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鄱阳湖丰、枯水期悬浮体浓度及其粒径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琍 陈晓玲 +2 位作者 黄珏 冯炼 张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43-750,共8页
通过2008年、2009年10月(枯水期)和2011年7月(丰水期)的3次全湖调查,结合鄱阳湖水体采样调查与MODIS同步卫星影像反演悬浮体浓度数据,同时利用LISST-100对鄱阳湖悬浮体粒径进行现场观测,研究了鄱阳湖悬浮体浓度及悬浮体粒径分布规律.结... 通过2008年、2009年10月(枯水期)和2011年7月(丰水期)的3次全湖调查,结合鄱阳湖水体采样调查与MODIS同步卫星影像反演悬浮体浓度数据,同时利用LISST-100对鄱阳湖悬浮体粒径进行现场观测,研究了鄱阳湖悬浮体浓度及悬浮体粒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鄱阳湖表层悬浮体浓度表现为北部、中部高,南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垂向分布上看,一般情况下,表层<中层<底层;而在风生流及采砂活动影响下的湖区中部和南部部分区域,垂直浓度分布规律不明显.全湖平均悬浮体浓度枯水期大于丰水期,且枯水期全湖悬浮体浓度空间差异较丰水期更小.悬浮体粒度组成主要以粉砂为主,其中细粉砂所占比例最高;全湖悬浮体粒径主要分布在8μm^90μm之间,丰、枯水期分布规律较为一致,枯水期的平均悬浮体中值粒径较丰水期更细.悬浮体中值粒径表现为南粗北细的空间分布特征.从粒径频率谱形态分布上看,主要呈现双峰、三峰的粒径分布形态,北部湖区悬浮体粒径谱形态时空分布基本一致;而南部大湖区,丰、枯水期粒径谱分布有较大差异.鄱阳湖悬浮体浓度及粒度分布特征主要是受到水动力、底质及冲淤状态、生物絮凝及人为采砂活动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浓度 悬浮粒径 鄱阳湖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间尺度下长江口海域表层悬浮体浓度变化 被引量:6
2
作者 薛文静 乔璐璐 +5 位作者 仲毅 薛程 陈树果 李舒豪 刘鹏 高飞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02-1013,共12页
长江入海泥沙是中国东部陆架海沉积物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基于MODIS-Aqua卫星的遥感资料并结合实测悬浮体浓度,建立了基于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的悬浮体浓度的反演方法,获取了2002 2017年长江口海域的表层悬浮体浓度分布,并分析其在潮周... 长江入海泥沙是中国东部陆架海沉积物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基于MODIS-Aqua卫星的遥感资料并结合实测悬浮体浓度,建立了基于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的悬浮体浓度的反演方法,获取了2002 2017年长江口海域的表层悬浮体浓度分布,并分析其在潮周期、季节内以及年际等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潮周期内,长江口122.3°E以西海域表层悬浮体浓度大潮高于小潮,落潮大于涨潮,高潮大于低潮;在季节尺度内,6 8月表层悬浮体浓度逐渐增加。而122.3°E以东海域,则出现相反的情况;长江口122.3°E以西海域的夏季平均表层悬浮体浓度年际变化明显,主要受长江入海水沙量年际变化的影响。长江口122.3°E以东海域表层悬浮体浓度的年际变化几乎不受长江入海泥沙的影响。风向对悬浮体浓度的扩散具有显著的作用,南风有利于高浓度悬浮体向外海扩散,东风则抑制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MODIS-Aqua卫星 表层悬浮体浓度 不同时间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中国海表层悬浮体浓度卫星遥感反演研究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王震 乔璐璐 王云飞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92-307,共16页
