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情感生产与“十七年”文学教育功能
1
作者 向蕊琦 王本朝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4-112,F0003,共10页
“十七年”文学是在特定历史阶段、社会条件及其主体状态中创造的当代文学。它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文学教育功能,并将文学情感作为文学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十七年”文学不但创造着特定的思想世界,而且还生产出特殊的情感世界。它主要... “十七年”文学是在特定历史阶段、社会条件及其主体状态中创造的当代文学。它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文学教育功能,并将文学情感作为文学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十七年”文学不但创造着特定的思想世界,而且还生产出特殊的情感世界。它主要借助革命历史和现实感受实现“革命情感”、“个人情感”以及“生活情感”生产,发挥文学教育人、改造人的巨大作用。“十七年”文学的情感生产,拥有一个丰富的意义空间,从革命情感的高扬到个人生活情感的重造,从情感认同到情感差异,具有独特的情感政治意义。“十七年”文学的情感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个人生活的复杂性与革命阶级的丰富性,显示了当代文学表达社会精神意识的力度和个人情感心理的限度。这是中国社会革命的现实命题,也是当代文学创作实践所积累的鲜活经验。“十七年”文学实现了社会情感与文本政治的互动与融合,这为我们重新阐释“十七年”文学提供了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文学教育 情感生产 社会情感 文本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情感治理:内在逻辑、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基于W社区加装电梯纠纷的个案考察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小波 李远海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137,共12页
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当下,重新认识基层社会矛盾纠纷治理的实践样态,不仅需要反思理性主义的局限性,更要从价值层面呼吁情感主义的出场。情感治理作为刚性治理框架下的策略调适,本质上体现了一种内化的社会控制。通过对Z市... 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当下,重新认识基层社会矛盾纠纷治理的实践样态,不仅需要反思理性主义的局限性,更要从价值层面呼吁情感主义的出场。情感治理作为刚性治理框架下的策略调适,本质上体现了一种内化的社会控制。通过对Z市W社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纠纷的个案考察,揭示情感在基层社会矛盾纠纷治理中的内在运作逻辑。研究发现,情感治理对于推动矛盾纠纷的彻底解决有所裨益,但囿于实践基础的薄弱,这种非格式化的治理机制面临着法律逻辑与生活逻辑之间的巨大张力,易陷入本原性与功能性的相互抵牾中,治理价值式微、治理网络松散、治理功能异化等积弊日益突出。为此,需要通过重塑空间秩序、优化组织结构、完善行动机制三重路径,推动情感与基层社会矛盾纠纷治理的有效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社会 矛盾纠纷治理 情感治理 情感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主妇的情感再生产——宝妈微商的朋友圈营销实践 被引量:6
3
作者 李之易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5,共15页
以往的研究在对数字劳动进行分析时更多关注剩余价值生产的具体过程,而其中劳动者的情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情感再生产的具体方式却未能得到很好的呈现。本研究通过引入“数字主妇”作为概念工具,重点分析宝妈微商从业者的朋友圈营... 以往的研究在对数字劳动进行分析时更多关注剩余价值生产的具体过程,而其中劳动者的情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情感再生产的具体方式却未能得到很好的呈现。本研究通过引入“数字主妇”作为概念工具,重点分析宝妈微商从业者的朋友圈营销实践。研究发现,资本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促进劳动者的情感再生产:通过劳动与社交活动之间的模糊性进行情感吸纳,通过团队化劳动推动情感生成,通过联结社会性别意识形态进行情感询唤。情感体验作为一种使用价值被劳动者消费,进一步掩盖了不稳定的劳动状态中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压榨。同时,情感作用于劳动者的主体建构,加重了育儿期女性对工作—家庭不平衡的焦虑,又在一定程度上为女性开辟新的行动空间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通过对数字背景下劳动者情感再生产方式的考察,将资本逻辑、劳动者主体与阶层、性别等社会文化结构之间的勾连与张力带入对平台数字劳动者劳动参与的分析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商创业 数字劳动 数字主妇 情感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生活中的情感问题 被引量:9
4
作者 刘庆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3-33,共11页
