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息肉状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任建林 任佳宁 《中国民间疗法》 2025年第5期81-85,129,共6页
目的:探讨胃息肉状病变患者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情况,以及胃息肉状病变与其病理类型、Hp分型、吸烟史、饮酒史、质子泵抑制剂(PPI)用药史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胃部不适患者12 853例,均行胃镜检查、病理活检、Hp检测,通过电话回访和查阅... 目的:探讨胃息肉状病变患者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情况,以及胃息肉状病变与其病理类型、Hp分型、吸烟史、饮酒史、质子泵抑制剂(PPI)用药史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胃部不适患者12 853例,均行胃镜检查、病理活检、Hp检测,通过电话回访和查阅病历,调查患者的吸烟史、饮酒史、PPI用药史,分析这些因素与胃息肉状病变的相关性。结果:共检出胃息肉状病变1 574例(12.25%),Hp阳性者569例(36.15%),Ⅰ型371例(65.20%)。其中胃底腺息肉735例(46.70%),Hp阳性者219例(29.80%),Ⅰ型66例(30.14%);增生性息肉648例(41.17%),Hp阳性者301例(46.45%),Ⅰ型272例(90.37%);胃腺瘤151例(9.59%),Hp阳性者34例(22.52%),Ⅰ型29例(85.29%);错构性息肉40例(2.54%),Hp阳性者15例(37.50%),Ⅰ型4例(26.67%)。胃息肉状病变类型与Hp感染及分型之间存在相关性,增生性息肉Hp阳性率高于胃底腺息肉及胃腺瘤(P<0.05),Ⅰ型感染率高于胃底腺息肉及错构性息肉(P<0.05)。胃息肉状病变的病理类型与性别、长期饮酒史、PPI用药史显著相关(P<0.05),Hp感染情况与性别、年龄、吸烟史、长期饮酒史及PPI用药史具有相关性(P<0.05),Hp亚型与性别、年龄及长期饮酒史相关(P<0.05)。结论:胃息肉状病变多数为增生性息肉及胃底腺息肉,Hp感染尤其是Ⅰ型感染者增生性息肉的发生风险较高。长期饮酒史、PPI用药史为胃息肉状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状病变 胃底腺息肉 增生性息肉 胃腺瘤 错构性息肉 幽门螺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眼底影像检查特征 被引量:5
2
作者 刘延东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65-1167,共3页
目的探讨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眼底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PCV患者32例(32眼)的眼底检查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 目的探讨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眼底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PCV患者32例(32眼)的眼底检查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确诊。结果 32眼中6眼表现为异常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异常血管网造影后期荧光逐渐减弱;21眼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息肉状脉络膜血管扩张灶,在造影早期呈囊袋样或结节样强荧光,造影后期表现为渗漏、染色、冲刷现象或者消退;5眼表现为PCV与脉络膜新生血管共同存在。表现为异常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的6眼OCT检查发现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视网膜色素上皮下的两层强反射,即双层征;而表现为息肉状脉络膜血管扩张灶的26眼OCT检查发现脉络膜内层的突兀状结节样隆起,隆起的下面有中等反射存在。结论 PCV在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和OCT检查中有其特征性眼底影像表现,掌握这些特点有助于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相鉴别,对患者预后的判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异常分支脉络膜血管网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扩张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珠单抗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3
作者 王达良 罗曼 +1 位作者 缪茶英 罗素荣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6年第11期2079-2081,共3页
目的:比较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在不同类型的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05/2015-05在绍兴市人民医院治疗的63例63眼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息肉数的差异分为单息肉组(38例38眼)和多息... 目的:比较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在不同类型的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05/2015-05在绍兴市人民医院治疗的63例63眼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息肉数的差异分为单息肉组(38例38眼)和多息肉组(25例25眼),两组患者均接受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每月1次,连续注射3mo。注射后随访1a,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和中心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的变化。结果:与多息肉组比较,单息肉组治疗前最大线性直径更大、纤维血管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发生率更低、BCVA更低(P<0.05)。治疗后3、6mo,1a单息肉组BCVA明显低于多息肉组(P<0.05);单息肉组治疗后3、6mo,1a时BCVA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单息肉组和多息肉组患者的CRT在治疗后6、12mo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息肉组治疗后3、6mo,1a时CRT均较治疗前低(P<0.05),多息肉组治疗后3、6mo的CRT较治疗前低(P<0.05)。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在多息肉型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中治疗效果更好,息肉数量对于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最佳矫正视力 中心视网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房水中IL-8及其受体的表达 被引量:6
4
作者 李臻 王少杰 +1 位作者 刘国立 简瑞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1-224,共4页
