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康柏西普治疗方案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汤然 汤稷旸 +4 位作者 韩馨瑶 张琳崎 黎晓新 赵明威 曲进锋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59,共7页
目的比较治疗-延长(TAE)方案与按需治疗(PRN)方案应用于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9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未经治疗的PCV患者91... 目的比较治疗-延长(TAE)方案与按需治疗(PRN)方案应用于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9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未经治疗的PCV患者91例91眼。所有患者确诊后均接受康柏西普0.5 mg玻璃体内注射;按照患者意愿决定其抗VEGF治疗方案,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按需治疗组(3+PRN组)和治疗-延长组(3+TAE组)。随访时间为1年。所有患眼均接受ETDRS视力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吲哚菁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检查,并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最大视网膜厚度(MRT)、色素上皮脱离(PED)高度、脉络膜息肉样病灶数量及面积、视网膜出血面积、分枝状血管网(BVN)面积。比较2个组在治疗后1年内的治疗间隔时间及治疗次数。结果治疗后1年,3+PRN组和3+TAE组的BCVA提升幅度分别为5.0(-2.0,15.0)和6.0(-1.0,14.0)个字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52,P=0.725);2个组患眼CRT、MRT、PED高度变化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145、-0.529、-0.985,均P>0.05);2个组患眼息肉数量、息肉面积、不同息肉消退程度眼数、BVN面积和视网膜出血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502、-0.300、-0.047、-0.265、-1.243,均P>0.05)。随访1年时,3+PRN组患眼平均接受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7.6±0.9)次,少于3+TAE组的(8.4±2.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2,P=0.019)。3+PRN组平均随访次数为(11.3±1.5)次,明显多于3+TAE组的(10.1±1.7)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3,P=0.001)。3+TAE组患眼负荷治疗期后有17.1%(6/35)的患者治疗间隔延长至12周,48.5%(17/35)的患者治疗间隔延长至8周及以上,平均最大延长间隔时间为(9.5±2.0)周。随访期间,3+PRN组和3+TAE组分别有10眼和8眼接受光动力治疗。结论3+PRN和3+TAE方案进行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联合光动力补救治疗在改善PCV患者的视力和解剖结果方面疗效接近。其中3+TAE方案治疗次数增加,患者随访次数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 康柏西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下抽液联合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和气体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并发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1
2
作者 徐恩沛 孙先勇 +3 位作者 高荣玉 刘建东 李南 杨娟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8-212,共5页
目的探讨视网膜下抽液联合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和气体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并发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sPE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2月于潍坊眼科医院行视网膜下抽液联合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和气体... 目的探讨视网膜下抽液联合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和气体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并发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sPE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2月于潍坊眼科医院行视网膜下抽液联合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和气体治疗的PCV并发sPED患者共13例(13眼),所有患眼术前接受过至少3次(每月1次)的玻璃体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雷珠单抗)注射治疗,且治疗无效。检测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央视网膜厚度(CRT)、黄斑中心凹PED高度及宽度变化,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周患眼BCVA较术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37,P=0.001);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患眼CRT均较术前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180、-3.180、-3.110、-3.180,P=0.001、0.001、0.002、0.001);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患眼PED高度和宽度均较术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13眼平均接受过(4.15±1.40)次玻璃体内注药(雷珠单抗)治疗,治疗时间为(5.92±3.95)个月(相当于每6周注射1次)。术后随访6个月内13眼平均接受了(2.31±1.97)次玻璃体内重复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相当于每10周注射1次)。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时患眼BCVA提高量与CRT的降低量呈弱正相关(r=0.416,P=0.203);术后6个月时患眼BCVA提高量与PED高度和宽度的变化量无明显相关性(r=0.218、0.209,P=0.520、0.538)。术后1个月时,9眼出现PED复发或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积液,后期配合玻璃体内重复注射康柏西普治疗,PED均改善。术后6个月时,3眼黄斑中心凹下PED完全消失,视网膜解剖完全复位,1眼黄斑区视网膜仍存在活动性渗出。13眼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全身及严重眼部并发症。结论视网膜下抽液联合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和气体治疗PCV并发sPED能够安全有效地降低患者CRT和改善PED,减少PED长期存在对视网膜的损害,但对术后6个月时患者BCVA的提高无明显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下抽液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玻璃体手术联合雷珠单抗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合并玻璃体出血和出血性视网膜脱离 被引量:8