教育虽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服务,但受教育者在其中消费的绝不只是教育者的知识和经验,他们还在消费教育者的情感和态度。这就使得教育生活中的情感问题,不只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而且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情感和态度的消费... 教育虽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服务,但受教育者在其中消费的绝不只是教育者的知识和经验,他们还在消费教育者的情感和态度。这就使得教育生活中的情感问题,不只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而且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情感和态度的消费,无疑是一个有意义的切入点,从这里出发,我们可以自然推演出教育者的情感生产问题。由于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情感的消费是借助体验进行的,而教育者对情感的生产是借助表现实现的,因而,情感的"体验和表现"实际上成为"消费与生产"的延伸与深化。加之情感消费和情感生产的背后一定隐藏着发挥支持和控制作用的规范与策略,因而,消费与生产、体验与表现、规范与策略,就构成了教育生活中的主要情感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生活 情感消费 情感生产 情感体验 情感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空间大作为:社区公共空间的三重生产机制——以青岛市J街道B社区居民活动中心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印红 卢楚楚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2-122,128,共12页
党建引领、技术加持、数字赋能、三治融合等社区治理创新给予了和谐社区建设的各种可能。但社区公共空间的治理价值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本文通过近距离地观察青岛市B社区公共空间的利用,发现社区居民活动中心这一小空间孕育着文化生产... 党建引领、技术加持、数字赋能、三治融合等社区治理创新给予了和谐社区建设的各种可能。但社区公共空间的治理价值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本文通过近距离地观察青岛市B社区公共空间的利用,发现社区居民活动中心这一小空间孕育着文化生产、关系生产与情感生产,三重生产机制相互促生相互耦合,社区居民不断地汇入其中,在空间生产过程中,重塑了社区共同体形态。社区公共空间作为一种生产机制和治理工具,其生产参与有高度的自主性,其生产过程和结果呈现了不同程度的公共性和非物质性。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新时代,社区公共空间生产有大作为,其生产成果在提升公民自身文化素养、弥合和缝补居民间疏离感、重构邻里信任、维护社区和谐稳定方面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公共空间 文化生产 关系生产 情感生产 社区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如何影响集聚提升类村庄情感共同体建构——基于关中平原S村的调查 被引量:8
6
作者 李斌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1-151,共11页
村庄情感共同体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载体。围绕集聚提升类村庄情感共同体的建构,结合对关中平原S村的调查,分析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对集聚提升类村庄情感共同体建构的内在逻辑,探赜实现乡村振兴中情感共同体建构的重要作用,具有一定... 村庄情感共同体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载体。围绕集聚提升类村庄情感共同体的建构,结合对关中平原S村的调查,分析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对集聚提升类村庄情感共同体建构的内在逻辑,探赜实现乡村振兴中情感共同体建构的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集聚提升类村庄情感共同体的建构往往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导再生产情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激发情感再生产,实现乡村振兴。其中,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引领村庄发展中以其自下而上建立起的情感关联、机动灵活生发出的情感认同和价值引领涵养出的情感内化等优势重塑出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引导主体、村庄村民为参与主体和“城归”为辅助主体的多元结构化村庄情感共同体;再生产情感过程主要体现为依托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对在村村民的情感培育、不在村村民的情感回归和“城归”的情感吸附;情感再生产是情感共同体建构的结果,体现为依托规则养成和参与深化促进村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再生产。三个方面构成了相互联系、深入推进的整体过程,既从理论层面诠释了集聚提升类村庄情感共同体的建构过程,也在实践上为集聚提升类村庄的发展振兴提供了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集聚提升类村庄 情感共同体 生产情感 情感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创伤建构中的媒介记忆策略 被引量:9
7
作者 赵静蓉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27-236,共10页
从个体创伤到集体创伤再到文化创伤,媒介在其形成的过程中贯穿首尾始终,最终也成为其中的一部分,铸造了逻辑自洽的媒介记忆。媒介记忆不只是单纯地记忆过去发生的事情,还要依据现实需求和对未来的设想“修正”过去,因此它是生成性的。... 从个体创伤到集体创伤再到文化创伤,媒介在其形成的过程中贯穿首尾始终,最终也成为其中的一部分,铸造了逻辑自洽的媒介记忆。媒介记忆不只是单纯地记忆过去发生的事情,还要依据现实需求和对未来的设想“修正”过去,因此它是生成性的。情感生产(特别是受害者的情感阐释)是其最根本也最有效的记忆表征形式。媒介记忆的强大力量来源于它的国家框架,作为一种国家记忆,文化创伤实质上是一种现实政治,它不仅仅是反思性的,更是前瞻性的。文化创伤—情感生产—国家记忆,这三者构成了媒介记忆的内容/对象、手段/模式和结构/框架。媒介记忆不断重写并塑造着人类对历史传统的认识,促成了人类自身对于历史连续性和同一性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创伤 媒介记忆 生成性事件 情感生产 国家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