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0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去骨瓣减压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初步分析(附26例报告) 被引量:10
1
作者 邓鹏 漆松涛 +3 位作者 张喜安 黄广龙 彭俊祥 李海叶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86-489,共4页
目的分析去骨瓣减压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手术适应证及脑梗死体积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5月至2010年12月间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6例因恶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行去骨瓣减压治疗的患者的病案资料,影像学... 目的分析去骨瓣减压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手术适应证及脑梗死体积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5月至2010年12月间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6例因恶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行去骨瓣减压治疗的患者的病案资料,影像学表现,以随访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Scale,mRS)评分评定其疗效。结果经去骨瓣减压治疗后大部分患者术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较术前明显改善(t=2.789,P<0.05),在年龄<60岁和年龄≥60岁的两组患者中其总体预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掊2=0.038,P>0.05),脑疝之前手术患者总体预后优于脑疝之后手术的患者(掊2=7.741,P<0.05),梗死体积≥250cm3患者总体预后比<250cm3的患者差(掊2=6.880,P<0.05)。结论在出现脑疝之前接受去骨瓣减压手术能提高恶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梗死体积≥250cm3者疗效较差,年龄可能不是手术禁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 去骨瓣减压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减压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临床回顾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侯焕峰 李如娟 +1 位作者 马晓辉 杨金波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46-551,共6页
目的探讨微创减压治疗恶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就诊的大面积脑梗死并行微创减压治疗的患者13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9例,年龄22~85岁,≥60岁者6例。在发病后180 d通过电话进行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 目的探讨微创减压治疗恶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就诊的大面积脑梗死并行微创减压治疗的患者13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9例,年龄22~85岁,≥60岁者6例。在发病后180 d通过电话进行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价(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13例中4例在3 d内死于脑疝及相关的严重合并症,病死率为30.8%,95%CI:9%~61%。1例在1个月后死于胆结石上消化道大出血。8例存活者中mRS评分≤2者5例,mRS评分>2者3例。无微创手术相关的颅内感染、出血及硬膜下血肿等合并症。结论微创减压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可以显著降低病死率。本方法不受年龄局限,方法简单、快捷、安全、有效,无明显手术相关的合并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 微创减压术 水肿 肿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斑块特征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3
作者 胡梦雪 李雪琪 +6 位作者 高瑾 张贺 朱士光 李中林 王强 徐凯 余苗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9-304,共6页
目的:通过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VWI)评估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急性脑梗死(ACI)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行大脑中动脉HRMR-VWI和颅脑MRI平扫的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评估大脑中动... 目的:通过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VWI)评估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急性脑梗死(ACI)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行大脑中动脉HRMR-VWI和颅脑MRI平扫的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评估大脑中动脉狭窄区域斑块相关指标(斑块分布、斑块负荷、斑块强化、斑块面积等).依据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像,将患者分为ACI组和非ACI组.按弥散加权成像-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DWI-ASPECTS)将患者分为DWI-ASPECTS≤7分组和DWI-ASPECTS>7分组.分别比较临床指标和斑块特征的组间差异.采用SPSS26.0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共纳入74例患者,男性44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55.89±11.99岁);ACI组44例,非ACI组30例;DWI-ASPECTS≤7分组17例,DWI-ASPECTS>7分组57例.ACI组斑块面积[4.29(2.07,5.55)mm^(2)]大于非ACI组[3.10(1.74,3.93)mm^(2)](P=0.034),ACI组最大斑块厚度[1.80(1.53,2.10)mm]大于非ACI组[1.50(1.30,1.83)mm](P=0.006),ACI组明显强化斑块比例(65.9%)高于非ACI组(13.3%)(P<0.001),ACI组斑块内出血比例(70.5%)高于非ACI组(26.7%)(P<0.001).DWI-ASPECTS≤7分组男性、饮酒及明显强化斑块比例均高于DWI-ASPECTS>7分组(P<0.05).