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院内死亡危险因素资料分析 被引量:23
1
作者 王靖 楚建民 +5 位作者 郭琦 李烨 陈旭华 浦介麟 华伟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20-423,共4页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漶者的院内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06—01至2010—12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MVA的患者224例,平均年龄(60.2±12.1)岁,男性173例。分为存活出院组和院内死亡组。对比两组间...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漶者的院内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06—01至2010—12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MVA的患者224例,平均年龄(60.2±12.1)岁,男性173例。分为存活出院组和院内死亡组。对比两组间临床特征,分析影响存活出院率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基线状态对比显示,存活出院组男性比例更高,年龄更轻,心功能更好,合并糖尿病及有心绞痛病史者更少,急性心肌梗死发作距MVA间隔时间更短,肌酐平均水平更低,血清钾正常范围但平均水平更低,体表心电图中J波的检出率更低。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YHA高于I级(危险比:5.67;95%CI:1.46~22.03;P=0.01),血清肌酐水平高于正常(危险比:5.26;95%CI:2.10—13.17;P〈0.01),心电图存在J波(危险比:4.37;95%CI:1.82~10.48;P=0.01),急性心肌梗死发作距MVA间隔时间超过24小时(1~13天危险比:3.00;95%CI:1.29。6.93;P_0.01。14~30天危险比:3.41;95%CI:1.40—8.31;P〈0.01),均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MVA患者的院内死亡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MVA患者临床心功能越差,合并肾功能不全,体表心电图检出J波,以及MVA发作距离心肌梗死的时间超过24小时,都意味着院内死亡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危险因素 J波 院内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胺碘酮对老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周全 宋伯宁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3-433,共1页
1资料与方法 选择2005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急诊科、CCU及干部病房住院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28例,男64例,女64例,年龄26~92(59.0±33.0)岁,有心室扑动或心室颤动46例,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82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 1资料与方法 选择2005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急诊科、CCU及干部病房住院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28例,男64例,女64例,年龄26~92(59.0±33.0)岁,有心室扑动或心室颤动46例,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82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65~92(78.5±13.5)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老年组 安全 有效 胺碘酮 持续心动过速 治疗 干部病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短期随访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启明 张勇 +3 位作者 周胜华 祁述善 沈向前 胡信群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9-180,共2页
关键词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治疗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心房纤颤 随访研究 误放电 心动过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现代治疗 被引量:2
4
作者 任自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10期773-775,共3页
关键词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现代治疗 危险分层 IC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胺碘酮联合体外同步心脏电复律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1例报告
5
作者 云庆军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68-368,共1页
关键词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电复律治疗 胺碘酮 心动过速 发作心悸 心脏 同步 体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磁共振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中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5
6
作者 卢璐 张宇 +4 位作者 孟宪平 王林林 王治 于小利 徐俊伟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3年第3期234-240,共7页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CMR)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性期院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事件中的评估价值。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江苏省中医院、南通大学附属江阴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胸科院...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CMR)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性期院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事件中的评估价值。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江苏省中医院、南通大学附属江阴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胸科院区收治的288例急性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在发病12 h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48~72 h行CMR检查,并监测2周内MVA事件。根据是否发生MVA事件分为两组,即MVA组58例和非MVA组230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和CMR参数,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CMR参数对MVA的预测价值,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准确性。结果在基线资料中,MVA组患者与非MVA组相比年龄较大、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较高、从发病至PCI时间较长、Killip分级2~4级较多、病变血管数2~3支较多、罪犯血管以左主干和前降支病变居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CMR参数中,MVA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强化后T1值明显低于非MVA组,初始T1值、细胞外间质容积分数(ECV)、梗死面积(IS)均大于非MV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年龄、血钾、Killip分级和病变血管数是STEMI患者急性期院内发生MVA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CMR参数中的LVEF(HR=1.14,95%CI:1.06~1.28,P=0.03)、ECV(HR=1.18,95%CI:1.05~1.23,P<0.01)和IS(HR=1.13,95%CI:1.01~1.25,P<0.01)是STEMI患者急性期院内发生MVA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其中,ECV诊断效能最佳,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5,ECV临界值选取36.4%,当ECV≥36.4%时,MVA发生率明显增加,敏感度88%,特异度89%,约登指数为0.77。IS诊断效能次之,AUC为0.624,临界值选取30.7%,当IS≥30.7%时,MVA发生率明显增加,敏感度74%,特异度62%,约登指数为0.64。LVEF诊断效能最低,AUC为0.578,临界值选取33%,当LVEF≤33%时,MVA发生率明显增加,敏感度82%,特异度73%,约登指数为0.58。结论CMR在STEMI急性期MVA事件中具有较高的预测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极化T波电交替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袁茹茹 王华亭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448-448,共1页
