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悬浮聚合法合成聚苯乙烯磁性微球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胜林 朱以华 +2 位作者 吴秋芳 王强斌 古宏晨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64-367,共4页
采用微悬浮聚合制备了聚苯乙烯磁性微球 (简称磁球 )。在苯乙烯磁流体中加入引发剂和交联剂 ,然后将此磁流体分散在水中 ,经过高速剪切乳化 ,形成较稳定的微悬浮液 ,然后进行聚合 ,可合成 0 .4μm~ 6μm,主要分布在 0 .7μm~ 2 .0 μ... 采用微悬浮聚合制备了聚苯乙烯磁性微球 (简称磁球 )。在苯乙烯磁流体中加入引发剂和交联剂 ,然后将此磁流体分散在水中 ,经过高速剪切乳化 ,形成较稳定的微悬浮液 ,然后进行聚合 ,可合成 0 .4μm~ 6μm,主要分布在 0 .7μm~ 2 .0 μm的磁性微球。利用激光粒度分布仪、透射电镜( TEM)以及热重仪 ( TG)研究了引发剂用量、初始单体用量、聚合温度、磁粉用量、二乙烯苯 ( DVB)用量等因素对磁球的粒径大小及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 磁性微球 悬浮聚合法 磁流体 引发剂 交联剂 剪切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液微悬浮聚合法制备酸性药物吲哚美辛分子印迹微球及其色谱表征 被引量:39
2
作者 赖家平 卢春阳 何锡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1175-1179,共5页
以带有羧基的酸性药物吲哚美辛为模板分子、碱性的 4 -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 ,采用水溶液微悬浮聚合法制备了用于色谱分离的微米级分子印迹微球 .详细讨论了流动相中缓冲溶液的 p H值对吲哚美辛在MIMs柱上的容量因子 (k′)、分离因子 (... 以带有羧基的酸性药物吲哚美辛为模板分子、碱性的 4 -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 ,采用水溶液微悬浮聚合法制备了用于色谱分离的微米级分子印迹微球 .详细讨论了流动相中缓冲溶液的 p H值对吲哚美辛在MIMs柱上的容量因子 (k′)、分离因子 (α)和印迹因子 (β)的影响 .通过 MIMs柱对吲哚美辛和 4 -氨基吡啶(4 -AP)的保留行为的比较 ,证明以 4 -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制得的 MIMs对吲哚美辛的识别作用 ,主要靠吡啶环上氮原子与吲哚美辛羧基之间的离子键相互作用 ,以及吡啶环与模板分子之间的π-π相互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液微悬浮聚合法 制备 酸性药物 吲哚美辛 分子印迹微球 色谱表征 分子印迹聚合 消炎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浮聚合法制备相变材料微/纳胶囊 被引量:15
3
作者 李伟 张兴祥 由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6-39,共4页
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以正十八烷为囊芯、苯乙烯-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共聚物为囊壁的相变材料微/纳胶囊,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A)等对其形貌、结构、热性能、热... 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以正十八烷为囊芯、苯乙烯-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共聚物为囊壁的相变材料微/纳胶囊,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A)等对其形貌、结构、热性能、热稳定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相变材料微/纳胶囊形貌完整、分散性好;相变材料微胶囊热稳定良好,其失重起始温度较囊芯材料提高了近40℃;相变材料微/纳胶囊在降温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过冷结晶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聚合法 微胶囊 纳胶囊 相变材料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相悬浮聚合法合成较高分子量聚丙烯腈 被引量:6
4
作者 陈厚 张旺玺 +1 位作者 王成国 蔡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9-82,共4页
采用水相悬浮聚合法 ,合成较高分子量聚丙烯腈 ( PAN) ;讨论了不同条件对聚合反应及其产物的影响 ,并对样品结构和性能进行 DSC、GPC、IR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 ,此方法可得到 Mw=2 .7× 10 5~8.9× 10 5,D=2 .71,三单元等规... 采用水相悬浮聚合法 ,合成较高分子量聚丙烯腈 ( PAN) ;讨论了不同条件对聚合反应及其产物的影响 ,并对样品结构和性能进行 DSC、GPC、IR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 ,此方法可得到 Mw=2 .7× 10 5~8.9× 10 5,D=2 .71,三单元等规立构分数 X=0 .35 1的 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相悬浮聚合法 合成 较高分子量 聚丙烯腈 P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液体-水双相体系悬浮聚合法制备对苯二酚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 被引量:6