目的:探究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者房水中IL-8及其受体1、2 (CXCR1、CXCR2)的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04/2018-03本院收治的PCV患者67例作为PCV组,另选取白内障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两组... 目的:探究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者房水中IL-8及其受体1、2 (CXCR1、CXCR2)的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04/2018-03本院收治的PCV患者67例作为PCV组,另选取白内障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两组患者房水中IL-8、CXCR1、CXCR2 mRNA表达量,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测量所有受试者BCVA,OCT检测CMT,创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IL-8、CXCR1、CXCR2对PCV的诊断价值;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估PCV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CV组患者房水中IL-8、CXCR1、CXCR2 mRNA表达升高,BCVA降低,CMT升高(均P <0. 05)。PCV组患者房水中IL-8、CXCR1、CXCR2水平与BCVA(LogMAR)呈正相关(r=0. 438、0. 346、0. 385,均P<0. 05),与CMT呈正相关(r=0. 378、0. 606、0. 357,均P<0. 05)。IL-8、CXCR1、CXCR2、BCVA、CMT是PCV发生的危险因素。IL-8、CXCR1、CXCR2诊断PCV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 882、0. 860、0. 812。结论:PCV患者房水中IL-8、CXCR1、CXCR2表达均升高,其不仅与患者BCVA和CMT相关,且与PCV的发生有关,可能成为PCV的潜在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白介素-8 白介素-8受体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诊治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奇 杨建军 李敏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8期1457-1460,共4页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一组常见的视网膜疾病,有色人种多见,在我国主要患者群以60岁左右为主,且女性较多见,该病目前发病原因不明且尚无特效药,眼底镜下可见橘红色病灶、出血及渗出,结合吲哚...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一组常见的视网膜疾病,有色人种多见,在我国主要患者群以60岁左右为主,且女性较多见,该病目前发病原因不明且尚无特效药,眼底镜下可见橘红色病灶、出血及渗出,结合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可做出诊断,近几年对其治疗的主要手段有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玻璃体腔抗VEGF药物注射疗法、针对并发症的手术治疗及其联合治疗,本文将对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诊疗展开综述,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 光动力疗法 玻璃体腔抗新生血管药物注射 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并发玻璃体积血的疗效 被引量:6
6
作者 马楠 叶俊杰 +2 位作者 陈有信 谭柯 周慧颖 《协和医学杂志》 2013年第2期145-149,共5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并发玻璃体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2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29例(29只眼)首诊为玻璃体积血,玻璃体切除术后确诊为PCV患...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并发玻璃体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2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29例(29只眼)首诊为玻璃体积血,玻璃体切除术后确诊为PCV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40~84岁,平均(61.5±11.5)岁。术前视力:光感者5只眼,手动者17只眼,眼前数指者3只眼,<0.1者3只眼,≥0.1者1只眼。29只眼均给予玻璃体切除术,其中13只眼给予C3F8填充,14只眼给予硅油填充。14只眼合并白内障行摘除术。术后随访1~84周,平均33周。结果术后23只眼视力提高,占79.3%;6只眼视力不变,占20.7%。末次随诊,视力≥0.3者4只眼,≥0.1者6只眼,≥0.01者9只眼,眼前手动与眼前数指者各5只眼。术前与术后视力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032,P<0.05)。术后视网膜在位28只眼,其中8只眼为硅油填充下视网膜在位;视网膜脱离1只眼。29只眼手术中均见视网膜下大量出血。术后视网膜下出血均有不同程度吸收,其中7只眼积血完全吸收,仅见色素紊乱及机化膜。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可以有效治疗继发于PCV的玻璃体积血,提高患者视力;合并视网膜脱离时联合硅油或惰性气体填充可使大部分患者获得视网膜解剖复位及视力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积血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玻璃体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现状和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陈曦 蒋沁 姚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481-484,共4页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一种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的疾病,一些研究表明其可能与某些基因有关。PCV眼底镜下表现常与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相似,通...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一种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的疾病,一些研究表明其可能与某些基因有关。PCV眼底镜下表现常与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相似,通过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等影像学检查可予以鉴别。目前主要通过眼底镜下特征性的橘红色息肉状损害和ICGA下见血管网边缘息肉状血管损害对PCV进行诊断。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抗血管生成药物及联合疗法等。我们从历史、流行病学、病理学、发病机制、基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对其进行综述,并提出了对PCV的研究方向的讨论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基因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光动力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8
作者 赵燕 吴建华 严立 《临床眼科杂志》 2018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确诊为PCV的患者15例(16只眼),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前置镜下眼底检查、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吲哚氰绿脉络膜...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确诊为PCV的患者15例(16只眼),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前置镜下眼底检查、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吲哚氰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眼底彩色照相检查。所有患者按照常规内眼手术操作要求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0.5 mg/0.05 ml,注射后3 d联合PDT治疗,随访6个月。分析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和视力变化,以及黄斑区出血渗出吸收和息肉样病灶消退情况。结果 15例患者16只眼在治疗前的平均视力为(0.92±0.62)logMAR,经治疗6个月后的平均视力为(0.53±0.27)logMAR,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了(0.39±0.32)logMA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16,P<0.05)。