3
作者 于滨 冉莉莉 +1 位作者 张晶 李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90-691,共2页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一组以视网膜下橘红色结节样病灶和/或呈异常分支的脉络膜血管网及其末梢息肉状扩张为特征的疾病[1],严重者可伴有玻璃体积血和出血性视网膜脱离,导致视力丧失.目前常...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一组以视网膜下橘红色结节样病灶和/或呈异常分支的脉络膜血管网及其末梢息肉状扩张为特征的疾病[1],严重者可伴有玻璃体积血和出血性视网膜脱离,导致视力丧失.目前常用的治疗PCV的方法有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的玻璃体腔注射和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但伴有玻璃体积血和出血性视网膜脱离的PCV病变单纯应用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效果不佳,且因眼底无法窥见而不能实施PDT治疗.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下积血清除术可有效清除玻璃体腔和视网膜下的积血,但术后并发症多,视力恢复不理想,且常需行硅油填充术,而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可抑制眼内新生血管的生长,减轻病灶区的渗出和水肿.故本研究中应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法对伴有玻璃体积血和出血性视网膜脱离的PCV患者进行治疗,并评价其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出血性视网膜脱离 单抗治疗 玻璃体出血 玻璃体手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玻璃体腔注射 玻璃体积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冉 李加青 +4 位作者 李涛 曾婧 潘间英 丁小燕 唐仕波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41-847,共7页
【目的】研究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SD-OCT)特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对经眼底检查、眼底彩照、荧光素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造影确诊的连续PCV患者的SD-OCT图像进行分析,分析PCV在SD-OCT上的主要表现... 【目的】研究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SD-OCT)特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对经眼底检查、眼底彩照、荧光素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造影确诊的连续PCV患者的SD-OCT图像进行分析,分析PCV在SD-OCT上的主要表现形式。【结果】共95例患者(106眼)纳入该研究,其中18眼(16.98%)出现广泛性出血性色素上皮层脱离(mhPED)伴或不伴视网膜下大出血(MSH),总范围大于12个视盘面积;在无mhPED/MSH的98眼中,78眼(79.59%)可见双线征,71眼(72.45%)见局限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42眼(42.86%)见拇指样隆起息肉病变,65眼(66.33%)见视网膜下积液,20眼(20.41%)见视网膜层间积液,29(29.59%)眼见局限性视网膜下出血。【结论】双线征、色素上皮脱离、视网膜下积液、拇指样息肉病灶以及视网膜下出血是PCV在SD-OCT上常见的5种表现形式,其中以双眼线征和色素上皮脱离最为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 双线征 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曾春梅 文勇 成旋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94-696,共3页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idiopathic 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IPCV),简称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为新近认识的一种以眼底后部脉络膜血管局限性膨隆,呈息肉状改变,伴复发性出血,...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idiopathic 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IPCV),简称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为新近认识的一种以眼底后部脉络膜血管局限性膨隆,呈息肉状改变,伴复发性出血,并有浆液性或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近年随着新的诊断技术的出现,对PCV有了进一步了解,治疗方面也相应出现了不少进展。本文对PCV在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治疗 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与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多模式影像学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2
6
作者 肖艳辉 刘高勤 夏蔚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39-1142,共4页
目的比较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CSC)与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的多模式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CCSC组11例11眼患者及PCV组21例21眼... 目的比较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CSC)与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的多模式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CCSC组11例11眼患者及PCV组21例21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测量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多模式影像学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CSC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为0.33±0.11,显著高于PCV组(0.21±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SC组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368.20±51.65)μm,PCV组为(342.28±37.18)μm,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CCSC组和PCV组均为斑点状高荧光表现,CCSC组患眼可伴有色素上皮萎缩带或慢性神经上皮脱离通道表现。