结论:大脑中动脉斑块内出血、斑块最大厚度、斑块面积及斑块强化程度与ACI的发生风险相关,性别、饮酒及斑块强化程度与DWI-ASPECTS评分高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 急性 斑块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针灸介入时机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杨利 何晓宏 +2 位作者 王小慧 李梦雪 姚生荣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6-200,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针灸介入时机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8月收治的116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针灸介入时机分为两组。两组均进行静脉溶栓及常规... 目的观察不同针灸介入时机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8月收治的116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针灸介入时机分为两组。两组均进行静脉溶栓及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61例患者于发病72 h内给予针灸治疗,对照组55例患者于发病2周时给予针灸治疗。检测两组不同时间点侧支循环代偿情况、脑损伤标志物的水平,评估两组不同时间点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神经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中医症状评分的差异,统计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侧支循环代偿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和随访时,两组患侧大脑前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与对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比值(Ratio of the average flow ve⁃locity of the affected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to the average flow velocity of the contralateral middle cerebral artery,iVACA/cVM⁃CA)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同时间点较对照组更高(P<0.05);两组患侧大脑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与对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比值(Ratio of the average flow velocity of the affected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to the average flow velocity of the contralateral middle cerebral artery,iVPCA/cVMC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脑损伤标志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和随访时,两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同时间点较对照组更高(P<0.05);两组钙结合蛋白β(Calcium binding proteinβ,S100β)、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GFAP)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同时间点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前,两组Fugl-Meyer评分、中医症状评分等相关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和随访时,两组MMSE评分、BI评分及上肢和下肢Fugl-Meyer评分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同时间点较对照组更高(P<0.05);两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中医症状评分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同时间点较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52%(54/61)高于对照组的72.73%(4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病72h内采用针灸治疗可改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脑损伤标志物的表达,改善脑血流,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大脑动脉供血区 急性 损伤标志物 血流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患者大脑中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1例并文献复习
5
作者 刘昱君 刘雷媛 +6 位作者 徐炳东 韩建邦 杨冰 丁燕 杨英 孟珩 张玉生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2-458,共7页
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是NOTCH3基因突变所致的遗传性脑小血管病,主要病变血管为颅内小动脉,累... 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是NOTCH3基因突变所致的遗传性脑小血管病,主要病变血管为颅内小动脉,累及大脑皮质和颅内大/中动脉的报道较罕见,目前缺乏特效治疗方法。本文报道1例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成功接受血管内治疗的CADASIL病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旨在引起临床医师对CADASIL可累及大脑皮质和颅内大/中动脉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皮质下和白质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动脉 血管内治疗 大脑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效果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费力 吴海兵 +3 位作者 李荣刚 杜嘉瑞 王尔松 张维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95-598,共4页
