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状位情感形容词与述位动词结构同现的原则 被引量:7
1
作者 赵春利 石定栩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21,共10页
本文分别考察并验证在状中偏正结构中,状位情感形容词与述位动词结构间所形成的果因、因果和并行三种语义关系类型,并基于不同的语义关系类型,分别探讨动词结构的语义类别、语义特征及其句法标记。并由此认为,语义特征决定语义关系,而... 本文分别考察并验证在状中偏正结构中,状位情感形容词与述位动词结构间所形成的果因、因果和并行三种语义关系类型,并基于不同的语义关系类型,分别探讨动词结构的语义类别、语义特征及其句法标记。并由此认为,语义特征决定语义关系,而语义特征如何体现则受制于句法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形容词 果因关系 得失义 起止义 持续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致事“对”的句法语义条件及相关解释——兼谈语义引申的“跷跷板效应”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恩旭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5-37,共13页
介词“对”有引出致事(causer)用法吗?从以往的研究来看,似乎没有。但从实际语料来看,当“对”出现在情感形容词谓语句时,情感形容词的特点决定了“对”引出的不是指向对象或对待对象,而是使役力量。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宾语移位来证明。... 介词“对”有引出致事(causer)用法吗?从以往的研究来看,似乎没有。但从实际语料来看,当“对”出现在情感形容词谓语句时,情感形容词的特点决定了“对”引出的不是指向对象或对待对象,而是使役力量。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宾语移位来证明。从语义上看,引出致事的“对”和引出指向或对待对象的“对”有共同点,即都有明确的目标对象。围绕目标对象,“对”在跷跷板效应的作用下发展出了三个义项:对(1)(引出指向对象)→对(2)(引出对待对象)→对(3)(引出致事)。研究表明,使役类词语的词义引申和跷跷板效应密切相关,其中有些效应发生在使役类词语内部,有些发生在使役—非使役词语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 致事 情感形容词 语义引申 跷跷板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