治疗前患者的平均CRT厚度为(358.17±141.29)μm,治疗6个月后的平均CRT厚度为(218.29±50.23)μm,较治疗前显著降低(138.29±129.33)μm,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492,P<0.05)。经FFA及ICGA检查结果显示,有3只眼(18.8%)息肉样病灶表现为减少,有13只眼(81.2%)息肉样病灶表现为完全消退。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PDT治疗PCV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视力,减轻视网膜水肿,降低CRT,减少病灶渗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玻璃体腔注射 雷珠单抗 光动力治疗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并发玻璃体积血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刘子扬 叶俊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3-196,共4页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曾被称为"特发性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是一种多发的反复发作性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脱离伴脉络膜息肉样血管异常。PCV被分为两型:渗出型和出血型,...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曾被称为"特发性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是一种多发的反复发作性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脱离伴脉络膜息肉样血管异常。PCV被分为两型:渗出型和出血型,其中出血型容易发生玻璃体积血。近年来,随着吲哚青绿血管造影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眼科的普遍应用,国内外对该病的研究逐渐深入。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对PCV合并玻璃体积血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以及经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后眼底、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的改变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玻璃体积血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0
作者 崔丽红 张更华 +1 位作者 王治骞 徐丽 《临床眼科杂志》 2016年第3期211-214,共4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临床确诊为PCV的患者19例(19只眼),所有患者行ETDRS视力表检查、前置镜下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临床确诊为PCV的患者19例(19只眼),所有患者行ETDRS视力表检查、前置镜下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所有患者按照常规内眼手术操作要求玻璃体腔内注射10 mg/ml雷珠单抗0.05 ml,注射后3-7 d联合PDT治疗,随访12个月。以末次随访时间为观察比较点,比较分析治疗前后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黄斑出血和渗出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局部和全身并发症。重复联合治疗1次者6只眼,2次者1只眼,平均联合治疗次数为(1.42±0.6)次。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平均(19.95±11.36)个字母,末次随访BCVA平均(31.63±11.75)个字母,较治疗前提高11.68个字母,治疗前后平均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P〈0.01)。治疗前患眼平均CRT为(383.67±90.42)μm,治疗后平均CRT为(192.75±42.36)μm,较治疗前下降190.92μm,治疗前后平均CR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9,P〈0.01)。FFA和ICGA检查13只眼荧光渗漏停止(占68.4%),6只眼仍有轻度渗漏(占31.6%)。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PDT治疗PCV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提高患者视力,减轻视网膜水肿,停止或减少息肉病灶的渗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光化学疗法 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1年的视力预后与基线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子扬 夏松 +1 位作者 杨景元 陈有信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40-443,共4页
目的分析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经过连续3个月的每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后1 a的视力预后与基线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5年7月... 目的分析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经过连续3个月的每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后1 a的视力预后与基线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PCV患者44例(44眼),所有患者在基线时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眼底检查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所有患者在确诊后均行连续3个月的每月1次抗VEGF(包括雷珠单抗和康柏西普)注射,随后按需治疗,记录第1次抗VEGF治疗后随访1 a的BCVA并与基线BCVA比较,依据BCVA变化分为BCVA提高组和未提高组,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BCVA预后与基线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CVA提高组比BCVA未提高组具有较短的发病时间、较小的病灶最大线性尺寸(P=0.045、0.037)。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脉络膜高渗透性和病灶最大线性尺寸是视力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回归系数为0.963和0.001;P=0.010、0.012;比值比为0.083和1.002;95%的可信区间为0.013~0.549和1.001~1.004μm)。结论合并脉络膜血管高渗透性可能是经抗VEGF治疗的PCV患眼视力预后不佳的预测指标,同时病灶的最大线性尺寸和发病时间也与PCV经抗VEGF治疗后的BCVA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最佳矫正视力 脉络膜血管高渗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新术语和非基于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的诊断标准——2021亚太眼科影像学会专家共识解读与思考 被引量:3
12
