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屏幕暴露与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段桂琴 葛林铃 +2 位作者 尹嘉宝 赵明方 聂文毫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5期3136-3142,3158,共8页
背景既往已有多项研究证实屏幕暴露现象在学龄前儿童中普遍存在,并且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相关,现有研究多集中在正常学龄前儿童,有关屏幕暴露与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相关的研究较为罕见。目的 调查学龄前ASD儿童屏... 背景既往已有多项研究证实屏幕暴露现象在学龄前儿童中普遍存在,并且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相关,现有研究多集中在正常学龄前儿童,有关屏幕暴露与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相关的研究较为罕见。目的 调查学龄前ASD儿童屏幕暴露情况及情绪行为问题异常检出情况,探究屏幕暴露与学龄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有无相关。方法 选择2022年2—8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发育行为科就诊的符合《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V)孤独症诊断标准的ASD学龄前儿童为ASD组,同期选取郑州市某幼儿园正常发育儿童为对照组。由两组儿童主要照护人进行填写屏幕暴露问卷及长处与困难问卷(家长版)。结果 两组儿童屏幕接触时间、家长对屏幕管理、“屏幕剥夺”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ASD组儿童亲社会行为、困难总分及各个分维度(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缺陷问题、同伴交往问题)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电子设备放置在睡觉或玩耍空间、观看时照护人是否互动讲解、照护人对孩子观看电子屏幕态度、接触电子屏幕是主动要求还是被动参与、强制关掉电子屏幕孩子反应是学龄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屏幕暴露可能对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产生影响,家长应合理管理学龄前ASD儿童屏幕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 屏幕暴露 情绪行为问题 学龄前儿童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乐观和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模型 被引量:22
2
作者 邢艳艳 许燕 +3 位作者 王馨蕊 张和云 于肖楠 赵欢欢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8-163,共6页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自编乐观量表、心理韧性量表及优势和困难问卷对1109名学前儿童进行调查,探讨学前儿童的家庭环境特征对其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学前儿童的家庭环境对其情绪行为问题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自编乐观量表、心理韧性量表及优势和困难问卷对1109名学前儿童进行调查,探讨学前儿童的家庭环境特征对其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学前儿童的家庭环境对其情绪行为问题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学前儿童的乐观和心理韧性在其家庭环境与情绪行为问题关系中存在多重中介效应,总中介效果量为50.00%,其中通过乐观这一中介路径的中介效应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前儿童 家庭环境 乐观 心理韧性 情绪行为问题 链式中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与父子冲突、父子依恋 被引量:6
3
作者 尹霞云 黎志华 苏林雁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3-37,共5页
目的:研究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与父子冲突、父子依恋的关系,以及父子依恋在父子冲突对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影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663位8~15岁的儿童,用父子冲突问卷(CBQ)、青少年依恋问卷(IPPA)与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分别评估... 目的:研究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与父子冲突、父子依恋的关系,以及父子依恋在父子冲突对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影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663位8~15岁的儿童,用父子冲突问卷(CBQ)、青少年依恋问卷(IPPA)与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分别评估父子冲突、父子依恋和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结果:儿童的CBQ、IPPA得分和SDQ困难总分均无显著性别差异(P〉0.05);父亲受教育程度初中组的CBQ得分高于高中组和大学组[(5.8±5.4)VS.(4.0±4.2),(3.9±4.3);P〈0.05],IPPA得分低于高中组和大学组[(63.3±16.0)VS.(67.6±12.8),(69.7±13.0);P〈0.05];父子每周互动〈3h组的CBQ得分显著高于3—7h组和〉7h组[(5.5±5.0)VS.(3.8±4.1),(2.8±3.6);P〈0.05],IPPA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两组[(63.1±14.6)VS.(70.0±11.7),(73.8±11.6);P〈0.05],SDQ困难得分高于〉7h组[(12.0±5.0)VS.