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CCSC组11眼病灶区出现周围脉络膜血管扩张及高通透性改变;而PCV组21眼均出现脉络膜息肉样病变,其中12眼为脉络膜分支血管网。OCTA检查结果显示,CCSC组4眼病灶部位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高血流信号,其外环绕低血流信号,7眼表现为粗颗粒形态的斑驳状血流信号;PCV组15眼可检出息肉样病变,表现为高反射信号,呈结节状、环状或点状,12眼检出脉络膜分支血管网病变,表现为血管样结构的高血流信号。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发现,CCSC组7眼为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um detachment,PED);PCV组12眼为波浪形隆起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与Bruch膜组成的双层征,10眼为陡峭的视网膜色素上皮指状突起(或称PED峰),18眼为浆液性或出血性PED。CCSC组患者治疗随访时,OCTA检查发现2眼继发I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结论CCSC与PCV之间存在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多模式影像检查有助于两者的鉴别。另外,OCTA能够较好地显示脉络膜新生血管结构,可用于该类疾病的治疗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多模式影像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怀华 曾繁星 +2 位作者 孙晓蕾 陈秀丽 徐海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2-285,共4页
目的观察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7月至2012年4月确诊为PCV的174例(206眼)患者的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 目的观察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7月至2012年4月确诊为PCV的174例(206眼)患者的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和相干光断层成像(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结果,并进一步分析。结果眼底表现:橘红色病灶146眼(70.9%),斑片状视网膜出血79眼(38.3%),硬性渗出71眼(34.5%),玻璃膜疣8眼(3.9%)。FFA表现:144眼(70.0%)早期见密度不均的斑点状强荧光,晚期呈强度不均的斑驳状强荧光斑片;49眼(23.8%)表现为大片遮蔽荧光;色素上皮脱离为99眼(48.1%)。ICGA表现:息肉样强荧光位于黄斑区149眼(72.3%),视盘区20眼(9.7%),血管弓区19眼(9.2%);脉络膜异常分支血管网149眼(72.3%);晚期地图样强荧光110眼(53.4%)。OCT表现:PCV的异常分支血管网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呈扁平波纹状隆起,RPE层与Bruch膜之间可见中至高的反射信号68眼(41.5%);PCV的异常分支血管网表现为RPE层较高隆起,其下可见中高反射和(或)出血(浆液)信号64眼(39.0%)。结论 PCV以视网膜下橘红色病灶为其眼底特征;FFA造影早期见密度不均的斑点状强荧光,晚期呈强度不均的斑驳状强荧光斑片,浆液性或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多见;ICGA造影表现为息肉样强荧光,脉络膜异常分支血管和晚期地图样强荧光,息肉样病灶多位于黄斑部;PCV的异常分支血管网OCT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Bruch膜之间的中高反射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变性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相干光断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1例
8
作者 孙则红 陈俊娥 +2 位作者 张冬梅 李文英 龚晓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3455-3455,共1页
患者男.69岁,主因右眼视力急剧下降3个月,于2010年12月16日来我院眼科就诊。既往高血压多年。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08,不能矫正;左眼1.2。双眼前节无明显异常。眼底:右眼视盘边界清,色正常,黄斑区大片深层出血及血液性色素上... 患者男.69岁,主因右眼视力急剧下降3个月,于2010年12月16日来我院眼科就诊。既往高血压多年。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08,不能矫正;左眼1.2。双眼前节无明显异常。眼底:右眼视盘边界清,色正常,黄斑区大片深层出血及血液性色素上皮脱离,黄斑区中心凹颞上可见橘红色形状不规则的结节样病灶(见图1)。左眼未见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色素上皮脱离 右眼视力 眼部检查 黄斑区 高血压 眼前节 眼视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治疗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图像特征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文清 宋艳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49-853,共5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图像特征,并分析黄斑结构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遵循3+PRN方案对确诊为PCV的患...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图像特征,并分析黄斑结构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遵循3+PRN方案对确诊为PCV的患者31例31眼进行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随访时间≥12个月。记录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er macular thickness,CMT)、总黄斑体积(total macular volume,TMV)、视网膜下液高度(subretinal fluid height,SRFH)、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高度(pigment epithelial detachment height,PEDH)、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面积(pigment epithelial detachment area,PEDA)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体积(pigment epithelial detachment volume,PEDV)的变化;并以3个月为单元,对BCVA存在统计学差异的时间段进行logMAR BCVA变化量与OCT各项检测指标变化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的CMT、TMV、SRFH、PEDH、PEDA、PEDV 6项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MT、TMV、SRFH在治疗后3个月基本达到治疗的峰值,而PEDH、PEDA、PEDV在治疗后6个月才逐渐稳定。