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西北部连续台风激发的近惯性内波观测研究
1
作者 刘杰 闫桐 经志友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81,共16页
文章基于2020年10—11月南海西沙潜标观测资料,详细研究了三个连续台风激发近惯性内波(near-inertialwaves,NIWs)的特征,分析了不同台风引起NIWs的特征参数、衰减时间尺度、垂向结构,以及背景涡度和流场对NIWs频率的调制作用。观测期间... 文章基于2020年10—11月南海西沙潜标观测资料,详细研究了三个连续台风激发近惯性内波(near-inertialwaves,NIWs)的特征,分析了不同台风引起NIWs的特征参数、衰减时间尺度、垂向结构,以及背景涡度和流场对NIWs频率的调制作用。观测期间,台风Saudel、Molave和Vamco激发NIWs垂向波长分别为109m、133m和117m,垂向群速度分别为29m·d^(-1)、26m·d^(-1)和18m·d^(-1),衰减时间尺度分别为3d、7d和15d。分析表明,层结效应对垂向群速度变化影响显著,同时Vamco事件中的长时间衰减尺度应为远场传来的EOF(empiricalorthogonalfunction)第2模态NIWs所致。动力模态分解(dynamical mode decomposition, DMD)和EOF分析整体结果一致,第1模态贡献均显著占优,且海洋上层NIWs垂向分布结构相近。在100m以浅、100~150m和150~350m层内,近惯性动能(near-inertial kinetic energy, NIKE)分别主要分布于DMD的第1、第3和第2模态中。观测的NIWs频率均表现出蓝移特征,台风Saudel与Molave事件中的蓝移是背景流场的多普勒频移效应和背景涡度的共同作用,Vamco期间气旋式涡旋带来的显著正背景涡度则是蓝移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强风致NIWs的结构、传播、衰减与能量分布等特征及其产生机理有裨益,并且为NIWs在数值模式中的模拟和合理刻画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台风 惯性内波 模态分解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宋海峡海域黑潮对近惯性内波传播的调制作用研究
2
作者 廖晓娴 许行 +1 位作者 黄晓冬 桑康凯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4,共12页
本文基于2010年8月—2011年4月吕宋海峡黑潮两侧潜标观测的流速数据,研究了台风引起的近惯性内波在黑潮调制下的传播特征。观测结果表明,台风“鲇鱼”经过吕宋海峡附近后,上层海洋有强烈的近惯性内波生成,最大近惯性流速达到0.4 m·... 本文基于2010年8月—2011年4月吕宋海峡黑潮两侧潜标观测的流速数据,研究了台风引起的近惯性内波在黑潮调制下的传播特征。观测结果表明,台风“鲇鱼”经过吕宋海峡附近后,上层海洋有强烈的近惯性内波生成,最大近惯性流速达到0.4 m·s^(-1),黑潮东侧(太平洋)的最大近惯性动能比西侧(南海)的强2~3倍。这种空间差异与风能输入不一致,黑潮东侧的风功要弱于西侧。流速和剪切的功率谱分析结果显示,台风“鲇鱼”期间黑潮东侧明显的上层近惯性谱峰的频率在黑潮东侧明显低于黑潮西侧。黑潮形态变化引起的相应流场和涡度场变化能够对近惯性内波传播进行调制。射线追踪实验结果表明,黑潮的平流作用可以使近惯性内波远离源地,其流轴西侧正涡度阻碍近惯性内波传播,而其东侧负涡度可以使近惯性内波聚集。该结果所揭示的近惯性内波的传播过程和分布特征可为理解全球海洋近惯性内波的再分配问题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宋海峡 惯性内波 台风 黑潮 射线追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山宽度调控下近惯性内波的产生与耗散
3
作者 王文博 谢晓辉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8,共8页
深海中地转流与海山相互作用可激发产生近惯性内波,该内波强度与海山高度相关,与海山宽度的关系尚不明确。本文采用二维MITgcm非静力数值模型探究了地转流与深海海山的相互作用以及海山宽度对近惯性内波产生与耗散的影响。结果表明,地... 深海中地转流与海山相互作用可激发产生近惯性内波,该内波强度与海山高度相关,与海山宽度的关系尚不明确。本文采用二维MITgcm非静力数值模型探究了地转流与深海海山的相互作用以及海山宽度对近惯性内波产生与耗散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强迫在海山背流面顶部边缘产生强非线性波-波相互作用,产生近惯性内波并得到发展,使得能量从地转流向近惯性内波传递;在海山高度不变的条件下,海山宽度越小,近惯性内波的强度越大,发展和衰减更快;相较海山的迎流面,背流面的近惯性内波的垂直切变更强,产生的湍流耗散更强。因此,除了海山高度,海山宽度也是调控近惯性内波生成和演化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 地转流 惯性内波 湍流混合 流与地形相互作用 非线性波-波相互作用 MITgcm模型 海山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沙海域内潮与近惯性内波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8
