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极区中层惯性重力波的VHF雷达观测 被引量:7
1
作者 张绍东 易帆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56-163,共8页
本文采用SOUSYVHF雷达1987年6月在挪威Andopva(69°N,10°E)的观测数据,研究中层惯性重力波的传播特征.几个周期为数小时的准单色波例子,在垂直方向上有确定的相位移动,表明它们是惯性内重力... 本文采用SOUSYVHF雷达1987年6月在挪威Andopva(69°N,10°E)的观测数据,研究中层惯性重力波的传播特征.几个周期为数小时的准单色波例子,在垂直方向上有确定的相位移动,表明它们是惯性内重力波.通过分析波相关的流体速度东向和北向分量的变化,获得水平传播矢量的大小和方向,它们与中层高度上典型的观测值一致.同时还观察到三个等相面上行的惯性重力波,其速度偏振椭圆是逆时针旋转的.波相关的扰动速度为15-40m/s,说明在中层存在强烈的向下的能量传输.估算出它的运动学参量,周期为数小时,垂直相速度在0.l—0.6m/s之间,垂直波长约为6.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重力波 水平矢量 雷达 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区中层惯性重力波临界层的VHF雷达观测 被引量:4
2
作者 张绍东 易帆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27-232,共6页
本文采用移动式SOUSYVHF雷达1987年6月在挪威Andφya(69°N,10°E)的观测数据,研究中层惯性重力波在临界层的传播特征.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临界层附近波动会突然衰减,波能量被背景风所吸收,惯... 本文采用移动式SOUSYVHF雷达1987年6月在挪威Andφya(69°N,10°E)的观测数据,研究中层惯性重力波在临界层的传播特征.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临界层附近波动会突然衰减,波能量被背景风所吸收,惯性重力波的水平传播方向和垂直传播方向在通过临界层后会迅速发生改变,说明临界层附近会产生向下传播的能量源.并且在临界层,回波强度达到峰值,表明临界层对产生雷达回波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重力波 临界层 雷达回 电离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区中层惯性重力波VHF雷达观测的统计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绍东 易帆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52-158,共7页
本文采用SOUSYVHF雷达1987年6月22日至6月29日在挪威Andφya(69°N,10°E)的观测数据,研究中层惯性重力波传播的统计特征.21个周期为数小时的准单色波例子,在垂直方向上有确定的相位移动... 本文采用SOUSYVHF雷达1987年6月22日至6月29日在挪威Andφya(69°N,10°E)的观测数据,研究中层惯性重力波传播的统计特征.21个周期为数小时的准单色波例子,在垂直方向上有确定的相位移动,表明它们是惯性内重力波.通过分析波相关水平扰动速度的矢端曲线,获得了水平传播矢量的大小和方向的分布,大多数(76%)波具有西向传播的波矢分量,似乎与中层顶具有强的西向背景风有关;水平传播速度的大小与中层高度上典型的观测值一致.本文分析结果还表明在极区中不仅存在向上的能量传输,也存在强烈的向下的能量传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重力波 水平传播矢量 统计特征 中层大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耗大气中惯性重力波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方程及其初步讨论 被引量:3
4
作者 易帆 肖佐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25-133,共9页
根据弱相互作用理论,本文建立了损耗大气中极性重力波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方程.这组方程在三个方面推广了前人的工作:考虑了波的空间传播;包含了粘滞产生的衰减;波谱可以是连续的.粘滞衰减率的大小与波的空间尺度以及传播方向有关.... 根据弱相互作用理论,本文建立了损耗大气中极性重力波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方程.这组方程在三个方面推广了前人的工作:考虑了波的空间传播;包含了粘滞产生的衰减;波谱可以是连续的.粘滞衰减率的大小与波的空间尺度以及传播方向有关.Coriolis力的引入使相互作用系数成为复量.根据这组方程,考察了惯性重力波的参量激发.结果表明:在共振条件满足时,主波存在一个阈值,阈值大小与次级波的损耗率成正比.当主波振幅大于这个阈值时,次级波将指数增长.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次级波的频率将发生变化,变化的大小与主波能量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重力波 相互作用 损耗大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上空惯性重力波活动
5
作者 刘迎杰 易帆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16-521,共6页
利用武汉中心气象台(30.5°N,114.4°E)无线电探空仪在2001年1月到2003年12月之间的观测数据,研究了武汉上空1—9km和14—25km高度范围内惯性重力波参数的变化特征。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重力波活动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较频繁... 利用武汉中心气象台(30.5°N,114.4°E)无线电探空仪在2001年1月到2003年12月之间的观测数据,研究了武汉上空1—9km和14—25km高度范围内惯性重力波参数的变化特征。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重力波活动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较频繁,夏季活动较弱,与急流强度的季节变化一致,这意味着重力波的激发与背景风密切相关。矢端曲线分析显示1—9km范围内能量向上传播和向下传播的波的比例大致相同,而14—25km范围内绝大部分波能量向上传播,这与最大急流强度的高度相对应;进一步分析表明,夏天14—25km范围内波几乎全向上传播,而冬天则有相当一部分波向下传播,这可能是反射引起的。重力波的本征频率集中在1—3倍的惯性频率之间,水平波长约数百公里;1—9km范围内垂直波长集中在3—3.5 km,14—25km高度内则集中在4.5—5.5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 急流 惯性重力波 武汉 无线电探空仪 季节变化 本征频率 观测数据 分析结果 曲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午工程首次火箭探空数据准单色惯性重力波特性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王博 胡雄 +4 位作者 肖存英 史东波 韦峰 王欣颖 王连忠 《空间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47-553,共7页