BCVA在治疗后3个月明显提高,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BCVA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时间段的△logMAR BCVA与△CMT、△SRFH、△PEDV呈正相关(r=0.456、0.381、0.475,均为P<0.05),与△TMV、△PEDH、△PEDA无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3+PRN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可以在治疗后3个月有效地降低PCV患者CMT、TMV、SRFH,提高BCVA,但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的恢复比视网膜内液或视网膜下液吸收慢;OCT可对PCV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进行定量测量,CMT、SRFH、PEDV的下降程度反映了前3个月BCVA的提高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柏西普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黄斑体积 视网膜下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2
10
作者 焦明菲(综述) 李筱荣 胡博杰(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29-632,共4页
随着眼内注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发展,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早期治疗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发展。PCV一旦合并严重的玻璃体积血,治疗较棘手。本文就PCV发生玻璃体积血的原因,不同手术方式对于合并玻璃体积血的PCV的治疗,其中... 随着眼内注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发展,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早期治疗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发展。PCV一旦合并严重的玻璃体积血,治疗较棘手。本文就PCV发生玻璃体积血的原因,不同手术方式对于合并玻璃体积血的PCV的治疗,其中包括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玻璃体腔注气术、术中联合玻璃体腔注药和PDT治疗、玻璃体切割联合CF6、视网膜色素上皮移植、其他玻璃体切割的联合手术以及手术常见并发症、复发及预后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手术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诊疗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周楠(综述) 魏文斌(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7-80,共4页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以脉络膜异常分支状血管网及末端息肉样血管扩张病灶为特点的血管性病变。PCV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还是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一个亚型,目前尚有争议。光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作为一种新的眼科影...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以脉络膜异常分支状血管网及末端息肉样血管扩张病灶为特点的血管性病变。PCV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还是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一个亚型,目前尚有争议。光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作为一种新的眼科影像检查技术,具备无创、快速、分辨率高的特点,其对血流的显影不受血管渗漏和视网膜出血的影响,能够提供三维测量的病变图像,并能实现病变的定量检测和分层检测和分析。OCTA用于多种眼科疾病的诊断和病情监测,有助于对PCV这类血管性疾病的认识。PCV的治疗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目前已经进入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时代,绝大多数PCV通过单纯抗VEGF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就PCV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光相中断层扫描血流成像 临床特征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注射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并发黄斑区视网膜下出血的效果
12
作者 郑国丽 王楠 +3 位作者 雷文博 徐瑶 夏晓波 熊思齐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31-1439,共9页
目的: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全球中老年人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在亚洲人中较为常见。当其由于动脉瘤样扩张的血管或管径增宽的小静脉/小动脉破裂时,将导致黄斑区视网膜下出血(submacular hemorr... 目的: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全球中老年人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在亚洲人中较为常见。当其由于动脉瘤样扩张的血管或管径增宽的小静脉/小动脉破裂时,将导致黄斑区视网膜下出血(submacular hemorrhage,SMH),并随着时间的延长造成视力不可逆的损伤。本研究探讨经平坦部玻璃体切除(pars-plana vitrectomy,PPV)联合术中视网膜下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及术后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治疗对PCV并发SMH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眼科中心收治的PCV合并SMH的13例(13只眼)患者。纳入的患者术中均接受PPV联合视网膜下注射t-PA,术后进行玻璃体腔抗VEGF注射治疗,分析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时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视网膜下出血吸收、原发病灶进展,手术并发症及术后疗效相关因素。