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emerin对恒河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1
作者 朱红军 赵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39-942,共4页
目的探究Chemerin对恒河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RF/6A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RF/6A细胞随机分为3组,其中CO组正常培养RF/6A细胞24 h;CH组RF/6A细胞与10μg·L^(-1) Chemerin混合培养24 h;CN组在CH组基础上+200μmol&... 目的探究Chemerin对恒河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RF/6A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RF/6A细胞随机分为3组,其中CO组正常培养RF/6A细胞24 h;CH组RF/6A细胞与10μg·L^(-1) Chemerin混合培养24 h;CN组在CH组基础上+200μmol·L^(-1)N-乙酰半胱氨酸混合培养24 h。通过荧光探针-二氢乙啶(DHE)法、MTT法、细胞划痕实验、基质胶(Matrigel)法、Western blot等检测CO组、CH组、CN组RF/6A细胞活性氧(ROS)表达水平、增殖情况、迁移能力、管腔形成、p38MAPK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CH组RF/6A细胞中ROS表达水平、细胞增殖数量均显著高于CO组、CH组(均为P<0.05)。CO组、CH组、CN组RF/6A细胞迁移面积(像素)分别为31268±1397、56489±2653、39684±1864,细胞管腔形成数量分别为(1.06±1.12)个、(6.04±2.24)个、(3.08±3.67)个,3组间细胞迁移面积、管腔形成数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CH组RF/6A细胞中p38MAPK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CO组、C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Chemerin对RF/6A细胞血管形成有促进作用,其机制与ROS介导的MAPK通路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EMERIN 活性氧 恒河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 血管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蛭提取液对恒河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郑燕林 刘聪慧 谭笑彦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13-417,共5页
目的观察渗滤法水蛭提取液对恒河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F/6A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水蛭提取液(0g.L-1、8g.L-1、16g.L-1、32g.L-1、64g.L-1、128g.L-1)对RF/6A细胞增殖的影响,筛选最佳抑制浓度,应用流式... 目的观察渗滤法水蛭提取液对恒河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F/6A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水蛭提取液(0g.L-1、8g.L-1、16g.L-1、32g.L-1、64g.L-1、128g.L-1)对RF/6A细胞增殖的影响,筛选最佳抑制浓度,应用流式细胞仪观察水蛭提取液对凝血酶诱导的RF/6A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8g.L-1、16g.L-1浓度组水蛭提取液对血管内皮细胞RF/6A有促进生长作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2g.L-1、64g.L-1、128g.L-1浓度组水蛭提取液对血管内皮细胞RF/6A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4hIC50为97g.L-1;64g.L-1为水蛭提取液的最佳抑制浓度,用于后期实验。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水蛭提取液组G1期细胞比例(91.95±1.69)%高于其他各组,合药组(83.60±1.88)%高于凝血酶组(77.78±3.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凝血酶组S期细胞比例(21.75±2.94)%高于其他各组,水蛭提取液组(7.55±2.45)%低于合药组(14.42±1.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不同浓度的水蛭提取液对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F/6A的增殖产生不同作用,64g.L-1水蛭提取液可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将细胞阻滞在G1期,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抗新生血管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蛭提取液 恒河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N1siRNA对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活性的抑制及其机制 被引量:2
3
作者 底煜 张轶欧 +1 位作者 王爱媛 陈晓隆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4-29,共6页
背景富含半胱氨酸蛋白61(Cyr61)/CCN1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视网膜新生血管(RNV)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国内外关于CCN1小干扰RNA(CCN1 siRNA)对ROP有无延缓和治疗作用的研究较少。 目的探讨特异性抑制CCN1的表达对视... 背景富含半胱氨酸蛋白61(Cyr61)/CCN1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视网膜新生血管(RNV)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国内外关于CCN1小干扰RNA(CCN1 siRNA)对ROP有无延缓和治疗作用的研究较少。 目的探讨特异性抑制CCN1的表达对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调控作用。 