5
作者 张茂升 黄佳蓉 +1 位作者 叶苹 陈丽珠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18-522,共5页
通过在[Bmim]PF6离子液体-水双相体系中,以对苯二酚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脂为交联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得到对苯二酚印迹聚合物微球(MIMs-IL),并通过FTIR等测试技术对MIMs-IL进行了表征。对不同离子液... 通过在[Bmim]PF6离子液体-水双相体系中,以对苯二酚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脂为交联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得到对苯二酚印迹聚合物微球(MIMs-IL),并通过FTIR等测试技术对MIMs-IL进行了表征。对不同离子液体进行了选择,[Bmim]PF6介质中制备的MIMs-IL的识别性能最好。与从氯仿介质中制备的印迹聚合物微球(MIMs-Or)相比较,MIMs-IL的产率为70.8%,明显高于MIMs-Or的48.7%。采用静态吸附法考察其印迹识别能力的结果表明,MIMs-IL对水中的对苯二酚的识别能力大大强于MIMs-Or。对MIMs-IL识别吸附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12h时MIMs-IL及其非印迹聚合物微球(nMIMs-IL)均达到各自饱和吸附量,对于0.50g/L对苯二酚水溶液,MIMs-IL的饱和吸附量是nMIMs-IL的2.6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技术 悬浮聚合法 离子液体 对苯二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悬浮聚合法制备纳米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粒 被引量:6
6
作者 朱玲 王正辉 龙小燕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3,共3页
利用微悬浮聚合法对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进行聚合,研究了单体、引发剂用量和分散速率对动力学的影响,以及聚合的相关要素与聚合物PMMA微粒大小、分子量和体系黏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单体和引发剂用量对MMA微悬浮聚合的动力学影响符合自... 利用微悬浮聚合法对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进行聚合,研究了单体、引发剂用量和分散速率对动力学的影响,以及聚合的相关要素与聚合物PMMA微粒大小、分子量和体系黏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单体和引发剂用量对MMA微悬浮聚合的动力学影响符合自由基聚合规律,剪切分散速率增加会提高单体的转化速率及最终转化率。利用此聚合方法,可以得到纳米级PMMA微粒,体系黏度均低于5mPa.s,获得的聚合物具有较高的黏均分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甲酯 悬浮聚合法 动力学 纳米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浮聚合法制备亲水-亲油型高分子固相萃取填料及其功能化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包建民 孙超慧 +1 位作者 李优鑫 谢丹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1-7,共7页
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一种以二乙烯苯和N-乙烯吡咯烷酮为单体的高分子聚合物固相萃取填料(DVB-NVP),系统地考察了引发剂、致孔剂、分散剂以及反应时间等对填料形态和粒径分布的影响,用光学显微镜对其进行表征,以农药作为模型化合物,... 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一种以二乙烯苯和N-乙烯吡咯烷酮为单体的高分子聚合物固相萃取填料(DVB-NVP),系统地考察了引发剂、致孔剂、分散剂以及反应时间等对填料形态和粒径分布的影响,用光学显微镜对其进行表征,以农药作为模型化合物,结合紫外分光光度(UV)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填料进行评价。同时对合成的微球进行官能团衍生,并优化衍生化条件。结果表明: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为分散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时,于80℃下反应8h可制得粒径为20~60μm的单分散高交联亲水-亲油型聚合物,其对灭多威、福美林以及乙酰甲胺磷的回收率分别为97.34%、86.24%和96.96%,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27%、0.96%、1.83%。4种衍生化DVB-NVP填料具有较高的离子交换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水-亲油平衡 高分子聚合 固相萃取 悬浮聚合法 功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间歇悬浮聚合法合成SMI树脂 被引量:2
