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情感主义伦理学的心理学印证——道德情绪的表征及其对道德行为的影响机理 被引量:14
1
作者 王云强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8-135,共8页
理性主义伦理学强调理性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心理学依据。情感主义伦理学突出情感的动机力量,而当前的道德情绪研究能够对此充分证实。道德情绪指的是在对自己或他人进行道德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复... 理性主义伦理学强调理性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心理学依据。情感主义伦理学突出情感的动机力量,而当前的道德情绪研究能够对此充分证实。道德情绪指的是在对自己或他人进行道德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复合情绪,能够影响道德行为的产生和改变。自豪、内疚、移情和钦佩等道德情绪不仅能够激发个体的亲社会行为,而且与反社会行为呈显著负相关。羞耻和愤怒等道德情绪容易引发个体的不良行为或反社会行为。今后的道德情绪研究应注重探究文化在道德情绪中的作用、道德情绪的认知神经机制、集体道德情绪、道德情绪的实践应用和哲学思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主义伦理学 道德情绪 自我意识情绪 他人指向道德情绪 道德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库比特《太阳伦理学》述评
2
作者 郭方天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9-140,共2页
《太阳伦理学》是唐·库比特著、王志成译的一本风格清新的后现代伦理学著作,其主旨是以独特的观点宣传伦理自然主义和情感主义伦理学.书中以拟人的手法、开阔的视角要求人们像太阳那样自由开放、向外倾泻、突出个性、自发快乐的生... 《太阳伦理学》是唐·库比特著、王志成译的一本风格清新的后现代伦理学著作,其主旨是以独特的观点宣传伦理自然主义和情感主义伦理学.书中以拟人的手法、开阔的视角要求人们像太阳那样自由开放、向外倾泻、突出个性、自发快乐的生活.同时要求人们在主张张扬个性生活方式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合作建构世界,把追求快乐作为人生的重要生活方式和目标.虽然该书注重个人主义的生活方式,不乏存在忽视逻辑推理的经验式的、体会式的或形而上学的思想理念,但该书的观点依然为我们研究和创新中国伦理学理论体系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也启发我们重新思考和完善现时代的道德生活.辩证地分析《太阳伦理学》的基本观点,对于深刻认识我国伦理学思想体系的改革与发展不无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学理论 太阳 情感主义伦理学 库比特 合作建构 张扬个性 恒星 感情主义伦理学 伦理自然主义 道德秩序 规范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美德伦理学对孔子伦理学的两种解读
3
作者 韩燕丽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48-54,共7页
孔子伦理学是何种类型的美德伦理学取决于如何解读孔子伦理学的人性与美德。不论是幸福主义美德伦理学还是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都追求道德行为者的某种完满状态,都认为人性有某种结构,可根据人性的结构考察道德行为者的完满状态是什么... 孔子伦理学是何种类型的美德伦理学取决于如何解读孔子伦理学的人性与美德。不论是幸福主义美德伦理学还是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都追求道德行为者的某种完满状态,都认为人性有某种结构,可根据人性的结构考察道德行为者的完满状态是什么。不同的是,幸福主义美德伦理学所主张的人性结构偏理性,将美德的基础人性进行了理性主导下的功能式解读;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则认为人性结构重感情,将美德的基础人性解读为人性—本心—情感的模式。幸福主义美德伦理学追求的是理性主导下人生的完满,因为理性对完满的追求在任何文化和境遇中均相同。而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追求的是情感的完满,对情感完满的追求受到文化和境遇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对孔子伦理学进行幸福主义与情感主义解读,分别会面临非美德化与非普遍化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美德 人性论 幸福主义美德伦理学 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 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感如何既“生成”又“见证”德性?——评王庆节的“道德感动”说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海超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9-24,共6页
王庆节教授提出的"道德感动"说,以"道德感动"为基础,将情感的道德生成作用与道德的见证作用统合在了一起,这对当代情感主义伦理学和情感儒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过,王教授的"道德感动"说本身也存在理... 王庆节教授提出的"道德感动"说,以"道德感动"为基础,将情感的道德生成作用与道德的见证作用统合在了一起,这对当代情感主义伦理学和情感儒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过,王教授的"道德感动"说本身也存在理论困境,即:道德感动如何既是优先的德性生成者,又是后发的德性见证者?事实上,发挥德性生成作用的情感与发挥德性见证作用的情感并不是同一种类型的情感。前者是自然的、未与以往道德经验相捆绑的道德情感(道德生成性情感),后者是理性化的、与以往道德经验相捆绑的道德情感(道德见证性情感)。只有对这两种情感作出明确的区分,"道德感动"说的内在困境才能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感动 道德生成性情感 道德见证性情感 情感主义伦理学 情感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学而》篇中的儒学道德认知思想诠释
5
作者 周同燕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9-104,共6页
自休谟提出“事实与价值二分”的命题之后,如何诠释道德的实在性及道德认识路径成为认知主义伦理学的重要任务。《论语》作为儒家的首要经典,其开篇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仅蕴... 自休谟提出“事实与价值二分”的命题之后,如何诠释道德的实在性及道德认识路径成为认知主义伦理学的重要任务。《论语》作为儒家的首要经典,其开篇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仅蕴含了对道德实在论的确认,同时也通过“学”与“乐”的关系阐述,使情感体验成为道德认知的有效通道。另一方面,通过“君子不愠”避免使儒学陷入情感主义伦理学的泥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论语》 道德实在论 情感主义伦理学 道德认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