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口门附近海域潮周期内悬沙质量浓度变化及其动力机制探讨 被引量:5
1
作者 刘建华 陈沈良 +1 位作者 杨世伦 朱琴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8-199,共12页
为了探讨潮周期内悬沙质量浓度变化的动力机制,于2010—04和2011—01(正常风况条件下)在长江口门附近海域3个测点(水深8~20m)进行了金潮(1次/h)动力泥沙观测,计算了流剪切应力(τc)、浪剪切应力(τw)、流-浪联合剪切应力... 为了探讨潮周期内悬沙质量浓度变化的动力机制,于2010—04和2011—01(正常风况条件下)在长江口门附近海域3个测点(水深8~20m)进行了金潮(1次/h)动力泥沙观测,计算了流剪切应力(τc)、浪剪切应力(τw)、流-浪联合剪切应力(τcm)、底床沉积物临界侵蚀应力(τcr),并进行了悬沙质量浓度变化和动力因子变化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τc与τcm之比值大于0.81,说明在非风暴天气条件下研究区的水动力以流为主;τc在潮周期内存在1~2个数量级的波动,说明研究区的水流动力主要受到潮流控制;τcw既有大于τcr的时间段(约60%),也有小于τcr的时间段(40%),说明研究区底床和水体之间存在频繁的泥沙交换过程;τcw与悬沙质量浓度之间的统计相关性不显著,说明基于每小时观测的悬沙质量浓度变化主要反映平流作用而不是受局地动力条件变化引起的沉降一再悬浮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应力 悬沙质量浓度 沉降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岸悬沙质量浓度垂向分布公式 被引量:5
2
作者 郑俊 李瑞杰 +1 位作者 丰青 陆莎莎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52-455,共4页
为解决现有悬沙质量浓度分布公式积分难的问题,基于流速幂函数及摩阻流速推导出一个近岸流速垂向分布公式,并结合悬沙扩散方程推导出平衡状态下可有效避免Rouse公式在水表面为零的不合理性的悬沙质量浓度分布公式。近岸水文及泥沙实测... 为解决现有悬沙质量浓度分布公式积分难的问题,基于流速幂函数及摩阻流速推导出一个近岸流速垂向分布公式,并结合悬沙扩散方程推导出平衡状态下可有效避免Rouse公式在水表面为零的不合理性的悬沙质量浓度分布公式。近岸水文及泥沙实测资料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流速、悬沙质量浓度分布公式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根据流速、悬沙质量浓度分布公式推导的悬沙输沙率公式可由初等函数表示,并能有效解决爱因斯坦方法积分难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速垂向分布 悬沙质量浓度垂向分布 水流 近岸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乐清湾现代沉积与悬沙质量浓度分布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毛龙江 殷勇 +1 位作者 郭伟 朱大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93-96,共4页
通过对乐清湾野外考察、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和水样的悬沙质量浓度分析,探讨了乐清湾现代沉积和悬沙质量浓度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乐清湾现代沉积主要以细颗粒沉降为主,粉沙和粘土总含量占90%以上;悬沙质量浓度具有从湾口向湾内递减... 通过对乐清湾野外考察、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和水样的悬沙质量浓度分析,探讨了乐清湾现代沉积和悬沙质量浓度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乐清湾现代沉积主要以细颗粒沉降为主,粉沙和粘土总含量占90%以上;悬沙质量浓度具有从湾口向湾内递减的变化趋势,湾口悬沙质量浓度为0.2~0.25 kg/m3,而湾内质量浓度小于0.01 kg/m3.半封闭性海湾和以外海来沙为主的物质来源共同决定沉积物的特征及悬沙质量浓度的空间变化规律,而泥沙来源及沉积过程的研究将为港湾治理工程提供重要的依据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沉积 悬沙质量浓度 乐清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孤东近岸悬沙质量浓度变化和底沙再悬浮 被引量:2
4
作者 陈一强 陈沈良 +2 位作者 马宗文 彭俊 刘锋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7-162,共6页
