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邻恒星形成星系的主序关系
1
作者 李力 郝彩娜 郭蕊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20,共7页
为了验证现有孔径改正方法的有效性,基于一个具有星系总体Hα、Hβ发射线流量和紫外(UV)、远红外(FIR)多波段数据的近邻(<150 Mpc)星系样本,研究不受孔径效应影响的Hα作为恒星形成率指示剂的恒星形成主序关系,并对Hα和远紫外(FUV)... 为了验证现有孔径改正方法的有效性,基于一个具有星系总体Hα、Hβ发射线流量和紫外(UV)、远红外(FIR)多波段数据的近邻(<150 Mpc)星系样本,研究不受孔径效应影响的Hα作为恒星形成率指示剂的恒星形成主序关系,并对Hα和远紫外(FUV)分别作为恒星形成率探针时的主序关系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不受孔径效应影响的Hα作为恒星形成率指示剂的主序关系与已有的利用孔径改正所得主序关系一致,表明通常采用的孔径改正方法可以还原星系整体Hα流量.此外,利用总红外(TIR)与FUV之比以及FUV-NUV颜色对FUV流量进行尘埃消光改正所得FUV作为恒星形成率示踪物的主序关系一致,表明FUV-NUV颜色对FUV流量进行消光改正没有引入更大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邻恒星形成星系 恒星形成 孔径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星形成星系主序关系的研究现状
2
作者 陈瑶鑫 康熙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5-168,共14页
观测发现,恒星形成星系(star-forming galaxies, SFGs)的恒星形成率(ψSFR)与恒星质量(M_(*))之间存在紧密的相关关系(即lgψSFR-lg M_(*),称为“主序关系”),弥散约为0.2~0.4 dex。主序关系对限制星系演化的理论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是... 观测发现,恒星形成星系(star-forming galaxies, SFGs)的恒星形成率(ψSFR)与恒星质量(M_(*))之间存在紧密的相关关系(即lgψSFR-lg M_(*),称为“主序关系”),弥散约为0.2~0.4 dex。主序关系对限制星系演化的理论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描述星系演化的基本关系之一。近年来,随着大型观测设备和数据处理技术飞速发展,星系形成和演化的理论模型也越来越完善,在此基础上,天文学家对于主序关系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首先介绍测量星系ψSFR的技术和挑选SFGs的方法,方便后续分析主序关系存在系统性偏差的原因。然后介绍主序关系最新的观测进展:主序关系在大质量端会“变平”,可能是由于星系/暗晕冷热吸积模式发生转换导致冷吸积减少;主序关系的弥散对恒星质量的依赖呈现U型,可能是由于小质量端的恒星反馈和大质量端的活动星系核反馈导致恒星质量相近的星系在恒星形成历史上具有多样性;理论与观测得到的主序关系零点在中高红移存在差异的问题依然存在较大争议。最后对主序关系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形成星系 主序关系 星系形成 星系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邻星系恒星形成区光谱观测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孔旭 林琳 +10 位作者 李金荣 周旭 邹虎 李弘宇 程福臻 杜薇 范舟 毛业伟 王菁 朱轶楠 周志民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9-39,共11页
近年来随着国际8—10iTI口径望远镜数目的不断增加,41TI及以下口径望远镜已成为中小型望远镜.如何利用中、小口径望远镜做出有影响的科学成果,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为此,自2013年开始针对国家天文台2.16m望远镜推出了重点... 近年来随着国际8—10iTI口径望远镜数目的不断增加,41TI及以下口径望远镜已成为中小型望远镜.如何利用中、小口径望远镜做出有影响的科学成果,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为此,自2013年开始针对国家天文台2.16m望远镜推出了重点课题支持计划.介绍的“近邻星系恒星形成区光谱观测研究”为2.16rfl望远镜支持的3个重点课题之一.它将利用2.16m望远镜3yr、每年30个暗夜或灰夜的观测时间,开展20个近邻、大星系中多个恒星形成区、平行星系主轴方向和垂直主轴方向的光谱观测,获得一个有显示度的、科学意义重要的近邻星系恒星形成区和径向分布的光谱样本.同时该课题还利用6.5m多镜面望远镜(MMT)的观测时间,开展近邻、特大星系的恒星形成区的光谱观测.利用2.16m望远镜和MMT望远镜观测得到的星系不同区域的光谱数据,结合已有的紫外、光学、红外波段宽带滤光片数据和BATCfBeijing-Arizona-Taiwan.Connecticut)15个中带滤光片数据,可开展星系尘埃消光、恒星形成率、金属丰度和星族特性二维分布等方面的研究;开展星系二维特性和星系形态、星系环境关系的研究.将介绍这个重点课题的科学意义、星系样本的选取、光谱观测策略和星系NGC2403的光谱观测和初步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介质:尘埃 消光 星系:发射线 星系:运动学与动力学 星系:恒星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SMOS场中星系恒星形成的演化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方官文 马仲阳 +1 位作者 陈洋 孔旭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16,共10页
