意... 古城因其历史变迁复杂等因素,在传统的城市意象研究方法中常遇到诸多瓶颈。而当代社会网络已成为城市居民传播的重要媒介。阐述了以意象地图为预研究,通过开展网络问卷调查、抓取带有地理位置信息的网络图片等方法开展定兴古城的城市意象研究。并采用统计分析、地理空间网格、可视化研究等方法对网络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古城格局意象"、"文化地标意象"、"生活节点意象"和"历史记忆意象"共四类定兴古城的城市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意象 历史城市 网络数据 意象地图 定兴古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认知地图的西安城市意象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熊鹏 徐洁 +1 位作者 余溪 张阳生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C00期33-37,共5页
以西安大学生群体为调查对象,采取认知地图法,选取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及标志物五大基本要素和总体两个层次对西安的城市意象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城市意象五大基本要素间存在共性,但仍存在一定差异;城市意象的形成是主、客观因素和... 以西安大学生群体为调查对象,采取认知地图法,选取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及标志物五大基本要素和总体两个层次对西安的城市意象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城市意象五大基本要素间存在共性,但仍存在一定差异;城市意象的形成是主、客观因素和中介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意象 基本要素 认知地图 西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被引量:118
9
作者 顾朝林 宋国臣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70-73,77,共5页
介绍了城市意象的概念 ,并从结构性意象研究和评估性意象研究两个方面 ,对城市意象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的若干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最后 ,强调了城市意象研究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城市意象 城市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志城池图中的中国古代城市意象研究--以清代浙江省地方志为例 被引量:19
10
作者 阴劼 徐杏华 李晨晨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9-77,93,共10页
以方志城池图为对象、通过多元相关分析方法对中国古代城市意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可分为内外均衡型、外向型和内向型,3个类型的城市意象均以城内为主、城外为辅,共性大于差异性。其次,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受地理环境... 以方志城池图为对象、通过多元相关分析方法对中国古代城市意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可分为内外均衡型、外向型和内向型,3个类型的城市意象均以城内为主、城外为辅,共性大于差异性。其次,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受地理环境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域空间差异。第三,中国古代城市意象随时间推移发生动态变化,在清代呈现出中期外向型、晚期内向型两个较为明显的历史演变趋势。最后,指出中国古代城市整体意象体现的是"城乡融合"的传统社会空间秩序,表达的是中国古代理想的城市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池图 城市意象 多元相关分析 类型化 清代方志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东四片区历史街区的城市意象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刘祎绯 傅玮 +2 位作者 伍洋宇 薛博文 王思凡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z2期-,共6页
历史街区的城市意象研究有助于理解公众直观感知历史地段的方式,进而指导以人为本的历史街区规划设计。文章以兼具历史性与生活性特色的北京东四片区为研究对象,首先以认知地图和网络问卷的方式确定了63处主要意象点及其评分,然后选定3... 历史街区的城市意象研究有助于理解公众直观感知历史地段的方式,进而指导以人为本的历史街区规划设计。文章以兼具历史性与生活性特色的北京东四片区为研究对象,首先以认知地图和网络问卷的方式确定了63处主要意象点及其评分,然后选定3类11项可能影响意象形成与意象强弱的潜在因子,以田野调查、现场访谈和网络信息收集等方式确定其分级依据及院落得分。其次,通过两组相关性分析,探讨意象形成与意象强弱的成因,在意象形成的相关性分析中,对比了东四片区与东四三条至八条历史文化保护区两个意象范围;在意象强弱的相关性分析中,则对比了区域内人群和区域外人群两类意象主体。最后,从城市意象的角度出发,为东四片区及其他历史街区的规划设计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意象 历史街区 潜在因子 相关性分析 东四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研究方法辨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杨健 戴志中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22,共4页