根据黄河三角洲孤东潮位站1 a的表层逐日悬沙质量浓度、逐时潮位和风速风向以及多年黄河入海水沙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孤东近岸悬沙质量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孤东近岸悬沙质量浓度... 根据黄河三角洲孤东潮位站1 a的表层逐日悬沙质量浓度、逐时潮位和风速风向以及多年黄河入海水沙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孤东近岸悬沙质量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孤东近岸悬沙质量浓度具有明显的冬高夏低季节性变化,大小潮周期内悬沙质量浓度呈锯齿状波动,区别于常见的大潮高小潮低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认为,孤东近岸悬沙质量浓度季节变化是由向岸风浪引起的泥沙再悬浮过程控制,而非黄河入海水沙造成。潮差小,潮流弱,潮汐动力不足以掀动底沙,是造成悬沙质量浓度大小潮周期内变化规律特别的原因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质量浓度 时间变化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浑浊河流悬沙质量浓度的地面遥感监测方法 被引量:2
5
作者 周跃 吕喜玺 +2 位作者 陈平 S.Liaw 朱云梅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06-709,共4页
以金沙江中下游一级支流龙川江为例,通过探讨河流地面反射光谱与河流悬沙质量浓度的关系,初步开发了河流悬沙质量浓度的地面遥感预测技术。研究发现,基于R800/R550的经验模型,仅能够预测浓度范围在400 g.m-3以下的悬沙质量浓度值,对于... 以金沙江中下游一级支流龙川江为例,通过探讨河流地面反射光谱与河流悬沙质量浓度的关系,初步开发了河流悬沙质量浓度的地面遥感预测技术。研究发现,基于R800/R550的经验模型,仅能够预测浓度范围在400 g.m-3以下的悬沙质量浓度值,对于较低悬沙质量浓度的河流或其他水域有较大运用价值。光学拟合技术能够预测龙川江在其整个变化范围的河流悬沙质量浓度,最高预测浓度可以达到13 000 g.m-3。通过直接运用两种方法,或者进一步将它们提升成为卫星遥感运用技术后,对于中国西南众多的江河湖库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质量浓度 地面遥感 光谱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的射阳河口悬浮泥沙浓度定量反演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潘洁 张鹰 谭子辉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5-90,共6页
通过提取高光谱遥感信息,对射阳河口悬浮泥沙浓度与实测光谱及Hyperion影像光谱反射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射阳河口含沙水体对实测光谱反射率的敏感波段为898~904 nm,对光谱分辨率为10 nm的Hyperion影像敏感波段正好位于896 nm... 通过提取高光谱遥感信息,对射阳河口悬浮泥沙浓度与实测光谱及Hyperion影像光谱反射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射阳河口含沙水体对实测光谱反射率的敏感波段为898~904 nm,对光谱分辨率为10 nm的Hyperion影像敏感波段正好位于896 nm处,以此构建的指数模型,其相关指数达到0.89。模型的检验显示,相对根均方差值为38.78%,表明单波段896 nm对预测射阳河口的悬沙质量浓度具有良好的精度。由于试验取样时间与Hyperion影像的成像时间相匹配,此时水流场较稳定,河口水体中的泥沙运移与扩散规律与影像解译结果相似,即:近岸悬沙质量浓度高,远海浓度低;河口南侧由于属于淤长性海岸,悬沙质量浓度比北侧高。研究结果为利用高光谱分析技术构建海洋悬沙含量的定量反演模型提供了可靠依据,也为海洋水体其他物质成分的定量反演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阳河口 悬沙质量浓度 HYPERION影像 指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黄河口海域潮流动力与悬沙输运特征 被引量:21
7
作者 陈斌 周良勇 +1 位作者 刘健 王凯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3-81,共9页