结果:13例患者均完成术后6个月的随访,随访截止时全部患者的视网膜下积血均完全清除;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BCVA较术前及术后1周均明显提升(均P<0.05);年龄大于60岁及小于60岁,病灶位于中心凹下及中心凹外的患者最终视力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45和P=0.006);病程、出血范围、术前合并或不合并玻璃体积血(vitreoushemorrhage,VH)与术后6个月视力的恢复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10例椭圆体带完整,5例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完整,微结构完整与不完整之间术前、术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最终复查时存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水肿的有2例,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的1例。术后并发症包括1例黄斑裂孔,1例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撕裂,结论:PPV联合视网膜下t-PA注射,术后玻璃体腔抗VEGF注射能有效清除继发于PCV的SMH,手术并发症较少,在6个月的随访中,患者的视功能可得到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脉络膜血管病变 黄斑区视网膜下出血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玻璃体切除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莎 彭惠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984-987,共4页
特发性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idiopathic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IPCV)是一种以脉络膜末端息肉样血管扩张、异常分支血管网形成为特点的视网膜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视网膜下出血或液体积聚、持续性渗漏、反复发作的浆液血... 特发性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idiopathic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IPCV)是一种以脉络膜末端息肉样血管扩张、异常分支血管网形成为特点的视网膜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视网膜下出血或液体积聚、持续性渗漏、反复发作的浆液血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al detachment,PED)或神经感觉层脱离。近年来,对于本病的治疗研究越发得到重视,也取得了不少进展。然而,IPCV的最佳治疗仍然存在争议,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对近年来发表的关于特发性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治疗方案的论文进行整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个体化治疗 联合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诊断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怡 姚静 +4 位作者 王肖华 赵琳 王丽君 王建明 周爱意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5-171,共7页
目的通过评价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 OCT)诊断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在鉴别PCV和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 AMD)方面的价值,制定一个相对完善的SD OCT诊断PCV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 目的通过评价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 OCT)诊断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在鉴别PCV和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 AMD)方面的价值,制定一个相对完善的SD OCT诊断PCV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在2012年8月~2016年6月间收治的(62)例(63只眼)初诊为PCV或w AMD患者的临床特征,通过分析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吲哚菁绿造影最终确诊为PCV者为24例(25只眼),w AMD者38例(38只眼)。当这些患者的SD OCT图像在尖锐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峰、双层征、多发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切迹、代表息肉的低反射腔、高反射硬性渗出这6条特征中,满足第1或第2条时,其余特征至少满足1条可诊断PCV;不满足第1和第2条时,其余特征至少满足3条可诊断为PCV。基于SD OCT的诊断与基于金标准吲哚菁绿造影的诊断相比较,评价其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确诊为PCV的25只患眼中有23只眼(92.0%)满足SD OCT诊断PCV标准,确诊为w AMD的38只患眼中则有4只眼(10.5%)满足SD OCT诊断PCV标准。SD OCT诊断PCV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0%和89.5%。结论本研究提供了一个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的SD OCT诊断PCV的标准。SD OCT在鉴别PCV和w AMD方面显示出了较大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息肉脉络膜血管病变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频域OCT在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和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鉴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夏松 杨景元 +1 位作者 赵欣宇 陈有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5-59,共5页