用卫星遥感手段反演海洋表层悬浮体浓度(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SC)来研究其分布和输运的方法已经被广泛使用。东中国海属于水文和光学性质较为复杂的二类水体,表层悬浮体浓度的分布规律和水体的固有光学特性时空变化大,增... 用卫星遥感手段反演海洋表层悬浮体浓度(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SC)来研究其分布和输运的方法已经被广泛使用。东中国海属于水文和光学性质较为复杂的二类水体,表层悬浮体浓度的分布规律和水体的固有光学特性时空变化大,增加了遥感研究的难度。在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比较和总结后发现,根据实测SSC数据对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段(季节、潮汐周期)建立分段模型可以提高整体反演精度。在选择参与反演的波段时,河口和近岸等高SSC海域以及远岸低SSC海域有各自不同的最优波段组合。高SSC海域常使用水体反射率第二反射峰、第一反射峰前波段作正比波段组合参与反演,低SSC海域常使用水体反射率第一峰波段作正比、峰前波段作反比参与反演。同时,在反演模型中考虑泥沙粒径的影响可以显著提升反演精度,并且也有可能在浅海区突破现有遥感研究手段的水深限制。目前模型精度评价标准使用较为混乱,平均相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等可以作为综合精度评价指标,模型的稳定性则可以用误差敏感性分析方法验证。高时空分辨率的海色卫星传感器的出现使得海洋短时间尺度事件的研究成为海色遥感研究的趋势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反演 悬浮体浓度 东中国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浮体浓度分析方法研究
4
作者 史华明 陈亮 李团结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7期7408-7409,7422,共3页
[目的]为了研究悬浮体浓度分析过程中存在的误差.[方法]通过对当前悬浮体浓度分析方法(重量法)的研究,对部分误差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悬浮体浓度调查的误差主要来自于以下3个方面:人为因素带来的偶然误差;由干燥后再次吸湿带来的误... [目的]为了研究悬浮体浓度分析过程中存在的误差.[方法]通过对当前悬浮体浓度分析方法(重量法)的研究,对部分误差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悬浮体浓度调查的误差主要来自于以下3个方面:人为因素带来的偶然误差;由干燥后再次吸湿带来的误差,该误差一般小于1.3 mg;滤膜过滤损耗带来的误差,该次滤膜损耗为2~3 mg.利用LISST激光粒度仪对悬浮体浓度进行调查,并与重量法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且LISST激光粒度仪可以避免重量法中的众多误差,所获取的数值更接近真实值.[结论]该研究可为悬浮体浓度分析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浓度 重量法 LIS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DCP反演渤海湾悬浮体浓度年变化 被引量:4
5
作者 李舒豪 李广雪 +6 位作者 徐继尚 刘世东 丁咚 王祥东 闵建雄 田举 张洋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20年第1期30-41,共12页
基于座底ADCP实测回波强度信号,结合短期实测悬浮体质量浓度,反演长时间序列悬浮体质量浓度,定量分析了渤海湾近一年悬浮体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受风浪影响,该区悬浮体质量浓度具有明显季节性变化特征,风浪作用强烈... 基于座底ADCP实测回波强度信号,结合短期实测悬浮体质量浓度,反演长时间序列悬浮体质量浓度,定量分析了渤海湾近一年悬浮体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受风浪影响,该区悬浮体质量浓度具有明显季节性变化特征,风浪作用强烈的季节其悬浮体浓度表现为相对高值。悬浮体净输运同样具明显季节性变化,秋冬强风浪作用下,悬浮体的净输运量明显增加;而在不同季节,月净输运方向具有不同的主输运方向。悬浮体质量浓度日变化受潮流控制明显,长周期变化则主要与风场的变化有关。潮流涨急过程与风致大浪过程均可引起沉积物再悬浮,导致悬浮体浓度明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ADCP 悬浮体浓度 净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场在渤海表层悬浮体多年变化中的作用
6
作者 李新如 乔璐璐 +1 位作者 刘兴民 张思晨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0-151,共12页
