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伏牛山东麓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入渗性能及产流预测 被引量:18
1
作者 彭舜磊 梁亚红 +2 位作者 陈昌东 刘沛松 文祯中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9-33,共5页
为了研究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入渗与产流的影响,采用双环入渗法测定了伏牛山东麓六种植被恢复类型土壤水分入渗过程,通过对比稳渗率与不同重现期的暴雨强度,判断不同植被类型地表径流产生的可能性。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初... 为了研究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入渗与产流的影响,采用双环入渗法测定了伏牛山东麓六种植被恢复类型土壤水分入渗过程,通过对比稳渗率与不同重现期的暴雨强度,判断不同植被类型地表径流产生的可能性。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初渗率、稳渗率和前60min入渗量均表现出栓皮栎次生林>栓皮栎人工林>刺槐人工林>侧柏人工林>灌丛>裸地的规律;(2)土壤入渗特征参数与土壤容重、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含量、细根生物量和团聚体含量显著相关(p<0.05),其中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是影响土壤入渗的主导因子;(3)栓皮栎次生林能抵御10a一遇的暴雨,栓皮栎人工林能抵御1a一遇的暴雨,而其它植被类型均不能低御1a一遇的暴雨,易产生暴雨径流。说明封育天然次生林和运用乡土树种造林进行植被恢复,有利于提高土壤的入渗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入渗 径流 土壤容重 土壤孔隙度 植被恢复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紫色土区不同森林恢复类型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程金花 张洪江 +4 位作者 王伟 杜士才 吴煜禾 王冉 吕文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815-2820,共6页
为了探讨不同森林恢复类型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对南方紫色土区4种主要森林恢复类型及对照地土壤物理和化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4种森林类型的土壤质量均高于长期干扰下对照的土地,天然次生林土壤质量又高于人工林,5种不同状况... 为了探讨不同森林恢复类型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对南方紫色土区4种主要森林恢复类型及对照地土壤物理和化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4种森林类型的土壤质量均高于长期干扰下对照的土地,天然次生林土壤质量又高于人工林,5种不同状况下土壤质量综合指数由大到小为:天然次生林(0.97)、石栎(Lithocarpus glaber)×木荷(Schima superba)阔叶混交林(0.77)、枫香(Liquidambar formsana)×木荷×石栎×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阔叶混交林(0.67)、杉木纯林(0.41)、对照(0.04)。导致人工林和对照地土壤质量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周期性的森林抚育使土壤结构较差、凋落物量较低和土壤养分流失严重。研究表明,在植被恢复初期阶段,自然恢复是最大限度发挥森林功能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恢复类型 土壤质量 紫色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灾后城市森林不同恢复类型土壤微生物特性及其对土壤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建国 田大伦 +3 位作者 闫文德 项文化 方晰 陈仕栋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2-207,共6页
为探究冰灾后城市森林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微生物的演变特征,对长沙天际岭林场冰灾后3种恢复植被的栾树人工纯林、蕨草地、针阔混交林冬夏两季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活度、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夏初... 为探究冰灾后城市森林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微生物的演变特征,对长沙天际岭林场冰灾后3种恢复植被的栾树人工纯林、蕨草地、针阔混交林冬夏两季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活度、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夏初不同植被恢复类型0-15cm土层土壤微生物活度以针阔混交林最高(0.302),蕨草地次之(0.261),栾树人工纯林最低(0.192);3类植被中栾树人工纯林土壤冬季放线菌活力最弱,夏季细菌活力最弱;栾树人工纯林、针阔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冬季以真菌、细菌为主,夏季以真菌、放线菌为主,蕨草地无论冬夏土壤微生物活动都以真菌和细菌为主,放线菌活动较弱;在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旺盛时期,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同时土壤微生物能忍受较高的土壤含水量、要求较低的土壤容重,在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衰弱时期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微生物数量不相关或呈负相关,此时土壤微生物要求较低的土壤含水量、较高的土壤容重。总之,栾树人工纯林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力比自然恢复的常绿次生针阔混交林及以姬蕨为主的蕨草地差,而后两者表层土壤微生物性状相比针阔混交林地优于蕨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植被恢复类型 土壤因子 微生物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北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酶活与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高风 文仕知 +2 位作者 韦铄星 欧汉彪 王智慧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425-2435,共11页
