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言哲学与文学翻译诗学建构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晓红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0-196,共7页
文学和文学翻译作为特殊的语言形式,整个语言活动都具有反逻辑的诗性功能。就文学翻译而言,语言哲学与翻译诗学相互渗透交融,形成宏观的文学翻译诗学,具体实现路径包括突显译者主体性和创造性;明确文学翻译是一个意义再生的过程;将文学... 文学和文学翻译作为特殊的语言形式,整个语言活动都具有反逻辑的诗性功能。就文学翻译而言,语言哲学与翻译诗学相互渗透交融,形成宏观的文学翻译诗学,具体实现路径包括突显译者主体性和创造性;明确文学翻译是一个意义再生的过程;将文学翻译放置在宏观的社会历史语境中,追寻文学翻译文本中权力话语的作用;建构文学翻译诗学中的伦理支撑等。语言哲学维度下的文学翻译诗学建构拓展了翻译研究的外部因素和方法,彰显了文学翻译的灵活性、艺术性和创造性,对文学翻译研究具有独特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哲学 文学翻译 翻译诗学 主体性 意义再生 权力话语 翻译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辨义”即“译意”的本体诠释
2
作者 赵荣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9-103,共5页
从认知和交际功能对等理论出发,对比分析了“辨义论”与“译意论”的译者主体、翻译主体及其间性的本体论和方法论所涉及的“语言符号转换”与“意义再生”的层次和维度,旨在揭示高屋建瓴的“辨义论”和条分缕析的“译意论”都是以原文... 从认知和交际功能对等理论出发,对比分析了“辨义论”与“译意论”的译者主体、翻译主体及其间性的本体论和方法论所涉及的“语言符号转换”与“意义再生”的层次和维度,旨在揭示高屋建瓴的“辨义论”和条分缕析的“译意论”都是以原文为取向的译意“忠实”论,“辨义”即“译意”,原意是本源。因此“辨义论”与“译意论”一样,对宏观的文化交流和微观的语言转换具有相同的解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辨义 译意 符号转换 意义再生 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小说的民俗文化表现对20世纪中国作家的影响
3
作者 王元忠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0-35,共6页
民俗文化表现是鲁迅创作中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现象,它不仅给鲁迅的写作带来了别样的风味和意义,同时也引导了当时及其后许多中国小说作家的写作。他们从两个不同的面向上呼应了鲁迅,有继承,亦有变异。在继承和变异之中,他们的写作既营造... 民俗文化表现是鲁迅创作中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现象,它不仅给鲁迅的写作带来了别样的风味和意义,同时也引导了当时及其后许多中国小说作家的写作。他们从两个不同的面向上呼应了鲁迅,有继承,亦有变异。在继承和变异之中,他们的写作既营造了新异的景观,表明了民族作家以"个"的声音参与现代表达的可能性,同时也显示出了其在民俗材料运用上与鲁迅之间的差距。差距是一种不足,但从积极的一面看,这种差距其实也表明了鲁迅的写作作为一种可以不断再生的文学资源,对于当下及将来所具有的可能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民俗文化 20世纪作家 再生意义 文学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