8
作者 荔栓红 潘新明 +2 位作者 黄立本 张庆国 梁滔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2003年第1期6-8,共3页
采用半间歇悬浮聚合法合成了只表现出单一玻璃化转变温度(T_g)的苯乙烯-N-苯基马来酰亚胺共聚物(SMI),讨论了影响聚合反应的主要因素。当反应温度为60~75℃,活性磷酸钙为悬浮剂,单体苯乙烯的配比为45~75时,用半间歇悬浮聚合法合成了... 采用半间歇悬浮聚合法合成了只表现出单一玻璃化转变温度(T_g)的苯乙烯-N-苯基马来酰亚胺共聚物(SMI),讨论了影响聚合反应的主要因素。当反应温度为60~75℃,活性磷酸钙为悬浮剂,单体苯乙烯的配比为45~75时,用半间歇悬浮聚合法合成了组成均一、只表现出1个T_g的SMI,其收率可达99%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 SMI树脂 N-苯基马来酰亚胺 苯乙烯 苯乙烯-N-苯基马来酰亚胺共聚物 半间歇悬浮聚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液悬浮聚合法制备妥拉苏林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吕瑞红 徐岚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347-1350,共4页
以药物妥拉苏林为印迹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采用水溶液悬浮聚合方法,制得对妥拉苏林有较好选择识别能力的球形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MIP)。扫描电子显微... 以药物妥拉苏林为印迹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采用水溶液悬浮聚合方法,制得对妥拉苏林有较好选择识别能力的球形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MIP)。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照片显示MIP微球粒径为50~200μm,静态平衡吸附实验表明,MIP对妥拉苏林的吸附量是95.28μmol/L,而空白分子印迹聚合物(non-imprinted polymer,NIP)的吸附量是52.66μmol/L,氮气吸附法测得MIP和NIP的比表面积分别为27.17 m^2/g和10.27 m^2/g。将所得的MIP应用于固相萃取(SPE)的固定相,结果表明,该MIP能选择性吸附妥拉苏林,当以结构类似的药物萘甲唑啉为竞争底物时,分离因子可达1.75。MIP用于人尿样的分离和富集时,回收率为99%~114%,相对标准偏差为1.5%~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聚合 水溶液悬浮聚合法 妥拉苏林 固相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单宁螯合树脂及表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力平 杜洁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8年第2期91-96,共6页
将黑荆树单宁与多聚甲醛在有机分散剂液体石蜡中发生反相悬浮聚合反应,制备出一种球状单宁螯合树脂,并通过正交试验得出适宜的合成条件为:单宁与多聚甲醛的质量比为12∶1、反应温度67℃、反应时间3.5h、石蜡体积65mL。利用红外光谱、X... 将黑荆树单宁与多聚甲醛在有机分散剂液体石蜡中发生反相悬浮聚合反应,制备出一种球状单宁螯合树脂,并通过正交试验得出适宜的合成条件为:单宁与多聚甲醛的质量比为12∶1、反应温度67℃、反应时间3.5h、石蜡体积65mL。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热分析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单宁螯合树脂结构与性能变化进行深入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单宁螯合树脂与Cr6+之间的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悬浮聚合法 单宁 螯合树脂 吸附机理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悬浮聚合法制备丙烯酸-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纳米破乳剂 被引量:5
11
作者 黄志明 罗霄 +2 位作者 江夏 罗跃 米远祝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7-34,39,共9页