利用2010年6月3日子午工程首次气象火箭探测的温度和风场数据,采用矢端曲线法分别从平流层(20~50 km)和对流层(0~15 km)廓线提取了海南火箭发射场上空准单色惯性重力波参数.火箭探测的平流层和对流层两个准单色惯性重力波分别向上和向... 利用2010年6月3日子午工程首次气象火箭探测的温度和风场数据,采用矢端曲线法分别从平流层(20~50 km)和对流层(0~15 km)廓线提取了海南火箭发射场上空准单色惯性重力波参数.火箭探测的平流层和对流层两个准单色惯性重力波分别向上和向下逆风传播,固有周期为20.1h和22.4h,垂直波长为9.5km和4.0 km,水平波长为2900 km和753 km,垂直群速度c_(gz)为0.0887 m·s^(-1)和0.0298 m·s^(-1),水平群速度C_(gh)为12.7 m·s^(-1)和3.65 m·s^(-1),λ_h/λ_z为305:1和188:1,c_(gh)/c_(gz)为143:1和12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单色惯性重力波 固有周期 传播方向 气象火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高层大气行星波与惯性重力内波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熊建刚 易帆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21-128,共8页
在弱非线性理论基础上,将三维大气中行星波和惯性重力波从原始非弹性近似方程中分离出来,讨论了典型的2天行星波与惯性重力内波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过程.从共振曲面和参量不稳定增长率来看,行星波倾向于与空间尺度较大的惯性重力波发... 在弱非线性理论基础上,将三维大气中行星波和惯性重力波从原始非弹性近似方程中分离出来,讨论了典型的2天行星波与惯性重力内波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过程.从共振曲面和参量不稳定增长率来看,行星波倾向于与空间尺度较大的惯性重力波发生相互作用.利用潮汐波的等价重力波假设,讨论了2天行星波与半日潮及9.6h惯性重力波的相互作用,三波相互作用时能量守恒.非线性相互作用使2天波和潮汐波的波幅受到长期调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 潮汐 惯性重力波 非线性作用 中高层大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速切变线上重力惯性波的不稳定发展 被引量:2
8
作者 赵平 万军 饶智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1989年第2期26-33,共8页
本文采用P坐标系中的线性化方程组,讨论了切变线对重力惯性波和重力波不稳定发展条件的影响。
关键词 动力气象学 惯性重力波 风速 切变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层顶准单色重力波特性的钠荧光多普勒激光雷达观测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博 胡雄 +4 位作者 闫召爱 肖存英 郭商勇 程永强 郭文杰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5-32,共8页
利用2011~2013年期间60h的钠荧光多普勒激光雷达温度和风场数据,采用矢端曲线法提取廊坊上空85~95 km中层顶区域准单色惯性重力波的所有参量,并统计准单色大气重力波的活动特性。获得的85次准单色重力波事件中,上传(下传)重力波64次(21... 利用2011~2013年期间60h的钠荧光多普勒激光雷达温度和风场数据,采用矢端曲线法提取廊坊上空85~95 km中层顶区域准单色惯性重力波的所有参量,并统计准单色大气重力波的活动特性。获得的85次准单色重力波事件中,上传(下传)重力波64次(21次),占总数的75.29%(24.71%)。垂直波长(水平波长)和观测周期平均值分别为6.6km(727.8km)和7.4h,分别集中在6~9km(200~800km)和2~7 h,固有周期平均值为7.76 h,主要集中在3~9 h,水平传播方向分布比较均匀,没有占主导的传播方向。对于上传重力波,水平背景风在大气重力波水平传播方向上的分量取正值和取负值的概率大致相等,但对于下传重力波,该风场分量取正值的概率大约是取负值的2倍,说明观测到的下传大气重力波在中层顶区域多为顺风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荧光多普勒激光雷达 中层顶 准单色惯性重力波 固有周期 传播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层顶波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甚高频雷达观测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熊建刚 易帆 +1 位作者 J.Klostermeyer R.Rüster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2000年第1期84-89,共6页
利用 SOUSY VHF雷达 1 987年 6月 2 2日至 6月 2 9日在挪威 Andoya的观测数据研究了中层顶附近大气风场中行星波、潮汐和惯性重力波的非线性相互作用。首先利用 Lomb- Scargle周期图方法计算了大气纬向风场的功率谱 ,除了行星波和潮汐... 利用 SOUSY VHF雷达 1 987年 6月 2 2日至 6月 2 9日在挪威 Andoya的观测数据研究了中层顶附近大气风场中行星波、潮汐和惯性重力波的非线性相互作用。首先利用 Lomb- Scargle周期图方法计算了大气纬向风场的功率谱 ,除了行星波和潮汐外 ,在行星波、潮汐的频率和与频率差处有明显的谱峰 ,双谱分析表明这些谱峰是行星波和潮汐相互作用形成的。在 86.4km处 35h行星波、半日潮与 8.9h惯性重力波有较强的非线性耦合 ,半日潮与行星波间有明显的能量传输。半日潮振幅变化的周期为 78h,远大于行星波的周期。 85.2 km处经向风场半日潮振幅的变化周期同样大于与之相互作用的 33h行星波的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 潮汐 中层顶 甚高频雷达 惯性重力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