渤海悬浮体浓度(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SC)的长期变化,对海域水质环境及生态系统等有重要影响。近年来黄河输沙量锐减,风作为重要的驱动要素,已成为影响渤海SSC长期变化的主要原因。本文基于2003—2021年中等分辨率成像光... 渤海悬浮体浓度(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SC)的长期变化,对海域水质环境及生态系统等有重要影响。近年来黄河输沙量锐减,风作为重要的驱动要素,已成为影响渤海SSC长期变化的主要原因。本文基于2003—2021年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meter,MODIS)的Level-1B(L1B)卫星遥感数据,结合渤海多个航次的实测SSC建立反演模型,进一步获得渤海表层SSC的多年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析的方法获得SSC的时空变化特征,结合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风场资料,探明风场在渤海表层悬浮体多年变化中的作用。渤海表层SSC的EOF分析结果显示:前三个模态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3.4%,其中第一模态对总体方差贡献率为53.15%,表现为全海域同步变化,主要受冬季风速变化控制,尤其表现为2009年以前,SSC随冬季风速的升高而增大,2009年以后随冬季风速的下降而减小;第二模态对总体方差贡献率为14.14%,显示的是渤海湾和莱州湾SSC反相位的变化特征,与风向控制下的平流输沙作用有关。研究渤海SSC的长期变化特征及不同海湾间的物质输运与交换,对于保护渤海生态环境、预测河口海岸地貌变化及防灾减灾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场 悬浮体浓度 长期变化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致海床液化引发底边界高浓度悬浮体形成过程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崔凯 贾永刚 +2 位作者 刘晓磊 文明征 单红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24-29,共6页
国内外众多现场原位观测的实测资料,其结果表明粉质土海床在波浪作用下,水体底边界会产生高浓度悬浮体。利用在黄河三角洲采集的粉质土制作试验土床开展室内水槽试验,旨在揭示波浪荷载持续作用下海床液化引发底边界产生高浓度悬浮体的... 国内外众多现场原位观测的实测资料,其结果表明粉质土海床在波浪作用下,水体底边界会产生高浓度悬浮体。利用在黄河三角洲采集的粉质土制作试验土床开展室内水槽试验,旨在揭示波浪荷载持续作用下海床液化引发底边界产生高浓度悬浮体的过程及机制。根据试验现象及海床土体的孔隙水压力变化、水体悬浮泥沙浓度的时空分布,以及悬浮泥沙的粒度变化等特征,分析认为波浪导致的海床液化能够引发底边界高浓度悬浮体的形成。大量的土体细颗粒从液化土体的振荡边界与渗流通道中的析出,是导致高浓度悬浮体形成的重要原因。对进一步探讨黄河口区异重流现象的产生等科学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浪作用 海床液化 浓度悬浮 异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清河河口海域冬季悬浮体特征 被引量:4
8
作者 杜廷芹 黄海军 +2 位作者 严立文 刘桂卫 宋召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1-48,共8页
利用2007年1月对小清河口附近海区悬浮体和沉积物调查的数据,分析了小清河口海域冬季悬浮体的空间分布和粒度特征,探讨了悬浮体与海底表层沉积物的关系,并对其来源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悬浮体浓度和粒度特征空间分布不均,但有一定... 利用2007年1月对小清河口附近海区悬浮体和沉积物调查的数据,分析了小清河口海域冬季悬浮体的空间分布和粒度特征,探讨了悬浮体与海底表层沉积物的关系,并对其来源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悬浮体浓度和粒度特征空间分布不均,但有一定的规律性,并与海底表层沉积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结合已有研究资料综合分析认为,河道内悬浮体主要来源于河流输移、河道两侧潮滩物质输送,而河口附近海域悬浮体主要源于近岸浅滩和海底表层沉积物的再悬浮和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浓度 粒度 沉积物 小清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Landsat卫星影像研究浙闽地区表层悬浮体的分布和迁移 被引量:4
9
作者 闵建雄 丁咚 +5 位作者 李广雪 乔璐璐 刘世东 李建超 安振振 潘洁红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4-55,共12页
