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硅微机械悬浮结构电感的设计与制作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丁勇 刘泽文 +1 位作者 刘理天 李志坚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597-1600,共4页
本文系统分析了影响平面螺旋电感Q值的主要因素 ,并制作出一种应用于射频通信的硅微机械悬浮结构电感 .在考虑趋肤效应、涡流损耗等高频电磁场效应对电感Q值的影响后 ,获得了微机械电感的简化电学模型 ,得到了具有较高Q值电感的优化结... 本文系统分析了影响平面螺旋电感Q值的主要因素 ,并制作出一种应用于射频通信的硅微机械悬浮结构电感 .在考虑趋肤效应、涡流损耗等高频电磁场效应对电感Q值的影响后 ,获得了微机械电感的简化电学模型 ,得到了具有较高Q值电感的优化结构 .在制作硅微机械电感的工艺过程中 ,采用多孔硅作为牺牲层材料 ,将螺旋结构铝线圈制作在二氧化硅薄膜上 ,在使用添加了硅粉和过硫酸铵的TMAH溶液释放牺牲层之后 ,得到设计值为 4nH的悬浮结构微机械平面螺旋电感 .实验结果证明 ,整个工艺流程可靠 ,并与CMOS工艺兼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机械 悬浮结构 电感 制作工艺 Q值 多孔硅 牺牲层 集成电路 无线通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玄武岩纤维对悬浮密实结构水泥稳定碎石力学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余海龙 白文鼎 +2 位作者 刘梅芳 胡力群 暴英波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43-2352,共10页
水泥稳定碎石是路面基层最常用的材料,玄武岩纤维能够不同程度地改善水泥稳定碎石的力学性能。本文针对悬浮密实结构水泥稳定碎石中粒径4.75 mm以下细集料含量较多的特点,首先研究了玄武岩纤维长度和掺量对水泥稳定细集料抗压强度、抗... 水泥稳定碎石是路面基层最常用的材料,玄武岩纤维能够不同程度地改善水泥稳定碎石的力学性能。本文针对悬浮密实结构水泥稳定碎石中粒径4.75 mm以下细集料含量较多的特点,首先研究了玄武岩纤维长度和掺量对水泥稳定细集料抗压强度、抗折强度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对掺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碎石整体的力学性能与普通水泥稳定碎石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不同长度的纤维在1.2‰(质量分数)的掺量下可使水泥稳定细集料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达到最高,水泥稳定细集料1.2‰的纤维掺量换算为水泥稳定碎石整体的纤维掺量为0.48‰;将不同长度纤维按0.48‰掺量掺入水泥稳定碎石后发现,掺入12 mm纤维的水泥稳定碎石表现出更高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劈裂强度;采用12 mm玄武岩纤维,在0.48‰的掺量下,悬浮密实结构水泥稳定碎石28 d无侧限抗压强度、7 d劈裂强度和14 d弯拉强度分别提高了23.4%、34.2%和34.1%,此外,玄武岩纤维能够降低水泥稳定碎石的抗压回弹模量,其中14 d时的降低幅度达到2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纤维 水泥稳定碎石 悬浮密实结构 抗压强度 纤维掺量 基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悬浮列车动力学综述 被引量:1
3
作者 温炎丰 张威风 +1 位作者 蔡文锋 徐浩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7-144,共8页
[目的]为确保磁悬浮列车的运行平稳性和安全性,总结目前国内外磁悬浮列车动力学性能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方法]基于UM动力学仿真软件,总结了车辆悬挂参数、悬浮架结构形式、多编组列车动力学、主动悬浮控制算法、被动悬浮拟... [目的]为确保磁悬浮列车的运行平稳性和安全性,总结目前国内外磁悬浮列车动力学性能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方法]基于UM动力学仿真软件,总结了车辆悬挂参数、悬浮架结构形式、多编组列车动力学、主动悬浮控制算法、被动悬浮拟合模型、车-线动力学、横风荷载下列车动力学及桥梁动力响应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结果及结论]现有研究大多简化悬浮架建模,较少考虑导向力等横向作用影响。未来需细化悬浮架模型,考虑车辆横向振动,深入进行磁悬浮车辆系统动力学研究。