(9.9±5.3),P〈0.05]。父子冲突对儿童的情绪症状(β=0.28,P〈0.01)和品行问题(β=0.18,P〈0.01)有正向预测作用,父子依恋能正向预测儿童的亲社会行为(β=0.39,P〈0.01),负向预测儿童的多动注意不能(β=-0.28,P〈0.01)和同伴交往问题(β=-0.14,P〈0.05);父子冲突对儿童情绪症状(β=0.17,P〈0.01)、品行问题(β=0.12,P〈0.05)、多动注意不能(JB=0.13,P〈0.05)与亲社会行为(β=-0.21,P〈0.01)的预测作用均受到了父子依恋的调节。结论: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可能与父子冲突、父子依恋有关,父子依恋在父子冲突对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中可能有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情绪行为问题 父子关系 父子冲突 父子依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仡佬族中小学生的主观生活质量与情绪行为问题 被引量:4
4
作者 班永飞 宋娟 吴孝勇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1-154,共4页
目的:了解仡佬族中小学生的主观生活质量及其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为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减少行为问题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50名仡佬族和430名汉族小学六年级、中学初一和初二学生,使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ISLQ,包括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 目的:了解仡佬族中小学生的主观生活质量及其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为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减少行为问题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50名仡佬族和430名汉族小学六年级、中学初一和初二学生,使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ISLQ,包括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评估生活质量,长处和困难问卷(SDQ)测查情绪行为问题。结果:仡佬族组ISLQ总分与汉族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4.9±16.0)vs.(143.1±16.6),P>0.05],ISLQ情感成分得分高于汉族组[(61.9±8.7)vs.(60.0±8.8),P<0.01]。仡佬族组SDQ总分与汉族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3±5.6)vs.(19.0±5.4),P>0.05],SDQ情绪症状得分低于汉族组[(3.4±2.2)vs.(3.9±2.2),P<0.05]。仡佬族组初一学生的ISLQ情感成分得分高于六年级和初二学生[(63.7±8.6)vs.(60.3±9.1),(60.0±7.4),P<0.01];学习成绩优良者ISLQ总分[(150.7±17.4)vs.(144.5±15.3),(136.5±11.0)]和认知成分得分[(87.3±13.6)vs.(82.6±11.9),(77.0±9.9)]高于成绩中等或较差者(P<0.01)。除情感成分与亲社会行为问题外,ISLQ得分与SDQ得分呈负相关(r=-0.13~-0.54,P<0.05)。回归分析显示,SDQ的情绪症状(β=-0.38,P<0.01)、亲社会行为问题(β=-0.22,P<0.01)和多动(β=-0.17,P<0.01)得分对ISLQ总分有一定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仡佬族中小学生的主观生活质量与汉族相当,正性情感体验可能更多;学习成绩越好,情绪行为问题越少,主观生活质量可能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仡佬族 中小学生 生活质量 情绪行为问题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便秘及睡眠问题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 被引量:13
5
作者 唐婷 朱江 +5 位作者 郭敏 赖茜 李圆圆 杨亭 陈洁 李廷玉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5-90,共6页
目的: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便秘及睡眠问题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2017年7月至2018年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发育与行为中心及某特殊训练机构就诊的172例ASD儿童,同时纳入性别... 目的: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便秘及睡眠问题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2017年7月至2018年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发育与行为中心及某特殊训练机构就诊的172例ASD儿童,同时纳入性别匹配的重庆市某幼儿园129名正常儿童为对照。采用问卷调查ASD儿童和发育正常儿童的便秘及睡眠问题发生情况及常见问题行为,采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the 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量表对ASD儿童进行核心症状评估,分析ASD儿童便秘及睡眠问题对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结果:ASD儿童的便秘发生率为32.6%(95%CI=25.5%~39.6%),高于正常儿童的15.5%(95%CI=9.2%~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SD儿童睡眠问题发生率高达71.5%(95%CI=64.7%~78.3%),较正常儿童高(45.7%,95%CI=37%~5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有睡眠问题的ASD儿童在ABC量表的交往维度得分更高(P=0.044)。