基于2007年2月和2015年6月的东海悬浮体浓度数据,分别对2007年2月、7月的Landsat Thematic Mapper(Landsat-TM)和2014年12月、2015年6月Landsat Operational Land Imager(Landsat-OLI)卫星影像建立表层悬浮体浓度反演模型,发现建立的指... 基于2007年2月和2015年6月的东海悬浮体浓度数据,分别对2007年2月、7月的Landsat Thematic Mapper(Landsat-TM)和2014年12月、2015年6月Landsat Operational Land Imager(Landsat-OLI)卫星影像建立表层悬浮体浓度反演模型,发现建立的指数函数模型反演效果最佳,相关系数分别为0.971和0.856,其可以反映冬夏两季表层悬浮体分布特征及其控制作用。研究发现,浙闽沿岸海域表层悬浮体浓度呈近岸高远岸低、冬季高夏季低的特点;冬季浙闽沿岸流携带的表层悬浮体浓度范围为10~28mg/L,台湾暖流为1.5~5mg/L;夏季浙闽沿岸流携带的表层悬浮体浓度范围为4~22mg/L,台湾暖流为1.2~2.3mg/L。并且在冬季发现在40m水深海域存在较明显的表层悬浮体浓度次级锋面及一系列涡旋,而夏季不明显,推测冬季悬浮体对现代浙闽涡旋泥质区形成有所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AT 表层悬浮体浓度 海表温度 次级锋面 浙闽涡旋泥质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中部悬浮体垂直分布及其季节变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仲毅 乔璐璐 +3 位作者 王震 李建超 刘世东 赵科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18-526,共9页
南黄海中部悬浮体浓度垂直分布及其季节变化对该海域泥质区的生成有重要意义,为研究黄东海物质交换、南黄海中部泥质区生成机制,利用2006年至2009年四季节的温度、盐度数据,结合水样抽滤获得的悬浮体质量浓度数据和LISST观测到的悬浮体... 南黄海中部悬浮体浓度垂直分布及其季节变化对该海域泥质区的生成有重要意义,为研究黄东海物质交换、南黄海中部泥质区生成机制,利用2006年至2009年四季节的温度、盐度数据,结合水样抽滤获得的悬浮体质量浓度数据和LISST观测到的悬浮体体积浓度数据分析南黄海中部断面悬浮体浓度垂直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悬浮体LISST体积浓度和抽滤质量浓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并将夏冬两季悬浮体体积浓度转换为质量浓度。四季节悬浮体浓度整体上表层低于底层,潮流是控制南黄海悬浮体分布的重要动力因素,秋季大潮期悬浮体浓度高于冬季小潮期,冬春两季悬浮体浓度分布相类似;受到强台风影响,夏季悬浮体浓度高于秋冬季,以温跃层为界,底层悬浮体浓度较高,最高达26.9mg/L,以细粉砂粒级为主,上层悬浮体浓度低于2mg/L,悬浮颗粒粒径大于31.6μm。夏季,黄海冷水团西边界锋面处为粉砂为主的高悬浮体浓度区,与南黄海中部泥质区西侧厚沉积带位置对应。冬季,黄海西部沿岸流流经区域悬浮体以极细砂粒级为主,黄海暖流海域各个粒级悬浮体浓度都比较高,以粉砂粒级以上为主,整个断面中较粗颗粒的悬浮体含量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浓度 黄海暖流 黄海冷水团 黄海沿岸流 泥质区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黄海海域悬浮体季节性分布及主要运移路径 被引量:16
11
作者 肖合辉 王厚杰 +3 位作者 毕乃双 吴晓 王爱美 张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21,共11页
依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共航次2010年和2012年4个航次在渤黄海海域获得的现场悬浮体浓度数据及CTD海洋水文观测数据,结合MODIS L1B数据第4波段反射率值,建立了悬浮体浓度(SSC)与反射率强度的反演模型,反演了渤黄海海域表层悬浮体的月... 依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共航次2010年和2012年4个航次在渤黄海海域获得的现场悬浮体浓度数据及CTD海洋水文观测数据,结合MODIS L1B数据第4波段反射率值,建立了悬浮体浓度(SSC)与反射率强度的反演模型,反演了渤黄海海域表层悬浮体的月均分布。综合现场实测数据和遥感反演结果,研究渤黄海海域悬浮体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利用HYCOM数值模拟得到的各个层位流速数据,分析渤黄海海域主要断面的悬浮体扩散通量。结果表明,渤黄海海域表层悬浮体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黄河口莱州湾及渤海湾附近沿岸海域、山东半岛沿岸、苏北浅滩至长江口一带、罗洲群岛附近海域以及沿岸其他小河流入海口。