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创造认识中的意识和无意识反映 被引量:1
1
作者 胡敏中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4-26,共3页
创造认识是指探索未知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认识活动。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理性和意识的活动。意识在创造认识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 ,它规定着创造认识的本质 ,决定着创造认识的方向。但无意识在创造认识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无意识反映是认... 创造认识是指探索未知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认识活动。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理性和意识的活动。意识在创造认识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 ,它规定着创造认识的本质 ,决定着创造认识的方向。但无意识在创造认识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无意识反映是认识反映的一种重要形式 ,并对意识反映起一定的开启、诱导、补偿和调节等作用。意识反映和无意识反映只有互补地结合起来 ,才是创造认识反映的完整内容和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认识 意识反映 意识反映 互补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持辩证法 正确理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就意识反映和反作用的对象问题同康才洪同志商榷 被引量:2
2
作者 张久儒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56-59,共4页
意识反映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已成定论。康才洪同志在《论人的意识反作用问题》(载《社会科学研究》1989年第5期,以下简称《问题》)一文中对此提出异议,认为意识反映和反作用的对象不是物质,而是具体事物,“意识对... 意识反映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已成定论。康才洪同志在《论人的意识反作用问题》(载《社会科学研究》1989年第5期,以下简称《问题》)一文中对此提出异议,认为意识反映和反作用的对象不是物质,而是具体事物,“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个命题不能成立。《问题》的意见,不敢苟同。其症结所在,是偏离了唯物辩证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作用 意识反映 正确理解 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 费尔巴哈 具体事物 物质概念 物质定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动反映世界不是意识的能动性吗?——与孙运福同志商榷
3
作者 倪志昂 隋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6期32-35,共4页
孙运福同志在《意识能动性刍议》一文(载《山东师大学报》1986年第2期)中认为,能动反映世界不是意识的能动性,意识的唯一能动性就在于指导实践。笔者对该文的观点难以苟同,故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一孙运福同志认为,“能动反映世界是意... 孙运福同志在《意识能动性刍议》一文(载《山东师大学报》1986年第2期)中认为,能动反映世界不是意识的能动性,意识的唯一能动性就在于指导实践。笔者对该文的观点难以苟同,故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一孙运福同志认为,“能动反映世界是意识的能动性”的传统观点,与意识的本质相矛盾。笔者认为,这是他在片面理解意识本质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孙运福同志认为,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能动性 意识反映 相互作用 人脑 反映 自觉能动性 能动反映 活动过程 皮亚杰 外界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意识论中的反映机能系统问题
4
作者 胡复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1期43-50,共8页
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研究物质与意识关系及其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足见意识论在全部哲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性,正是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所作的不同回答上,成为我们把握哲学派别及其本质特征的测量器。意识论之所以重要,无非是因为全... 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研究物质与意识关系及其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足见意识论在全部哲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性,正是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所作的不同回答上,成为我们把握哲学派别及其本质特征的测量器。意识论之所以重要,无非是因为全部哲学问题的展开,不管是本体论也好,认识论也好,逻辑学也好,历史观也好,其间都横贯着一个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处处都表现出它们的渗透、交叉和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部世界 意识反映 哲学意识 脑科学 神经生理学 关系问题 心理学 人脑 思维 大脑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无意识的艺术创造认识功能
5
作者 胡敏中 沈映春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2期8-13,共6页