ASD儿童的便秘与睡眠问题存在正相关关系(rs=0.219,P=0.004)。在ASD儿童中,有便秘或睡眠问题的ASD儿童更易出现情绪变化大、喜怒无常等情绪问题(P<0.05);也更易出现自言自语或不断重复一些话、不断变换动作和姿势等多种重复刻板行为表现(P<0.05);有睡眠问题的ASD儿童更易用物品攻击人(P<0.05)。ASD儿童共患便秘及睡眠问题的发生率为27.3%(47例),高于正常儿童的12.4%(1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患便秘及睡眠问题的ASD儿童更易出现情绪变化大、喜怒无常、无明显原因突然发怒等情绪问题(P<0.05);共患便秘及睡眠问题的ASD儿童更易出现自言自语或不断重复一些话、不断变换动作和姿势等重复刻板行为表现(P<0.05)。未发现共患便秘及睡眠问题更易发生攻击及自伤行为(P>0.05)。结论:鉴于ASD儿童便秘和睡眠问题的高发生率及其对情绪问题和重复刻板行为问题的影响,需要将识别便秘、睡眠问题等共患问题纳入儿童保健的诊疗常规中,同时将共患便秘和睡眠问题作为ASD儿童慢病管理的一部分,以实现ASD患儿个体化综合治疗的需要,可有效控制ASD儿童常见问题行为和提高ASD儿童的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便秘 睡眠 情绪行为问题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父母饮食素养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 被引量:7
6
作者 温烃 樊春雷 +2 位作者 王利刚 陶婷 高文斌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91-496,共6页
目的:探究父母饮食素养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以及儿童饮食行为和父母陪伴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方法:在青岛、大连、沈阳选取750名3~6岁儿童的父母,采用营养知识问卷、儿童饮食行为问卷、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父母版)测量父母... 目的:探究父母饮食素养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以及儿童饮食行为和父母陪伴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方法:在青岛、大连、沈阳选取750名3~6岁儿童的父母,采用营养知识问卷、儿童饮食行为问卷、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父母版)测量父母饮食素养、儿童饮食行为和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用SPSSPROCESS程序考察有调节的中介效应。结果:父母饮食素养得分与SDQ儿童情绪问题得分(β=-0.11,P<0.01)、品行问题得分(β=-0.15,P<0.001)、亲社会行为得分(β=-0.11,P<0.001)和同伴交往问题得分(β=-0.09,P<0.05)均负向关联。儿童饮食行为在父母饮食素养与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亲社会行为、同伴交往问题之间起中介作用(β=-0.04、-0.03、0.02、-0.03,均P<0.05),父母陪伴对儿童饮食行为与儿童情绪问题的关系起调节作用(β=-0.17,P<0.05)。结论:父母饮食素养可能既能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有直接关联,也可以通过儿童饮食行为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有间接关联。父母陪伴在儿童饮食行为和儿童情绪问题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母饮食素养 儿童 饮食行为 父母陪伴 情绪行为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独症幼儿的情绪行为问题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王菲菲 李雪 +1 位作者 刘靖 吉兆正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2189-2193,共5页
背景情绪行为问题是孤独症最常见的伴发精神症状。目前我国关于孤独症幼儿伴发的情绪行为问题的研究较少。目的利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2~3岁版)评估孤独症幼儿的情绪行为问题。方法选择在2016年2月-2017年2月于北京大学第六... 背景情绪行为问题是孤独症最常见的伴发精神症状。目前我国关于孤独症幼儿伴发的情绪行为问题的研究较少。目的利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2~3岁版)评估孤独症幼儿的情绪行为问题。方法选择在2016年2月-2017年2月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课题组专家门诊连续就诊且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孤独症诊断标准的孤独症幼儿116例为孤独症组;2016年6月-2017年2月,按照1∶1.5的比例,选择性别、年龄与孤独症组相匹配的北京市幼儿园健康幼儿174例为正常对照组。由两组幼儿的父母或主要抚养人填写CBCL(2~3岁版)。对比两组CBCL(2~3岁版)评分及CBCL(2~3岁版)各因子评定阳性率。结果孤独症组CBCL(2~3岁版)总分和内化分量表、外化分量表评分及各因子(社会退缩、抑郁、躯体主诉、睡眠问题、攻击行为、破坏行为)评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孤独症组社会退缩、抑郁、躯体主诉、攻击行为、破坏行为因子评定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孤独症组睡眠问题因子评定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正常幼儿相比,孤独症幼儿存在较多的情绪行为问题,主要为社会退缩、抑郁、攻击行为等。应对孤独症幼儿的情绪行为问题予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性障碍 孤独症 婴儿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情绪行为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亲工作状况对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母亲思维方式的调节作用和家庭养育环境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10
8