渤黄海海域水体结构具有季节性变化特征。夏季,水体上下温差大、层化较强、水动力条件较弱,海域悬浮体浓度相对较低。而在冬季,海域气温较低,水体上下温差小,同时,渤黄海海域强劲的东北风盛行,水体混合强烈,海域悬浮体浓度较高。同时,黄海暖流和山东半岛沿岸流等流系加强,携带悬浮体的能力和效率均大大提高,冬季成为海域悬浮体输运的主要季节。在冬季,黄河三角洲沿岸、山东半岛沿岸以及苏北海岸等区域在强动力作用下的再悬浮成为海域的悬浮体主要来源。黄河三角洲沿岸再悬浮的沉积物通过渤海海峡的南端输入北黄海,在沿岸流的作用下悬浮体输送通量沿程增大,经过成山头海域后转向南输送,输送通量沿程减少,沉积物在黄海中部泥质沉积区汇聚。沉积动力的分析结果显示,冬春季节在山东半岛区域形成的混合锋面对悬浮体的输运路径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浓度 季节性变化 悬浮输运 输运路径 渤黄海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北附近海域悬浮体输运及通量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5
12
作者 薛碧颖 王厚杰 +3 位作者 张勇 毕世普 宁泽 胡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0-40,共11页
基于2015年9月和12月闽北附近海域3条断面上的同步连续沉积动力学观测,结合对应时段的卫星遥感海表温度资料,研究了闽北近岸海域冬季和夏季悬浮体分布和输运通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区域的悬浮体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季风... 基于2015年9月和12月闽北附近海域3条断面上的同步连续沉积动力学观测,结合对应时段的卫星遥感海表温度资料,研究了闽北近岸海域冬季和夏季悬浮体分布和输运通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区域的悬浮体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季风活动对水体扰动强烈,水体垂向混合较为均匀,近岸沉积物再悬浮活跃,其浓度值明显高于外海;而夏季近岸悬浮体浓度明显降低。在50m以深的外海海域,悬浮体浓度无显著的季节差异,且空间变化幅度很小。受东北季风和闽浙沿岸流的影响,冬季悬浮体总体上沿东北向西南的沿岸方向输送,输运通量由近岸向外海逐渐减小;在夏季,闽北近岸海域悬浮体输运方向与冬季一致,但输运通量显著减小;外海海域的悬浮体输运方向指向东北,输运通量明显高于冬季。在离岸断面上,中间站位(水深约50m)的悬浮体浓度低于其两侧站位的浓度,这是由于在近岸一侧主要受控于闽浙沿岸流,而外海海域主要受控于台湾暖流,50m等深线为闽浙沿岸流和台湾暖流相互作用的交汇处,受闽浙沿岸流和台湾暖流的共同影响。温度锋面与闽北附近海域内的泥质区对应关系较好,温度锋面对悬浮体向外海扩散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温度锋面西北侧悬浮体浓度较高且沉积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浓度 输运通量 季节变化 闽北附近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东海内陆架悬浮体分布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鹏 乔璐璐 +3 位作者 仲毅 刘世东 薛文静 刘兴民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6-66,共11页
秋季是处于夏、冬季之交的过渡季节,夏季风减弱、冬季风增强的背景下海洋水文泥沙环境有独特特征,关于该时期悬浮体分布特征的研究较少。本文基于东海内陆架2016、2017与2018年秋季悬浮体及温盐数据,分析该海域秋季悬浮体浓度的水平和... 秋季是处于夏、冬季之交的过渡季节,夏季风减弱、冬季风增强的背景下海洋水文泥沙环境有独特特征,关于该时期悬浮体分布特征的研究较少。本文基于东海内陆架2016、2017与2018年秋季悬浮体及温盐数据,分析该海域秋季悬浮体浓度的水平和垂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悬浮体浓度近岸高于远岸,浓度等值线大致平行于等深线,近底层悬浮体浓度较高,特别是舟山群岛及浙闽沿岸河流入海口附近海域,底层悬浮体质量浓度普遍超过20 mg/L。此外,受到地形和台湾暖流东分支控制,在浙江北部(29°N附近)和台湾岛北部(27°N附近)海域存在向外海凸起的高悬浮体浓度舌,部分悬浮体通过跨陆架输运通道运移到124°E以东的东海北部外陆架海域。总体来看,秋季东海内陆架悬浮体浓度主要受入海河流和海洋环流影响,并且在地形和海洋动力作用下存在两个跨陆架输运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内陆架 秋季 悬浮体浓度 跨陆架输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半岛东北部海域悬浮体季节分布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2