关键词 创造认识 艺术创造 艺术形象的创造 集体无意识 艺术家 艺术构思 艺术传达 思维方法 意识反映 作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识中的无意识问题
6
作者 黄德良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13-17,共5页
重视无意识问题是现代认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特色。正确揭示无意识的认识本质以及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在实际的认识活动中获得科学认识,顺利完成认识任务,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一、认识反映的特... 重视无意识问题是现代认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特色。正确揭示无意识的认识本质以及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在实际的认识活动中获得科学认识,顺利完成认识任务,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一、认识反映的特殊形式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和科学的迅猛发展,无意识的客观实在性已不再被怀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 意识反映 大脑皮层 实践活动 认识客体 外部世界 意识现象 客观现实 自我意识 刺激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联心理学家关于无意识问题的研究
7
作者 张世英 《心理学报》 1987年第4期431-438,共8页
本文从八个方面概括地介绍了苏联心理学家关于无意识问题的研究情况。这八个方面是:关于无意识概念的涵义;对近代无意识问题研究史的分析;突出本国的两位伟大学者的思想;对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批判;在无意识问题研究上的反省;研究无意... 本文从八个方面概括地介绍了苏联心理学家关于无意识问题的研究情况。这八个方面是:关于无意识概念的涵义;对近代无意识问题研究史的分析;突出本国的两位伟大学者的思想;对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批判;在无意识问题研究上的反省;研究无意识问题的定势理论;无意识问题在理论方面的论述;具体研究成果和当前与今后的研究课题。最后作者作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心理学 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学说 艺术心理学 意识反映 心理分析 心理学家 意识现象 心理生活 心理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的意识反作用问题 被引量:1
8
作者 康才洪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67-71,共5页
人的意识对物质有没有反作用,有多大的反作用,这是科学和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古老的难题,也是各派哲学争论的一个焦点。长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上,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但是不起决定作用”。我认为这种... 人的意识对物质有没有反作用,有多大的反作用,这是科学和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古老的难题,也是各派哲学争论的一个焦点。长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上,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但是不起决定作用”。我认为这种说法既缺乏充分的理论根据,又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决定作用 作用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反作用 具体事物 意识反映 理论根据 马克思恩格斯 外部世界 逻辑论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无意识的本质和特点 被引量:2
9
作者 徐遂堂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32-36,共5页
纵观无意识的研究历史,在对无意识的研究上无非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无意识心理现象是否存在;第二,无意识的本性和特点是什么?等三,如何运用无意识的活动规律为现实生活服务。本文旨在无意识的本质和特点问题上淡一点粗浅的看法。... 纵观无意识的研究历史,在对无意识的研究上无非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无意识心理现象是否存在;第二,无意识的本性和特点是什么?等三,如何运用无意识的活动规律为现实生活服务。本文旨在无意识的本质和特点问题上淡一点粗浅的看法。一、关于无意识的本质关于无意识的本质问题,巴甫洛夫学说和现代神经生理学说研究的结果给我们无意识的本质有以下几点启示:首先,无意识现象是一种条件反射。正如前述,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本能的冲动。而本能是无条件反射的复杂锁琏。由于无条件反射是天生的固定反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心理活动 意识活动 大脑皮层 直觉思维 本质 无条件反射 心理现象 特点 意识反映 研究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识主观能动性与目的性新探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志斌 《学术界》 1988年第4期10-14,共5页
我国一些专家、学者对意识的主观能动性与目的性,发表了不少深刻的见解,这大大促进了意识论的研究。但是,关于意识的主观能动性与目的性的内在层次及其辩证关系的论述似不多见。本文试图对此作一粗浅的探讨,为发展意识论的研究作抛砖引... 我国一些专家、学者对意识的主观能动性与目的性,发表了不少深刻的见解,这大大促进了意识论的研究。但是,关于意识的主观能动性与目的性的内在层次及其辩证关系的论述似不多见。本文试图对此作一粗浅的探讨,为发展意识论的研究作抛砖引玉之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能动性 意识反映 个体意识 客体 意识 自我意识 目的性 差异性 思维 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能动反映”