4
作者 毛华斌 陈桂英 +1 位作者 尚晓东 练树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92-600,共9页
通过使用西沙海域锚定潜标的测流数据,分析了距浣熊台风路径100km处海流受浣熊台风影响前后的动能谱、旋转谱和流剪切谱,从而阐明近惯性波,以及近惯性波与全日内潮波的相互作用机制.台风浣熊之后所引起的近惯性波主要在上250m较强,其能... 通过使用西沙海域锚定潜标的测流数据,分析了距浣熊台风路径100km处海流受浣熊台风影响前后的动能谱、旋转谱和流剪切谱,从而阐明近惯性波,以及近惯性波与全日内潮波的相互作用机制.台风浣熊之后所引起的近惯性波主要在上250m较强,其能量是普通风场所引起的40倍.近惯性波的能量向下传播至450m左右,与此同时,强的近惯性流的剪切驱动着惯性波与全日内潮波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强的近惯性波与全日内波的耦合波(f+D1).此三波耦合机制为Davies的波波相互作用理论提供了观测依据,同时,近惯性内波与全日内潮波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揭示了南海近惯性波能量耗散的一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内波 内潮 浣熊台风 南海西沙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速垂直切变下非均匀层结大气中重力惯性内波的稳定性 被引量:1
5
作者 万军 赵平 闵文彬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20-126,共7页
本文应用WKB方法研究了在弱非均匀层结大气中,当基本气流具有弱垂直切变时,重力惯性内波的稳定性问题.由导得的波能量方程出发,分析了风速垂直切变及非均匀大气层结对重力惯性内波波能变化率的影响.
关键词 重力惯性内波 稳定性 非均匀层结大气 波能量方程 风速 垂直切变 暴雨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惯性内波破碎混合方案对MOM4模式的影响
6
作者 吴方华 范植松 楚合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1,共11页
风生近惯性内波破碎引起的跨等密度面混合在海洋内部混合中起重要作用。然而其参数化对海洋模式的模拟影响仍有待进一步认识。本文给出的是在模块化海洋模式(MOM)中海洋表面边界层以下引入一个考虑风驱动近惯性内波破碎引起的跨等密度... 风生近惯性内波破碎引起的跨等密度面混合在海洋内部混合中起重要作用。然而其参数化对海洋模式的模拟影响仍有待进一步认识。本文给出的是在模块化海洋模式(MOM)中海洋表面边界层以下引入一个考虑风驱动近惯性内波破碎引起的跨等密度面混合参数化方案的研究工作。模拟结果显示,该方案有效改善MOM4模拟的上层1 000 m以上的温盐偏差,特别是在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通风地区。数值试验表明,风生近惯性内波破碎有可能是维持海洋通风过程的重要机制之一,它使得海洋通风区的位温变冷,盐度变淡,整层等位密面加深。维持的通风过程使得北太平洋副极地大涡的影响延伸到副热带大涡。从而模拟的北太平洋中层水源头及其副热带大涡东侧的温盐更接近观测实际。同时,模拟的北大西洋经圈翻转环流强度也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等密度面混合 惯性内波破碎 北太平洋中层水 大西洋翻转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陆坡区内潮与近惯性内波观测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梁辉 郑洁 田纪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2-42,共11页