基于COSMOS(Cosmic Evolution Survey)/Ultra VISTA(Ultra-deep Visible and Infrared Survey Telescope for Astronomy)场中多波段测光数据,利用质量限选取了红移分布在0<z<3.5的星系样本.通过UVJ(U-V和V-J)双色图分类判据将星... 基于COSMOS(Cosmic Evolution Survey)/Ultra VISTA(Ultra-deep Visible and Infrared Survey Telescope for Astronomy)场中多波段测光数据,利用质量限选取了红移分布在0<z<3.5的星系样本.通过UVJ(U-V和V-J)双色图分类判据将星系分类成恒星形成星系(SFGs)和宁静星系(QGs).对于红移分布在0<z<1.5范围内且M*>1011M⊙的QGs来说,该星系在样本中所占比例高于70%.在红移0<z<3.5范围内,恒星形成星系的恒星形成率(SFR)与恒星质量(M*)之间有着很强的主序(MS)关系.对于某一固定的恒星质量M*来说,星系的SFR和比恒星形成率(s SFR)会随着红移增大而增大,这表明在高红移处恒星形成星系更加活跃,有激烈的恒星形成.相对于低质量的星系来说,高质量的SFGs有较低的s SFR,这意味着低质量星系的增长更多的是通过星系本身的恒星形成.通过结合来自文献中数据点信息,发现更高红移(2<z<8)星系的s SFR随红移的演化趋势变弱,其演化关系是s SFR∝(1+z)0.94±0.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系:恒星形成 星系:基本参数 星系:演化 方法:数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近星系中HCO^+J=3→2和HNC J=3→2发射线强度与恒星形成率的相关性
5
作者 文世铭 孙艳春 +1 位作者 邱佳杰 王娇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88-592,共5页
利用James Clerk Maxwell Telescope(JCMT)的观测数据对邻近星系HNC J=3→2和HCO+J=3→2这2条发射线的强度与星系Hα谱线强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得出这2条分子发射线的强度与星系Hα谱线强度成较显著的线性正相关的结论.有研究表明,星系... 利用James Clerk Maxwell Telescope(JCMT)的观测数据对邻近星系HNC J=3→2和HCO+J=3→2这2条发射线的强度与星系Hα谱线强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得出这2条分子发射线的强度与星系Hα谱线强度成较显著的线性正相关的结论.有研究表明,星系Hα发射线的强度是跟踪星系内恒星形成率的有效手段,因此星系的恒星形成率也与这2条谱线的强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当前国内外缺少对这2条分子发射线的观测,这些结果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一些空白,给研究星系恒星形成的示踪分子奠定进一步翔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系恒星形成 分子发射线 Hα谱线强度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并合星系对SFR的增幅与其他参数关系的研究
6
作者 邱佳杰 孙艳春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8-29,共12页
主并合星系对是研究星系同时受到本身与外部环境影响的绝佳实验对象,而星系恒星形成率的变化可以示踪这些影响产生的作用.星系的恒星质量、星系对之间的投影距离与相对倾角都是影响恒星形成率的几个重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更大恒星质量... 主并合星系对是研究星系同时受到本身与外部环境影响的绝佳实验对象,而星系恒星形成率的变化可以示踪这些影响产生的作用.星系的恒星质量、星系对之间的投影距离与相对倾角都是影响恒星形成率的几个重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更大恒星质量星系倾向于有更大的恒星形成率增幅,相对倾角接近平行的星系同样趋于有更大的恒星形成率增幅,而投影距离在研究范围内与恒星形成率没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系:相互作用 星系:基本参数 星系:恒星形成 星系:统计 星系: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