方法恒河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株(RF/6A)分别于常氧(正常对照组)和低氧环境(体积分数1%O2、5%CO2和94%N2的混合气体)中培养,低氧环境培养的细胞分别采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介导转染空载体质粒(低氧对照组)和CCN1 siRNA表达质粒(CCN1 siRNA转染组),于细胞转染后24 h采用逆转录PCR法检测细胞中CCN1 siRNA重组质粒的表达情况;分别于培养后0、24、48、72和96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测定各组细胞活性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于培养后24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培养细胞的增生和凋亡情况;于培养后24 h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RF/6A细胞中CCN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 结果细胞转染后24 h用逆转录法检测到细胞中CCN1 siRNA的表达条带。CCK-8检测显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RF/6A细胞增生值(吸光度,A值)均明显增加,但CCN1 siRNA转染组各时间点细胞增生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低氧对照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198.45,P〈0.05;F时间=39.26,P〈0.05);CCN1 siRNA转染组、正常对照组和低氧对照组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68.9±1.1)%、(18.9±1.3)%和(39.6±1.8)%,其中CCN1 siRNA转染组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低氧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3、2.56,均P〈0.05);CCN1和VEGF蛋白在正常对照组细胞中呈弱表达,在低氧对照组细胞中表达均明显增强,CCN1 siRNA转染组细胞中CCN1和VEGF的相对表达量较低氧对照组均明显下降(均P〈0.05)。 结论CCN1 siRNA转染后能抑制RF/6A细胞的增生并促进其凋亡,CCN1 siRNA可下调缺氧环境下RF/6A细胞中CCN1和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可能是抑制RNV形成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含半胱氨酸蛋白61/生理 视网膜新生血管/预防及控制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治疗 RNA干扰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恒河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血管抑制因子Vasostatin对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光宇 范斌 +3 位作者 徐立 吴雅臻 何立洁 吴家祥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51-354,共4页
目的 探讨重组人血管抑制因子Vasostatin对体外培养的恒河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RF/6A)增殖的影响。方法 以bFGF刺激增殖 ,体外培养恒河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RF/6A)至 4代 ,分别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重组人Vasostatin蛋白 ,并采用MT... 目的 探讨重组人血管抑制因子Vasostatin对体外培养的恒河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RF/6A)增殖的影响。方法 以bFGF刺激增殖 ,体外培养恒河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RF/6A)至 4代 ,分别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重组人Vasostatin蛋白 ,并采用MTT法、3 H TdR法检测 2、4、6d时其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抑制的作用 ,同时利用流式细胞仪对重组人Vasostatin蛋白是否诱导细胞凋亡进行了探讨。结果 MTT法、3 H TdR两种方法均显示重组人Vasostatin蛋白以质量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bFGF刺激的恒河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RF/6A)的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加入重组人Vasostatin蛋白后 ,G0 /G1期无明显的亚二倍体核形峰出现 ,其不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的方式来抑制细胞增殖的。结论 重组人Vasostatin蛋白在体外具有抑制bFGF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 ,其有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血管新生抑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抑制因子 恒河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F/6A) 新生血管 钙网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抗VEGF治疗后OCTA指标变化的房水靶细胞因子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徐青 乔磊 +5 位作者 宫朝举 冯瑞芳 刘亚鲁 孙永承 张翼鹏 李甦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32-639,共8页
目的探讨影响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影像指标的房水可预测细胞因子。方法采用横断面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于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PCV患者20例20眼... 目的探讨影响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影像指标的房水可预测细胞因子。方法采用横断面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于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PCV患者20例20眼,均采用康柏西普3+PRN方案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第3次注射前收集患眼房水各100μl,用Luminex平台检测房水中13种细胞因子水平,并纳入同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年龄及性别匹配的白内障患者16例16眼作为对照。采用OCTA系统对PCV患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视网膜下液高度(SRFH)、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高度(PEDH)、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直径(PEDD)进行测定,分析影响PCV治疗前后OCTA相关指标变化的房水细胞因子。