通过对2006年南海西北部海域近3个月的全水深流速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了该海区正压潮、内潮及近惯性内波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日内潮明显强于半日内潮,且最大潮流均出现在海洋上层;内潮的主轴方向基本沿东南-西北方向,近似与局... 通过对2006年南海西北部海域近3个月的全水深流速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了该海区正压潮、内潮及近惯性内波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日内潮明显强于半日内潮,且最大潮流均出现在海洋上层;内潮的主轴方向基本沿东南-西北方向,近似与局地等深线垂直;内潮能量显示出明显的时间长度约为半月的大小潮调制周期;全日内潮的coherent部分占全日内潮能量的70%,而半日内潮的coherent部分占半日内潮能量的53%;进一步研究发现半日内潮主要由第一模态主导,而全日内潮第三模态能量占总能量的比例仅次于第一模态且量值上与之相当;强风过程可激发出强的近惯性运动,暖涡使得近惯性内波能量更有效地向海洋深层传播,冷涡则不利于近惯性内波能量向下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内潮 惯性内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形涡旋中的惯性重力内波不稳定和对称不稳定 被引量:16
8
作者 费建芳 陆汉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54-62,共9页
用Boussinesq近似下的轴对称径向二维柱坐标系中的线性扰动方程组,讨论了圆形大气涡旋系统中扰动的惯性重力不稳定和对称不稳定。在环境为正压情形时,惯性重力内波不稳定的条件为(μj/R0)2N2+n2F2<0;当环... 用Boussinesq近似下的轴对称径向二维柱坐标系中的线性扰动方程组,讨论了圆形大气涡旋系统中扰动的惯性重力不稳定和对称不稳定。在环境为正压情形时,惯性重力内波不稳定的条件为(μj/R0)2N2+n2F2<0;当环境为斜压时,具有平行型扰动特征的惯性重力波发展的条件为Ri<1-[(3/2)+m]-2,此时表现为对称不稳定。可见,惯性重力内波不稳定和对称不稳定都可作为台风、气旋一类圆形涡旋中扰动形成和发展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旋 惯性重力内波 不稳定 对称不稳定 大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结流体中的非线性惯性重力内波 被引量:1
9
作者 侯一筠 李炜 王新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539-545,共7页
根据地球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组,在密度垂直层结的情况下,引进行波坐标,研究非线性定形波在相平面上的几何拓扑结构。严格论证了不存在定形孤立波,并通过Hamilton函数及其角作用变换把行波系统化成最简形式,由此而得到非线性惯性重力... 根据地球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组,在密度垂直层结的情况下,引进行波坐标,研究非线性定形波在相平面上的几何拓扑结构。严格论证了不存在定形孤立波,并通过Hamilton函数及其角作用变换把行波系统化成最简形式,由此而得到非线性惯性重力内波的解析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结流体 非线性 惯性重力内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潜标观测的黑潮-亲潮混合区近惯性能量季节变化特征研究
10
作者 范中祥 孙冰溶 陈朝晖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305,共13页
近惯性内波广泛存在于全球海洋,是维持深层海洋跨等密度面湍流混合及海洋层结的重要能量来源。基于黑潮-亲潮混合区的多年深海潜标数据,分析了:(1)该海域近惯性内波及其能量的季节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2)上层和深层近惯性运动的频率、... 近惯性内波广泛存在于全球海洋,是维持深层海洋跨等密度面湍流混合及海洋层结的重要能量来源。基于黑潮-亲潮混合区的多年深海潜标数据,分析了:(1)该海域近惯性内波及其能量的季节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2)上层和深层近惯性运动的频率、波数谱及垂向分布等特征。结果表明,该海域存在丰富的近惯性动能,无论海洋上层还是深层均呈现显著的冬季强、夏季弱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12~2月)上层的近惯性能量可占全年能量的41%,深层近惯性信号同样显著,同潮汐信号相当。平板模型分析表明,该区域近惯性动能的季节循环特征主要受风场的季节变化所主导,同时受到黑潮延伸体流轴的摆动调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亲潮混合区 惯性内波 季节变化 潜标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惯性重力内波的基本性质
11
作者 邬鸿勋 《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1年第4期473-482,共10页