背景恶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MMCI)患者传统保守治疗的病死率高达80%,去骨瓣减压术(DC)能显著降低MMCI的病死率。但临床上DC在MMCI患者中的使用比例并不高,在手术指征和手术时机的选择方面仍存在诸多争议。目的探讨DC治疗MMCI的临... 背景恶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MMCI)患者传统保守治疗的病死率高达80%,去骨瓣减压术(DC)能显著降低MMCI的病死率。但临床上DC在MMCI患者中的使用比例并不高,在手术指征和手术时机的选择方面仍存在诸多争议。目的探讨DC治疗MMC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收治的MMCI患者24例,其中行DC手术患者12例(DC组),拒绝行DC手术患者12例(传统组)。DC组患者采取DC治疗,传统组患者采用一般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并对行DC年龄≥65岁(6例)和<65岁(6例)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两组性别、既往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C组患者术后死亡3例(25%),传统组患者分别在发病1周内死亡或在出现脑疝和/或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时放弃治疗。≤65岁和>65岁患者术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能显著降低MMCI患者的病死率,在>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中同样有效;多数MMCI患者DC术后神经功能预后不佳;对存在致命性脑水肿风险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治疗中强调多科室合作并与患者家属进行包括长期预后方面的有效沟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 去骨瓣减压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机开颅去骨瓣减压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区梗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赵湛 余剑 +1 位作者 熊丽 曾进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5-238,共4页
目的比较高血压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后不同时间点进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的疗效。方法将168只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随机分为1、4、12、24h手术组,每组各32只,分别于MCA闭塞后1、4、12、24h开颅手术。另40只作为假手... 目的比较高血压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后不同时间点进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的疗效。方法将168只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随机分为1、4、12、24h手术组,每组各32只,分别于MCA闭塞后1、4、12、24h开颅手术。另40只作为假手术对照组。使用线栓法复制MCA梗死模型。比较各组大鼠病死率、梗塞灶体积和神经功能评分,以评估不同时间点手术的疗效。结果1、4、12和24h手术组大鼠术后病死率分别为15.6%、12.5%、15.6%和28.1%,均低于假手术对照组(52.5%)(P均小于0.05)。1、4和12h手术组术后1、2周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和24h手术组(P<0.05),4、8周各手术组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1、4、12h手术组术后1、2周梗塞灶体积小于同期对照组和24h手术组(P<0.05),1、4、12h手术组4、8周的梗塞灶体积小于同期对照组,24小时手术组术后第1、2、8周梗塞灶体积小于对照组(P<0.05),1h手术组4周和12h组4、8周的梗塞灶体积小于24h手术组(P<0.05)。结论大鼠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后1~24h内开颅去骨瓣减压均可降低病死率。12h内手术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 开颅去骨瓣减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敏感血管征对于老年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远期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赵经纬 吴蕾 +4 位作者 张少兰 田杜雪 隋昕 石广志 周建新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共5页
目的探索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中的磁敏感血管征(susceptibility vessel sign,SVS)对于老年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maligna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mMCAI)远期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材料与... 目的探索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中的磁敏感血管征(susceptibility vessel sign,SVS)对于老年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maligna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mMCAI)远期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年龄>60岁的mMCAI且实施了去骨瓣减压手术(decompressive hemicraniotomy,DHC)的患者,根据他们发病后12个月的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将他们分为预后良好组(mRS≤3分)和预后不良组(mRS 4~6分)以进一步比较两组患者在基线、临床资料以及神经影像检查(包括SWI序列)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进行的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s分析显示SVS征阳性(调整后OR=18.655,95%CI为1.129~308.173;P=0.041)确是与患者远期神经功能预后独立相关的因素,且与MRA所显示的责任血管再通情况具有很好的一致性(Kappa=0.842,P=0.020);而进一步的评估则显示SVS征仅具有较高的特异度(0.905,95%CI为0.699~0.988),但预测敏感度(0.700,95%CI为0.348~0.933)不高。结论SVS征是可以预测老年mMCAI患者远期神经功能转归的独立因素,尤其是其阴性表现可以准确预测患者的不良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敏感加权成像 磁敏感血管征 恶性大脑动脉 高龄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基质金属蛋白酶-9对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的预测意义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丽 张颖冬 +1 位作者 李继民 李薇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85-988,共4页