14
作者 朱颖涛 冯秀丽 +2 位作者 朱龙海 胡日军 姜胜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0-42,共13页
基于2018年山东半岛东北部海域冬、夏两季悬浮体浓度、浊度及水温和盐度调查资料,分析了研究区水体悬浮体浓度的季节性变化,探讨了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夏季浊度在0.2~37.8FTU之间变化,冬季浊度在1.5~100.1FTU之间变化,均表现为底高表... 基于2018年山东半岛东北部海域冬、夏两季悬浮体浓度、浊度及水温和盐度调查资料,分析了研究区水体悬浮体浓度的季节性变化,探讨了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夏季浊度在0.2~37.8FTU之间变化,冬季浊度在1.5~100.1FTU之间变化,均表现为底高表低、东高西低的特征。夏季水温分层明显,表现为表层高、底层低的特征,盐度整体无明显变化;冬季温盐垂向上混合均匀,平面上表现为近岸低温低盐水体向远岸高温高盐水体的过渡。悬浮体浓度分布受潮流、波浪、温跃层和温盐锋面等因素影响。夏季,悬浮体垂向上受到温跃层影响,底层悬浮体难以向表层输运;平面上潮混合和波浪差异性作用阻碍了悬浮体的水平输运。冬季,强风浪促使悬浮体垂向混合剧烈,表层悬浮体浓度明显较夏季变高;平面上沿岸流和黄海暖流形成的温、盐锋面阻碍了水团间悬浮体的输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浓度 温跃层 锋面 山东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的浙闽近海表层悬浮体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闵建雄 李广雪 +2 位作者 乔璐璐 丁咚 刘世东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69-78,共10页
基于2015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卫星影像资料,结合实测悬浮体浓度数据及海表温度、风场、海表流场等资料,对浙闽近海表层悬浮体时空分布及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浙闽近海表层悬浮体分布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研究区2... 基于2015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卫星影像资料,结合实测悬浮体浓度数据及海表温度、风场、海表流场等资料,对浙闽近海表层悬浮体时空分布及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浙闽近海表层悬浮体分布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研究区2~50 m等深线海域存在温度锋面,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表层悬浮体向外海的输运。夏季的河流输沙有利于研究区北部近岸高浓度悬浮体分布,南风、西南风对表层悬浮体扩散起抑制作用;冬季在强烈东北季风作用下,再悬浮作用强烈,同时为表层悬浮体向南扩散提供了动力。本研究对完善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沉积物输送机制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闽近海 MODIS 表层悬浮体浓度 海表温度 月均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反演的山东半岛东北部海域悬浮体时空变化规律探讨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焘 朱龙海 +2 位作者 胡日军 尹砚军 冷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24-634,共11页