11
作者 林兆荣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4期22-26,共5页
反映是客观实际存在着的反映现象在人们观念中的反映。客观存在的反映现象是历史的、发展的,因而对反映范畴的规定也是发展的。“能动反映”是以往反映范畴的升华,它揭示了反映的辩证性、主体性、抽象性和创造性,其集中体现为主体性、... 反映是客观实际存在着的反映现象在人们观念中的反映。客观存在的反映现象是历史的、发展的,因而对反映范畴的规定也是发展的。“能动反映”是以往反映范畴的升华,它揭示了反映的辩证性、主体性、抽象性和创造性,其集中体现为主体性、主体的能动性。主体性是能动反映的集中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体 客观事物 客观存在 实践活动 思维 意识反映 人脑 主体性 能动反映 马克思恩格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女性的自立意识与传统婚姻观念的冲突
12
作者 兰淑真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27-27,共1页
社会的现代化,需要人的现代化.要使我国在极短的时间内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建设成为具有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迫切需要全社会的女性与男性一起共同奋斗.因此,时代迫切需要女性跳出小圈子,打破一切束缚和精神枷锁,到社... 社会的现代化,需要人的现代化.要使我国在极短的时间内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建设成为具有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迫切需要全社会的女性与男性一起共同奋斗.因此,时代迫切需要女性跳出小圈子,打破一切束缚和精神枷锁,到社会上追求知识,完善自我.但是,女性的这种自主意识反映在婚姻与恋爱这两个问题上,却受到了社会传统观念的强烈抑制.首先,这一矛盾导致了我国离婚率不断上升.同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运动不同的是,当代女性不但要求在情感上得到满足,而且渴求在知识、追求、事业上能够舒展双肩和男性平等竞争.为实现这种婚姻观,她们冲破世俗偏见,在改革中寻求自己的社会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姻观念 社会主义现代化 完善自我 青年女性 妇女解放运动 传统观念 五四时期 迫切需要 世界先进水平 意识反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划分意识形式的标准问题
13
作者 一木 《党校教学》 1991年第6期45-46,24,共3页
多年来,许多哲学教科书都把自然科学归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我认为这是不恰当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对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存在是形形色色的,大致可分为自然和社会两大类;意识也是各式各样的,其高级形式大... 多年来,许多哲学教科书都把自然科学归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我认为这是不恰当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对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存在是形形色色的,大致可分为自然和社会两大类;意识也是各式各样的,其高级形式大致可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寻求自然规律的;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现象,寻求社会规律的。社会现象分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种。物质现象主要是指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意识形态 自然科学 意识形式 社会存在 自然意识 社会科学 意识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 社会现象 自然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映论在文学理论中的应用
14
作者 周兆新 《北京社会科学》 1986年第4期36-39,共4页
文学理论界经常出现一种令人困惑的现象,就是对于许多基本概念,各人的理解相距甚远,以致写出文章彼此看不懂。反映论即是一例。有鉴于此,本文先解释“反映”这一概念的含义,然后再探讨文学理论中与反怏论有关的问题。一、何谓反映“反... 文学理论界经常出现一种令人困惑的现象,就是对于许多基本概念,各人的理解相距甚远,以致写出文章彼此看不懂。反映论即是一例。有鉴于此,本文先解释“反映”这一概念的含义,然后再探讨文学理论中与反怏论有关的问题。一、何谓反映“反映”是个多义词,在不同场合下具有不同的含义。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中所说的反映,专指意识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具体地说,作为实践和认识主体的人,借助感觉器官获得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社会生活 唯物主义反映 审美意识 艺术形象 意识形态 审美需要 意识反映 文学艺术 文学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意识的能动性
15
作者 孙运福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6期21-26,共6页
在《意识能动性刍议》(载《山东师大学报》1986年第2期。以下简称《刍议》)一文中,我认为“能动地反映世界”不是意识的能动性。倪志昂和隋军同志在《能动反映世界不是意识的能动性吗?》(载《山东师大学报》1987年第6期。以下简称“倪文... 在《意识能动性刍议》(载《山东师大学报》1986年第2期。以下简称《刍议》)一文中,我认为“能动地反映世界”不是意识的能动性。倪志昂和隋军同志在《能动反映世界不是意识的能动性吗?》(载《山东师大学报》1987年第6期。以下简称“倪文”)一文中,对拙作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细读“倪文”,觉得其中不乏合理之处,但所提出的一些主要反对意见似难以成立。笔者就此谈点粗浅的认识,以就教于倪志昂和隋军同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能动性 意识反映 能动反映 人脑 客观世界 承担者 马克思 物质 机能的 理性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原与反映——与黄枬森同志再商榷
