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惠西南地区储层含油气性叠前地震固液解耦识别 被引量:5
1
作者 宗兆云 孙乾浩 +4 位作者 陈维涛 罗明 贾培蒙 何叶 卫哲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6-64,共9页
惠西南地区位于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惠西半地堑南侧,主要以构造-岩性复式圈闭勘探为主,主力油气层为K08—K22,其砂体纵向变化大,常规的流体识别方法难以排除因孔隙度造成的假"亮点"。本文对Xu-White模型进行改进,建立了变孔隙... 惠西南地区位于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惠西半地堑南侧,主要以构造-岩性复式圈闭勘探为主,主力油气层为K08—K22,其砂体纵向变化大,常规的流体识别方法难以排除因孔隙度造成的假"亮点"。本文对Xu-White模型进行改进,建立了变孔隙纵横比的砂泥岩地震岩石物理模型,发展了基于测井约束反演修正的横波预测技术。基于地震岩石物理模型,进行地震岩石物理分析,优选弹性阻抗和固液解耦等效流体体积模量为敏感参数,为储层描述和流体识别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利用贝叶斯弹性阻抗反演方法获取部分角度叠加的弹性阻抗数据体,推导了相应的弹性阻抗方程,对固液解耦等效流体体积模量进行直接提取。该方法综合利用了地质信息、测井数据以及叠前地震AVO信息,既保证了常规弹性阻抗反演的抗噪性,又避免了间接反演的误差累积和孔隙度等物性的影响。实际资料处理结果与测井解释结果和地质认识吻合较好,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西南地区 固液解耦 流体识别 地震岩石物理 流体因子 地震反演 弹性阻抗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复式油气成藏特征及富集规律 被引量:19
2
作者 陈维涛 杜家元 +1 位作者 施和生 何敏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4-199,208,共7页
针对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油气勘探面临的4大问题,深入开展石油地质特征和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分析惠西南地区复式油气藏勘探潜力和勘探方向。惠西南地区具有由基底构造层、断陷构造层和坳陷构造层组成的复式地层结构,紧邻发育多个富生烃... 针对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油气勘探面临的4大问题,深入开展石油地质特征和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分析惠西南地区复式油气藏勘探潜力和勘探方向。惠西南地区具有由基底构造层、断陷构造层和坳陷构造层组成的复式地层结构,紧邻发育多个富生烃洼陷的惠西半地堑,具有由断裂体系、砂岩层和层序界面"三元耦合"构成的复式油气输导体系,油气富集主要受富烃洼陷周缘控洼边界断裂、长期继承性古隆起和古构造脊3种构造带所控制,形成了"多层系纵向叠置、多圈闭平面连片、多类型圈闭复合"的复式油气藏。根据控制油气富集的3种构造带类型,惠西南地区可划分为3类共7个复式油气聚集带,从而构成了一个潜力巨大的复式油气聚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式油气聚集区/带 惠西南地区 珠江口盆地 成藏特征 富集规律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下文昌组控藏构造要素半定量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郭勃巍 于福生 +3 位作者 李洪博 李晖 于飒 吴哲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4-43,共10页
惠西南地区下文昌组是珠江口盆地重要的富油气勘探区之一,储量丰富,但地质探明率相对较低,缺乏定量综合分析与有利成藏区带预测。本文通过对其古隆起、构造脊、断裂、裂缝4个构造控藏要素进行定性、半定量分析,并综合预测有利勘探区带... 惠西南地区下文昌组是珠江口盆地重要的富油气勘探区之一,储量丰富,但地质探明率相对较低,缺乏定量综合分析与有利成藏区带预测。本文通过对其古隆起、构造脊、断裂、裂缝4个构造控藏要素进行定性、半定量分析,并综合预测有利勘探区带。研究结果表明:惠西南地区古隆起、构造脊、断裂与裂缝4个要素具有明显的控藏作用,每个要素均具有控藏门限。惠西南地区油气藏绝大部分分布在古隆起坡脚及以上,距构造脊顶点距离为1000 m以内,以断裂为中心5.5 km及裂缝发育密度为4~12条/m的位置。利用多要素门限叠合控藏作用原理,对研究区有利勘探区带进行了预测,西江23东洼、西江24洼、西江30洼转换带与惠州26洼西南侧斜坡带为惠西南地区下文昌组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藏构造要素 半定量分析 有利区带预测 下文昌组 惠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古新世火山机构对有利储层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9
4
作者 王绪诚 陈维涛 +2 位作者 何叶 刘汉卿 王文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66-475,共10页
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发育古新世厚层火山岩,与上覆始新统文昌组湖相沉积岩连续充填于惠州凹陷内,构成裂陷盆地早、中期主体岩层,没有明显沉积间断导致火山岩表生暴露、风化淋滤作用不强,因此,火山岩有利储层分布主要受火山机构的影响... 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发育古新世厚层火山岩,与上覆始新统文昌组湖相沉积岩连续充填于惠州凹陷内,构成裂陷盆地早、中期主体岩层,没有明显沉积间断导致火山岩表生暴露、风化淋滤作用不强,因此,火山岩有利储层分布主要受火山机构的影响。