本文完整地考虑了惯性Coriolis力作用,得出地球大气的惯性重力内波的控制方程.对熟知的波动解应用算符法和两种时空尺度的WKB方法,导出波群的一些基本性质:1.波群中最重要理理量:A(波幅)、(?)(波矢)、ω(频率、E(=A^2)(波能)等全部以群... 本文完整地考虑了惯性Coriolis力作用,得出地球大气的惯性重力内波的控制方程.对熟知的波动解应用算符法和两种时空尺度的WKB方法,导出波群的一些基本性质:1.波群中最重要理理量:A(波幅)、(?)(波矢)、ω(频率、E(=A^2)(波能)等全部以群速度(?)在空间中传播;2.(?)、ω、E以及能量函数,在时空中缓变的唯一因数是“层结”参数N^2(Brunt-V(?)is(?)l(?)频率的平方),在时空上的不均匀分布;3.若齐次线性方程的频散关系为L(-iω,ik,il,im)=0,其左端为波矢(?)分量k、l、m的齐n次多项式,则群速(?)必垂直于波的相速(?).本文讨论的波群为n=2,所以(?)垂直于(?)的这个关系也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 惯性重力内波 CORIOLIS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观测的南海西沙海域深层近惯性振荡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江森汇 吴泽文 舒勰俊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43-552,共10页
近惯性内波运动普遍存在于全球大洋中,影响大洋中的质量、动量和能量输送,是大气强迫与海洋混合之间的重要纽带。由于目前海洋深层观测资料的缺乏,对于深层近惯性内波生消演变特征研究甚少。利用2009-2012年的潜标观测资料,采用带通滤... 近惯性内波运动普遍存在于全球大洋中,影响大洋中的质量、动量和能量输送,是大气强迫与海洋混合之间的重要纽带。由于目前海洋深层观测资料的缺乏,对于深层近惯性内波生消演变特征研究甚少。利用2009-2012年的潜标观测资料,采用带通滤波和谱分析方法研究了南海西沙海域深层近惯性内波生成、传播和消亡等演变特征。通过研究发现,南海西沙海域深层存在较强的近惯性振荡,其生成源为台风过境能量输入,绝大部分时段内,近惯性振荡能量在海洋浅层耗散,不向海洋深层传播;仅在少部分时段内,近惯性振荡能量的80%~85%耗散在500 m以浅区域,有大概15%~20%继续向海洋深层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沙海域 惯性内波 深层 潜标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陆架区台风“卡努”的近惯性振荡响应
13
作者 刘同木 余建星 +2 位作者 孟强 王研 张新文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3-89,共7页
基于2017年10月南海东北部陆架区的潜标观测资料,分析了南海东北部陆架区海洋对台风“卡努”的近惯性响应特征,研究了近惯性内波生成、传播和消亡等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动力学响应方面,台风过境期间全水深流速显著增强,表层最大... 基于2017年10月南海东北部陆架区的潜标观测资料,分析了南海东北部陆架区海洋对台风“卡努”的近惯性响应特征,研究了近惯性内波生成、传播和消亡等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动力学响应方面,台风过境期间全水深流速显著增强,表层最大流速达到145 cm/s;近惯性流速在垂向上存在的两个高值区分别位于表层和中层,中层近惯性振荡影响时间最长超过12 d;近惯性振荡e折时间尺度大约为7.6 d。近惯性内波的垂向群速度为0.042 cm/s;近惯性内波会引起波-波相互作用、近惯性波与全日内波的耦合波;在台风“卡努”作用期间存在显著的频率“蓝移”现象。在热力学响应方面,台风会引起表层水温下降,底层水温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北部 惯性振荡 惯性内波 台风“卡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域对台风尼格的响应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高大鲁 王新怡 +1 位作者 李秉天 吕咸青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13,28,共7页