作者 蓝翠娟 李晶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7-67,共11页
母亲陪伴孩子的质量比陪伴时间更重要。本研究选取广深地区两所幼儿园共429名3~6岁儿童为被试,采用焦虑思维方式量表、家庭养育环境问卷及儿童长处与困难问卷,探讨母亲工作状况对3~6岁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及母亲思维方式和家庭养育... 母亲陪伴孩子的质量比陪伴时间更重要。本研究选取广深地区两所幼儿园共429名3~6岁儿童为被试,采用焦虑思维方式量表、家庭养育环境问卷及儿童长处与困难问卷,探讨母亲工作状况对3~6岁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及母亲思维方式和家庭养育环境质量的作用,结果表明母亲思维方式在母亲工作或不工作对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成长型思维方式对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起保护作用,但这一保护作用对于工作母亲而言有所削弱;对于不工作母亲来说,母亲不同思维方式对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比工作母亲更大,成长型思维方式的积极影响和固化型思维方式的消极影响对不工作母亲而言都比工作母亲更大,证明母亲陪伴时间长不一定意味着陪伴质量高;母亲兼职工作对儿童情绪行为发展最为有利,家庭养育环境质量在母亲全职或兼职工作与儿童情绪行为发展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母亲思维方式对家庭养育环境有正向预测作用,培养母亲的成长型思维方式能提高家庭养育环境质量。政府和社会应为母亲兼职工作提供政策条件支持,同时还可以为母亲提供家庭养育知识的培训,促进母亲思维方式的变革,努力提高母亲陪伴孩子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亲工作状况 儿童情绪行为问题 家庭养育环境 成长型思维方式 固化型思维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地区9~18岁儿童青少年的同胞暴力经历与情绪行为问题 被引量:6
9
作者 彭畅 林虹 +4 位作者 王舒 刘树俊 罗家有 盛可人 刘小群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8-213,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的同胞暴力经历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性。方法:在湖南省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调查1735例多子女家庭的儿童青少年经历同胞暴力的情况,并使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学生版)评定其情绪与行为问题。结果:经历同胞暴力...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的同胞暴力经历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性。方法:在湖南省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调查1735例多子女家庭的儿童青少年经历同胞暴力的情况,并使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学生版)评定其情绪与行为问题。结果:经历同胞暴力的儿童青少年SDQ异常检出率高于未经历者[45.6%(236/518)vs.26.8%(326/1217)]。经历同胞暴力者中,既遭受又实施同胞暴力者SDQ异常检出率高于单纯遭受者和单纯实施者[52.8%(132/250)vs.37.9%(74/195)vs.41.1%(30/73)];单纯遭受者和单纯实施者的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遭受和实施4种以上不同类型同胞暴力的SDQ异常检出率分别为63.4%(53/93)和76.9%(60/78)。结论:农村地区儿童青少年的同胞暴力经历与其情绪与行为问题存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胞暴力 情绪行为问题 长处和困难问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5
10
作者 刘晓慧 杨玉岩 +3 位作者 哈丽娜 王晓娟 李秋丽 戴秀英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8期3287-3290,共4页
目的了解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和社会支持的差异,为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和情绪性问题行为评定问卷对宁夏某县农村留守儿童205名和非留守儿童235名进行调查。结果 (1)留守儿童的情绪性问题行为5个维度得分... 目的了解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和社会支持的差异,为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和情绪性问题行为评定问卷对宁夏某县农村留守儿童205名和非留守儿童235名进行调查。结果 (1)留守儿童的情绪性问题行为5个维度得分分别为(8.33±1.84)分、(9.65±1.91)分、(8.43±1.73)分、(11.22±2.55)分、(5.32±1.59)分,高于非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5个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男生偏执和孤僻冷漠的得分分别为(12.04±2.76)分、(6.04±1.90)分,高于留守女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分别为(33.07±3.25)分、(19.10±1.82)分、(6.53±1.68)分,低于非留守儿童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男生社会支持总分、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分别为(32.00±3.21)分、(6.00±1.61)分,低于留守女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社会支持总分与留守儿童的情绪性问题行为5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08、-0.541、-0.459、-0.539、-0.289,主观支持与留守儿童的情绪性问题行为5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09、-0.647、-0.539、-0.588、-0.303,对支持的利用度与抑郁焦虑、自卑、偏执3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57、-0.314、-0.382,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留守儿童存在较多的情绪性问题行为。