关键词 电交替 T波 复极化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心电图 相关分析 电生理特征 独立 指标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在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王鲁奇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8期82-84,共3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小剂量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3个月后,复查Holter等相关检查以评价临床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小剂量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小剂量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3个月后,复查Holter等相关检查以评价临床治疗效果,并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82例患者中,62例治疗有效,病情缓解,20例治疗无效,治疗有效率为75.61%。治疗前后最长QT间期的变化无显著差异;治疗后最短QT间期显著长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的QT离散度为(96±29)ms,显著高于治疗后[(64±17)ms](P<0.05)。4例患者治疗期间出现轻微恶心欲呕症状,2例患者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63%。结论小剂量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使患者病情稳定,改善其预后,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碘酮 美托洛尔 肥厚型心肌病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T波电交替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刘鹰 唐耀平 +2 位作者 叶慧恒 梁坚坚 王颖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780-780,共1页
关键词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心肌梗死 T波电交替 心肌梗死患者 心动过速 颤动 心脏病患者 AMI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648例分析
10
作者 王荣国 《中国心血管杂志》 1999年第4期250-251,共2页
目的 探讨冠心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发生率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80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检查,其中243例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311例经冠心病监护病房心电监测.结果 检出各类室性心律失常648... 目的 探讨冠心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发生率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80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检查,其中243例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311例经冠心病监护病房心电监测.结果 检出各类室性心律失常648例(81%),其中室性早搏(室早)592例(74%),室性心动过速(室速)39例(4.88%)、心室颤动(室颤)17例(2.12%),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随心肌缺血的加重而升高,恶性室性心律失常5年生存率不足10%.结论 冠心病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冠心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冠心病 心电图检查 发生率 并发 监护病房 目的 结论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猝死预警指标Tp-e/QT比值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11
作者 舒娟 李红兵 +1 位作者 严干新 崔长琮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41-443,471,共4页
目的检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Tp-e/QT比值,并探讨其发生猝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20例急性STEMI患者(心肌梗死组)、119例健康成人(对照组)分别测量其入院24h内的第1份心电图QTc、QTd、、Tp-e,并计算Tp-e/QT比值,分析其... 目的检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Tp-e/QT比值,并探讨其发生猝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20例急性STEMI患者(心肌梗死组)、119例健康成人(对照组)分别测量其入院24h内的第1份心电图QTc、QTd、、Tp-e,并计算Tp-e/QT比值,分析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与健康组相比,STEMI组患者心电图上QTd、Tp-e及QTc均明显延长[(33.66±16.76)msvs.(55.29±31.12)ms,(89.55±12.61)msvs.(142.65±39.33)ms和(426.57±65.03)msvs.(482.26±48.03)ms,P<0.001],且Tp-e/QT比值显著增加(0.21±0.03vs.0.29±0.07,P<0.001)。120例STEMI患者中,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有34例(28.3%),心电图上QTd、Tp-e及QTc均较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延长,但只有Tp-e/QT比值显著增加(0.32±0.07vs.0.26±0.05,P<0.000)。结论急性STEMI患者Tp-e/QT比值较健康成人明显延长,Tp-e/QT比值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显著的相关性,可能是心脏性猝死最重要的预警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Tp-e/QT比值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心脏猝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率变异性与急性心肌梗死部位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沈国英 金智敏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10-1413,共4页
目的:观察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与不同部位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关系,同时观察HRV与AMI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alignant ventricular arrhythmia,MVA)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住院的AM... 目的:观察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与不同部位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关系,同时观察HRV与AMI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alignant ventricular arrhythmia,MVA)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住院的AMI患者120例,依据AMI后是否发生MVA,分为MVA组和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non malignant ventricular arrhythmia,NMVA)组;依据心梗部位不同,分为前壁心梗组和非前壁心梗组。