结果与白内障组比较,治疗前PCV组患眼房水中白细胞介素8(IL-8)、瘦素、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血管生成素2(Ang-2)、内皮素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A(VEGF-A)质量浓度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PCV患眼房水中VEGF-A质量浓度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患眼CMT、SRFH、PEDH、PEDD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PCV患眼房水中VEGF-A质量浓度与治疗前后CMT的变化值呈正相关(r=0.592,P<0.05);内皮素1质量浓度与治疗前后CMT的变化值呈负相关(r=-0.485,均P<0.05);IL-8和HGF质量浓度与治疗前后SRFH的变化值均呈正相关(r=0.492、0.466,均P<0.05)。治疗前房水中VEGF-A和IL-8质量浓度分别影响CMT和SRFH变化量,基线VEGF-A每增加1 pg/ml,CMT降低0.836μm(P=0.006);基线IL-8每增加1 pg/ml,SRFH降低12.522μm(P=0.028)。结论PCV患眼房水中VEGF-A和IL-8浓度明显升高,其基线水平可能分别是评估PCV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后CMT和SRFH改善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学测定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细胞介素-8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视网膜下液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g-1对高糖环境中RF/6A单层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学政 左中夫 +1 位作者 冯闯 王轶晶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80-384,共5页
目的探讨高浓度葡萄糖及血管生成素-1(Ang-1)对内皮细胞(EC)单层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将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RF/6A)接种于0.8μm聚碳酸酯微孔滤膜,形成致密单层后分3个组培养。正常对照组:含葡萄糖25mmol/L;高糖组:含葡萄糖40mmol/L;... 目的探讨高浓度葡萄糖及血管生成素-1(Ang-1)对内皮细胞(EC)单层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将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RF/6A)接种于0.8μm聚碳酸酯微孔滤膜,形成致密单层后分3个组培养。正常对照组:含葡萄糖25mmol/L;高糖组:含葡萄糖40mmol/L;Ang-高糖组:含葡萄糖40mmol/L+Ang-1(250ng/mL)。于1、3、5、7d,4个时间点建立EC单层通透性模型,检测蛋白质渗透压反射系数(δ)及滤过系数(Kf),以监测EC单层通透性的变化;利用Westernblot(NBT/BCIP显色法)检测5d时survivin的表达。结果3、5、7d时,高糖组EC单层通透性增高(P<0.01),Ang-高糖组在5d及7d时,EC单层通透性升高(P<0.01),但仍低于高糖组;Westernblot结果显示,Ang-高糖组survivin表达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高糖能够增加EC单层通透性,Ang-1能对抗高糖的这种生物学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的表达,抑制RF/6A的凋亡而发挥生物学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 血管生成素-1 高糖 内皮细胞单层 通透性 SURVIV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枸杞多糖对高糖所致RF/6As通透性和Rho激酶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王继红 刘学政 杨雪佳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07-512,共6页
目的探讨高糖条件下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RF/6As)损伤时的单层通透性、Rho激酶1(ROCK1)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枸杞多糖(LBP)对上述变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RF/6As,分为等渗葡萄糖处理组(对照组)、40mmol/L葡萄糖处理组(高糖组)... 目的探讨高糖条件下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RF/6As)损伤时的单层通透性、Rho激酶1(ROCK1)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枸杞多糖(LBP)对上述变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RF/6As,分为等渗葡萄糖处理组(对照组)、40mmol/L葡萄糖处理组(高糖组)及LBP+40mmol/L葡萄糖处理组(LBP+高糖组)。各组分别培养1、3、5、7d,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培养的RF/6As形态,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作为示踪剂用二室弥散系统检测RF/6As单层通透性的变化,应用免疫荧光法观察各组不同时间点细胞骨架的变化,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ROCK1在5d、7d各组细胞中的表达量。结果第3、5、7天,高糖组RF/6As随时间延长逐渐变形,正常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单层通透性逐渐增加;3个时间点HRP的A值分别为0.074±0.011、0.135±0.022、0.253±0.047,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BP+高糖组仅于7d时细胞形态略有改变,5d及7d时HRP的A值分别为0.069±0.004和0.114±0.009,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明显低于高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blot检测显示,7d时LBP+高糖组ROCK1灰度值为35849.47±1032.36,高糖组为21356.10±156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糖可引起RF/6As单层通透性增加和细胞骨架的重排以及ROCK1的高表达,而LBP可通过下调ROCK1的表达减轻高糖对RF/6As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 枸杞多糖 葡萄糖 通透性 Rho激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