留守男生较女生存在较多的偏执和孤僻冷漠的情绪性问题行为;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的得分较低;留守女生较男生获得较多社会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较高。留守儿童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尤其是感受到的主观支持越多,越能充分利用社会支持,越不容易引发情绪性问题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儿童 情绪问题行为 社会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与环境对儿童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胡小梅 马兴顺 +12 位作者 傅一笑 周颖清 朱文芬 侯枭 蒙华庆 贾璐 覃青 邱田 刘洋 李晓 王英诚 邓伟 李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739-743,共5页
目的:双生子法定量探索遗传与环境对儿童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用父母版长处与困难量表(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评定156对6~18岁双生子的情绪与行为问题。采集颊粘膜、静脉血标本提取DNA,进行... 目的:双生子法定量探索遗传与环境对儿童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用父母版长处与困难量表(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评定156对6~18岁双生子的情绪与行为问题。采集颊粘膜、静脉血标本提取DNA,进行卵型鉴定。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分析遗传与环境因素对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影响。结果情绪症状受共享环境和特殊环境的影响,两者对情绪症状总变异方差的贡献分别为0.42和0.58;亲社会行为主要受共享环境的影响,共享环境在亲社会行为总变异方差中占0.89;遗传对多动/注意缺陷的影响较大,在总变异方差中占0.62;共享环境对品行障碍的影响较大,在总变异方差中占0.56;遗传、共享环境、特殊环境对同伴问题都有影响,在总变异方差中分别占0.24、0.33和0.43。结论在儿童青少年时期,情绪症状仅受环境影响,而行为问题受遗传与环境的共同影响,不同的行为问题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度 双生子 结构方程模型 情绪行为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绪性问题行为的诊断与防治
12
作者 左其沛 郭宏宇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40-43,共4页
我们曾将儿童、青少年中常见的同题行为区分为过失型、品德不良型、攻击型和压抑型等四种类型。其中,攻击型和压抑型都是由不良情绪引起的。可以统称之为"情绪性问题行为"。情绪性问题行为发生的基础是由于需要遭受挫折,即某... 我们曾将儿童、青少年中常见的同题行为区分为过失型、品德不良型、攻击型和压抑型等四种类型。其中,攻击型和压抑型都是由不良情绪引起的。可以统称之为"情绪性问题行为"。情绪性问题行为发生的基础是由于需要遭受挫折,即某些正当的或不正当的需要,物质需要或精神需要,遭受剥夺、摧残和阻抑。挫折可能来自他人或客观条件,也可能来自自身的主观条件,前者包括教育者,即家长和教师。值得特别提出的是,不少家长和教师,只关心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和生理需要,而不关心、不理解、不去满足孩子正常发展所不可缺少精神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问题行为 诊断与防治 品德不良 攻击行为 不良情绪 引导学生 压抑 教师 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某区青春前期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3
作者 薛俊磊 胡利娟 +7 位作者 彭慧 王颖 王静夷 王小卉 程仁杰 张琴 朱琰泓 袁红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83-789,共7页
目的了解上海市嘉定区青春前期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状况,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2021年10月通过整群抽取嘉定区4所小学四、五年级学生,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家长版)开展情绪和行为问题评价,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对青春... 目的了解上海市嘉定区青春前期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状况,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2021年10月通过整群抽取嘉定区4所小学四、五年级学生,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家长版)开展情绪和行为问题评价,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对青春前期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本次调查共纳入青春前期儿童933人,情绪和行为问题总体检出率为10.40%,其中社会行为问题及同伴交往异常检出率分别为32.90%和27.01%,男童在亲社会行为问题(P=0.024)及多动注意不能(P=0.013)检出率高于女童。缺乏亲子交流、忽视孩子情绪是青春前期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养育者文化程度和家庭抚养结构分别是男童和女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结论嘉定区青春前期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庭环境、养育行为明显相关,并存在一定性别差异。应重视青春前期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发现,并对不同的个体和家庭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前期儿童 情绪行为问题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校学生情绪行为表现类型与童年期创伤的关系 被引量:6
