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红壤区不同生态恢复林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差异
被引量:8
- 1
-
-
作者
管鸿智
黄荣珍
朱丽琴
王金平
姬绍晖
林丽靖
-
机构
南昌工程学院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
江西省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与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
-
出处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7-184,共8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外源有机碳对红壤退化地微团聚体形成与稳定的影响机制”(31660192)
江西省教育厅项目“凋落物、细根和菌根输入对退化红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GJJ190974)
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马尾松林灾毁迹地水土流失阻控技术研究”(GJJ211901)。
-
文摘
为探究红壤侵蚀区不同生态恢复林分微生物群落特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阔叶纯林(木荷)、针叶纯林(马尾松)和针阔混交林(木荷林与马尾松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各林分土壤共得到细菌943个分类操作单元(OTU),真菌962个OTU,分类学地位明确的细菌有19门46纲99目138科198属207种,真菌有9门22纲59目109科177属167种。其中,优势细菌门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优势真菌门为担子菌门、子囊菌门和被孢菌门。林分类型对土壤真菌丰富度(Chao1指数)和多样性(Shannon指数)影响显著(P<0.05),对土壤细菌丰富度(Chao1指数)和多样性(Shannon和Simpson指数)几乎无影响,针阔混交林土壤真菌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高于纯林土壤(P<0.05)。在门水平上,针阔混交林与阔叶纯林土壤细菌门相对丰度变化差异较小,而与针叶纯林差异较大(P<0.05),针阔混交林和阔叶纯林土壤中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比针叶纯林低9.96%和29.43%。土壤真菌门相对丰度在各林分类型间差异较大,被孢菌门相对丰度在针叶纯林土壤中最高,毛霉门和壶菌门相对丰度在针阔混交林土壤中最高,子囊菌门相对丰度在阔叶纯林土壤中最高。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全氮含量、p H值和速效钾含量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特征最主要的环境因子。
-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生态恢复林分
红壤区
高通量测序
-
Keywords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tand
red soil area
high throughput sequencing
-
分类号
S157
[农业科学—土壤学]
-
-
题名浅谈云冷杉林分的采伐强度及恢复途径
被引量:1
- 2
-
-
作者
黄树坤
高学武
-
机构
黑龙江省大海林林业局森调队
-
出处
《林业勘查设计》
2002年第2期39-40,共2页
-
文摘
通过云冷杉林分不同采伐强度对比 ,分析出不同采伐强度下林分的变化情况 。
-
关键词
云冷杉林
采伐强度
林分恢复
-
分类号
S791.14
[农业科学—林木遗传育种]
-
-
题名川西亚高山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及其分配格局
被引量:50
- 3
-
-
作者
刘顺
罗达
刘千里
张利
杨洪国
史作民
-
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阿坝州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南京林业大学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
-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74-1083,共10页
-
基金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CAFYBB2014MA004)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资助项目(2012BAD22B0102)
-
文摘
森林采伐和恢复是影响森林碳氮储量的重要因素。以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原始林、粗枝云杉阔叶林、天然次生林和粗枝云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和生物量实测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碳、氮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岷江冷杉原始林、粗枝云杉阔叶林、天然次生林和粗枝云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611.18、252.31、363.07 tC/hm^2和239.06 tC/hm^2;氮储量分别为16.44、12.11、15.48 tN/hm^2和8.92 tN/hm^2。恢复林分与原始林碳储量在土壤—植被的分配格局发生了变化,而氮储量未发生变化。岷江冷杉原始林以植被碳储量为主,恢复林分以土壤为主,氮储量均以土壤为主。乔木层碳储量分别占生态系统总储量的56.65%、17.63%、13.57%和22.05%,土壤层(0—80 cm)分别占32.03%、69.87%、76.20%和72.12%;土壤层氮储量占生态系统总储量的76.80%—92.58%。植物残体碳氮储量分别占生态系统总储量的4.40%—9.83%和2.94%—7.08%,林下植被所占比例最小。空间格局上,岷江冷杉原始林植被部分具有较高的碳储量,应进行保护。3种恢复林分具有较高的碳汇潜力,且地上/地下碳储量较低,表明其碳汇潜力尤其表现在地上部分。天然次生林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而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较高。
-
关键词
碳氮储量
分配
原始林
恢复林分
川西亚高山
-
Keywords
C and N storage
distribution
primary forest
restored forest
subalpine of western Sichuan
-
分类号
S718.55
[农业科学—林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