横风荷载下动力响应研究以数值模拟为主,需关注风力与车辆、桥梁结构的共振作用。主动悬浮控制算法及被动悬浮拟合模型对动力学仿真性能有重要影响。通过引入悬浮模型至UM软件,可优化悬浮参数及动力学指标,提升列车运行平稳性与安全性。现有磁悬浮列车道岔研究大多集中于列车通过直线道岔工况,对于列车侧向通过道岔时的耦合振动研究较少,未来可建立车-岔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耦合振动特征。采用多柔性体建模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可更真实反映车辆动态响应。需加强列车制动过程中车-桥耦合作用研究,评估车-桥、车-站动力学模型响应特征,以及桥梁、车站结构在纵向作用下的舒适性与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列车 动力学 车辆悬挂参数 悬浮结构形式 悬浮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射处理对大豆悬浮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陈锦清 胡张华 +4 位作者 吕慧能 金卫 吴关庭 郎春秀 刘智宏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7年第5期240-245,共6页
正常大豆Peking品种悬浮细胞具有典型的细胞结构,但经500拉德γ射线照射后,细胞结构受到辐射损伤,表现为质体、线粒体等细胞器相对减少,核膜扭曲、模糊。但经1个月继代培养后,细胞恢复正常的结构和功能。5000拉德γ... 正常大豆Peking品种悬浮细胞具有典型的细胞结构,但经500拉德γ射线照射后,细胞结构受到辐射损伤,表现为质体、线粒体等细胞器相对减少,核膜扭曲、模糊。但经1个月继代培养后,细胞恢复正常的结构和功能。5000拉德γ射线能使大豆悬浮细胞产生致死损伤,导致细胞器解体和细胞死亡。本实验未能观察到辐射击穿细胞的直接证据,但出现膜渗透性改变、质壁分离及其内质网膨大等现象,间接证明了细胞自身防御体系被打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辐射处理 超微结构 悬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参养殖池塘颗粒悬浮物结构及其沉积作用 被引量:14
5
作者 赵文 张义伟 +1 位作者 魏杰 于晓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749-5757,共9页
对不投饵刺参养殖池塘的颗粒悬浮物结构及其沉积量和沉积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各池塘总颗粒悬浮物重量(TS)为(73.1±20.5)mg/L,变动于46.0~132.0mg/L之间;颗粒无机物(IS)含量为(50.6±12.6)mg/L,变动于28.5~76.5mg/L... 对不投饵刺参养殖池塘的颗粒悬浮物结构及其沉积量和沉积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各池塘总颗粒悬浮物重量(TS)为(73.1±20.5)mg/L,变动于46.0~132.0mg/L之间;颗粒无机物(IS)含量为(50.6±12.6)mg/L,变动于28.5~76.5mg/L之间,占总颗粒悬浮物的69.13%;浮游生物干重(PZ)为(0.675±0.706)mg/L,变动于0.064~2.814mg/L之间,其中浮游植物干重(DWP)为(0.541±0.622)mg/L,变动于0.062~2.582mg/L之间,浮游动物干重(DWZ)为(0.135±0.200)mg/L,变动于0.002~1.160mg/L之间;颗粒腐质为(21.91±19.59)mg/L,变动于4.18~83.86mg/L之间,占总颗粒悬浮物的比例为29.95%。(2)总颗粒物沉积量为(19.44±16.34)g.m-2.d-1,变动于6.33~91.98g.m-.2d-1之间,沉降速度为(0.30±0.30)m.d-1,变动于0.08~1.63m.d-1之间,新生态颗粒有机物沉积量为(5.09±7.30)g.m-.2d-1,变化于0.14~31.27g.m-.2d-1之间,总颗粒物沉积量和新生态颗粒物沉积量均是底层高于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养殖池塘 悬浮结构 沉积物 沉积量 沉积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碱池塘围隔生态系统的悬浮物结构及有机碳库储量 被引量:14
6
作者 赵文 董双林 +1 位作者 李德尚 张兆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2133-2140,共8页