基于2003—2018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卫星遥感影像资料,结合2018年春季、夏季和冬季大面站悬浮体取样分析结果,构建了表层悬浮体浓度遥感反演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山东半岛东... 基于2003—2018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卫星遥感影像资料,结合2018年春季、夏季和冬季大面站悬浮体取样分析结果,构建了表层悬浮体浓度遥感反演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山东半岛东北部海域年际和月份表层悬浮体浓度时空分布规律,探讨了表层悬浮体浓度变化的主控因素和水体结构季节变化及其对悬浮体分布输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山东半岛东北部海域表层悬浮体总体呈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特征,东部成山头区域悬浮体浓度较高且向海扩散较远,西部威海湾及外侧海域悬浮体浓度较低且扩散范围小于东部。研究区悬浮体浓度季节性变化显著但对应季节年度变化较小,冬季悬浮体浓度达到最大,春秋季次之,夏季最低。研究区春季、秋季和冬季表层悬浮体浓度主要受控于北向风浪和潮流,而夏季悬浮体浓度主要受潮流控制。夏季,温跃层阻碍了悬浮体垂向扩散,导致表层悬浮体浓度极低;冬季,研究区东部成山头附近水平分布的弱温跃层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悬浮体的再悬浮,但再悬浮扩散仍是造成研究区高悬浮体浓度的主要因素。山东半岛东北部存在类似“夏储冬输”的特征,海底沉积物再悬浮物质及成山头附近悬浮体的水平扩散是研究区悬浮体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 遥感反演 悬浮体浓度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夏季悬浮体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刘升发 石学法 +3 位作者 刘焱光 杨刚 李朝新 方习生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7-46,共10页
通过对2007年夏季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悬浮体的测定,探讨了该区悬浮体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悬浮体的平面分布特征为近岸远高于远岸,闽江、瓯江等河流的河口位置浓度最大,等值线基本上平行于海岸线;垂向上悬浮体质量浓度随着水... 通过对2007年夏季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悬浮体的测定,探讨了该区悬浮体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悬浮体的平面分布特征为近岸远高于远岸,闽江、瓯江等河流的河口位置浓度最大,等值线基本上平行于海岸线;垂向上悬浮体质量浓度随着水深的加大而增加,高值区大多出现在海底地势凸起的位置。研究区悬浮体的分布主要受陆源入海沉积物和东海流系格局的影响,其中近岸区域主要受控于河流入海物质和闽浙沿岸流;而台湾暖流、闽浙沿岸上升流则对远岸区域影响较大。研究区悬浮体质量浓度和海水浊度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相关系数达0.91,这为通过水体浊度来反演区域的悬浮体质量浓度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 悬浮质量浓度 浊度 台湾暖流 沿岸流 上升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泥质区南部悬浮体夏季输运过程与机制
18
作者 王燕 陈斌 +2 位作者 李日辉 徐晓达 苏大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9-121,共13页
为了解渤海湾泥质区南部近岸及毗邻海域夏季悬浮体输运格局,分别在湾内、湾口、湾口外和黄河口外NE向剖面处设置站位,进行25 h海流、温盐连续观测及悬浮体浓度(SSC)测定。结果显示,高温淡水以羽状流的方式自近岸向渤海中部传输,高浊度... 为了解渤海湾泥质区南部近岸及毗邻海域夏季悬浮体输运格局,分别在湾内、湾口、湾口外和黄河口外NE向剖面处设置站位,进行25 h海流、温盐连续观测及悬浮体浓度(SSC)测定。结果显示,高温淡水以羽状流的方式自近岸向渤海中部传输,高浊度悬浮体多出现在涨急和落急的流速较高时期,较高的SSC值多出现在距底5 m水深范围,其中湾内和湾口两站的底层SSC值最高,分别可达约130和80 mg/L,黄河口外NE向剖面20 m以深海域SSC值最小,均低于40 mg/L。单宽输沙率具有潮周期性特点:湾内A1站涨潮和涨平期以向湾内近岸输沙为主,落潮和落平期以向湾外输沙为主,潮平均单宽输沙率为7.8 g·m^(−1)·s^(−1),方向为280°;湾口A2站涨落潮流输沙方向相反,整体以SE向朝湾外近岸输沙为主,潮平均单宽输沙率为7.2 g·m^(−1)·s^(−1),方向为328°。湾外A3站涨潮和涨平时期输沙方向基本相反,大小相当,落潮和落平时期输沙方向以偏E和偏NE向为主,潮平均单宽输沙率为4.7 g·m^(−1)·s^(−1),方向为77°。