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意识焦点”与本体感觉训练 被引量:4
1
作者 康连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A00期100-102,共3页
田径运动中的走、跑、跳、投,是人的最基本的运动能力。说它是最基本的运动能力,就意味着人只要具有一定的体能,就能掌握这些基本技能,完成这些基本运动。也就是说它并不是什么高超、复杂的运动技术(当然要达到世界级的运动成绩又是另... 田径运动中的走、跑、跳、投,是人的最基本的运动能力。说它是最基本的运动能力,就意味着人只要具有一定的体能,就能掌握这些基本技能,完成这些基本运动。也就是说它并不是什么高超、复杂的运动技术(当然要达到世界级的运动成绩又是另一回事了),只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应该说都能掌握这些技术的。问题在于,经过相同时间的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能力 本体感觉训练 意识焦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知学——物的证成或遗忘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儒宾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8-62,285,共26页
良知学的成立可以归到王阳明的龙场之悟,龙场之悟的内容是新的格致学,也是对朱子学的格致学的反动。王阳明的“良知”是主体化的本体,可谓“乾知”,它统摄了主体的情、意、知的功能。良知的作用是无知之知,它与所感者不是主客对列的关... 良知学的成立可以归到王阳明的龙场之悟,龙场之悟的内容是新的格致学,也是对朱子学的格致学的反动。王阳明的“良知”是主体化的本体,可谓“乾知”,它统摄了主体的情、意、知的功能。良知的作用是无知之知,它与所感者不是主客对列的关系。良知的感应为物,其物不是认知心所对之物,而是无物之物。王阳明的格致是良知直感直应的顿教事件,“心”与“物”都不是经验性的概念,而是超越界的概念,但却又作用于现实世界。朱子的格致论也预设了“心”与“物”都有超越面,它在学者“豁然贯通”的功夫论终点呈现。但在工夫历程中,心知与物理有辩证的关系。学者要先了解现实事物的认知之理,其心中蕴藏的理才可彰显。心中明朗一分后,对物之理可以有更广与更深的理解,如此反复。朱子的格致论强调现实世界的道德判断都要建立在分殊性的、间接性的背景知识上面,最终才可达到心物同时升入先天境界。王阳明与朱子的格致论其实不一定矛盾,但王阳明因强调良知的承体起用,所以彰显了物的先天义,但对物的知识义却无法证成。本文举王阳明用以形容良知妙用之场的书法与军事为例,指出良知的当下判断其实仍建立在广阔的支援性意识的间接性知识上面,良知教是顿教与渐教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 王阳明 朱子 格物致知 焦点意识 支援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技能的本质定位、获得机制及教学策略——基于波兰尼默会认知理论的考察
3
作者 朱丹阳 李启迪 邵伟德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65,共7页
当前,学界对于“运动技能是一种什么样的知识”“人是如何习得运动技能的”等体育教学原理问题仍缺乏哲学认识论层面的深入探讨。基于波兰尼的默会认知理论,认为运动技能的本质是能力之知,并在探究身体具身性、主体亲知性、动态整合性... 当前,学界对于“运动技能是一种什么样的知识”“人是如何习得运动技能的”等体育教学原理问题仍缺乏哲学认识论层面的深入探讨。基于波兰尼的默会认知理论,认为运动技能的本质是能力之知,并在探究身体具身性、主体亲知性、动态整合性等认知特征的基础上,分析运动技能的获得机制:运动技能的习得是认识主体发挥自身的默会能力,进行动态反复的默会整合过程。基于此,在运动技能教学中,应突出范例优先规则、形成共感、亲身体验、生成理解力4个方面,即提供直接的手把手教学、建立师生身体运动感觉共同体、创设深度体验的运动学习情境、优选领会式教学模式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兰尼 默会认知 运动技能 焦点意识 辅助意识 寓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术跳跃专门化知觉最佳培养方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叶伟 蔡仲林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9-42,共4页
研究目的:解决武术跳跃等技术结构复杂的封闭性运动技能教学与训练的难点,提高教学效率.研究方法:专家问卷调查法与教学实验法.研究结果和结论:在武术跳跃教学中把握专门化知觉的培养重点,针对不同运动水平的教学对象正确处理"动... 研究目的:解决武术跳跃等技术结构复杂的封闭性运动技能教学与训练的难点,提高教学效率.研究方法:专家问卷调查法与教学实验法.研究结果和结论:在武术跳跃教学中把握专门化知觉的培养重点,针对不同运动水平的教学对象正确处理"动作焦点"与"意识焦点"的位置关系,并实施电化教学,是武术跳跃这一类技术结构较复杂的封闭性运动技能专门化知觉的最佳培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 跳跃 心理 封闭性运动技能 专门化知觉 最佳培养方式 动作焦点 意识焦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经》与关联性的宇宙论——一种诠释性的语脉 被引量:10
5
作者 安乐哲 郝大维 彭国翔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12,共8页
文章在一个中西比较、儒道比较的视域中 ,结合郭店新出土的文献材料 ,对《道德经》中所蕴涵的一种关联性的宇宙论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探讨。首先 ,文章揭示了《道德经》中所体现的关联性宇宙论的四个预设 :(1)道家肯定构成我们经验世界的... 文章在一个中西比较、儒道比较的视域中 ,结合郭店新出土的文献材料 ,对《道德经》中所蕴涵的一种关联性的宇宙论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探讨。首先 ,文章揭示了《道德经》中所体现的关联性宇宙论的四个预设 :(1)道家肯定构成我们经验世界的各种事件本身的实在性 ,认为并不存在“多”背后的“一” ,且事件与时间不相分离 ;(2 )各种事物都是过程性的事件 ,一方面各有其特性 ,一方面又内在地彼此相关。每一事物都处在其它事物所构成的不断变化的脉络之中 ,并在这种动态的脉络中以共同创造的方式成就自身 ;(3 )生活是具体的经验场域 ,同时每一种具体的经验场域又总是具有整个宇宙的全息性 ;(4)世界的创生性转化来自于构成世界的各种事物的回应性参与 ,在创生转化的不断过程中 ,事物不是被动的参与者 ,而是主动的共同创造者。在此基础上 ,指出了焦点意识与场域意识构成道家关联性宇宙论与世界观彼此依赖的两个基本方面。通过这两种意识的有机互动 ,人们能够自发而非随意地参赞宇宙大化的流行发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经》 关联性的宇宙论 共同创造 焦点意识 场域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