1 998年 4~ 7月对高青盐碱池塘单养鲢和罗非鱼围隔生态系统颗粒悬浮物构成和各有机碳库储量及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浮游生物的干重 (PZ)占总颗粒悬浮物干物质 (TS)的 4.2 6%~ 2 5 .97% ,平均 1 2 %。各围隔浮游植物干重(DWP)平... 1 998年 4~ 7月对高青盐碱池塘单养鲢和罗非鱼围隔生态系统颗粒悬浮物构成和各有机碳库储量及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浮游生物的干重 (PZ)占总颗粒悬浮物干物质 (TS)的 4.2 6%~ 2 5 .97% ,平均 1 2 %。各围隔浮游植物干重(DWP)平均值变化范围为 0 .1 6~ 0 .70 mg/L,有鱼围隔均比无鱼围隔的大。浮游动物干重 (DWZ)平均值变化范围为0 .3 2~ 2 .81 mg/L,养鲢围隔中最小 ,小于无鱼对照围隔 ,养罗非鱼围隔明显高于养鲢围隔。颗粒悬浮物的灰分含量平均值为 42 .3 8%。溶解有机碳 (DOC)、颗粒有机碳 (POC)库储量平均值分别为 5 .40± 1 .61 mg C/L和 1 .96± 0 .96mg/L。各处理围隔间颗粒有机物的 C/N比的平均值比较接近 ,总平均值为 6.97± 0 .2 4。 TOC、DOC和 POC比例为 1∶ 0 .73∶0 .2 7。浮游生物碳和腐质颗粒碳占 POC的比例的平均值分别为 3 4.65 %和 65 .3 5 %。腐质颗粒碳、浮游动物碳与浮游植物碳的比例为 9.2 9∶ 3 .71∶ 1。浮游生物碳中浮游动物碳占 78.8% ,浮游植物碳占 2 1 .2 %。浮游动物碳比浮游植物碳高 ,这可能是内陆盐水的通性。盐碱池塘围隔生态系统颗粒有机碳 (POC,mg C/L)与浮游植物叶绿素 a(Chla,μg/L)和悬浮颗粒有机物 (SO,mg/L)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池塘 围隔生态系统 颗粒悬浮结构 有机碳库 单养 罗非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鱼池生态系统的悬浮物结构及有机碳库储量 被引量:10
7
作者 郭赣林 赵文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7-130,共4页
于2002年6月至2003年3月对辽宁省碧流河水库4个淡水池塘(鲢、鳙亲鱼池)的悬浮物结构及有机碳库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池塘颗粒悬浮物重量(TS)为18.14~62.92mg/L,平均为(37.53±22.02)mg/L,灰分含量平均为33... 于2002年6月至2003年3月对辽宁省碧流河水库4个淡水池塘(鲢、鳙亲鱼池)的悬浮物结构及有机碳库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池塘颗粒悬浮物重量(TS)为18.14~62.92mg/L,平均为(37.53±22.02)mg/L,灰分含量平均为33%;浮游生物干重(PZ)占髑的16.81%~30.65%,平均为25.05%;浮游植物干重(DWP)为4.62—12.33mg/L,平均为8.15mg/L;浮游动物干重(DWZ)为0.08—0.81mg/L,平均为0.50mg/L;溶解有机碳(DO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库储量分别为(11.32±3.66)mg/L和(8.75±4.28)mg/L。TOC:DOC:POC=1:0.56:0.44;池塘POC中细菌和腐质碳(BDC)、浮游植物碳(PC)、浮游动物碳(ZC)的比例为26.45:16.30:1;在浮游生物碳(PZC)中,浮游植物碳占94.22%,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悬浮结构 有机碳库 淡水池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海水混养池塘悬浮颗粒物结构及其有机碳库储量
8
作者 王璐 赵文 +2 位作者 魏杰 张湾 尹东鹏 《河北渔业》 2023年第4期4-10,共7页
于2021年4月—8月在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地区选取两个混养池塘,即1^(#)池(海蜇-缢蛏-牙鲆-对虾)和2^(#)池(海蜇-缢蛏-牙鲆-中国明对虾-三疣梭子蟹),对其悬浮颗粒物结构及其有机碳储量进行了研究,旨在为优化养殖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于2021年4月—8月在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地区选取两个混养池塘,即1^(#)池(海蜇-缢蛏-牙鲆-对虾)和2^(#)池(海蜇-缢蛏-牙鲆-中国明对虾-三疣梭子蟹),对其悬浮颗粒物结构及其有机碳储量进行了研究,旨在为优化养殖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和2^(#)池的总悬浮颗粒物含量分别为44.05±10.36 mg/L和39.38±3.89 mg/L,其中无机悬浮颗粒物占比为71.01%和66.25%,有机悬浮颗粒物则为的28.99%和33.75%。在有机悬浮颗粒物中,腐质及细菌占27.15%和32.93%,浮游植物占0.52%和0.21%,浮游动物占比为1.03%和0.66%。