本文基于布放于南海北部的ADCP海流数据和温度链数据,分析了南海北部上层海洋对强台风尼格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台风活动会生成强烈的近惯性振荡;在热力学方面会引起南海北部海区特别是表层海水迅速降温,海温的日变化特征消失;动力学方... 本文基于布放于南海北部的ADCP海流数据和温度链数据,分析了南海北部上层海洋对强台风尼格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台风活动会生成强烈的近惯性振荡;在热力学方面会引起南海北部海区特别是表层海水迅速降温,海温的日变化特征消失;动力学方面近惯性内波成为支配研究海区海水流动的关键因素,造成流速迅速增大;此外近惯性内波会向下传播,并且下传时经历由慢至快的过程;最后近惯性内波会引起波-波相互作用,包括近惯性内波的入射和反射波之间相互作用生成频率两倍于惯性频率的内波,以及近惯性振荡与半日内潮相互作用生成两者频率之和的波动,使近惯性能量发生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观测 惯性内波 台风 非线性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变基流对赤道大气波动稳定性的作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沈新勇 赵南 +1 位作者 何金海 宇婧婧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62-469,共8页
在赤道β平面近似条件下,使用纬向切变基流下线性化Boussinesq方程组,分析了在纬向切变基流下几种赤道大气波动的稳定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基本气流的水平切变对赤道大气波动起到不稳定的作用,但是对赤道大气Kelvin波的频率、稳定性以... 在赤道β平面近似条件下,使用纬向切变基流下线性化Boussinesq方程组,分析了在纬向切变基流下几种赤道大气波动的稳定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基本气流的水平切变对赤道大气波动起到不稳定的作用,但是对赤道大气Kelvin波的频率、稳定性以及传播的相速度并不起作用。基本气流的水平切变使得相对于基本气流向东传播的重力惯性内波相速度减慢,而使得相对于基本气流向西传播的重力惯性内波的相速度加快,却造成相对于基本气流向西传播的Rossby波相速度减慢。基本气流的水平切变对于对赤道混合Rossby-重力惯性内波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纬向波数k值的范围大小。当纬向波数k值较小时,基流的水平切变使得相对于基本气流向西传播的混合Rossby-重力惯性内波相速度加快;而当纬向波数k值较大时,则使得相对于基本气流向西传播的混合Rossby-重力惯性内波相速度减慢。在半地转近似下,风速水平切变的存在,会使得波长较大(纬向波数k→0)的赤道Rossby波相对于基本气流向西传播的相速度减慢;而风速垂直切变的存在,必然会引起这种波长较大(k→0)的Rossby波出现不稳定增长,同样也会造成赤道Rossby波相对于基本气流向西传播的相速度减慢。最后通过扰动发展能量方程,说明了基本气流的水平切变和垂直切变可以为扰动的发展提供能量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变基流 赤道Rossby波 混合Rossby-重力惯性内波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洋细结构的一种可能的机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范植松 方欣华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2期207-214,共8页
依据在作者的前文中对于考虑旋转向量水平分量的大洋内波方程求出的渐近解,文中对S场,SI场(不计f影响的内波场)和SF场(S场中f相关联的部分)导出了能量谱和相干谱,此理论谱与Muller等的IWEX实验的观测结果相比... 依据在作者的前文中对于考虑旋转向量水平分量的大洋内波方程求出的渐近解,文中对S场,SI场(不计f影响的内波场)和SF场(S场中f相关联的部分)导出了能量谱和相干谱,此理论谱与Muller等的IWEX实验的观测结果相比较表明,SF场的水平动能谱和铅直位移谱基本上与水平流细结构和铜直位移细结构的观测谱一致。作者推测了SF场对应于中纬度大洋可逆细结构,但是对于相干谱的观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波 惯性内波 大洋细结构 能量谱 相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洋细结构的一种可能的机制 Ⅱ.剪切和拉伸(英文) 被引量:1
17
作者 范植松 方欣华 徐启春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3期405-414,共10页
