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抒情言志说”与“情感表现说”同异论
1
作者 杨立民 《中国文学研究》 1996年第3期25-30,共6页
将创作主体的情感对象化、客观化,使之具有普遍有效性,是中国诗学抒情言志说与西方诗学情感表现说的根本契合点,在推重情感,突出创作主体的能力及禀赋方面两者也有共同点,体现了中西所共有的美学及诗学规律。但从中西比较诗学的目... 将创作主体的情感对象化、客观化,使之具有普遍有效性,是中国诗学抒情言志说与西方诗学情感表现说的根本契合点,在推重情感,突出创作主体的能力及禀赋方面两者也有共同点,体现了中西所共有的美学及诗学规律。但从中西比较诗学的目标模式及纯粹诗学立场看,两者又迥异:抒情言志说讲究情感的审美形式化,较全面地概括了创作活动全程;而情感表现说则主张情感的意象化,否定了艺术传达,割裂了创作的完整性。应对抒情言志说作现代阐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现 抒情言志 情感表现说 情感的审美意象化 情感的审美形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西方美学情感论概观 被引量:1
2
作者 黄南珊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9期50-55,共6页
20世纪西方美学的情感论总趋向表现为反传统反理性,认为感觉高于思维,情感高于理性,直觉高于逻辑,本能高于意识,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自我情感、无意识和生命形式等,着重于从情感角度和非理性体验方式来把握人的生存和发展。对20世纪西方... 20世纪西方美学的情感论总趋向表现为反传统反理性,认为感觉高于思维,情感高于理性,直觉高于逻辑,本能高于意识,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自我情感、无意识和生命形式等,着重于从情感角度和非理性体验方式来把握人的生存和发展。对20世纪西方美学的情感论及其主情主义倾向加以宏观梳理和理论总结,对于推进美学和艺术情感的本体论研究无疑有着重要意义。一、表现主义美学的情感论——情感表现说20世纪初期表现主义美学以意大利的克罗齐和英国的科林伍德为主要代表,它在思想上源予意大利的维柯的隐喻说(以己度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情感 情感 西方美学 表现主义美学 情感表现说 审美情感 艺术情感 艺术创作 无意识 非理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人的觉醒与春秋诗学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济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6期104-111,共8页
1 春秋是一个充满战乱、动荡和裂变的时代。孔子曾痛心疾首于“天下无道”(《论语·季氏》),孟子曾尖锐指出“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章句下》),董仲舒、司马迁则最早从《春秋》中敏感地注意到“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这... 1 春秋是一个充满战乱、动荡和裂变的时代。孔子曾痛心疾首于“天下无道”(《论语·季氏》),孟子曾尖锐指出“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章句下》),董仲舒、司马迁则最早从《春秋》中敏感地注意到“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这个血腥的事实(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灭国上、盟会要》、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然而这又是一个人性开始觉醒的时代,“历史学家多主张,自春秋时代开始为古代史上的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思潮抬头的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时代 赋诗言志 人性觉醒 诗学批评 孔子 士大夫 司马迁 董仲舒 孟子 情感表现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诗论的理论价值及其当代作用
4
作者 罗立乾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28-40,共13页
中国是诗歌传统极为悠久的诗的国度。三千多年来,我们的祖先不仅创作了数以千万计至今仍有美感魅力的诗篇,而且相应地撰写了数以百计的诗论著作。这宗诗论遗产,概括了中华民族在长达三千多年历史中所积累的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经验和认识成... 中国是诗歌传统极为悠久的诗的国度。三千多年来,我们的祖先不仅创作了数以千万计至今仍有美感魅力的诗篇,而且相应地撰写了数以百计的诗论著作。这宗诗论遗产,概括了中华民族在长达三千多年历史中所积累的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经验和认识成果,显示出了中华民族高度的审美教养和审美创造力,包括着有长远理论价值的美学理论内容,且对宋元以后兴起的小说、戏剧理论,也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因此,考察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价值及其在当代的作用,当然应以中国古代诗论为主要考察对象,并取其精,用其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价值 诗歌创作 古代诗论 审美中心论 诗论内容 审美创造 情感表现说 理论内容 审美鉴赏 艺术想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