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意念活动和射弹散布的关系──高等级步枪射手提高竞技水平的途径 被引量:1
1
作者 毕龙树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994年第3期6-10,77,共6页
通过几项简易的测试,揭示出积极的意念能帮助射手缩小射弹散布和使平均弹着点与10环中心吻合,因而能有效地防止非技术性环数丢失和在比赛中促进技术的发挥。
关键词 意念活动 步枪射手 射弹散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语活动的前期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马清华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39-40,共2页
关键词 语言 意念活动 词形 结构 言语活动 前期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导引行气之意念作用——兼谈中国传统体育的一个思想特色
3
作者 旷文楠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82年第3期4-9,共6页
(一) 精神与物质从来是一对对立的不同范畴。但早在远古的中国,在关于如何使属于物质领域的人的形体变得更为强健以延年益寿的实践中,人们便充分注意到属于精神范畴的人的意识的作用。在中国传统体育的主要项目之一——导引行气中,人的... (一) 精神与物质从来是一对对立的不同范畴。但早在远古的中国,在关于如何使属于物质领域的人的形体变得更为强健以延年益寿的实践中,人们便充分注意到属于精神范畴的人的意识的作用。在中国传统体育的主要项目之一——导引行气中,人的精神活动——意念,有其特殊的重要地位;这构成了中国传统体育具有不同于西欧体育的思想特色之一。传统导引行气的重要特征是意念活动。“以意领气”、“意气相随”、“意守”、“存想”、“内视”、“入静”等等,至今仍是练气功的关键。在导引行气中,意念能对人体产生多种的甚至令人感到神奇的作用,这在武术家的硬气功及气功师发放“外气”为人治病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国外的运动训练中已开始有人采取类似我国气功的方法来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成绩。据西德《明星》画刊介绍,世界举重冠军、苏联运动员瓦西里·亚历山耶夫在举重之前,先闭目、入静,排除杂念,以意念设想举起扛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引行气 思想特色 意念活动 气功师 抱朴子 中国道教 内视 中国传统体育 佛教 意念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乐训练中的意念感觉
4
作者 米红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2期89-91,共3页
声乐训练中的意念感觉米红人的一切有目的的活动都是不意识去指挥的,声乐艺术也不例外,在声乐的长期发展中,人们不断从生理学、物理学、心理学等方面丰富它的理论,从人声机能现象透视"声音流动"的本质和规律,人们逐渐认识到,意... 声乐训练中的意念感觉米红人的一切有目的的活动都是不意识去指挥的,声乐艺术也不例外,在声乐的长期发展中,人们不断从生理学、物理学、心理学等方面丰富它的理论,从人声机能现象透视"声音流动"的本质和规律,人们逐渐认识到,意识和感觉在声音训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乐训练 意念控制 声音训练 意守丹田 意念活动 共鸣腔体 技能技巧 声音观念 脑中枢 神经支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以A为B”结构的发展 被引量:8
5
作者 谭世勋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4期90-96,共7页
“以A为B”结构是汉语中出现较早、使用时间很长的一种结构,两千多年以来,它不但在文言文中的使用率较高,而且在现代汉语中也还有它的作用.了解它古今用法的异同,探索它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汉语语法史研究的一个课题.(一)一般认为,古代... “以A为B”结构是汉语中出现较早、使用时间很长的一种结构,两千多年以来,它不但在文言文中的使用率较高,而且在现代汉语中也还有它的作用.了解它古今用法的异同,探索它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汉语语法史研究的一个课题.(一)一般认为,古代汉语的“以A为B”结构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意念活动,一是用于行为活动.例如:1.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战国策·赵策)2.吾以女为死矣.(论语·先进)3.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4.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墨子·公输)前两例表示意念活动,即主语对“以”的宾语有所认定,可以译为现代的“觉得A是B”、“认为A怎么样”.这种认定,可能是一种认识,事情本来就如此,如例1;也可能只是一种猜想,事情并非如此,如例2.后两例用于见诸现实的行为活动,可以译为现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 “以为” 意念活动 宾语 行为活动 战国策 两种用法 现代汉语 动宾式 处置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功、气功与密宗 被引量:5
6
作者 车得驷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1期102-109,共8页
佛教,相传于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由北天竺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佛教又有大乘与小乘之分。大乘佛教的一部分派别与印度婆罗门教的部分教义相结合便形成了密教。它主要宣扬“三密相应”、“即身成佛”。... 佛教,相传于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由北天竺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佛教又有大乘与小乘之分。大乘佛教的一部分派别与印度婆罗门教的部分教义相结合便形成了密教。它主要宣扬“三密相应”、“即身成佛”。这一佛教派别,产生于印度后期佛教之中。公元八至十一世纪间,印度密教传入中国西藏地区,与西藏原有的本教相结合,逐渐形成西藏密教的传统,称为“藏密”。传到日本,成立真言宗,称为“东密”(台密)。与“密教”相对,佛教对密教以外的各派别统称为“显教”。这就是藏传佛教的“显”、“密”两系。也就是“喇嘛教”的两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宗 气功 相结合 藏传佛教 印度密教 米拉日巴 大脑皮层 意念活动 西藏地区 入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