14
作者 吴柳柳 王娟 +1 位作者 张烜 曹枫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89-495,共7页
目的:使用潜在类别分析识别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中不同的情绪行为表现亚型,探讨其与童年期创伤的关系。方法:选取山东省某高职学校护理专业学生420名,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体中文版(DASS-21)和12-条目攻击问卷(12... 目的:使用潜在类别分析识别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中不同的情绪行为表现亚型,探讨其与童年期创伤的关系。方法:选取山东省某高职学校护理专业学生420名,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体中文版(DASS-21)和12-条目攻击问卷(12-AQ)进行调查。对负性情绪和攻击性行为进行潜在类别分析,使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童年期创伤与情绪行为表现类型的关系。结果:识别出高攻击性高负性情绪组(类别Ⅰ,占15.7%)、高攻击性低负性情绪组(类别Ⅱ,21.4%)、低攻击性高负性情绪组(类别Ⅲ,9.5%)、低攻击性低负性情绪组(类别Ⅳ,53.3%)4个亚组。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情感忽视是类别I和Ⅲ的独立风险因素(OR=6.78、3.86)。累积风险模型结果表明,随着童年期创伤数量的增加,学生进入类别Ⅰ的可能性增加(OR=2.45、7.86、37.28)。结论:有童年期创伤经历,尤其是有情感忽视经历的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可能会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 护理专业学生 童年期创伤 情绪行为问题 潜在类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亲产后分离焦虑对学龄前儿童社会情绪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15
作者 苏茹昕 潘昊 +6 位作者 林青敏 王广海 孙莞绮 姜艳蕊 朱绮 张云婷 江帆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2-399,共8页
背景母亲产后分离焦虑是影响儿童社会情绪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母亲产后分离焦虑对儿童早期的影响和产生影响的关键节点尚不明确。目的探讨母亲在产后2年内4个时点的分离焦虑对学龄前期儿童社会情绪的影响。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在上... 背景母亲产后分离焦虑是影响儿童社会情绪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母亲产后分离焦虑对儿童早期的影响和产生影响的关键节点尚不明确。目的探讨母亲在产后2年内4个时点的分离焦虑对学龄前期儿童社会情绪的影响。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在上海睡眠出生队列中纳入年龄18~45岁、孕周≥28周、胎儿无已知畸形、长期定居在上海并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区分院分娩、单胎妊娠的孕晚期产妇作为本文队列人群,子代纳入出生胎龄≥37周且出生体重2500~4000 g的健康新生儿,排除曾入住NICU或出生1、5 min Apgar评分中有1次≤7分者。采集孕晚期母亲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母亲生产年龄,抑郁、焦虑和整体应激水平,采集子代6月龄时婴儿气质类型。母亲于产后6、12、18和24个月行母亲分离焦虑量表(MSAS)评估,子代6岁时以长处和困难问卷(SDQ)评估儿童社会情绪发展情况。主要结局指标SDQ困难总分、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结果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纳入符合本文孕晚期产妇和新生儿纳排标准的孕晚期产妇和子代新生儿均为262名,退出样本(n=80)和纳入样本(n=182)基线数据敏感性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孕产妇生产时年龄(29.7±3.3)岁,最高学历以本科或大专学历占比最高(73.1%),基于抑郁量表评估抑郁,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评估焦虑,孕妇生活事件量表评估应激水平,结果显示母亲孕晚期整体心理健康情况良好,家庭年收入14~29万元人民币者占48.6%,<14万元人民币者占38.1%;子代6月龄气质类型:易养型44.3%,中间偏易养型39.2%,中间型或难养型16.5%。母亲在子代6、12、18和24月龄的分离焦虑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18和24月龄时母亲分离焦虑水平显著低于6月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家庭年收入更高的母亲在儿童18月龄时分离焦虑水平更低,受教育程度更高的母亲在6月龄和18月龄时分离焦虑水平更低。母亲生产时年龄与儿童18月龄时母亲分离焦虑呈显著负相关,孕晚期母亲抑郁水平与儿童18月龄和24月龄时母亲分离焦虑呈显著正相关,孕晚期母亲特质焦虑水平与儿童24月龄时母亲分离焦虑呈显著正相关,未发现儿童性别和气质与母亲分离焦虑水平的显著关联。调整了基本人口学变量和母亲孕晚期情绪状态等因素后,产后12和18个月时母亲分离焦虑水平与儿童内化问题存在显著关联。未发现产后6个月时母亲分离焦虑与儿童6岁时内化问题的显著相关,未观察到母亲分离焦虑水平与儿童6岁时外化问题和困难总分的显著相关。结论生命早期的母亲分离焦虑水平是儿童社会情绪发展的独特风险因素,与儿童学龄前期内化问题存在显著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亲分离焦虑 学龄前儿童 情绪行为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