黄河口SE向的两个站位涨潮时输沙偏SE向,涨平时输沙偏NW向,落潮时输沙偏NW向,落平时输沙偏N向和偏NE向,两站的潮平均单宽输沙率方向以偏N向为主,A4站的潮平均单宽输沙率为5.2 g·m^(−1)·s^(−1),方向为94°,A5站潮平均单宽输沙率为7.7 g·m^(−1)·s^(−1),方向为102°。潮平均单宽输沙率以拉格朗日输沙贡献最显著,在湾口泥质区南部和东南部水深15~25 m的海域,垂向净环流的影响较大,有抵消一部分拉格朗日输沙率的作用,且对潮平均单宽输沙率的影响比湾内和25 m以深海域的大,其他分量数量级较小,对潮平均单宽输沙率贡献较小。水体以混合为主,水体层化程度加强对各站位悬浮体输运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浓度 输沙量 温盐结构 渤海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半岛沿岸海域悬浮体时空分布及形成机制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琳 王珍岩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55-65,共11页
依据2015年GOCI(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卫星影像反演的悬浮体浓度数据,分析了山东半岛沿岸海域表层悬浮体质量浓度和锋面月变化特征,揭示该海域悬浮体的分布特征和扩散格局,并结合风速、波高以及海表温度数据,对其控制因素... 依据2015年GOCI(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卫星影像反演的悬浮体浓度数据,分析了山东半岛沿岸海域表层悬浮体质量浓度和锋面月变化特征,揭示该海域悬浮体的分布特征和扩散格局,并结合风速、波高以及海表温度数据,对其控制因素进行初步探讨。结果显示:研究区内悬浮体质量浓度整体表现为冬季最高,春秋次之,夏季最低的分布特征;悬浮体扩散过程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冬季稳定外输,春季向岸退缩,夏季近岸贮存,秋季向外扩散。此外,山东半岛近岸存在一条悬浮体质量浓度高于10 mg/L的浑浊带,该浑浊带同样表现出季节变化,它在秋季开始形成,其悬浮体含量、幅宽及延伸范围在冬季达到最大,春季减弱,夏季消失。研究认为山东半岛沿岸海域的表层悬浮体来源主要是海底沉积物的再悬浮。风场、海浪以及沿岸流的强弱变化对悬浮体分布和输运的季节变化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风场和海浪影响海水混合搅拌强度,改变海底沉积物再悬浮作用的临界深度,进而影响表层海水悬浮体浓度,致使悬浮体浓度与风浪的月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沿岸流携带高浓度悬浮体沿山东半岛输运形成沿岸浑浊带,沿岸流的强度变化直接控制浑浊带的季节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沿岸海域 GOCI(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卫星影像 悬浮质量浓度 风浪 沿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东北部沉积物运移趋势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陈亮 李团结 许冬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87-590,共4页
选取北部湾东北部约450个表层样品进行粒度分析,并采用矩法计算各粒度参数(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态),利用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模型模拟出海底表层沉积物净输运趋势,发现北部湾东部底质沉积物运移规律:总体上是由陆地向海洋输送,... 选取北部湾东北部约450个表层样品进行粒度分析,并采用矩法计算各粒度参数(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态),利用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模型模拟出海底表层沉积物净输运趋势,发现北部湾东部底质沉积物运移规律:总体上是由陆地向海洋输送,靠近雷州半岛一侧主要为由南向北输送,输运过程中部分沉积,部分转向东南沉积,在该调查区域大体存在8个较为明显的沉积汇聚区;同时对约230个站位利用LISST激光粒度仪进行悬浮体粒级现场测量,选取各站位底层体积总浓度作图分析,发现该海区底层悬浮体体积总浓度快速变化区与底质泥沙汇聚区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为在该海区研究沉积物运移趋势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运移 粒径趋势分析 悬浮浓度 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