目的:探讨内皮损伤标志物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对急性大脑前循环区脑梗死临床进展为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maligna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ion,m-MCA)的判定作用。方法:连续收集大脑前循环区脑... 目的:探讨内皮损伤标志物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对急性大脑前循环区脑梗死临床进展为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maligna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ion,m-MCA)的判定作用。方法:连续收集大脑前循环区脑梗死患者85例,其中45例进展为m-MCA。在患者入院时,以ELISA和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血MMP-9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对患者临床症状及脑CT改变进行分析。结果:入院时,m-MCA患者血MMP-9水平(230.0±60.5ng/ml)明显高于非m-MCA患者(174.0±56.0ng/ml)(P<0.001),而两组患者间血CRP水平无明显差别(8.8±3.8ng/mlvs8.5±4.0ng/ml,P>0.05)。血MMP-9水平≥220ng/ml对预测m-MCA梗死有较高的敏感度(89%)、特异度(95%)。结论:血MMP-9水平增高对预测m-MCA进程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9 C反应蛋白 恶性大脑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微梗死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肖东 王志飞 +7 位作者 史耕郡 宫肇玉 周舰 高婧 姜娟 李顺兰 邓玮 高强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0-415,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轻型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CS)与3.0 T磁共振成像显示的大脑微梗死(CMI)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发病7 d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3分的急性轻型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以有无CMI病变分为无CMI组... 目的:探讨急性轻型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CS)与3.0 T磁共振成像显示的大脑微梗死(CMI)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发病7 d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3分的急性轻型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以有无CMI病变分为无CMI组和CMI组,比较2组间基线资料、影像特点、神经功能及预后。结果:无CMI组与CMI组在糖尿病、心房颤动发生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2组在CS程度上有差异(χ^(2)=13.744,P=0.003);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MI组CMI数量与CS程度呈正相关(r=0.520,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糖尿病、心房颤动、卒中病史、腔隙存在、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均与CMI病变独立相关(均P<0.05)。CMI病变组90 d不良预后比例显著高于无CMI病变组(13.64%比28.30%,χ^(2)=11.844,P=0.019)。结论:糖尿病、心房颤动、卒中病史、腔隙存在以及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是CMI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CMI病变与90 d不良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大脑 急性缺血性卒 小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模态CT血管内治疗后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的Nomogram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玲 祁鹏 +7 位作者 徐蕾 逯瑶 曹若瑶 王妍焱 杨钰珩 沈正寅 杜旸 陈涓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40-446,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多模态CT及LASSO-Logistic回归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发生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MMI)的预测价值,并构建Nomogram预测风险评分系统。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21年6月于北京医院急诊行一站式多模态CT血... 目的探讨基于多模态CT及LASSO-Logistic回归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发生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MMI)的预测价值,并构建Nomogram预测风险评分系统。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21年6月于北京医院急诊行一站式多模态CT血管造影-CT灌注扫描并进行血管内治疗的120例前循环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是否发生MMI分为MMI组24例及非MMI组96例。对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行LASSO-Logistic回归方法筛选变量,探讨相关因素在MMI中的预测价值,并建立Nomogram图预测模型。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校准曲线验证其效能。结果与非MMI组比较,MMI组患者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更高(Z=-4.071,P<0.001)、颈内动脉闭塞更多见(χ^(2)=5.335,P=0.021)、再通不良占比更高(P<0.001)、梗死核心体积更大(Z=-6.672,P<0.001)、基线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更低(Z=-3.693,P<0.001)、4D CTA侧支循环评分更低(Z=-6.085,P<0.001)、血栓负荷评分更低(Z=-2.853,P=0.004)。通过LASSO-Logistic回归筛选出MMI的独立预测因子为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OR=22.098,95%CI 3.100~157.503,P=0.002)、梗死核心体积(OR=1.022,95%CI 1.008~1.037,P=0.002)及4D CTA侧支循环评分(OR=0.288,95%CI 0.128~0.647,P=0.003);基于三者构建的Nomogram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965(95%CI 0.915~0.990,P<0.001)。校准曲线及Hosmer-Lemeshow检验(P=0.878)显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符合度。结论未成功再通、较大梗死核心体积及低4D CTA侧支评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后更易发生MMI,基于三者构建的Nomogram风险预测模型可以判断其MMI风险,指导医师的临床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 恶性大脑动脉 多模态CT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管抽吸坏死脑组织加侧脑室置管引流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 被引量:2