在建筑学研究方法的众多主张中,最引人注目的观点是认为存在着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研究方法。但是,在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研究中,我们并没有看到这种决然的二元对立。通过对林奇城市意象研究方法(包括对林奇采用的心理学... 在建筑学研究方法的众多主张中,最引人注目的观点是认为存在着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研究方法。但是,在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研究中,我们并没有看到这种决然的二元对立。通过对林奇城市意象研究方法(包括对林奇采用的心理学、现象学研究方法,以及所采用的心理学和人类学文献)所作的考察,试图证明建筑学研究可以是实证与思辨、定量与定性、科学与神话的有机统一。建筑学不排斥诗意,建筑学研究同样不排斥诗意盎然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意象 研究方法 实证 思辨 诗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市旅游意象的旅游城市标志物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海霞 孙厚琴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7-99,共3页
旅游城市标志物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空间元素和城市旅游意象要素,具有更强的空间、形象、文化、功能等方面的优势,对旅游者城市旅游意象形成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城市意象理论出发,延伸出城市旅游意象基本内涵,从城市旅游意象角度对旅游城... 旅游城市标志物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空间元素和城市旅游意象要素,具有更强的空间、形象、文化、功能等方面的优势,对旅游者城市旅游意象形成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城市意象理论出发,延伸出城市旅游意象基本内涵,从城市旅游意象角度对旅游城市标志物的意象功能、形成和设计理念等方面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意象 城市旅游意象 旅游城市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市意象空间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27
14
作者 顾朝林 宋国臣 《规划师》 2001年第2期25-28,83,共5页
关键词 北京 城市意象空间 城市规划 城市建设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城市空间要素与大众健康的关系:以城市意象理论为研究框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姜斌 李良 张恬 《上海城市规划》 2017年第3期63-68,共6页
城市空间可显著影响大众健康,这一点已经得到西方学界的认可,并逐步在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领域加以实践。以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为框架,梳理近20年来关于城市空间要素如何影响大众健康的科学证据,对街道、绿道、邻里社区临近的绿色... 城市空间可显著影响大众健康,这一点已经得到西方学界的认可,并逐步在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领域加以实践。以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为框架,梳理近20年来关于城市空间要素如何影响大众健康的科学证据,对街道、绿道、邻里社区临近的绿色空间、土地利用方式、生物多样性、社区区位等6个关键问题进行介绍和分析,对最近20年来重要的实证研究证据进行了介绍,对目前中国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此外,对城市意象五要素之影响大众健康的重要物理、空间和功能特征进行了总结,以期借此推动"健康城市,健康景观"概念在中国的研究和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 城市景观 城市意象 大众健康 研究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主城区城市意象空间和意象元素分析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苗涛 李丁 徐晓天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75-79,共5页
本文根据兰州城市特色,将林奇的5类城市意象要素进行细分,并转换为地点场所意象元素,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照片辨别以及认知地图对兰州市民进行城市意象的调查,得出兰州市的公众意象图:以南北向天水路、皋兰路-金昌路-城关黄河大桥-大... 本文根据兰州城市特色,将林奇的5类城市意象要素进行细分,并转换为地点场所意象元素,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照片辨别以及认知地图对兰州市民进行城市意象的调查,得出兰州市的公众意象图:以南北向天水路、皋兰路-金昌路-城关黄河大桥-大桥北路,东西向东岗路-庆阳路-西津路-西固路等道路及黄河为骨架形成的网格状城市空间意象图。功能分区、行政区划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总体城市意象空间结构,黄河、白塔山和五泉山却起到了边缘要素的功能。总的来看兰州市存在着较为清晰的群体意象即"公众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主城区 城市意象 认知地图 意象因子 意向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市意象理论的中等尺度空间意象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本部校区为例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敏 李广全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8-134,共7页
