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性:情绪观与知觉观的争议 被引量:6
1
作者 徐展 李灿举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9-268,共10页
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性是指当负性情绪面孔作为目标,正性情绪面孔作为分心物时,其搜索速度比正性情绪面孔作为目标时(负性情绪面孔作为分心物)更快。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存在争议,研究者主要从不同情绪面孔在情绪因素和知觉因素两个方面... 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性是指当负性情绪面孔作为目标,正性情绪面孔作为分心物时,其搜索速度比正性情绪面孔作为目标时(负性情绪面孔作为分心物)更快。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存在争议,研究者主要从不同情绪面孔在情绪因素和知觉因素两个方面的差异进行解释。来自行为研究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对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性效应的解释主要有威胁性刺激捕获假设和情绪摆脱假设的情绪观,以及嘴部差异说、闭合结构说、知觉组群说以及其他面部特征假设的知觉观。经过对比评价两类观点的理论异同和实验证据认为未来的研究可以整合情绪因素和知觉因素来解释该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性 面部表情 面孔简图 情绪因素 知觉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善良特质在情绪调节行动控制中的内隐优势 被引量:9
2
作者 孙俊才 寻凤娇 +1 位作者 刘萍 张文海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81-794,共14页
基于善良特质在中国人人格修养中的重要价值,本研究以情绪调节的行动控制理论为模型参照,设计了三项行为实验检验善良特质的导向性与内隐情绪调节的关系。研究 1 采用 Stroop 任务,比较高低善良被试判断人际关系词颜色时是否受到色词内... 基于善良特质在中国人人格修养中的重要价值,本研究以情绪调节的行动控制理论为模型参照,设计了三项行为实验检验善良特质的导向性与内隐情绪调节的关系。研究 1 采用 Stroop 任务,比较高低善良被试判断人际关系词颜色时是否受到色词内容的干扰,结果发现,高(vs.低)善良被试对人际关系积极词更敏感;研究 2 采用情绪调节内隐联想测验任务比较高低善良被试的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差异,结果发现高(vs.低)善良被试更倾向于采用控制型情绪调节方式调节情绪;研究 3 在诱发被试负性情绪条件下,采用面孔表情视觉搜索任务间接考察高低善良被试在内隐情绪修复效果上的差异,结果显示高(vs.低)善良被试搜索愤怒背景下高兴面孔的速度更快。三项实验结果一致地表明,高善良特质利他重感情的行动目的性在情绪调节的行动控制中具有内隐优势,对积极的心理健康起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良 内隐情绪调节 行动控制理论 控制型内隐调节 面孔视觉搜索任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愉快面孔识别优势及其认知神经机制 被引量:4
3
作者 于明阳 李富洪 曹碧华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4-261,共8页
愉快面孔识别优势表现为被试对高兴面孔比对其他情绪面孔的识别正确率更高、反应时更短。大量研究以简笔画和面孔图片为材料,在情绪分类任务和视觉搜索任务中均发现这一优势。该优势存在诊断性价值假说、情绪独特性假说和出现频率假说... 愉快面孔识别优势表现为被试对高兴面孔比对其他情绪面孔的识别正确率更高、反应时更短。大量研究以简笔画和面孔图片为材料,在情绪分类任务和视觉搜索任务中均发现这一优势。该优势存在诊断性价值假说、情绪独特性假说和出现频率假说三种不同的理论解释。近年来,研究者采用ERP技术发现这一优势形成于反应选择阶段,但其起始阶段尚无一致结论。未来可借助f MRI技术进一步研究其认知神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愉快面孔识别优势 情绪分类任务 视觉搜索任务 神经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身份追踪中基于表情特征的分组效应 被引量:4
4
作者 雷寰宇 魏柳青 +2 位作者 吕创 张学民 闫晓倩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1-152,共12页
探讨了表情因素作为身份特征对多身份追踪中分组效应的影响。采用多身份追踪范式,8个客体为表情图片(正性、负性、中性)其中4个为目标,对45名被试进行了有无眉毛线索对追踪表现影响的测查。实验条件分别为:目标表情与非目标表情完全不... 探讨了表情因素作为身份特征对多身份追踪中分组效应的影响。采用多身份追踪范式,8个客体为表情图片(正性、负性、中性)其中4个为目标,对45名被试进行了有无眉毛线索对追踪表现影响的测查。实验条件分别为:目标表情与非目标表情完全不相同组(4水平,简称分组)、目标表情与非目标表情都由两种相同数量的表情混合组成(3水平,简称配对)与基线组(8个客体表情相同)。发现分组水平的成绩显著优于基线组,配对水平的成绩显著低于基线组,并表现出了负性表情的追踪优势;另外,有无眉毛线索对追踪表现无显著影响。这一结果说明多身份追踪中存在基于表情特征的分组效应,负性表情的分组知觉高于正性表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身份追踪 分组效应 表情 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