12
作者 于文素 陈茂刚 +5 位作者 孙树杰 骆锦标 董成龙 邓义军 朱素文 王汉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2509-2511,2516,共4页
目的探讨导管抽吸坏死脑组织加侧脑室置管引流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15例,均采用导管抽吸坏死脑组织加侧脑室置管引流治疗。结果 15例患者中,男9例,女6... 目的探讨导管抽吸坏死脑组织加侧脑室置管引流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15例,均采用导管抽吸坏死脑组织加侧脑室置管引流治疗。结果 15例患者中,男9例,女6例。年龄61~80岁,平均(67.47±6.16)岁。左侧半球8例,右侧半球7例。术前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9~12分3例,6~8分8例,3~5分4例。术前一侧瞳孔散大2例。术前NIHSS评分平均为32分。术后1个月存活13例(86.7%),死亡2例(13.3%)。随访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患者疗效,15例患者中,3分7例(46.7%),4分5例(33.3%),5分1例(6.7%),6分2例(13.3%),mRs≤3定义为预后良好,6个月的预后良好率为46.7%(7/15),6个月的生存率为76.7%(13/15)。结论本研究初步显示导管抽吸坏死脑组织加侧脑室置管引流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大脑动脉 大面积 组织 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转归的影响 被引量:16
13
作者 祁风 崔香丽 +2 位作者 余科 韦朝霞 刘祖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806-1808,共3页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合并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筛选出脑梗死合并MCA狭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阿托伐他汀治疗1年)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同时予以基础疾病的相关治疗。分别于治疗1年...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合并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筛选出脑梗死合并MCA狭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阿托伐他汀治疗1年)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同时予以基础疾病的相关治疗。分别于治疗1年后复查TCD,记录MCA狭窄程度的变化及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发生。结果:共94例患者入组,其中治疗组49例,对照组45例。1年后复查TCD,发现治疗组MCA狭窄程度好转23例(46.9%)、稳定23例(46.9%)、进展3例(6.1%);对照组MCA狭窄程度好转9例(20.0%)、稳定24例(53.3%)、进展12例(26.7%),治疗组MCA狭窄程度好转患者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组狭窄进展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1年内治疗组1例(2.0%)脑血管事件再发,对照组6例(13.3%)再发,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具有稳定或逆转MCA狭窄进展的作用,并能减少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大脑动脉狭窄 经颅多普勒超声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中度与重度狭窄所致脑梗死病灶的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红兵 张仁良 +4 位作者 刘德志 李玲 王莹 曾进胜 洪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8期423-427,共5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中度和重度狭窄所致脑梗死的病灶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MCA主干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50%)所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MCA主干的狭窄程度,分为中度狭窄组(狭窄率51%~69%,19例)和重度...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中度和重度狭窄所致脑梗死的病灶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MCA主干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50%)所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MCA主干的狭窄程度,分为中度狭窄组(狭窄率51%~69%,19例)和重度狭窄组(狭窄率70%~99%,32例),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病灶的分布情况。结果①MCA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发生单发性梗死分别为17例(89.5%)和10例(31.3%),多发性梗死分别为2例(10.5%)和22例(68.8%),P<0.001。②MCA中、重度狭窄组的单发性梗死中,小的穿支动脉梗死(SPAI)分别为10例(10/17)和1例(1/10),P=0.018;皮质梗死(CI)分别为1例(1/17)和4例(4/10),P=0.047;分水岭梗死(BZI)分别为0例和3例(3/10),P=0.041。③重度狭窄组多发性梗死中以穿支动脉梗死(PAI)+CI、CI+BZI和PAI+BZI多见,分别为9例、7例和5例。④中、重度狭窄组脑梗死累及穿支动脉供血区分别为18例(18/19)和18例(18/32),P=0.041;其中表现为SPAI的分别为为11/18和4/18,P=0.041。⑤MCA中、重度狭窄组脑梗死累及皮质供血区分别有3例(3/19)和21例(21/32),P=0.001;梗死累及分水岭区分别为0例和16例(16/32),P<0.001。结论 MCA主干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所致脑梗死的梗死病灶分布特征有所不同,前者主要为穿支动脉供血区单发性梗死,后者以多发性梗死为主,提示两者致脑梗死机制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 疾病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训练对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脑梗死灶周围突触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段淑荣 潘永惠 +2 位作者 张璇 王勋 赵敬堃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430-432,469,共4页
