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CSST/MCI鉴别系外行星透射谱的恒星污染
1
作者 邓莹平 蒋承孜 +1 位作者 陈果 颜召军 《天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93,共14页
中国巡天空间望远镜(Chinese Survey Space Telescope,CSST)预计对系外行星开展大气观测研究,这为系外行星观测领域提供了新的机遇.目前主要通过凌星透射谱来研究系外行星大气.然而,实际观测数据中已经发现恒星活动存在的迹象,且结果表... 中国巡天空间望远镜(Chinese Survey Space Telescope,CSST)预计对系外行星开展大气观测研究,这为系外行星观测领域提供了新的机遇.目前主要通过凌星透射谱来研究系外行星大气.然而,实际观测数据中已经发现恒星活动存在的迹象,且结果表明难以准确约束恒星活动污染.所以,如何准确区分并剔除恒星活动污染是透射光谱学的一个重大挑战.因此,在选择透射谱观测目标进行跟进观测时,需要对潜在的恒星污染及其可区分性进行定量评估,这需要大规模的仿真来提供预期数据.利用多色测光法结合机器学习来判别系外气态行星大气透射谱中是否存在潜在的恒星污染,针对CSST的多通道相机(Multi-Channel Imager,MCI)设计能准确预判透射谱是否存在恒星污染的滤光片观测组合,可为后续系外行星大气观测目标的策略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统计 方法:数据分析 技术:测光 恒星:活动 恒星:星斑 行星和卫星:大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太阳活动恒星表面黑子结构的多普勒成像(Ⅰ):技术
2
作者 顾盛宏 谭微松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36-343,共8页
回顾了恒星表面结构多普勒成像研究工作的发展历史,重点评述了该项技术在类太阳活动恒星研究领域的应用。介绍了该项技术在国际上的发展现状,给出了恒星表面黑子结构形态的多普勒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讨论了该项技术对观测仪器、观测... 回顾了恒星表面结构多普勒成像研究工作的发展历史,重点评述了该项技术在类太阳活动恒星研究领域的应用。介绍了该项技术在国际上的发展现状,给出了恒星表面黑子结构形态的多普勒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讨论了该项技术对观测仪器、观测过程和观测对象的要求,并对未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成像 黑子结构 类太阳活动恒星 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近双星候选体LAMOST J051402.68+172659.7光谱分析
3
作者 王琦 杨海峰 蔡江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16-1421,共6页
密近双星系统通常具有更快速的轨道运动和更频繁的光变效应,以及伴星的快速演化,这使得它们成为研究星际物理过程和恒星演化的重要天体。测光图像和光变曲线是识别与证认双星的最常用手段,而如果当前观测技术无法分辨双目标的亮度和位... 密近双星系统通常具有更快速的轨道运动和更频繁的光变效应,以及伴星的快速演化,这使得它们成为研究星际物理过程和恒星演化的重要天体。测光图像和光变曲线是识别与证认双星的最常用手段,而如果当前观测技术无法分辨双目标的亮度和位置差异时,光谱型也是区分伴星成分的重要方法之一。采用基于粗集与聚类投票机制的光谱双星分析方法,对其离群目标LAMOST J051402.68+172659.7的光谱特征及其证认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针对LAMOST DR10发布的光谱双星(类别为DoubleStar),对其多次聚类结果投票数最低的17个目标光谱,进行了人眼筛查,除了大部分光谱信噪比较低外,LAMOST J051402.68+172659.7的两次观测光谱呈现较大差异;对于该目标的两次观测,其光谱一次呈现F型,一次呈现F+M型,在排除邻近光纤污染和目标所处环境中其他目标污染后,确定两次观测光谱上呈现的都是目标真实成分,揭示了两种光谱成分来自两个恒星目标;两次观测的视向速度相差约20.3 km·s-1,观测时隔3 d,说明其绕转周期小于6 d。