作者 文峰 苏永悦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21-426,共6页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发现之初至今的40年间,其命名和各成分术语随着眼底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更迭,部分常用术语已经无法代表PCV病灶的本质;同时,以无创的检查手段诊断PCV的效能越来越受到关注。2021年,亚太眼科影像学会PCV工...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发现之初至今的40年间,其命名和各成分术语随着眼底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更迭,部分常用术语已经无法代表PCV病灶的本质;同时,以无创的检查手段诊断PCV的效能越来越受到关注。2021年,亚太眼科影像学会PCV工作组讨论并针对PCV两个重要成分的术语做出专家共识,并提出一套不基于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的PCV诊断标准,以期鉴别PCV与典型的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该共识是对影像学和组织学报告的最新理解的凝练,概念明晰且精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共识术语 眼底影像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诊断息肉状脉络膜病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廖明怡 陈青山 甘润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18期22-24,共3页
目的探究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诊断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初诊为PCV或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患者的其临床资料,对患者同期的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SD-OCT... 目的探究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诊断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初诊为PCV或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患者的其临床资料,对患者同期的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SD-OCT、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ICGA)的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探析SD-OCT诊断PCV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SD-OCT方法 a对PCV诊断的敏感性为83.33%,特异性为89.47%;方法 b对PCV诊断的敏感性为91.67%,特异性为89.47%,两种诊断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D-OCT对PCV的诊断有着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其在辨别PCV与wAMD上都具备较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诊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氪黄激光治疗黄斑外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效果
14
作者 申然 王凤华 +2 位作者 郭黎霞 杨丽萍 王艳娜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30期98-101,183,共5页
目的观察氪黄激光治疗黄斑外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效果。方法选取邯郸市眼科医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根据临床特征和病史并经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确诊病灶距离黄斑中心区500μ... 目的观察氪黄激光治疗黄斑外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效果。方法选取邯郸市眼科医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根据临床特征和病史并经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确诊病灶距离黄斑中心区500μm以外的PCV患者11例(11只眼),采用氪黄激光治疗2~3次,每次激光治疗间隔15 d~1个月,行再次激光治疗是根据眼底彩照病灶的颜色、激光光斑色素的反应、眼底造影(FFA+ICGA)、OCT检查病灶有无渗漏来决定,随访并观察6~12个月,每次观察患者的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眼底血管造影(FFA+ICGA)、光线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结果 3只眼进行2次激光治疗,8只眼进行3次激光治疗。6例(6只眼)患者主诉视物较治疗前清楚,视物变形基本消失;2例(2只眼)患者主诉视物较治疗前稍好转,眼前黑影减小;3例(3只眼)患者主诉视力提高明显,黑影消失。最佳矫正视力0.1~0.6。FFA+ICG检查PCV病灶均萎缩。结论氪黄激光治疗黄斑中心凹500μm以外的PCV疗效确切,能有效稳定和提高患者的视力,阻止病变进一步进展,经济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氪黄激光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1例
15
作者 黄丽 赵艳青 +3 位作者 项敏泓 贾元玲 李青松 文杭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33期142-145,150,共5页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视觉功能的眼底疾病。在不断的探究中,人们对PCV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不仅在西医治疗方面,而且在中医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就双眼PCV患者行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联合中医辨证以补益气...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视觉功能的眼底疾病。在不断的探究中,人们对PCV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不仅在西医治疗方面,而且在中医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就双眼PCV患者行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联合中医辨证以补益气血、益肝明目、活血通络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充分体现中西医结合治疗PCV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囊小息肉状病变螺旋CT鉴别诊断
16
作者 欧阳容 唐新宇 +1 位作者 张章 苏东明 《山西临床医药》 2000年第11期862-863,共2页
关键词 胆囊小息肉状病变 鉴别诊断 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动力疗法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效果: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的观察 被引量:5
17
作者 韩珺琳 张桐梅 +4 位作者 解世勇 丛春霞 李立 王健 韩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58-362,共5页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及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orence tomography,OCT)评估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及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orence tomography,OCT)评估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PCV患者46例48眼的临床资料,患眼均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OCT及OCTA检查,所有患者按照常规剂量先行PDT治疗,3~5 d内再联合抗VEGF治疗,随访3~24个月。分析并比较PCV治疗前后视力、中央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的变化,以及治疗前后OCTA上息肉病灶、异常分支血管网(branching vascular network,BVN)的变化。