根据2006年废黄河口海域的悬沙、流速、流向的观测资料,应用短期资料的潮流准调和分析方法,对连续海流资料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悬沙资料,对悬沙质量浓度与潮流之间的动力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潮流属于正规半日潮流,潮流以... 根据2006年废黄河口海域的悬沙、流速、流向的观测资料,应用短期资料的潮流准调和分析方法,对连续海流资料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悬沙资料,对悬沙质量浓度与潮流之间的动力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潮流属于正规半日潮流,潮流以往复流为主,离岸越远,旋转性越强;涨潮流流向以SSE为主,落潮流流向以NNW为主。悬沙质量浓度呈现近岸悬沙质量浓度高,向海逐渐降低的分布形态;悬沙质量浓度的垂直变化,从表层到底层由小到大,近岸悬沙质量浓度垂向梯度较大。悬沙质量浓度出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悬沙质量浓度的峰值基本与海域半日潮流特点相对应,悬沙质量浓度的峰值一般出现在流速峰值之后。海域的悬沙在潮流作用下主要向南输运,与涨落潮的方向基本一致,涨潮单宽输沙量均大于落潮单宽输沙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黄河口 潮流 悬沙质量浓度 单宽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河口锋的悬沙及动力特征初探 被引量:5
8
作者 毕世普 黄海军 +1 位作者 庄克琳 周良勇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2-17,共6页
通过对2002年9月、2003年4月和2004年10月在长江口滨外区多船同步定点观测的数据进行分析,捕捉到了长江口河口锋带位置,并利用调查数据分析了河口锋带的动力特征。结果表明:长江口河口锋的位置大约位于122°10′E,30°50′N至12... 通过对2002年9月、2003年4月和2004年10月在长江口滨外区多船同步定点观测的数据进行分析,捕捉到了长江口河口锋带位置,并利用调查数据分析了河口锋带的动力特征。结果表明:长江口河口锋的位置大约位于122°10′E,30°50′N至122°20′E,31°00′N一线附近,在河口锋带有着较为强烈的河海相互作用,流速不符合典型的对数流速曲线,河水与海水的相互消长局限于海面以下5 m的表层范围,观测表明在河口锋面区悬浮泥沙为泥沙流伏在海水之上输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河口锋 悬沙质量浓度 水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潮环境下悬沙对底部边界层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王韫玮 高抒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2-57,共6页
对杭州湾金山深槽附近两个定点站位的大潮期间同步水文、泥沙观测结果进行了粉砂分布区再悬浮效应的分析,提出了根据再悬浮过程反演底床切应力的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强潮动力、高悬沙质量浓度环境下,即使无密度成层性,悬沙质量浓度... 对杭州湾金山深槽附近两个定点站位的大潮期间同步水文、泥沙观测结果进行了粉砂分布区再悬浮效应的分析,提出了根据再悬浮过程反演底床切应力的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强潮动力、高悬沙质量浓度环境下,即使无密度成层性,悬沙质量浓度对底部边界层的影响仍然存在,表现为底部切应力的减小。在这一条件下,如仍然采用卡门-普朗特模型(κ=0.4),则估算的底部切应力将大大高于实际的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质量浓度 浮过程 切应力 潮流边界层 杭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苏北近岸西洋水道水沙输运机制分析 被引量:18
10
作者 刘运令 汪亚平 +2 位作者 吴祥柏 施晓钟 邹欣庆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20-127,共8页
基于2008年3月份在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西洋水道内5个站位大潮期间的观测数据(包括流速与悬沙质量浓度的垂向剖面),利用机制分解法计算了西洋水道内的水与悬沙通量。结果表明,水体在多数时段内均处于分层向混合过渡的状态,中下层水体的理... 基于2008年3月份在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西洋水道内5个站位大潮期间的观测数据(包括流速与悬沙质量浓度的垂向剖面),利用机制分解法计算了西洋水道内的水与悬沙通量。结果表明,水体在多数时段内均处于分层向混合过渡的状态,中下层水体的理查德森数(Ri)与瞬时悬沙输运量中的平均流输沙项及流速的潮周期变化相关项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水体的层化效应和混合程度对悬沙输运有重要影响。西洋水道内悬沙净输运率为10-1~100 kg/(m.s)量级,并以欧拉余流向岸输运为主,该结果揭示了苏北近岸潮滩在陆源物质供应减少背景下向海快速淤长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水动力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质量浓度 通量分解 理查德森数 西洋水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