考虑到多个目标成分在同一条光谱上同时出现的条件极其严苛:光谱型差异较大且亮度(流量)在同一尺度上,对其光谱成分、成像、光变等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从ZTF测光的图像序列中,可以检测到目标轮廓的尺寸呈现周期性变化,而在ASAS-SN和ZTF光变曲线上,并未发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同时,由于两个天体距离极近或投影掩盖,从SDSS、2MASS测光图像上,呈现出点源的特征(边界稍显不规则),无法分辨双星目标,因此该双星系统的两个恒星之间可能轨道较为紧密,半径较小;在其光谱上呈现Balmer弱发射线(Hα、Hβ、Hδ、Hγ)和禁线([NII]λ6550、[SII]λλ6718,6733、[OII]λ3728)且目标未在行星状星云或HII区域,推测是由伴星相互作用产生的潮汐效应和物质交换,从而对恒星表面和大气层带来冲击,产生发射线。此外,该目标光谱还呈现疑似背景星系的极弱发射线成分,从成像上无法分辨,推测其为数据处理残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双星 光变 恒星活动 郭守敬望远镜(LAMO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GC 2264 Cone区域极端高速分子外向流
4
作者 刘馨嵘 李晶晶 +5 位作者 刘德剑 孔德沄 李英杰 林泽昊 郝超杰 卞帅博 《天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6-142,共17页
使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 m毫米波望远镜进行的^(12)CO(J=1-0,J为角动量量子数)分子谱线的高灵敏度、高分辨率成图观测,首次发现NGC 2264 Cone的两个子区域Spokes和Cone(C)存在总速度宽度约60 km·s^(-1)的极端高速气体.将... 使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 m毫米波望远镜进行的^(12)CO(J=1-0,J为角动量量子数)分子谱线的高灵敏度、高分辨率成图观测,首次发现NGC 2264 Cone的两个子区域Spokes和Cone(C)存在总速度宽度约60 km·s^(-1)的极端高速气体.将探测到的外向流的速度划分为3个速度成分(低速、高速、极端高速),以揭示分子外向流的形态和分布的变化.极端高速的^(12)CO发射显示出多个蓝瓣和红瓣,随着气体速度的增加,蓝瓣和红瓣之间的距离明显增大,呈现向外运动的趋势.计算了Cone区域不同速度外向流的相关物理量参数,结果显示低速气体拥有最多的能量和光度.通过分子外向流的总能量和总光度与分子云的湍动能量和光度进行比较发现Cone区域的分子外向流可能是影响分子云湍动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介质:外向流 星际介质:云 恒星:形成 恒星: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香港宽视场巡天新发现的一个磁活动双星系统
5
作者 王建华 顾盛宏 +2 位作者 王晓彬 杨光宇 吴伟坚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0-102,共13页
云南-香港宽视场巡天新发现了一个磁活动双星系统,其轨道周期为0.60286 d.利用云南天文台1 m光学望远镜附加CCD (Charge-Coupled Device)相机,观测得到了这个双星系统的V、Rc双色光变曲线,结果表明该系统食外存在明显的测光畸变.借助云... 云南-香港宽视场巡天新发现了一个磁活动双星系统,其轨道周期为0.60286 d.利用云南天文台1 m光学望远镜附加CCD (Charge-Coupled Device)相机,观测得到了这个双星系统的V、Rc双色光变曲线,结果表明该系统食外存在明显的测光畸变.借助云南天文台丽江2.4 m望远镜附加云南暗弱天体光谱成像仪(Yunnan Faint Object Spectrograph and Camera, YFOSC)对该双星系统的分光观测,测定了该双星系统主星的视向速度曲线并发现该系统的主星表面存在着强烈的色球活动,从而证明系统的光变曲线畸变源自主星的黑子活动.使用W-D (Wilson-Devinney)程序分析上述观测得到的光变曲线和视向速度曲线,得到了该双星系统的轨道参数以及黑子参数.最后,对该系统的特性进行了讨论并对未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星:掩食 恒星:活动 恒星:磁场 恒星黑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