基于质性研究、认知地图以及问卷调查法,结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和中等尺度的校园空间的具体情况,对东北师范大学本部校区校园空间意象要素的公众感知特点、分布特征以及意象感觉品质进行了研究,并与大尺度的城市空间意象进... 基于质性研究、认知地图以及问卷调查法,结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和中等尺度的校园空间的具体情况,对东北师范大学本部校区校园空间意象要素的公众感知特点、分布特征以及意象感觉品质进行了研究,并与大尺度的城市空间意象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对于中等尺度空间意象要素的关注和把握与大尺度的城市空间意象在道路、边界、区域等要素的感知方式和特点上均有明显区别.在此基础上,针对中等尺度的城市空间的规划与调整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意象 认知地图 空间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市色彩意象的首都城市色彩规划路径探讨 被引量:9
18
作者 陈金梅 李颖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189-193,共5页
目的通过城市色彩意象研究,总结首都北京的城市色彩问题,提炼城市风貌特色,明确下一步城市色彩规划控制重点。方法从城市色彩意象与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概念及其关系入手,对相关专家和普通民众进行访谈及问卷调查,并对访谈记录和问卷进... 目的通过城市色彩意象研究,总结首都北京的城市色彩问题,提炼城市风貌特色,明确下一步城市色彩规划控制重点。方法从城市色彩意象与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概念及其关系入手,对相关专家和普通民众进行访谈及问卷调查,并对访谈记录和问卷进行整理与分析。结论从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中认知首都北京的城市色彩规划现状、城市代表颜色和城市色彩标志性建筑(区域)等,这些城市色彩意象的数据和结论将为下一步城市色彩规划设计提供重要依据,并为实现城市主体的城市生活美好愿景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北京 城市色彩 城市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视觉感知数据的历史地段城市意象研究——以北京老城什刹海滨水空间为例 被引量:25
19
作者 刘祎绯 牟婷婷 +2 位作者 郑红彬 孙平天 李翅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51-56,共6页
视觉感知是人们感受环境并对环境产生意象的最直接的方式,亦是城市意象研究的重要新型数据来源。城市意象研究方法已从最初的认知地图法拓展至与新型数据相结合,但视觉感知数据在历史地段意象研究中的应用较少。文章以北京老城什刹海滨... 视觉感知是人们感受环境并对环境产生意象的最直接的方式,亦是城市意象研究的重要新型数据来源。城市意象研究方法已从最初的认知地图法拓展至与新型数据相结合,但视觉感知数据在历史地段意象研究中的应用较少。文章以北京老城什刹海滨水空间为例,基于视觉感知数据进行历史地段的意象研究。结果发现,人们在历史地段中对标志物的视觉感知最强并形成主导意象,其次是节点和区域,对边界和道路的感知最弱。根据研究结果,文章建议在历史地段的保护规划中更加注意整体风貌的营造及重要标志物的打造,打通景观视线廊道,构建完整的眺望景观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意象 视觉感知 历史地段 什刹海滨水空间 北京老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沙市城市意象知觉矩阵分析与聚类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杨健 郭建华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16,共5页
通过问卷调查和知觉矩阵分析的方式,试图对长沙市的整体城市意象进行定量研究。随后的聚类分析印证了这一结果:(1)在特殊文化遗产与古迹的知觉矩阵图中,大部分意象元素集中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中,说明这些元素的保护工作处于两个极端(或者... 通过问卷调查和知觉矩阵分析的方式,试图对长沙市的整体城市意象进行定量研究。随后的聚类分析印证了这一结果:(1)在特殊文化遗产与古迹的知觉矩阵图中,大部分意象元素集中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中,说明这些元素的保护工作处于两个极端(或者具有强烈的意象作用,或者市民们基本上不知道它们的存在)。(2)整体水域的品质偏低,说明水域整治急待加强,对于重要度颇高的湘江和橘子洲头更是如此。(3)城市地标的情况同特殊文化遗产与古迹的情况相似,说明大量标志物的意象品质有待提高。最后,对处于各个象限的意象元素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整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意象 长沙 问卷调查 知觉矩阵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