研究了S、SI和SF场的剪切谱、拉伸谱、拉伸对剪切之比以及Richardson函数。发现剪切和拉伸谱在铅直波数βc处(约为0.1cpm)出现由f~引起的不稳定性。这些结果与PATCHEX等观测资料的比较进一步支持在部... 研究了S、SI和SF场的剪切谱、拉伸谱、拉伸对剪切之比以及Richardson函数。发现剪切和拉伸谱在铅直波数βc处(约为0.1cpm)出现由f~引起的不稳定性。这些结果与PATCHEX等观测资料的比较进一步支持在部分Ⅰ中提出的推测。分析旋转向量水平分量(f~)沿着内波(尤其是惯性内波)的一个等势密度面的作用,提出了一种产生大洋细结构的可能物理机制。它有些类似于表面波动力学中的风生漂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波 惯性内波 大洋细结构 剪切谱 拉伸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洋细结构的一种可能的机制 Ⅲ.对混合过程动能耗散的估计(英文)
18
作者 范植松 方欣华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1期7-14,共8页
继第部分之后研究了惯性内波和近惯性内波由f~的作用所致的剪切不稳定引起的破碎机制。物理上,该机制很象存在由风应力所致薄表面涡旋漂流层时表面波的破碎与饱和过程。惯性内波和近惯性内波的破碎产物与小尺度湍流一起形成了混合块,它... 继第部分之后研究了惯性内波和近惯性内波由f~的作用所致的剪切不稳定引起的破碎机制。物理上,该机制很象存在由风应力所致薄表面涡旋漂流层时表面波的破碎与饱和过程。惯性内波和近惯性内波的破碎产物与小尺度湍流一起形成了混合块,它与Gregg等人(1986)的持久混合观测结果一致。依据Thorpe(1973)实验的结果作者提出了一个估计湍流动能耗散率和消衰时间的方法。结果表明,在剪切不稳定中近惯性内波在湍动耗散中起了关键作用,而惯性内波引起非常弱的湍动耗散。使用内波能量谱的标准总能量密度估计出的近惯性内波的耗散率和消衰时间与PATCHEX测量结果非常一致。文中还讨论了几个与此破碎机制有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波 惯性内波 大洋细结构 湍流 动能耗散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中层水模拟的改进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奇奇 范植松 +2 位作者 胡瑞金 刘海龙 楚合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9,共9页
通过对北太平洋中层水模拟和分析的3种结果的比较:在稀疏网格的LICOM全球大洋环流模式中使用Canuto等的湍流混合方案(简称T方案)并添加范植松等提出的惯性内波破碎混合方案(简称F方案),在LICOM模式中使用T方案,以及WOA09资料的分析结果... 通过对北太平洋中层水模拟和分析的3种结果的比较:在稀疏网格的LICOM全球大洋环流模式中使用Canuto等的湍流混合方案(简称T方案)并添加范植松等提出的惯性内波破碎混合方案(简称F方案),在LICOM模式中使用T方案,以及WOA09资料的分析结果,证明在添加F方案的情况下,北太平洋中层水的模拟有较明显的改进。惯性内波破碎混合可能是维持通风过程的重要机制之一,惯性频率风场的强迫作用可能是海洋内部混合的外部作用源。在WOA09资料的分析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中均显示出北太平洋中层水的明显的季节变化,这意味着除表层水和模态水之外,北太平洋中层水在气候变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模拟结果分析表明,为获得北太平洋中层水模拟的进一步改进,高分辨率的海洋模式和锋面与羽流的参数化方案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混合 惯性内波 通风过程 北太平洋中层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COM模式中不同混合方案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尚真琦 刘海龙 +2 位作者 范植松 胡瑞金 张善武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6,共6页
在LICOM模式中,分别使用2种不同的海洋内部垂直混合方案,对气候平均态全球大洋环流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试验结果的分析比较表明,在添加F方案之后,对全球大洋,尤其是对中高纬度海域的中层水和深层水的温盐状态的模拟有显著的改进;对北... 在LICOM模式中,分别使用2种不同的海洋内部垂直混合方案,对气候平均态全球大洋环流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试验结果的分析比较表明,在添加F方案之后,对全球大洋,尤其是对中高纬度海域的中层水和深层水的温盐状态的模拟有显著的改进;对北冰洋中层水的核心温度及其所在深度的模拟有较大的改进。但是在本文中对于次表层水的模拟在添加F方案后结果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混合 惯性内波 大洋环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