以人为恢复了13年的落叶阔叶林(DF)、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EDF)和常绿阔叶林(EF)为研究对象,以自然封育林(ENF)为对照,测定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土壤真菌群落丰度和多样性的变化,分析真菌群落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相较于ENF,... 以人为恢复了13年的落叶阔叶林(DF)、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EDF)和常绿阔叶林(EF)为研究对象,以自然封育林(ENF)为对照,测定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土壤真菌群落丰度和多样性的变化,分析真菌群落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相较于ENF,人为恢复的土壤全氮、速效磷含量,及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P<0.05)提高。人为恢复整体上提高了土壤真菌群落的相对丰度,以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为优势菌门。土壤中的真菌以腐生营养型和病理营养型为主,相较于ENF,DF提高了病理营养型真菌的相对丰度,EDF、EF提高了共生营养型真菌的相对丰度。总的来看,相较于ENF,人为恢复可以有效提高喀斯特退化区土壤的养分含量、酶活性和真菌群落相对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类型 真菌群落 喀斯特 酶活性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州矿排土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生物活性
5
作者 袁喆 吴祥云 王道涵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84-87,共4页
以海州露天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生物活性特征,并对土壤生物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层中乔木林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P〈0.05)其他植被恢复类型,玉米作物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 以海州露天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生物活性特征,并对土壤生物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层中乔木林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P〈0.05)其他植被恢复类型,玉米作物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类型;玉米作物0-10 cm土层微生物种群数量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类型,刺槐林〉10-20 cm土层细菌和真菌数量、玉米作物放线菌数量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类型;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与土壤理化性质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州矿排土场 土壤生物活性 土壤理化性质 植被恢复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帝山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碳氮的空间变异性
6
作者 武江星 严俊霞 李洪建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2-46,50,共6页
以关帝山2种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林地[人工种植的华北落叶松林(LYS)和自然演替的针阔混交林(ZKHJ)]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全碳与全氮的空间变异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计算了各变量在不同置信水平与估计精度下的最佳... 以关帝山2种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林地[人工种植的华北落叶松林(LYS)和自然演替的针阔混交林(ZKHJ)]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全碳与全氮的空间变异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计算了各变量在不同置信水平与估计精度下的最佳采样数量。结果表明:1 2种植被恢复类型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差异显著,ZKHJ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比LYS的分别高1.00%和0.07%;ZKHJ土壤全碳和全氮的空间变异系数比LYS的分别高17.22%和7.70%。2土壤水分对2种植被类型土壤全碳和全氮空间分布的影响大于土壤温度的影响。32种植被类型土壤全碳和全氮都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随机因素引起的异质性较小,空间异质性的变化主要由结构因素引起的。4在同一置信水平和估计精度下,ZKHJ需要的必要采样数量比LYS的多;随着置信水平和估计精度的减低,2种植被恢复类型的合理取样数目逐渐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类型 土壤全碳和全氮 空间变异 关帝山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典型植被恢复生态系统各层次化学计量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5
7
作者 詹紫馨 冯天骄 +1 位作者 梅柏寒 王平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7-809,共13页
