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读者反应批评视角下《红字》的意义建构 被引量:3
1
作者 黄诗海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9-124,共6页
尽管在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创作《红字》的时候,作为读者反应批评的一支的接受理论并未形成和发展,但是读者在阅读文本时却能看到接受理论的一些特征。霍桑的创作非常强调读者对作品的参与:一方面,他在塑造主要人物——尤其是海丝特... 尽管在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创作《红字》的时候,作为读者反应批评的一支的接受理论并未形成和发展,但是读者在阅读文本时却能看到接受理论的一些特征。霍桑的创作非常强调读者对作品的参与:一方面,他在塑造主要人物——尤其是海丝特的形象时,有意使读者经过填补空白、连接空缺、更新视域等一系列反应,对海丝特的形象进行解读和体验;另一方面,他展现意义不确定性和空白,比如野玫瑰、夜空异象及丁梅斯代尔胸口的烙印,向读者发出一种召唤与邀请,吸引读者去想象、去填补。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经过思考、分析、推理、想象等意识活动而得到美的娱乐,这个过程也正是《红字》的意义建构过程及其美学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者反应批评 期待视域 意义未定和空白 阅读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