结果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患眼视力均提高,CRT均下降。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为(0.50±0.40)logMAR,治疗后24个月为(0.44±0.37)log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52,P<0.05)。治疗前CRT为(601.89±183.88)μm,治疗后24个月CRT厚度为(457.54±207.80)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68,P<0.05)。治疗前48眼中OCTA上息肉病灶检出率70.8%,ICGA上息肉病灶检出率100.0%;34眼联合OCTA检查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息肉病灶完全消退率分别为79.4%、78.8%、75.8%和83.3%。治疗前14眼在OCTA检查中未发现息肉病灶,在联合治疗后复查OCT,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指状突起消退率分别为71.4%、76.9%、75.0%、87.5%。患者联合治疗OCTA上BVN的面积治疗前为(0.916±0.215)mm^2,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分别为(0.823±0.286)mm^2、(0.909±0.312)mm^2、(1.121±0.389)mm^2和(1.672±0.230)mm^2。结论典型的PCV病变在PDT联合抗VEGF治疗后能安全有效地显著改善和稳定患者的视力、降低CRT、促进息肉病灶消退。无创、快速和可重复的OCTA联合OCT可作为联合治疗后评价PCV病情有用的随诊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分型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白学伟 李慧平 盛迅伦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542-545,共4页
目的:依据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显示的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的形态进行分型,结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临床特征,探讨各型的... 目的:依据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显示的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的形态进行分型,结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临床特征,探讨各型的特点,为PCV的治疗和预后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宁夏眼科医院就诊的33例PCV患者。所有病例均经过OCT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与ICGA等全面检查后确诊。根据ICGA的表现进行分型,同时对各亚型的病变特征进行比较。结果:共收集到33例54眼PCV患者,单眼12例,双眼21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42~86(平均70.63±9.42)岁。45眼病变部位位于黄斑区,占83%。根据ICGA的表现分为:息肉状扩张型(20眼,37%)、异常分支血管网型(16眼,30%)、经典型(18眼,33%)。27眼(50%)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al detachment,PED),其中分支血管网型及经典型出现PED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11眼(68.8%)和12眼(66.7%)。23眼(43%)出现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其中分支血管网型10眼(62.5%)和经典型9眼(50.0%)易出现神经上皮脱离。31眼(57%)表现为活动型病变,其中分支血管网型和经典型常见,分别为13眼(81.3%)和13眼(72%)。10眼(19%)出现纤维机化膜,其中分支血管网型及经典型多见,分别为7眼(43.8%)和2眼(11.1%)。37眼(69%)有滋养血管的存在,其中分支血管网型和经典型分别为81%和94%。结论:分支血管网型及经典型易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及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多表现为活动型病变,存在滋养血管。而息肉型较少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和神经上皮脱离,多表现为静止型,大多无滋养血管。异常分支血管网型易出现纤维机化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原铭贞 陈有信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7-192,共6页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一种以特异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及其末梢的息肉状脉络膜血管扩张灶为特征的血管性病变,迄今为止其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明确。PCV是一种受环境和多种遗传因素共同作用...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一种以特异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及其末梢的息肉状脉络膜血管扩张灶为特征的血管性病变,迄今为止其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明确。PCV是一种受环境和多种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PCV的遗传学研究取得的进展为揭示该病的分子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研究发现,许多基因均与PCV的发生和发展密切关联。然而,这些研究在不同的种族、国家,甚至同一国家不同地区或不同民族的人群中得到的结果并不一致。现对这些基因与PCV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遗传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导致黄斑下出血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霜 张杰 +3 位作者 徐鑫彦 高荣玉 孙先勇 黄旭东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50-955,共6页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以往被称为特发性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IPCV),是一种慢性脉络膜血管异常性疾病,由于脉络膜血管的渗出和出血导致多发性、反复性和出血性色素上皮层脱离。PCV包括出血型和渗出型两种类型,其中出血型容易并发...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以往被称为特发性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IPCV),是一种慢性脉络膜血管异常性疾病,由于脉络膜血管的渗出和出血导致多发性、反复性和出血性色素上皮层脱离。PCV包括出血型和渗出型两种类型,其中出血型容易并发黄斑下出血(SMH)。近年来随着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和光学相关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在眼科学广泛应用,国内和国外对该病的研究逐渐深入。目前对该疾病的诊断主要是通过散瞳眼底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OCTA、荧光素血管造影(FFA)+ICGA等辅助检查确诊。当并发少量的SMH可自行吸收,当SMH较大时很难自行吸收且对视力影响较大,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抗VEGF药物、PDT、气体、t-PA以及联合玻璃体切除术等。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对PCV并发SMH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进行综述,并对其治疗方法进行讨论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黄斑下出血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