【目的】植被恢复是改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评估植被恢复对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需进一步明晰林地植被与土壤的化学元素计量和分布特征,这对合理开展植被恢复类型筛选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 【目的】植被恢复是改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评估植被恢复对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需进一步明晰林地植被与土壤的化学元素计量和分布特征,这对合理开展植被恢复类型筛选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晋西黄土区4种典型植被恢复类型(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人工林、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人工林、辽东栎Quercus mongolica天然林),分别测定乔木层的树枝、树叶、树干、树皮、树根和灌木层、草本层的地上、地下部分以及0~100 cm土壤各层的碳、氮、磷质量分数,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最小显著差法、冗余分析法等分析植被恢复类型对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结果】(1)相比其他植被恢复类型,辽东栎天然林样地的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最高,其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为(8.62±0.78)、(5.91±0.18)t·hm^(-2),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别为(3.65±0.36)、(3.54±0.25)t·hm^(-2)。(2)辽东栎天然林草本层碳质量分数最高,为(552.90±19.33)g·kg^(-1),氮质量分数最低,为(10.36±0.30)g·kg^(-1)。(3)植物与土壤的碳、氮、磷质量分数具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辽东栎天然林的土壤碳磷比最高,为15.22±0.28,而刺槐人工林土壤碳磷比最低,为8.28±0.26。(4)Mantel Test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林中,土壤和植被中的养分相关关系显著(P<0.05),然而在辽东栎天然林中两者相关性相对较小,而且辽东栎天然林的乔木层对土壤和植被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相对较弱。【结论】近自然造林可以提高植被多样性,并提供更好的生态系统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植物器官 植被恢复类型 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海相志留系页岩有机质类型恢复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琴 王红岩 +2 位作者 拜文华 吝文 杜东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2期154-156,共3页
中国南方下古生界海相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分布广、厚度大,有机碳质量分数高,成熟度高,大部分处于高—过成熟度阶段,导致大部分有机质类型判别指标失效。文中通过对沉积在相似环境的三叠系未成熟泥岩样品的热模拟实验,确定了页岩原始生... 中国南方下古生界海相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分布广、厚度大,有机碳质量分数高,成熟度高,大部分处于高—过成熟度阶段,导致大部分有机质类型判别指标失效。文中通过对沉积在相似环境的三叠系未成熟泥岩样品的热模拟实验,确定了页岩原始生烃潜力的恢复图版,并以此为基础,对高成熟度志留系页岩的原始有机碳和有效碳质量分数进行恢复,进而利用页岩恢复原始状态后的降解率和氢、氧指数对页岩有机质类型进行了确定。研究结果表明,南方志留系页岩有机质类型以Ⅰ型为主,兼有Ⅱ型,具有间接型页岩生气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类型恢复 热模拟实验 原始有机质丰度 志留系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086C逆编译数据类型恢复技术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宗田 李力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44-51,共8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8086C逆编译系统的数据类型恢复技术.该技术的核心是通过阅读经过符号执行解释汇编码所产生的中间文本,全面收集各个变量的应用信息,然后加以综合分析,产生较完整的符号表,以恢复变量的数据类型.文中对C语言的主要数... 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8086C逆编译系统的数据类型恢复技术.该技术的核心是通过阅读经过符号执行解释汇编码所产生的中间文本,全面收集各个变量的应用信息,然后加以综合分析,产生较完整的符号表,以恢复变量的数据类型.文中对C语言的主要数据类型的恢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总结出了20多条信息收集与类型综合的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件 数据类型恢复 逆编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编译数据类型恢复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丁松阳 梁雪 +1 位作者 赵荣彩 孙维新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8-160,177,共4页
提出了利用数据流分析的方法来恢复基本数据类型,该技术首先利用数据流分析对变量进行重命名,然后使用变量推导规则推导变量的数据类型,得到的数据类型构成一个类型集合,最后根据得到数据类型集合的3种情况,选取合适的类型作为生成C语... 提出了利用数据流分析的方法来恢复基本数据类型,该技术首先利用数据流分析对变量进行重命名,然后使用变量推导规则推导变量的数据类型,得到的数据类型构成一个类型集合,最后根据得到数据类型集合的3种情况,选取合适的类型作为生成C语言程序中变量的数据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编译 数据类型恢复 数据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异常机制的C++类型恢复方法
11
作者 蒋凡 徐晓睿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2-94,共3页