目的评价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在鉴别诊断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和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收集2014年6月至2016年4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初诊为PCV或wAMD的126例患者的荧光素眼... 目的评价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在鉴别诊断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和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收集2014年6月至2016年4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初诊为PCV或wAMD的126例患者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青绿造影(ICGA)、SD-OCT等影像资料。SD-OCT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ED)尖峰、双层征、PED、PED切迹、代表息肉的低反射腔中的3条或以上时,即可确诊PCV,同金标准ICGA相比,评价SD-OCT诊断策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与金标准的差异性及一致性。结果PCV患者中PED切迹、代表息肉的低反射腔、PED尖峰、双层征和PED的患眼数分别为38、35、48、40和46,分别占67.9%、62.5%、85.7%、71.4%和82.1%;wAMD患者中PED切迹、代表息肉的低反射腔、PED尖峰、双层征和PED的患眼数分别为12、3、11、8和26,分别占14.5%、10.5%、34.2%、15.8%和3.9%,均低于PC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SD-OCT诊断了56眼PCV中的49眼,10眼wAMD误诊为PCV。基于SD-OCT诊断策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5%和86.8%,同金标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9),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738(P<0.001),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SD-OCT诊断PCV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SD-OCT特征满足PED尖峰、双层征、PED、PED切迹、代表息肉的低反射腔中至少3项即可诊断PCV,为PCV的诊断提供了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脉络膜血管病变 光相干断层扫描 分支血管 双层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及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房水中不同亚型VEGF含量的测定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敏 白玉婧 +4 位作者 王斌 梁建宏 赵明威 黎晓新 石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84-1087,共4页
背景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的一个亚型还是独立于nAMD一种病变目前仍有不同的观点,而两种疾病的治疗效果可能不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nAMD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VEGF可变剪切而... 背景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的一个亚型还是独立于nAMD一种病变目前仍有不同的观点,而两种疾病的治疗效果可能不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nAMD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VEGF可变剪切而产生的促新生血管生成VEGF(VEGFxxx)家族和抑新生血管VEGF(VEGFxxxb)家族,两者功能相反,其在nAMD和PCV中的表达及作用尚不清楚. 目的 检测和比较VEGFxxx家族和VEGFxxxb家族在nAMD患者和PCV患者房水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 收集2013年3-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nAMD患者34例及PCV患者26例,同期纳入16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作为对照.收集被检者前房水0.1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前房水中VEGF及VEGF165b质量浓度,比较3组患者房水中VEGF及VEGF165b质量浓度的差异. 结果 nAMD组、PCV组、对照组患者房水中VEGF质量浓度分别为(4 210.00±998.40)、(387.00±51.31)和(377.40±69.97) pg/ml,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851,P=0.000).nAMD组、PCV组、对照组VEGF165b质量浓度分别为(205.50±12.59)、(159.40± 16.25)、(347.90±29.18) pg/ml,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752,P=0.000).与对照组比较,nAMD组患眼房水中VEGF质量浓度升高,VEGF165b质量浓度下降,PCV组患眼房水中VEGF165b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但PCV组与对照组患眼房水中VEGF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2).nAMD组较PCV组房水中VEGF质量浓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两组间VEGF165b质量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7). 结论 nAMD患者前房水中的VEGF质量浓度明显高于PCV患者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nAMD患者与PCV患者房水中VEGF165b质量浓度接近,但均低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说明VEGF165b质量浓度的相对下降与nAMD和PCV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xxx家族 VEGFxxxb家族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新生血管 脉络膜新生血管 脉络膜息肉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查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夏松 杨景元 +1 位作者 赵欣宇 陈有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4-58,共5页
目的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息肉病灶和脉络膜分支血管网(BVN)的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特征。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未经治疗的PCV患者42例45眼,其中男26例27眼,女1... 目的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息肉病灶和脉络膜分支血管网(BVN)的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特征。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未经治疗的PCV患者42例45眼,其中男26例27眼,女16例18眼;平均年龄为(68.59±8.52)岁。所有患眼均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和OCTA检查,观察息肉和BVN的OCTA影像特征,并计算其OCTA的检出率。结果所有PCV患者ICGA图像上均可观察到明确的高荧光息肉病灶,其中38眼的ICGA图像上可观察到BVN结构。OCTA图像显示息肉为点状、环状、团簇状或结节状高反射信号,共检测出45眼中35眼的息肉病灶信号,检出率为77.8%。OCTA能清晰显示38眼的BVN血管结构,检出率为100.0%。结论OCTA能无创地显示PCV的息肉病灶和BVN结构,结合en face图像和B扫描图像能实现对病灶的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脉络膜血管病变 光相干断层扫描 血管成像 分支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并发玻璃体积血的疗效 被引量:6