1^(#)池和2^(#)池的总有机碳(TOC)含量分别为8.29±2.53 mg/L和11.43±2.49 mg/L;其中溶解有机碳(DOC)占比为65.45%和61.31%;颗粒有机碳(POC)占比为37.76%和38.69%;细菌及腐质碳占比为35.02%和37.45%;浮游植物碳占比为1.14%和0.30%;浮游动物碳占比为1.60%和0.95%。研究表明,1^(#)池悬浮颗粒物及总有机碳的含量更高,池塘的有机物占比更大,但2^(#)池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含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悬浮结构 有机碳库储量 海水混养池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磁悬浮石墨转子理论分析与实验 被引量:7
9
作者 苏宇锋 叶志通 张坤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39-1043,共5页
提出了一种由钕铁硼永磁体和高定向热解石墨转子组成的抗磁悬浮结构。石墨转子采用四个叶片结构,其重力与永磁体对它的抗磁力相等,从而实现转子稳定地悬浮在永磁体上方,并在外界驱动转矩的作用下发生转动。有限元软件中仿真得到石墨转... 提出了一种由钕铁硼永磁体和高定向热解石墨转子组成的抗磁悬浮结构。石墨转子采用四个叶片结构,其重力与永磁体对它的抗磁力相等,从而实现转子稳定地悬浮在永磁体上方,并在外界驱动转矩的作用下发生转动。有限元软件中仿真得到石墨转子的悬浮高度为130μm,与实验测量值吻合较好,仿真误差为1.5%。实验中利用针孔喷嘴向转子叶片处施加切向气流作为驱动转矩,对转子的旋转速度与气流流速的相对关系进行了测试分析,发现转子最大转速可达500r/min。该抗磁悬浮结构有望用于非接触式的微型传感器和微型电机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转子 抗磁悬浮结构 外界驱动转矩 转速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悬浮效应微扭矩传感器校准仪设计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君 朱颖 +2 位作者 潘万苗 应献 葛荣杰 《中国测试》 CAS 2010年第2期94-96,共3页
微扭矩传感器适用于微小扭矩测量,具有测量精度高、分辨率高和不确定度小等特性。常规的扭矩传感器校准仪常采用悬臂梁加砝码的结构,结构简单,稳定性好,但也存在摩擦阻力矩等干扰因素,难以满足微扭矩传感器计量校准。一种新型微扭矩传... 微扭矩传感器适用于微小扭矩测量,具有测量精度高、分辨率高和不确定度小等特性。常规的扭矩传感器校准仪常采用悬臂梁加砝码的结构,结构简单,稳定性好,但也存在摩擦阻力矩等干扰因素,难以满足微扭矩传感器计量校准。一种新型微扭矩传感器校准仪在原有悬臂梁加砝码的结构基础上,垂直放置扭矩传感器,并采用磁悬浮结构、纯扭矩加载方式和轻质复合材料,极大消除了摩擦阻力矩等干扰因素的负面影响,提高了测量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准仪 微小扭矩测量 悬浮结构 纯扭矩加载 垂直放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悬浮式体外凝血功能动态检测传感器
11
作者 李子博 陈启梦 +3 位作者 刘子琦 赵梓朝 王哲 吴琼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8-125,共8页
针对传统体外凝血动态检测传感器弹性支撑易疲劳而引起传感器精度降低的关键问题,设计一种基于磁悬浮方式的体外凝血检测新型传感器。根据体外凝血检测传感器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建立传感器内部磁悬浮空间状态数学模型,通过不同相位角... 针对传统体外凝血动态检测传感器弹性支撑易疲劳而引起传感器精度降低的关键问题,设计一种基于磁悬浮方式的体外凝血检测新型传感器。根据体外凝血检测传感器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建立传感器内部磁悬浮空间状态数学模型,通过不同相位角的排布对传感器内部结构进行电磁结构仿真,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法对相位角与磁感应强度的关系进行分析,优化分析结果并搭建实验测试装置。利用本装置对传感器进行参数标定,验证传感器磁悬浮排布结构设计结果,并通过与标准粘度溶液配套测试与进口仪器进行数据比对。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磁悬浮式体外凝血功能动态检测传感器相位角在20°时产生的内部磁感应强度为1.46e·10;Wb/m,与仿真数据基本吻合,此时传感器的振幅为2.03μm,振动频率为150 Hz,测试数据重复性与相关性分别为0.003、0.994,经过计算传感器精度为0.002 MPa·s。本文设计的凝血功能动态检测传感器精度可以满足体外凝血检测的要求,为改善产品性能方面提供核心技术保障,在提升临床凝血快速检测技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检测 传感器 悬浮结构 有限元分析 传感器特性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炸挤淤置换法在深厚淤泥地基海堤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朝煊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7-160,165,共5页