分析HRV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MVA组正常NN间期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NN intervals,SDNN)、平均正常NN间期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average NN intervals,SDANN)、SDNN指数、连续NN间期之差的均方根(square root of the mean squared differences of successive NN intervals,RMSSD)、低频(lowfrequency,LF)、高频(high-frequency,HF)、LF/HF明显低于非前壁心梗组,P值分别为0.000、0.004、0.001、0.000、0.000、0.001与0.017;而极低频(very low-frequency,VLF)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714)。前壁心梗组正常SDNN(P=0.000)、SDANN(P=0.000)、SDNN指数(P=0.000)、LF(P=0.000)、LF/HF(P=0.013)明显低于非前壁心梗组;RMSSD(P=0.000)、HF(P=0.000)明显高于非前壁心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VLF2组间无明显差异(P=0.064);前壁心梗组MVA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前壁心梗组,统计学上有差异(P=0.008)。结论:HRV与AMI后MVA的发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此外,HRV可能与AMI发生的部位有关,前壁心梗可能以交感神经活动增强为主,非前壁心梗可能以迷走神经活动降低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率变异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心原性猝死的防治水平亟待提高 被引量:13
13
作者 姚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5-106,共2页
心原性猝死因其发病急、后果严重而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降低心原性猝死的发生率取决于对高危人群的早期识别和正确的干预。必须指出,目前我国心原性猝死的防治现状与先进国家存在较大差距。造成此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体制与... 心原性猝死因其发病急、后果严重而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降低心原性猝死的发生率取决于对高危人群的早期识别和正确的干预。必须指出,目前我国心原性猝死的防治现状与先进国家存在较大差距。造成此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体制与政策方面来看,医疗卫生领域长期忽视公共卫生预防工作以及三级分诊制度失败无疑是重要的原因。其结果是,迄今我们对国人各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尚不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心原猝死 冠心病发病率 心动过速 离子通道病 颤动 植入率 心血管病专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临床应用随访观察
14
作者 严激 徐健 +6 位作者 范西真 刘伏元 安春生 韩小萍 丁晓梅 王家生 顾统元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4期290-291,共2页
关键词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临床应用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QT离散度的变化
15
作者 陈沙 王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918-918,共1页
QT离散度(QTd)增大是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可使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本研究探讨其对QTd的影响。
关键词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 心肌梗死后 心肌梗死患者 QT离散度 介入治疗后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QT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长Q-T综合征引发2:1房室传导1例报告
16
作者 赵金章 刘玲 +2 位作者 张莉 郭金珍 李占魁 《临床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795-796,共2页
新生儿长Q-T综合征(LQTS)是指心电图上表现为Q-T间期延长(>0.44s)、易产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组综合征,可导致患儿晕厥、抽搐或猝死。临床上此病并不少见,但由于部分患儿临床表现不典型,易漏诊误诊。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收治了1... 新生儿长Q-T综合征(LQTS)是指心电图上表现为Q-T间期延长(>0.44s)、易产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组综合征,可导致患儿晕厥、抽搐或猝死。临床上此病并不少见,但由于部分患儿临床表现不典型,易漏诊误诊。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收治了1例LQTS引发2:1房室传导患儿,现将其病例资料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Q-T综合征 2:1房传导 新生儿 引发 临床表现不典型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Q-T间期延长 LQ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用于猝死一级预防临床应用8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付荣 姜东炬 +5 位作者 薛博文 胡高频 贾玉琳 张燕波 王冬冬 陶爱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3956-3957,共2页
心脏性猝死(SCD)是当今世界所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
关键词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心脏猝死 临床应用 一级预防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健康问题 SC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麻醉处理体会 被引量:1
18
作者 曾金 吴惊雷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26-1127,共2页
Bmgada综合征是一种心肌细胞上Na^+矿通道基因缺陷的遗传性疾病。患者可在安静状态下发生不明原因的晕厥(非缺血性、非预激综合征、非QT间期延长或非短暂性脑缺血)。该类患者在安静状态下突发晕厥或猝死,心脏电生理表现为恶性室性... Bmgada综合征是一种心肌细胞上Na^+矿通道基因缺陷的遗传性疾病。患者可在安静状态下发生不明原因的晕厥(非缺血性、非预激综合征、非QT间期延长或非短暂性脑缺血)。该类患者在安静状态下突发晕厥或猝死,心脏电生理表现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多型性室速(VT)或室颤(VF)]时,极少数能自行转为窦性心律,而且,药物治疗的效果较差,应立即进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或心脏电击除颤等抢救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UGADA综合征 麻醉处理 患者 BMGADA综合征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心脏电击除颤 短暂脑缺血 QT间期延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金霉素眼膏治疗电除颤后皮肤灼伤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芳 《护理学杂志》 2010年第11期36-36,共1页
关键词 金霉素眼膏 皮肤灼伤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电除颤 治疗 体外除颤 2009年 电极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围术期麻醉管理 被引量:2
20
作者 朱轶 王慧 伍静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13-615,共3页
Brugada综合征(Brugada syndrome,BS)是心肌细胞上编码Na+通道的基因产生突变的遗传性疾病,胸导联V1~V3ST段抬高,T波倒置,而心脏结构正常。患者可在安静状态下发生不明原因的晕厥或猝死,心脏电生理表现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多型性... Brugada综合征(Brugada syndrome,BS)是心肌细胞上编码Na+通道的基因产生突变的遗传性疾病,胸导联V1~V3ST段抬高,T波倒置,而心脏结构正常。患者可在安静状态下发生不明原因的晕厥或猝死,心脏电生理表现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多型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最早由西班牙学者Brugada等~([1])于1992年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UGADA综合征 麻醉管理 患者 围术期 多型心动过速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心脏结构 遗传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