16
作者 刘继岳 《社会科学辑刊》 1983年第6期26-31,共6页
读了黄(木丹)森同志的答文《坚持马克思主义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第1期),很受启发。我觉得,在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问题上,我们的分歧主要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本原”和“反映”这两... 读了黄(木丹)森同志的答文《坚持马克思主义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第1期),很受启发。我觉得,在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问题上,我们的分歧主要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本原”和“反映”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不同。下面谈谈我的一点粗浅看法,请黄(木丹)森同志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主义者 唯心主义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原问题 唯物主义认识论 哲学基本问题 意识反映 相互关系 列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野生存》:人性的哲学吊诡之作
17
作者 张倩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65-67,共3页
《荒野生存》是一部用生命谱写的充斥着自然情怀与生命存在意识的挽歌,影片中的男主角在荒野之中获得生命的终极自由与解脱,但是,这种自由情怀与生命存在却较为狭隘。事实上,如果承认人类的生活,为过度理性所统辖,那么人性中的所有可能... 《荒野生存》是一部用生命谱写的充斥着自然情怀与生命存在意识的挽歌,影片中的男主角在荒野之中获得生命的终极自由与解脱,但是,这种自由情怀与生命存在却较为狭隘。事实上,如果承认人类的生活,为过度理性所统辖,那么人性中的所有可能性可能都会因此而摧毁。《荒野生存》中的男主角正是在这种过度理性的统辖之下,才偶然地洞悉了伪君子父母,恶棍政客,物欲世界的不堪真相,其对这些真相的太深思考,显然是一种与现实悖反式的人性执着,这种人性执着,使得男主角的思想意识开始出现了,人性哲学悖论下的悲悸、臆动、避世等吊诡式的表现,本片也因此而有机会令观众看到了人性中的多种选项与拟真现实中人性的另类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主角 性中 存在意识 物欲横流 脆弱不堪 城市意象 向善 情不断 小隐 意识反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词语的联接作用与隔离作用——兼谈语言的规范原则
18
作者 雷友梧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23-27,共5页
语言和人的意识活动关系密切,联系形式多种多样。意识正是借助它与语言的多种形式的联系,来完成它的反映外部世界的复杂过程。 这里谈的是词语在意识活动中的联接作用与隔离作用。 “联接”与“隔离”是人的意识活动两种相反的机制。... 语言和人的意识活动关系密切,联系形式多种多样。意识正是借助它与语言的多种形式的联系,来完成它的反映外部世界的复杂过程。 这里谈的是词语在意识活动中的联接作用与隔离作用。 “联接”与“隔离”是人的意识活动两种相反的机制。联接是人的意识反映的感性形式与理性形式结合成一个统一体,形成意识对外部事物、现象的瞬间理解;隔离是一种相反的机制,是在意识活动中隔绝意识反映的感性形式与理性形式原有的联系,以另一种感性形式取代原有的感性形式,以产生某种特定的心理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接作 词语 隔离作用 语言形式 规范原则 语言现象 语言直觉 感性形式 意识反映 理性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作心理的源泉及其实质
19
作者 梁安全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4期75-78,36,共5页
开展文艺反映论的讨论以来,不时出现一些新见解。如:“文学不是生活的反映,而是个体对艺术世界的投射和给予”。“人作为既是思维、创造的主体、又是被思维、被创造的客体的双重存在,能够主动地把自身作为被动的对象置于被思维、被创造... 开展文艺反映论的讨论以来,不时出现一些新见解。如:“文学不是生活的反映,而是个体对艺术世界的投射和给予”。“人作为既是思维、创造的主体、又是被思维、被创造的客体的双重存在,能够主动地把自身作为被动的对象置于被思维、被创造的客体的位置上”。“离开了作为主体的人,世界上无客体”等等。重视文艺家的主体性是应该的。但是,把主体性强调过了头,以为文艺创作只是创作主体的事,与客体的现实生活无关,也无需反映活动,这样割裂社会生活与创作心理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心理 创作主体 客观现实生活 社会生活 审美反映 作家艺术家 文艺家 文艺反映 客体 意识反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述物质的反应特性
20
作者 方爱东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3期103-104,共2页
物质的反应特性,就是物质在受到一定的刺激作用后,能够以自身的某种变动来给予回答的特性。这种反应特性其实乃是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状态的一种具体表现。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就必会不断地相互引起对方的变化运动。就每... 物质的反应特性,就是物质在受到一定的刺激作用后,能够以自身的某种变动来给予回答的特性。这种反应特性其实乃是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状态的一种具体表现。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就必会不断地相互引起对方的变化运动。就每一个具体的物质形态来说,它必会受到也能够接收别的物质形态的作用,由此会引起它发生某种方式和程度的变化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体表现 相互作用 无生命物 相互联系 反应特性 意识反映 物质形态 外界刺激 外界作用 最高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