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国恩德文化:礼物文化的变异形态
- 1
-
-
作者
杨春时
-
机构
厦门大学中文系
-
出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8-154,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恩德文化研究”(21FZXB028)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中国文化以恩德为基本构成,以恩爱为核心价值,是为恩德文化。恩德文化是礼物文化的变异形态,它以施恩—报恩作为人际关系法则,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礼物文化的赠予性,同时也带有某种控制性,包括不平等性和差等性。恩德文化的控制性源于施恩—报恩责任与社会身份结合,由此形成一种身份伦理,此即儒家以仁爱为基础建构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体系。恩德文化作为礼物文化的变异形态,其差等性限制了礼物交换的普遍性,其世俗性限制了礼物交换的神圣性,施恩—报恩成为一种功利行为,恩德文化存在情与理、义与利的矛盾,其权力支配也导致礼物交换的虚假性,因此不是真正的礼物文化。
-
关键词
恩德文化
礼物文化
变异形态
-
分类号
B83-02
[哲学宗教—美学]
-
-
题名中国异端思想的反恩德文化性质
被引量:1
- 2
-
-
作者
杨春时
-
机构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
出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3-166,共14页
-
文摘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恩德,形成恩德文化。但在历史上也存在着反恩德的异端思想。反恩德文化思想的前驱是王充和孔融,王充以唯物论否定了天对于人的恩情关系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恩情关系;孔融也否定了父母之恩。魏晋玄学的代表何晏、王弼、向秀、郭象、阮籍、嵇康等也以自然无为否定了恩德,主张保护人的自然天性免受礼法侵害。王学左派何心隐、李贽等主张私心为人性之本,否定了君权主导的恩德政治,并且以平等思想打破了五伦、五尊规定的伦理次序。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则肯定人的私欲的合法性,否定了恩德政治所依托的君父身份和君恩观念,产生了民主思想的萌芽。
-
关键词
中国文化
恩德
异端思想
反恩德文化
-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中国恩德文化建构的方式
被引量:1
- 3
-
-
作者
杨春时
-
机构
厦门大学文学院
-
出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47-154,共8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恩德文化研究”(21FZXB028)。
-
文摘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恩德。恩德文化的建构方式表现为:一是确立士的主体地位,建立其话语权。圣人概念的形成,标志着人文权威的出现,使得儒家成为恩德文化的中心。二是以施恩—报恩作为基本的伦理准则,建构传统的社会关系。三是继承、改造已经解体的周礼,重建伦理、文化规范,以仁为核心,重建道德体系。四是以恩构德,建构新的文化体系,进而建构起一个完整的恩德文化体系。
-
关键词
恩德文化
施恩—报恩
中国文化
中华美学
-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中国文化建构的基本理念
- 4
-
-
作者
杨春时
-
机构
厦门大学中文系
-
出处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7-234,共8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恩德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1FZXB028)。
-
文摘
中国文化具有伦理本位性质,它以施恩-报恩责任规定人际关系,因此是恩德文化。中国恩德文化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建构起来的,汉代开始成为正统文化。恩德文化的建构遵循了五个基本理念:第一是社会控制的亲和性理念,这是通过恩德文化的爱的属性和控制性达成的,从而建立了相对和谐的社会管理体制。第二是人文化成和天人合德性理念,就是基于人文精神,并且把天恩化为人恩,使天道与人道沟通,形成天人合德的格局。第三是孝的本源性与孝忠一体性理念,就是基于家国同构性,以家庭伦理的孝道为起点,确立孝的源始性和基础地位,进而推广到国家领域,形成忠君爱民的政治伦理。第四是仁的本体性与体用一源性理念,就是确立仁是本体论范畴,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同时“理一分殊”,仁作为“全德”,分为孝悌、友敬、忠顺等伦理范畴,这样就沟通和融合了本体与现象两个领域。第五是以儒为主与多元互补性理念,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容纳和吸收法家、道家、佛家思想,形成兼容互补格局。以恩德为基本构成的中国文化建构的基本理念,不仅具有历史意义,对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也具有借鉴意义。
-
关键词
中国文化
恩德文化
文化建构
-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