以丙烯酸(AA)、丙烯酸甲酯(MA)和丙烯酸正丁酯(BA)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利用微悬浮聚合法制备了丙烯酸-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AA-BA-MA))。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对聚合... 以丙烯酸(AA)、丙烯酸甲酯(MA)和丙烯酸正丁酯(BA)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利用微悬浮聚合法制备了丙烯酸-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AA-BA-MA))。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了聚合物的粒径及其分布,测试了不同温度下聚合物在甲苯中的表面张力,探讨了丙烯酸丁酯含量对破乳性能影响,并综合考察了聚合物在原油乳液中的破乳性能。研究结果表明,P(AA-BA-MA)的平均粒径为83.81 nm,在甲苯溶液中能有效降低表面张力;随着丙烯酸丁酯含量增加,对原油乳液具有良好的破乳性能;当单体质量比m(AA)∶m(MA)∶m(BA)=3∶1∶6、破乳温度70℃和破乳剂浓度为100 mg/L以上时,破乳效率可达到85.91%以上,能快速高效地实现油水分离,且水相清亮,油水界面整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共聚物 悬浮聚合法 原油乳液 破乳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浮聚合法制备墨粉的粒度控制及成粒机理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苏建刚 叶明泉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5期178-181,共4页
研究了含有微细炭黑粒子混和单体悬浮聚合产物的粒径及形貌特性。分析了炭黑添加量、超声分散搅拌作用及分散剂、助分散剂对产物粒径的影响,并分析了形成炭黑颗粒镶嵌于聚合物表面的原因。结果表明:在超声分散作用下,添加适量的炭黑及Sp... 研究了含有微细炭黑粒子混和单体悬浮聚合产物的粒径及形貌特性。分析了炭黑添加量、超声分散搅拌作用及分散剂、助分散剂对产物粒径的影响,并分析了形成炭黑颗粒镶嵌于聚合物表面的原因。结果表明:在超声分散作用下,添加适量的炭黑及Span80有助于混和单体相的稳定,从而利于产物粒径的减小和较光滑表面的形成;搅拌作用存在一临界值;分散剂及助分散剂是影响产物粒径的重要因素,对粒子形状也有影响。炭黑粒子与水相和油相的表面能及体系粘度随反应进程的变化是导致炭黑粒子镶嵌于聚合物表面结构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聚合法 机理分析 粒度控制 成粒 墨粉 制备 炭黑粒子 SPAN80 搅拌作用 助分散剂 聚合物表面 超声分散 分散作用 光滑表面 粒子形状 表面结构 反应进程 粒径 产物 添加量 临界值 表面能 混和 原因 单体 微细 油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浮聚合法制备螺吡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光变微胶囊 被引量:4
13
作者 高建 董健胜 +1 位作者 王潮霞 殷允杰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190-9196,9210,共8页
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壳材,包覆光变材料螺吡喃的光变微胶囊。通过对不同的实验因素如分散剂、搅拌速率以及芯壁比等条件的分析,探寻最佳的实验工艺,同时对制备的光变微胶囊的结构以及变色性能和耐疲劳性等进... 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壳材,包覆光变材料螺吡喃的光变微胶囊。通过对不同的实验因素如分散剂、搅拌速率以及芯壁比等条件的分析,探寻最佳的实验工艺,同时对制备的光变微胶囊的结构以及变色性能和耐疲劳性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投入芯材与壳材的质量比为1∶1,以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与一定量的明胶进行复配作为分散稳定剂,搅拌速度控制在650 r/min所制备的光变微胶囊最佳。光变微胶囊形状规则呈球形,大小均匀,平均粒径在2~3μm,包覆率可以达到88.1%,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具有良好的变色性能、光变响应速率以及耐疲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聚合法 光变微胶囊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螺吡喃 变色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化所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两性离子型纤维素基高吸水树脂产业化技术通过国家验收
14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56-156,共1页
日前,中国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承担的孟烷二胺合成与精制产业化技术、负压沸腾提取和膜分离高纯度油橄榄苦苷的产业化技术、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两性离子型纤维素基高吸水树脂的产业化技术开发3个项目,通过国家林业局组织的农业科技成... 日前,中国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承担的孟烷二胺合成与精制产业化技术、负压沸腾提取和膜分离高纯度油橄榄苦苷的产业化技术、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两性离子型纤维素基高吸水树脂的产业化技术开发3个项目,通过国家林业局组织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验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悬浮聚合法 产业化技术 高吸水树脂 两性离子型 纤维素基 国家验收 制备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相悬浮法制备聚(丙烯酸-丙烯酰胺)/粉煤灰高吸水树脂 被引量:11
