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西太平洋深海水体惰性溶解有机碳降解菌群的细菌多样性
1
作者
夏静宇
朱栩莹
+1 位作者
王丽萍
邵宗泽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9-428,共10页
深海水体微生物在有机物矿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惰性溶解有机碳(RDOC)在深海中最终归宿与微生物影响还有待研究。本研究利用富含RDOC的腐植酸和垃圾渗滤液为生长底物,对西太平洋6个站位不同深度(200~4700 m)水体样品的微生物进行了为期...
深海水体微生物在有机物矿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惰性溶解有机碳(RDOC)在深海中最终归宿与微生物影响还有待研究。本研究利用富含RDOC的腐植酸和垃圾渗滤液为生长底物,对西太平洋6个站位不同深度(200~4700 m)水体样品的微生物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验室低温富集培养,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富集物中细菌多样性进行了分析。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不同富集组的细菌组成相似,主要包括γ-变形菌纲的食烷菌属(Alcanivorax)、噬甲基菌属(Methylophaga)和Polycyclovorans属,α-变形菌纲的海旋菌属(Thalassospira)、副球菌属(Paracoccus)和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以及放线菌纲的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等。这些优势微生物可能在原位参与了RDOC的深度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惰性溶解有机碳
矿化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气溶解有机碳湿沉降及其在海洋碳中和中的作用
被引量:
2
2
作者
邢建伟
宋金明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6-618,共13页
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关于大气降水DOC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大气降水DOC的丰度与生物可利用性、降水DOC浓度和湿沉降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OC湿沉降的生态环境效应,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结果表明,降...
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关于大气降水DOC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大气降水DOC的丰度与生物可利用性、降水DOC浓度和湿沉降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OC湿沉降的生态环境效应,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结果表明,降水DOC的化学组分异常复杂,以低分子量有机酸、氨基酸、尿素等为主,具有较高的生物可利用性;不同地区降水DOC的浓度和湿沉降通量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主要受控于排放源、排放强度以及复杂的气象条件;大气中的DOC可影响气溶胶和降水的性质(酸雨),沉降至冰雪表面的DOC会加速冰川融化;同时,湿沉降带来的DOC输入可加富表层海水的有机碳水平,其中的活性DOC可促进海洋生态系统次级生产力的提高,而惰性成分则可贡献海洋惰性溶解有机碳库,有利于碳封存并增强海洋碳汇,助力“海洋负排放”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未来的研究应持续注重开发利用先进仪器设备开展降水DOC化学成分的精准量化识别,以更深刻地认识降水DOC的生物可利用性及惰性特征;同时,开发利用新型数值模拟技术以深入开展全球尺度不同性质降水DOC湿沉降通量及其时空异质性研究,并量化大气DOC的间接湿沉降通量,在此基础上重点阐明大气DOC湿沉降作为新型路径之一对提高全球海洋碳封存的潜力,以期深入认识大气沉降在全球碳循环和海洋“碳失汇”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
有机
碳
(DOC)
湿沉降
生物可利用性
海洋
惰性溶解有机碳
库
“双
碳
”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内陆水体储碳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
3
3
作者
郭瑶
周巧红
+1 位作者
王培
吴振斌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1-150,共10页
碳循环是全球变化科学的研究重点,其源汇问题已成为全球变暖与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以海洋碳循环为基础,综述了水体储碳的生物学过程与机制并梳理存在的科学问题;探讨内陆水体的储碳效率,其影响因素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体富营...