目的:研究康复训练对大鼠脑梗死灶周围突触素(P38)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Wistar大鼠采用Longa颈外动脉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康复组、造模对照组,康复组每天进行1小时滚筒、平衡木、转棒及网屏训练,造模... 目的:研究康复训练对大鼠脑梗死灶周围突触素(P38)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Wistar大鼠采用Longa颈外动脉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康复组、造模对照组,康复组每天进行1小时滚筒、平衡木、转棒及网屏训练,造模对照组置于普通笼中饲养,不予以康复训练。每组随机分为3天、7天、14天、21天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各5只大鼠,分别于相应天数取脑,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每个时间点脑梗死灶周围突触素的表达。结果:康复组神经功能评分较造模对照组为好(P<0.05);突触素阳性细胞于脑缺血3天后即已出现,7天、14天、21天大量表达,7天为高峰,且康复组较造模对照组多(P<0.05)。随时间延长免疫组化染色变深。结论:康复训练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表达较高水平的突触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训练 大脑动脉闭塞 大鼠 突触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青年单侧大脑中动脉起始段慢性闭塞后侧支循环与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勇 韩军良 +2 位作者 何君宏 刘增艳 赵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84-88,共5页
目的 探讨中青年单侧大脑中动脉起始段(M1段)慢性闭塞后新发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和侧支循环建立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3年6月就诊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的90例单纯M1段慢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 探讨中青年单侧大脑中动脉起始段(M1段)慢性闭塞后新发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和侧支循环建立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3年6月就诊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的90例单纯M1段慢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8例,女42例,平均(44.6±9.7)岁,有新发脑梗死灶者50例,无脑梗死灶者40例.并对新发脑梗死与危险因素和侧支循环(采用ASITN/SIR血流分级评估)建立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90例M1段慢性闭塞患者年龄分布趋势为50~59岁组最多,占37.8%;20~29岁组最少,占8.9%.有无脑梗死两组患者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394,P〈0.2).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危险因素与是否发生脑梗死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2)新发脑梗死组侧支血流分级1、2级占84%(42/50),3级占16%(8/50);而无脑梗死组1、2级仅占10%(4/40),3、4级占90%(36/40).侧支血流分级与脑梗死发生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γs=-0.76,P〉0.01).结论 因本研究样本量有限,未显示脑血管病的传统危险因素与脑梗死发生具有相关性.M1段慢性闭塞使得侧支循环有充分时间建立,其侧支循环的血流分级越高,越不容易发生脑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 小血管阻塞 侧支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发病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俊艳 董玉娟 +3 位作者 任士卿 刘玮 魏娟红 李春岩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0期435-437,共3页
目的 旨在研究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的发病机制。 方法 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研究86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的形态学表现,以及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微栓子的相关性。 结果 86例大脑... 目的 旨在研究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的发病机制。 方法 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研究86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的形态学表现,以及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微栓子的相关性。 结果 86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皮质下梗死的患者,63例(73.3%)呈多发性病灶,主要累及内交界区及半卵圆中心。TCD监测到14例(29.8%)皮质下梗死患者的微栓子,其中13例为多发性病灶,多表现为半卵圆中心梗死(P<0.001)、皮质播散性小梗死(P<0.001)以及多发性脑梗死(P<0.02)。结论 动脉-动脉栓塞与血流动力学低灌注的共同作用是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多发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内交界区梗死、半卵圆中心梗死为不同发病机制的两种梗死类型,后者与栓塞机制关系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皮质下 粥样硬化 狭窄 发病机制 大脑动脉 多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深穿支急性脑梗死后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曹树刚 徐文安 +3 位作者 贺军 赵昊 王嵘峰 夏明武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86-689,共4页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模式与脑梗死后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PMD)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24 h内入院的大脑中动脉深穿支急性脑梗死患者154例,根据诊断分为PMD组44例和稳定组110例.