15
作者 赵秋丽 王海婷 +4 位作者 刘文波 杨羽佳 吴海洋 聂俊毅 连家均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5-97,共3页
以丙烯酸和丙烯酰胺为单体,过硫酸钾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Span80为分散剂,环己烷作为油相,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聚(丙烯酸-丙烯酰胺)高吸水性树脂。探讨了油水比、分散剂用量和交联剂用量对树脂形态和吸液性能的... 以丙烯酸和丙烯酰胺为单体,过硫酸钾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Span80为分散剂,环己烷作为油相,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聚(丙烯酸-丙烯酰胺)高吸水性树脂。探讨了油水比、分散剂用量和交联剂用量对树脂形态和吸液性能的影响。制备的高吸水树脂最佳吸蒸馏水倍率和吸盐水倍率分别为956g/g和137g/g。引入质量分数为9%的粉煤灰后,树脂仍能保持较高的吸水倍率和吸盐水倍率,分别为616.4g/g和66.3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 丙烯酰胺 高吸水树脂 反相悬浮聚合法 粉煤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悬浮聚合PVC/纳米CaCO_3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13
16
作者 王士财 《合成树脂及塑料》 EI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29,共4页
利用原位悬浮聚合法制备了聚氯乙烯(PVC)/纳米CaCO_3复合树脂,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PVC相比,PVC/纳米CaCO_3复合树脂的热稳定性、增塑剂吸收量及表观密度等有所提高;冲击强度由4.9kJ/ m^2增加到13.0kJ/m^2;拉伸强度由58.... 利用原位悬浮聚合法制备了聚氯乙烯(PVC)/纳米CaCO_3复合树脂,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PVC相比,PVC/纳米CaCO_3复合树脂的热稳定性、增塑剂吸收量及表观密度等有所提高;冲击强度由4.9kJ/ m^2增加到13.0kJ/m^2;拉伸强度由58.2MPa增加到59.5MPa;断裂伸长率由57.8%增加到75.6%,达到了增韧增强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CACO3 原位悬浮聚合 性能 制备 聚氯乙烯(PVC) 复合树脂 悬浮聚合法 断裂伸长率 热稳定性 表观密度 拉伸强度 冲击强度 增韧增强 吸收量 增塑剂 EH4 相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法林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的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慧格 宋立新 +3 位作者 张云霞 李媛媛 游利琴 何娟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55-260,共6页
采用悬浮聚合法,以华法林(WFR)为模板分子合成了分子印迹聚合物(MIP)。经正交试验优化的MIP合成反应条件给出华法林与功能单体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和交联剂二乙烯苯(DVB)三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5∶60。WFR先与GMA在三氯甲烷(15mL... 采用悬浮聚合法,以华法林(WFR)为模板分子合成了分子印迹聚合物(MIP)。经正交试验优化的MIP合成反应条件给出华法林与功能单体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和交联剂二乙烯苯(DVB)三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5∶60。WFR先与GMA在三氯甲烷(15mL)介质中超声混合反应5min生成预聚物。然后加入2%(占单体和交联剂质量加和的百分比)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三氯甲烷溶液0.17g和DVB 8.499mL,并超声混合20min。将此混合物逐滴加入于10g·L^-1聚乙烯醇溶液100mL中,滴加完毕后在80℃反应8h,使生成聚合物。倾去上清液,用沸水反复洗涤所得到的聚合物,直至上层洗液澄清透明,以除去其表面的聚乙烯醇。将呈淡黄色的微球颗粒于60℃干燥,用体积比为4∶1的甲醇-乙酸混合液150mL与干燥的固体置于索氏提取器中回流洗脱以除去WFR。最后用纯甲醇洗涤除去残留乙酸。将所得MIP再次在60℃烘干。按相同方法但不加WFR制得非分子印迹聚合物(NIP)。所得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证明所合成的MIP呈球形均匀颗粒,表面无破损,有小孔存在,可保证其有良好的吸附性。吸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随WFR质量浓度的增加,MIP和NIP对其的吸附量都逐渐增大,当WFR为20mg·L^-1时达到吸附平衡;MIP的吸附量均高于NIP的,且符合Langmuir模型,属于单分子层吸附。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结果说明该吸附为化学相互作用的结果。对WFR及其他2种与WFR部分基团相似的化合物的吸附试验表明,与NIP比较,MIP对WFR的吸附选择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聚合法 分子印迹聚合 吸附性能 选择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还原法制备聚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氧化亚铜复合微球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菊香 姚东东 +1 位作者 李伟 胡道道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4-60,共7页