对爆炸挤淤置换法处理海堤淤泥地基技术进行介绍,结合相关技术规程对爆炸挤淤置换法技术特点、施工方式等进行说明,认为爆炸挤淤置换法具有处理地基置换深度深、范围大以及施工进度快等显著优势。根据土力学理论,给出了自重挤淤深度D_0... 对爆炸挤淤置换法处理海堤淤泥地基技术进行介绍,结合相关技术规程对爆炸挤淤置换法技术特点、施工方式等进行说明,认为爆炸挤淤置换法具有处理地基置换深度深、范围大以及施工进度快等显著优势。根据土力学理论,给出了自重挤淤深度D_0和悬浮式结构置换深度D的理论计算式。计算结果表明所提公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最后以漩门三期围垦工程为例,对爆炸挤淤置换法进行分析,并通过相关钻探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实际施工成形断面与设计断面基本一致;由于受结构性淤泥软土灵敏性的影响,其爆炸法处理后的淤泥土抗剪强度指标一般折减0.8~0.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堤工程 爆炸挤淤置换法 深厚淤泥地基 悬浮结构 置换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spension principle of deep-ocean nodule collector 被引量:1
13
作者 郑皓 刘少军 胡琼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3期920-925,共6页
To make sure that the nodule collector can walk on the soft sediments of seafloor effectively, suspension principle of deep-ocean nodule collector is proposed. The supporting and driving mechanisms are separated to av... To make sure that the nodule collector can walk on the soft sediments of seafloor effectively, suspension principle of deep-ocean nodule collector is proposed. The supporting and driving mechanisms are separated to avoid collector sinking. The supporting mechanism is a streamlined body with large and smooth supporting area. The grounding pressure is reduced to 0.5- 1 N/cm2 to make sure that the sinkage is limited. The impellers serve as the driving mechanism to supply enough driving power. The position between the supporting mechanism and the driving mechanism can be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operating condition to decrease the walking resistance and to increase driving efficiency. The tes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llector can walk on the surface of the soft sediments with the limited sinkage. The traction forces were up to 800 kg and the sinkage of the impeller was under the lim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ocean mining suspension principle NODULE COLLECTOR SINK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