碳循环是全球变化科学的研究重点,其源汇问题已成为全球变暖与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以海洋碳循环为基础,综述了水体储碳的生物学过程与机制并梳理存在的科学问题;探讨内陆水体的储碳效率,其影响因素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体富营养化;结合水生植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态位特点,以海洋MCP理论为基础,提出水生植物-微生物耦合的内陆水体储碳增汇作用新途径;展望内陆水体储碳作用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水体
储
碳
惰性溶解有机碳
水生态修复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太平洋深海水体惰性溶解有机碳降解菌群的细菌多样性
1
作者
夏静宇
朱栩莹
王丽萍
邵宗泽
机构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
出处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9-428,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030412)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项目(DY-XZ-04,DY135B01)。
文摘
深海水体微生物在有机物矿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惰性溶解有机碳(RDOC)在深海中最终归宿与微生物影响还有待研究。本研究利用富含RDOC的腐植酸和垃圾渗滤液为生长底物,对西太平洋6个站位不同深度(200~4700 m)水体样品的微生物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验室低温富集培养,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富集物中细菌多样性进行了分析。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不同富集组的细菌组成相似,主要包括γ-变形菌纲的食烷菌属(Alcanivorax)、噬甲基菌属(Methylophaga)和Polycyclovorans属,α-变形菌纲的海旋菌属(Thalassospira)、副球菌属(Paracoccus)和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以及放线菌纲的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等。这些优势微生物可能在原位参与了RDOC的深度矿化。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惰性溶解有机碳
矿化
微生物多样性
Keywords
marine biology
recalcitrant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bacterial diversity
分类号
P735 [天文地球—海洋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气溶解有机碳湿沉降及其在海洋碳中和中的作用
被引量:
2
2
作者
邢建伟
宋金明
机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海洋科技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出处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6-618,共13页
基金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ZR2024MD052)
青岛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4-4-4-zrjj-176-jch)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汇泉青年学者”人才项目。
文摘
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关于大气降水DOC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大气降水DOC的丰度与生物可利用性、降水DOC浓度和湿沉降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OC湿沉降的生态环境效应,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结果表明,降水DOC的化学组分异常复杂,以低分子量有机酸、氨基酸、尿素等为主,具有较高的生物可利用性;不同地区降水DOC的浓度和湿沉降通量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主要受控于排放源、排放强度以及复杂的气象条件;大气中的DOC可影响气溶胶和降水的性质(酸雨),沉降至冰雪表面的DOC会加速冰川融化;同时,湿沉降带来的DOC输入可加富表层海水的有机碳水平,其中的活性DOC可促进海洋生态系统次级生产力的提高,而惰性成分则可贡献海洋惰性溶解有机碳库,有利于碳封存并增强海洋碳汇,助力“海洋负排放”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未来的研究应持续注重开发利用先进仪器设备开展降水DOC化学成分的精准量化识别,以更深刻地认识降水DOC的生物可利用性及惰性特征;同时,开发利用新型数值模拟技术以深入开展全球尺度不同性质降水DOC湿沉降通量及其时空异质性研究,并量化大气DOC的间接湿沉降通量,在此基础上重点阐明大气DOC湿沉降作为新型路径之一对提高全球海洋碳封存的潜力,以期深入认识大气沉降在全球碳循环和海洋“碳失汇”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
关键词
溶解
有机
碳
(DOC)
湿沉降
生物可利用性
海洋
惰性溶解有机碳
库
“双
碳
”目标
Keywords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
wet deposition
bio-availability
marine refractory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pool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分类号
X517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内陆水体储碳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
3
3
作者
郭瑶
周巧红
王培
吴振斌
机构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出处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1-150,共10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XDA230404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07205)
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重大项目)(2019ACA151)。
文摘
碳循环是全球变化科学的研究重点,其源汇问题已成为全球变暖与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以海洋碳循环为基础,综述了水体储碳的生物学过程与机制并梳理存在的科学问题;探讨内陆水体的储碳效率,其影响因素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体富营养化;结合水生植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态位特点,以海洋MCP理论为基础,提出水生植物-微生物耦合的内陆水体储碳增汇作用新途径;展望内陆水体储碳作用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
内陆水体
储
碳
惰性溶解有机碳
水生态修复
微生物
Keywords
inland water
carbon storage
refractory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aquatic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icroorganisms
分类号
X171.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西太平洋深海水体惰性溶解有机碳降解菌群的细菌多样性
夏静宇
朱栩莹
王丽萍
邵宗泽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大气溶解有机碳湿沉降及其在海洋碳中和中的作用
邢建伟
宋金明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内陆水体储碳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郭瑶
周巧红
王培
吴振斌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