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将梗死模式分为内分...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模式与脑梗死后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PMD)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24 h内入院的大脑中动脉深穿支急性脑梗死患者154例,根据诊断分为PMD组44例和稳定组110例.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将梗死模式分为内分水岭(IBZ)梗死和穿支动脉梗死,穿支动脉梗死再以直径分为大穿支动脉梗死(≥20 mm)和小穿支动脉梗死(<20 mm).比较2组患者临床、实验室资料及梗死模式差异,分析梗死模式与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后PMD的相关性.结果 PMD组IBZ梗死和大穿支动脉梗死比例明显高于稳定组,小穿支动脉梗死比例明显低于稳定组(25.0% vs 10.0%,38.6% vs 20.9%,36.4% vs 69.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BZ梗死(OR=4.622,95%CI:1.697~12.593,P=0.003)和大穿支动脉梗死(OR=3.283,95%CI:1.424~7.566,P=0.005)是发生PMD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模式与脑梗死后PMD存在显著相关性,IBZ梗死与大穿支动脉梗死是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后PMD的重要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 高血糖症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观察血管支架植入术与药物治疗青年脑梗死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效果 被引量:7
19
作者 苏旭东 姚冬静 +4 位作者 刘增品 周存河 王聪 连云成 于江华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590-594,共5页
目的对比观察脑血管支架植入术与药物治疗青年脑梗死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效果。方法71例(30~44岁)脑梗死合并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70%)患者,分别接受常规口服药物治疗(药物组,n=39)和支架植入术(支架组,n=32),比较2组相关指... 目的对比观察脑血管支架植入术与药物治疗青年脑梗死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效果。方法71例(30~44岁)脑梗死合并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70%)患者,分别接受常规口服药物治疗(药物组,n=39)和支架植入术(支架组,n=32),比较2组相关指标。结果支架组手术成功率100%,共植入32枚支架。2组患者入组时及随访3、6、12、24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mRS、NIHS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期间药物组终点事件发生率、卒中再发率及再发卒中致残率(mRS评分≥2分)分别为20.51%(8/39)、20.51%(8/39)及20.51%(8/39),支架组分别为6.25%(2/32)、3.13%(1/32)及3.13%(1/32),2组间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支架组卒中复发率(P=0.04)及再发卒中致残率(P=0.04)均低于药物组。结论相比药物治疗,植入支架可降低青年脑梗死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卒中复发率及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 支架 化学 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与脑梗死体积及其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18
20
作者 罗语嫣 郭鹏 +1 位作者 许斌 丰宏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77-81,共5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M1段闭塞的患者DSA所见软脑膜动脉吻合(LMA)程度与脑梗死体积及其分布的关系。方法纳入50例MCA Ml段闭塞所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DSA表现对LMA进行评分,再根据评分的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侧支循环较好组(LMA评...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M1段闭塞的患者DSA所见软脑膜动脉吻合(LMA)程度与脑梗死体积及其分布的关系。方法纳入50例MCA Ml段闭塞所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DSA表现对LMA进行评分,再根据评分的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侧支循环较好组(LMA评分1~2分),共24例;侧支循环较差组(LMA评分3~5分),共26例。按照多田公式计算脑梗死的体积,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体积的差异,判定脑梗死体积与LMA评分的关系;同时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灶在MCA供血区分布的差异。结果①侧支循环较好组的平均梗死体积为(21.8±10.9)cm3,侧支循环较差组平均梗死体积为(100.7±37.4)cm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81,P<0.01)。将LMA评分与脑梗死体积进行秩相关检验后,两者具有正相关性(r=0.967,P<0.01)。②侧支循环较好组中,梗死累及MCA前部分支供血区和中部分支供血区患者的比率分别为8.3%(2/24)、12.5%(3/24),低于侧支循环较差组的46.2%(12/26)和38.5%(1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均不是LMA评分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在有超过3项危险因素的患者中,侧支循环较好组的比率(33.3%,8/24)低于侧支循环较差组(65.4%,17/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论 MCA M1段闭塞时,LMA评分与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性。LMA主要代偿MCA前部分支和中部分支供血区,而对基底核区代偿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侧支循环 动脉吻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