二进制代码的逆向工程是一个底层的技术,被应用于计算机安全、系统验证、加密解密等相关领域。在逆向工程中,C++的反编译技术是一个难点,尤其是其类型信息的恢复。该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异常处理机制的类型恢复方法,该方法可以用来分析出... 二进制代码的逆向工程是一个底层的技术,被应用于计算机安全、系统验证、加密解密等相关领域。在逆向工程中,C++的反编译技术是一个难点,尤其是其类型信息的恢复。该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异常处理机制的类型恢复方法,该方法可以用来分析出每个函数的所有局部类变量,还能分析出这个类的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的地址。该方法在特定的环境下可以准确高效地解决C++反编译中的一个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向工程 反编译 类型恢复 异常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纯变量下标的数组类型恢复
12
作者 陈凯明 刘宗田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CSCD 2001年第5期86-89,共4页
逆编译中,复合数据类型恢复是最困难的问题.文中介绍按特征进行数据流分析,收集变量的各种定义和引用信息,然后通过计算地址表达式和合并地址区间的方法恢复数组类型。与其他方法不同之处在于,它可以恢复非纯变量下标引用的数组类... 逆编译中,复合数据类型恢复是最困难的问题.文中介绍按特征进行数据流分析,收集变量的各种定义和引用信息,然后通过计算地址表达式和合并地址区间的方法恢复数组类型。与其他方法不同之处在于,它可以恢复非纯变量下标引用的数组类型.文中最后分析了该方法的实际使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组类型恢复 逆编泽 数据类型 非纯变量下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类型恢复的编译器源源翻译技术 被引量:7
13
作者 米伟 李玉祥 +2 位作者 陈莉 冯晓兵 张兆庆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45-1155,共11页
源源翻译是使编译器的分析和优化可重定向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被广泛用来支持并行语言扩展或者各种体系结构无关的优化,并且可以帮助程序员进行正确性或者性能的调试.在多核/众核时代,程序分析和优化倾向于让用户更多地参与,这种平台无关... 源源翻译是使编译器的分析和优化可重定向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被广泛用来支持并行语言扩展或者各种体系结构无关的优化,并且可以帮助程序员进行正确性或者性能的调试.在多核/众核时代,程序分析和优化倾向于让用户更多地参与,这种平台无关而且用户友好的代码生成方式也越来越受到欢迎.在简单的编译器中添加源源翻译的支持很容易,但在实现了复杂的程序分析和激进的优化的编译器中,却很少有编译器提供健壮的源源翻译支持.优化对程序结构的改变是造成翻译困难的首要原因.结合大量出错实例对优化给源源翻译带来的困难进行分析,提出了一套基于类型恢复的翻译技术,并在Open64编译器中实现了这种方法.通过supertest和spec2000测试集的测试,验证了这种方法对源源翻译的健壮性有很大改善.该方法的实现模块集成在源源翻译器内,与编译器各种分析优化模块独立,所以该方法容易移植到其他编译器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译器 源源翻译 可重定向 中间表示 类型不一致 类型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阳磷矿废弃地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及评价 被引量:11
14
作者 赵川 和丽萍 +2 位作者 李贵祥 柴勇 邵金平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6-111,共6页
为揭示植被恢复对磷矿土壤质量的影响,以昆阳磷矿人工林植被恢复样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指数法和加权求和法对土壤养分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昆阳磷矿矿区废弃地不同恢复林地的土壤养分含量存在较显著差异,与未进行植... 为揭示植被恢复对磷矿土壤质量的影响,以昆阳磷矿人工林植被恢复样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指数法和加权求和法对土壤养分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昆阳磷矿矿区废弃地不同恢复林地的土壤养分含量存在较显著差异,与未进行植被恢复的废弃地土壤相比,各养分指标含量均显著提高;(2)p H和速效钾对土壤质量的作用分值较小,是影响研究区土壤质量的限制性因子;(3)有机质含量的权重最大,速效氮和速效钾次之;(4)7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养分质量综合指数均高于废弃地土壤,大小依次为旱冬瓜+圣诞树林>栓皮栎林>蓝桉林>圣诞树林>旱冬瓜林>直干桉林>藏柏林,其中,旱冬瓜+圣诞树林和栓皮栎林的质量指数均大于0.8,说明这2种林分的表层土壤质量较优,蓝桉林和圣诞树林的质量指数在0.6-0.8之间,说明此2种林分土壤的综合质量良好,旱冬瓜林、直干桉林和藏柏林土壤的综合质量处于中等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隶属度函数 土壤质量评价 植被恢复类型 昆阳磷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募捐信息该强调恢复还是改善受事件可控性调节 被引量:2
15
作者 宋文静 陈怡煖 黄韫慧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33-1147,I0001-I0004,共19页
