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冯梦龙“情教观”与“三言”中的女性形象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军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9-53,共5页
冯梦龙作为通俗文学家和小说理论家,首次提出了“情教观”的文艺思想。“三言”的编纂及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无不反映他对真情的追求和通过真情教诲众生。
关键词 冯梦龙 三言 情教观 女性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三言”情教观的市民色彩 被引量:2
2
作者 张丹飞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71-75,共5页
“三言”因为是通俗文学、市民文学,情教主要的教育对象是市民阶层,所以,这种情教观就必然染上鲜明的市民色彩。主要表现在:下层群众形象的大量出现;对历史人物的改造和对笔记故事的加工。正因情教观具有鲜明的市民色彩,才更易为市民阶... “三言”因为是通俗文学、市民文学,情教主要的教育对象是市民阶层,所以,这种情教观就必然染上鲜明的市民色彩。主要表现在:下层群众形象的大量出现;对历史人物的改造和对笔记故事的加工。正因情教观具有鲜明的市民色彩,才更易为市民阶层所接受,情教才更能发挥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言” 情教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梦龙“情教”思想建构语境探微——兼谈其在先秦至晚明“情”、“理”关系认知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被引量:8
3
作者 何悦玲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4-38,共5页
冯梦龙"情教"思想,有其产生的特殊语境。在探寻救世良方的普遍人文关怀中,冯梦龙既不同意"异端之学"的"欲人鳏旷以求清净",也不赞同宋明理学思潮的"从道理上做者"、"理为情之范"伦... 冯梦龙"情教"思想,有其产生的特殊语境。在探寻救世良方的普遍人文关怀中,冯梦龙既不同意"异端之学"的"欲人鳏旷以求清净",也不赞同宋明理学思潮的"从道理上做者"、"理为情之范"伦理实践观,同时也否定了"主情"文化思潮对"情"之非完满状态认识的不足。在冯梦龙看来,"生在而情在","情为理之维",只有以"情"为本,慎待人"情","情"、"理"兼容,才能最终实现救世的人文关怀。从先秦至晚明"情"、"理"关系认知发展过程来看,冯梦龙"情教"思想建构既体现了对久已断绝的重"情"文化精神的接续,对"理为情之范"伦理实践观的纠偏,对"情"之偏至发展的积极校正,也标志着秦汉以来长期分裂、二元对立的"情"、"理"关系认知,在新的时代情势下出现了融合的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梦龙 情教观 宋明理学 “主”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早期电影与儒家的感觉结构 被引量:3
4
作者 丁亚平 王婷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14,共10页
被赋予了主体性的感觉结构,体现为一种现在时态的在场。中国早期电影“情”满四溢,电影创作中的无意识性呈现出儒家的感觉结构的内在张力。从《古井重波记》《玉梨魂》到《银汉双星》《啼笑因缘》,再到《小城之春》,情教观的影响无处不... 被赋予了主体性的感觉结构,体现为一种现在时态的在场。中国早期电影“情”满四溢,电影创作中的无意识性呈现出儒家的感觉结构的内在张力。从《古井重波记》《玉梨魂》到《银汉双星》《啼笑因缘》,再到《小城之春》,情教观的影响无处不在。儒家的感觉结构随着社会观念和大众情绪的变化也在发生着改变。从中国早期电影创作不难看到隐形的情教观念的贯穿痕迹,这一儒家的感觉结构并非静止不变或面对现代性的冲击毫无招架之力,而是在历史的经验中不断溶解,进而变换为新的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早期电影 情教观 儒家 感觉结构 复数形式 延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