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了聚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P(AM-co-MAA))微凝胶,并以其为模板,通过化学还原法制备了一系列微米级、表面具有纳米颗粒堆积的P(AM-co-MAA)/Cu2O复合微球.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分析(EDS)、红外分析(FT-IR)... 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了聚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P(AM-co-MAA))微凝胶,并以其为模板,通过化学还原法制备了一系列微米级、表面具有纳米颗粒堆积的P(AM-co-MAA)/Cu2O复合微球.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分析(EDS)、红外分析(FT-IR)和热重分析(TG)对复合微球的形貌、无机沉积物和相对含量等进行了表征.研究了Cu(Ac)2浓度、葡萄糖浓度、反应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微球表面形貌和沉积无机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u(Ac)2浓度为0.20 mol/L,葡萄糖浓度为0.30 mol/L,在70℃下反应20 min,得到表面负载有均匀致密小颗粒Cu2O堆积的P(AM-co-MAA)/Cu2O复合微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悬浮聚合法 复合材料 模板 化学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苯甲氧羰基-L-色氨酸为模板的单分散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粒的制备 被引量:4
19
作者 郭天瑛 张丽影 +2 位作者 郝广杰 宋谋道 张邦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62-765,共4页
采用两步溶胀与悬浮聚合联用方法 ,以 2 -乙烯基吡啶 ( 2 -VP)为功能单体 ,二乙二醇二丙烯酸酯( DEGDA)为交联剂 ,成功制备出以 N-苯甲氧羰基 -L-色氨酸 ( N-Cbz-L-Trp)为模板的单分散分子印迹聚合物 ,并用扫描电镜、氮气吸附、拉曼光... 采用两步溶胀与悬浮聚合联用方法 ,以 2 -乙烯基吡啶 ( 2 -VP)为功能单体 ,二乙二醇二丙烯酸酯( DEGDA)为交联剂 ,成功制备出以 N-苯甲氧羰基 -L-色氨酸 ( N-Cbz-L-Trp)为模板的单分散分子印迹聚合物 ,并用扫描电镜、氮气吸附、拉曼光谱、高效液相色谱、热失重分析等测试手段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平均粒径为 6.3 μm,多分散系数为 1 .0 3 .拉曼光谱显示聚合物反应完全 ,模板分子洗脱充分 .高效液相色谱表征显示 ,分子印迹聚合物在很短的色谱柱中即可实现对印迹分子对映异构体的基线分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苯甲氧羰基-L-色氨酸 单分散分子印迹聚合 微粒 制备 两步溶胀 悬浮聚合法 氨基酸衍生物 2-乙烯基吡啶 色谱固定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浆纤维素交联聚合复合高吸油性材料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钟海山 温和瑞 +1 位作者 李蕾 薛君 《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1-33,共3页
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木浆纤维素交联聚合复合高吸油性材料,并测定其吸油性能指标。结果表明,采用木浆纤维素与甲基丙烯酸十六脂交联聚合,能提高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类高吸油性树脂的吸油性能,所制得的吸油材料对二甲苯的饱和吸油倍率达2 3... 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木浆纤维素交联聚合复合高吸油性材料,并测定其吸油性能指标。结果表明,采用木浆纤维素与甲基丙烯酸十六脂交联聚合,能提高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类高吸油性树脂的吸油性能,所制得的吸油材料对二甲苯的饱和吸油倍率达2 3 5 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聚合 吸油性能 吸油倍率 高吸油性树脂 复合 甲基丙烯酸 悬浮聚合法 木浆纤维 酯类 烷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