求助者境况是募捐信息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境况的不同描述理应影响募捐效果,却未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本研究根据对求助者境况变化过程的不同描述,将募捐信息分为两类:“恢复/重建”(强调求助者过去境况较好,当前变得很差,捐赠使其由损失境... 求助者境况是募捐信息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境况的不同描述理应影响募捐效果,却未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本研究根据对求助者境况变化过程的不同描述,将募捐信息分为两类:“恢复/重建”(强调求助者过去境况较好,当前变得很差,捐赠使其由损失境况恢复至原状)和“改善/提高”(强调捐赠使求助者由当前很差的境况变得更好)。通过1个二手数据(N=978,研究1)和6个实验(N=1163,研究2/3a/3b/4/5a/5b)发现,“恢复/重建”(vs.“改善/提高”)类描述使捐赠者感知慈善项目更有利于求助者减少损失(vs.增加获得),而当捐赠者面对不可控(vs.可控)事件时也更关注减少损失(vs.增加获得)。因此,基于调节焦点的匹配,对不可控事件采用“恢复/重建”(vs.“改善/提高”)类描述,对可控事件采用“改善/提高”(vs.“恢复/重建”)类描述,个体的捐赠意愿(研究5)和实际捐赠(二手数据)更高。本文在理论上提出了新的募捐信息分类并证明其后续影响,在实践上可以指导慈善组织根据事件可控性合理设计募捐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重建”信息类型 “改善/提高”信息类型 事件可控性 调节匹配 捐赠意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区新生水土流失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徐小军 阎丹丹 +4 位作者 何丙辉 胡恒 熊明彪 冯军辉 李振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38,共5页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汶川地震区新生水土流失对不同恢复类型样地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表裸露、自然恢复和人工种植类型样地pH高于对照样地,各种恢复类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显著。(2)土壤全氮含量在人...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汶川地震区新生水土流失对不同恢复类型样地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表裸露、自然恢复和人工种植类型样地pH高于对照样地,各种恢复类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显著。(2)土壤全氮含量在人工种植、对照样地处于丰富状态,在地表裸露、自然恢复样地处于贫瘠状态,铵态氮含量在对照样地最高,硝态氮在新生水土流失作用下流失严重。(3)土壤全磷含量在地表裸露和自然恢复样地低于人工种植和对照样地,通过降雨-地表径流、渗漏淋失等途径流失,速效钾含量均处于缺乏状态。(4)土壤全钾含量在对照样地最大,自然恢复样地最小,各种恢复类型样地速效钾含量基本处于缺乏水平,人工种植样地由于培肥的作用速效钾含量得到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区 水土流失 土壤养分 恢复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荷马尾松林更新层种群生态位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程煜 胡喜生 +2 位作者 洪伟 吴承祯 陈灿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0-225,共6页
以重要值作为各植物种群的数量特征,从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比例、生态位重叠等数量指标上分析了中亚热带木荷马尾松林不同恢复类型群落更新层种群的生态位特征。群落结构简单,物种丰富度较低,大多数树种的生态位幅度较大,其中木荷的... 以重要值作为各植物种群的数量特征,从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比例、生态位重叠等数量指标上分析了中亚热带木荷马尾松林不同恢复类型群落更新层种群的生态位特征。群落结构简单,物种丰富度较低,大多数树种的生态位幅度较大,其中木荷的生态位宽度较大,对其它种群的生态位重叠值也都较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趋势。这对于中亚热带营造针阔混交林和人工阔叶混交林的树种选择具有指导意义,也对进一步深入研究中亚热带人工生态林群落演替、稳定性和结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 不同恢复类型 更新层 木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措施的土壤碳汇效应 被引量:22
18
作者 黎鹏 张勇 +3 位作者 李夏浩祺 孙彩丽 段奥华 刘国彬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9-33,共5页
为分析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后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特征,选取不同土层深度(0—20 cm,0—30 cm,0—50 cm和0—100 cm)和不同恢复年限的刺槐林(5,10,20,56 a)、沙棘林(5,10,20,30 a)、柠条林(10,20,36,47 a)及草地(5,10,15,20,25,30 a)土... 为分析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后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特征,选取不同土层深度(0—20 cm,0—30 cm,0—50 cm和0—100 cm)和不同恢复年限的刺槐林(5,10,20,56 a)、沙棘林(5,10,20,30 a)、柠条林(10,20,36,47 a)及草地(5,10,15,20,25,30 a)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分析了植被恢复后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规律,并探讨了0—20 cm和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退耕方式下,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和0—100 cm土壤有机碳加权平均含量随恢复年限整体呈增加趋势;同时,通过对比0—20 cm土层土壤碳储量随恢复年限变化速率发现,沙棘[0.048 g/(kg·a)]>刺槐[0.023 g/(kg·a)]>撂荒[0.020 g/(kg·a)]>柠条[0.012 g/(kg·a)]。此外,线性回归表明0—20 cm土层与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F=169.6,R 2=0.755,p<0.001)。综上,退耕还林(草)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从土壤有机碳蓄积的角度考虑沙棘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同时可以用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来估算退耕还林的固碳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有机碳储量 恢复类型 恢复年限 土层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