18
作者 马楠 叶俊杰 +2 位作者 陈有信 谭柯 周慧颖 《协和医学杂志》 2013年第2期145-149,共5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并发玻璃体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2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29例(29只眼)首诊为玻璃体积血,玻璃体切除术后确诊为PCV患...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并发玻璃体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2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29例(29只眼)首诊为玻璃体积血,玻璃体切除术后确诊为PCV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40~84岁,平均(61.5±11.5)岁。术前视力:光感者5只眼,手动者17只眼,眼前数指者3只眼,<0.1者3只眼,≥0.1者1只眼。29只眼均给予玻璃体切除术,其中13只眼给予C3F8填充,14只眼给予硅油填充。14只眼合并白内障行摘除术。术后随访1~84周,平均33周。结果术后23只眼视力提高,占79.3%;6只眼视力不变,占20.7%。末次随诊,视力≥0.3者4只眼,≥0.1者6只眼,≥0.01者9只眼,眼前手动与眼前数指者各5只眼。术前与术后视力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032,P<0.05)。术后视网膜在位28只眼,其中8只眼为硅油填充下视网膜在位;视网膜脱离1只眼。29只眼手术中均见视网膜下大量出血。术后视网膜下出血均有不同程度吸收,其中7只眼积血完全吸收,仅见色素紊乱及机化膜。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可以有效治疗继发于PCV的玻璃体积血,提高患者视力;合并视网膜脱离时联合硅油或惰性气体填充可使大部分患者获得视网膜解剖复位及视力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积血 息肉脉络膜血管病变 玻璃体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1年的视力预后与基线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子扬 夏松 +1 位作者 杨景元 陈有信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40-443,共4页
目的分析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经过连续3个月的每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后1 a的视力预后与基线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5年7月... 目的分析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经过连续3个月的每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后1 a的视力预后与基线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PCV患者44例(44眼),所有患者在基线时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眼底检查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所有患者在确诊后均行连续3个月的每月1次抗VEGF(包括雷珠单抗和康柏西普)注射,随后按需治疗,记录第1次抗VEGF治疗后随访1 a的BCVA并与基线BCVA比较,依据BCVA变化分为BCVA提高组和未提高组,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BCVA预后与基线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CVA提高组比BCVA未提高组具有较短的发病时间、较小的病灶最大线性尺寸(P=0.045、0.037)。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脉络膜高渗透性和病灶最大线性尺寸是视力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回归系数为0.963和0.001;P=0.010、0.012;比值比为0.083和1.002;95%的可信区间为0.013~0.549和1.001~1.004μm)。结论合并脉络膜血管高渗透性可能是经抗VEGF治疗的PCV患眼视力预后不佳的预测指标,同时病灶的最大线性尺寸和发病时间也与PCV经抗VEGF治疗后的BCVA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脉络膜血管病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最佳矫正视力 脉络膜血管高渗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并发玻璃体积血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子扬 叶俊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3-196,共4页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曾被称为"特发性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是一种多发的反复发作性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脱离伴脉络膜息肉样血管异常。PCV被分为两型:渗出型和出血型,...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曾被称为"特发性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是一种多发的反复发作性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脱离伴脉络膜息肉样血管异常。PCV被分为两型:渗出型和出血型,其中出血型容易发生玻璃体积血。近年来,随着吲哚青绿血管造影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眼科的普遍应用,国内外对该病的研究逐渐深入。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对PCV合并玻璃体积血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以及经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后眼底、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的改变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脉络膜血管病变 玻璃体积血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