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广播的情感治理:可能空间、运行逻辑与社会实践 被引量:1
1
作者 罗宜虹 陈帆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81,共11页
情感主义的治理逻辑能够弥补制度主义、技术主义的治理逻辑带来的制度和效率至上、人本位思想旁落的缺憾,是对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回应。研究通过农村实地调研,对乡村广播情感治理的历史逻辑、社会逻辑、政治逻辑、经济逻辑进行分析... 情感主义的治理逻辑能够弥补制度主义、技术主义的治理逻辑带来的制度和效率至上、人本位思想旁落的缺憾,是对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回应。研究通过农村实地调研,对乡村广播情感治理的历史逻辑、社会逻辑、政治逻辑、经济逻辑进行分析与解释,发现当前重新活跃在乡村地区的乡村广播在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具有独特的情感表达形式和节奏,能充分调动乡村社会的情感力量,深化乡村社会的互动关系,柔化治理结构的“刚硬”形象,提升村民对治理权力的认同,能促进协商交换,达成互惠互利,为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但由于情感的个体化、精细化的特性,以及乡村社会媒介格局的剧烈变革,情感治理也将面临情感的“异化”与对情感的过分倚重等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治理 乡村广播 互动仪式 情感社会结构 情感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感社会学嵌入思政课教学的逻辑、难点与策略——基于“情感-社会”双螺旋结构的分析框架
2
作者 唐婉莹 管秀雪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5年第27期43-49,共7页
思政课教学不仅关乎个体政治社会化进程的完成度,更直接影响着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效能。情感社会学中的“情感—社会”双螺旋结构模型认为,思政课教学应以“情感资本”的储值与转化为基本目标,实现师生在“互动仪式”中的双向“情... 思政课教学不仅关乎个体政治社会化进程的完成度,更直接影响着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效能。情感社会学中的“情感—社会”双螺旋结构模型认为,思政课教学应以“情感资本”的储值与转化为基本目标,实现师生在“互动仪式”中的双向“情感劳动”,进而达到“情感能量”的共享与升华。情感社会学嵌入思政课教学存在知识目标本位对“情感资本”的僭越、“经济人”行动模式对“情感劳动”的抑制、师生之间的单向“仪式”致使“情感能量”脱节等问题。情感社会学嵌入思政课教学的策略是:挖掘知识中的情感要素,加强“情感资本”在思政课教学目标中的价值渗透;强化教师“情感劳动”角色,超越“经济人”主导的思政课教学范式;实施多样化的“互动仪式”,促进师生间的“情感能量”共享与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课教学 情感社会 情感社会双螺旋结构 情感能量 情感资本 情感劳动 互动仪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