基于岩矿、测井、三维地震等资料,通过岩心及薄片观察,开展惠西南地区火山机构及岩相特征研究,分析火山机构对有利储层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研究区存在“喷发方式控制火山机构类型、火山机构控制优相展布、优相控制有利储层分布”的递进特征:(1)受火山喷发时期与方式控制,研究区发育层状火山机构与穹隆状火山机构,火山口外形表现为内凹与穹隆两种类型;(2)火山岩优势岩相展布于火山机构内幕中心部位,火山口、近火山口的火山通道相、爆发相、喷溢相是有利岩相组合;(3)有利储层分布受岩相组合及裂陷期断层活动影响,储集空间分为原生孔缝、次生孔缝两类,岩相控制原生孔缝富集程度,后期断裂活动起到激活、改造、连通作用,形成规模孔—缝型火山岩油气储集层;(4)穹隆状火山机构最顶部侵出相由于岩浆挥发分含量低,导致原生孔缝不发育,岩石致密且难以改造,含油气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新世 火山岩有利储层 火山岩相 火山机构 惠西南地区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惠西南地区古近系转换带型源-汇系统研究及其勘探意义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绪诚 杜家元 +3 位作者 张琴 罗明 刘汉卿 姚佳利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4-53,共10页
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隆洼间发育一系列转换带型沟谷源-汇系统,勘探程度较低,一直以来主要依靠地震资料进行沉积相刻画。本文基于最新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以区域古地貌为基础,定量表征了惠州25、27转换带分水岭、分水线、汇水单元... 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隆洼间发育一系列转换带型沟谷源-汇系统,勘探程度较低,一直以来主要依靠地震资料进行沉积相刻画。本文基于最新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以区域古地貌为基础,定量表征了惠州25、27转换带分水岭、分水线、汇水单元等沟谷体系的基本要素。作为沟通物源区与惠州26洼的重要输砂通道,转换带汇聚了物源汇水区的碎屑物质,并沿转换带沟谷再次搬运入湖,这一过程中碎屑物质经过强水动能改造,成熟度进一步提高。基于源-汇系统认识,对惠州27转换带地震相进行了分析,认为碎屑物经两级沟谷体系入湖,形成了文四段早期的进积型扇三角洲与文四段晚期的退积型辫状河三角洲,完善了该地区物源、搬运、沉积三要素之间的源-汇耦合关系,对深挖转换带型沟谷体系潜力具有参考价值,推动了惠西南地区惠州27转换带古近系的勘探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惠西南地区 古近系 源-汇系统 两级沟谷体系 州27转换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新近系岩性圈闭形成条件及发育类型 被引量:10
6
作者 朱明 陈维涛 +2 位作者 杜家元 颜承志 刘汉卿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2-69,共8页
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是南海北部陆架区岩性圈闭勘探的首选靶区,已发现岩性油气藏石油地质储量近亿方,对该区岩性圈闭的形成条件、发育类型进行分析有利于明确岩性圈闭勘探方向,提升陆架区海相沉积体系岩性圈闭的勘探潜力。受多期相对... 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是南海北部陆架区岩性圈闭勘探的首选靶区,已发现岩性油气藏石油地质储量近亿方,对该区岩性圈闭的形成条件、发育类型进行分析有利于明确岩性圈闭勘探方向,提升陆架区海相沉积体系岩性圈闭的勘探潜力。受多期相对海平面变化和复杂水动力条件影响,新近纪古珠江三角洲沉积形成的多成因砂体具有分带性发育和多层系储盖组合纵向叠置的特点,这为岩性圈闭的发育创造了物质基础;东沙运动使东沙隆起在新近纪晚期抬升,断裂体系发育,这为岩性圈闭形成提供了构造背景。惠西南地区岩性圈闭分为三角洲平原带、三角洲前缘带和条带砂发育带3个区带。三角洲平原带以河道型岩性圈闭为主;三角洲前缘带以岩性上倾尖灭圈闭为主,可进一步细分为前积末端砂体岩性上倾尖灭圈闭、前积内幕砂体岩性上倾尖灭圈闭和退积砂体岩性上倾尖灭圈闭;条带砂发育带以形成于局限古地貌背景下的条带状砂岩圈闭为主。分析不同类型圈闭的发育位置、尖灭特征及储层物性,认为退积砂体岩性上倾尖灭圈闭具有最好的储集物性和圈闭边界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圈闭 砂体成因 岩性尖灭 古珠江三角洲 惠西南地区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州26洼古近系文五段沉积体系重建及勘探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绪诚 陈维涛 +3 位作者 罗明 何叶 靳瑶瑶 王菲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4-34,共11页
沉积体系重建是储层预测的基础。基于最新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分析了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惠州26洼主控边界断层活动性及洼陷构造演化,厘清了古近系文昌期洼内具有沿断层走向构造迁移特征,以此为基础恢复物源—沉积区古地貌,对文五段沉... 沉积体系重建是储层预测的基础。基于最新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分析了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惠州26洼主控边界断层活动性及洼陷构造演化,厘清了古近系文昌期洼内具有沿断层走向构造迁移特征,以此为基础恢复物源—沉积区古地貌,对文五段沉积体系进行重建。研究表明:①惠西南地区惠州26洼在文昌期沿主控断层走向发生构造迁移扩展,沉积、沉降中心向北东方向发生自迁移:文昌早期为南断北超箕状半地堑,文昌末期则为多断联控、广湖连片的沉积背景。②文五段沉积时期惠州26洼北部火山岩潜山与东沙隆起之间断层尚未活动,两大物源区为连片的缓坡带剥蚀区,碎屑物北西向搬运至潜山侧翼坪台形成广阔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③文昌末期构造活动向北迁移,潜山侧翼沉积区由于断层错断造成物源供给不充分,同时湖盆强烈断陷沉积厚层泥岩,形成有利储盖组合。在新认识指导下,首次下探惠州26洼深部文五段,钻遇规模储层并获得天然气发现,这对珠江口盆地其他具有类似成盆背景的深层古近系油气勘探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惠西南地区 州26洼 构造迁移 古地貌 沉积体系 古近系 文五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