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毫米波射电天文所(Institut de Radioastronomie Millimétrique,IRAM)30 m射电望远镜在1.3–4.0 mm波段的分子谱线成图,结合70–870μm连续谱数据以及绿岸射电望远镜(Green Bank Telescope,GBT)对NH_(3)(J,K)=(1,1)和(2,2)谱...利用毫米波射电天文所(Institut de Radioastronomie Millimétrique,IRAM)30 m射电望远镜在1.3–4.0 mm波段的分子谱线成图,结合70–870μm连续谱数据以及绿岸射电望远镜(Green Bank Telescope,GBT)对NH_(3)(J,K)=(1,1)和(2,2)谱线的成图(J为总角动量量子数,而K描述角动量在分子主轴方向的分量),对G 011.0970-0.1093纤维状分子云末端的一对比邻云团进行了观测.尽管在870μm波段下它们都表现出与连续谱流量峰值成协,但在70μm波段下,它们呈现出明亮与暗弱的对照特性.对这两个云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1)该极早期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气体尘埃温度高度耦合;(2)70μm明亮云团的气体尘埃温度从中心(约17 K)到包层边缘呈递减趋势,这预示着云团内部可能已经有原恒星形成;70μm暗弱云团中心较边缘更冷(约11K)更致密(约5×10^(22)cm^(-2)),且氢分子柱密度与尘埃温度存在强反相关,故外部辐射可能主导该云团加热;(3)在pc尺度上,气态C^(18)O的耗损率f_(D)(C^(18)O)与HCO^(+)的氘化率存在强正相关,且气态C^(18)O在冷且致密的DCO^(+)主导云团耗损f_(D)(C^(18)O)高达7;(4)在气体尘埃温度从10 K到20 K,氢分子柱密度从10^(22)cm^(-2)到10^(23)cm^(-2)的变化环境里,HCO^(+)、N_(2)H^(+)、HNC在更.为致密冷暗的环境氘化率增丰明显,HCN则在稍温暖且70μm明亮的环境氘化率增丰更大,而NH3氘化率在此环境中没有明显变化.这些不同分子氘化增丰的差异性可能源自其气体尘埃反应路径的差异性.展开更多
大质量恒星强烈的反馈深刻影响其周围的星际介质,并可能触发下一代恒星形成.S187是位于银河系第2象限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呈现出“扫集-坍缩”的触发式恒星形成模式.基于“银河画卷”巡天^(12)CO/^(13)CO/C^(18)O(J=1-0,下文J=1-0为简...大质量恒星强烈的反馈深刻影响其周围的星际介质,并可能触发下一代恒星形成.S187是位于银河系第2象限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呈现出“扫集-坍缩”的触发式恒星形成模式.基于“银河画卷”巡天^(12)CO/^(13)CO/C^(18)O(J=1-0,下文J=1-0为简便起见省略)谱线数据,对S187区域分子云的基本性质开展了研究,探索了该区域大质量恒星对分子云的反馈.利用GaussPy+和聚类算法,在该区域证认了32个分子云,并结合Gaia(Global Astrometric Interferometer for Astrophysics)卫星恒星消光数据测量得到其中8个分子云的距离.S187区域由^(13)CO和C^(18)O示踪的相对致密的气体含量相比于银道面第2象限大部分区域的分子云高出1–2个量级.S187区域分子云中证认了243个^(13)CO团块和98个C^(18)O团块,其中有7个^(13)CO团块和5个C^(18)O团块有形成大质量恒星的潜力.研究结果显示,大质量恒星的反馈对其周围分子云的聚集作用明显,为下一代大质量恒星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展开更多
利用^(12)CO(1-0)、^(13)CO(1-0)与C^(18)O(1-0)分子谱线成图观测数据,并结合ATLASGAL(The APEX(Atacama Pathfinder Experiment)Telescope Large Area Survey of the Galaxy)尘埃连续谱巡天观测结果详细地研究了9个红外暗云(Infrared D...利用^(12)CO(1-0)、^(13)CO(1-0)与C^(18)O(1-0)分子谱线成图观测数据,并结合ATLASGAL(The APEX(Atacama Pathfinder Experiment)Telescope Large Area Survey of the Galaxy)尘埃连续谱巡天观测结果详细地研究了9个红外暗云(Infrared Dark Clouds,IRDCs)中团块的物理性质与运动学特征.给出了红外暗云的速度区间,以及在红外暗云所对应的Spitzer(Spitzer Space Telescope)8μm辐射背景上叠加了与红外暗云轮廓基本吻合的^(13)CO和C^(18)O积分强度分布图.9个红外暗云中有8个呈纤维状结构.在这些红外暗云中共找出51个致密团块,质量偏大的团块大部分聚集在红外暗云的枢纽位置.质量统计直方图中表现出明显的双峰结构,进一步证实纤维状分子云物质输送的图景.^(12)CO(1-0)计算所得的典型激发温度T_(ex)在这些团块中的分布为10-15 K之间.证认出3个蓝轮廓的团块和5个红轮廓的团块,发现有17个处于不同演化阶段的团块与外流候选体位置重叠,这表明外流活动可能普遍存在于不同演化阶段的团块中.在MSF(Massive Star-Forming)团块和YSO(Young Stellar Object)团块中较高的外流探测率表明吸积率随着团块中恒星形成的演化阶段而增加.这些都是引力束缚的团块,并有可能进一步塌缩.所有团块都满足形成大质量恒星的基本物理条件.这些处在不同演化阶段的早期大质量恒星形成团块是研究大质量恒星形成的理想候选体.展开更多
文摘大质量恒星强烈的反馈深刻影响其周围的星际介质,并可能触发下一代恒星形成.S187是位于银河系第2象限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呈现出“扫集-坍缩”的触发式恒星形成模式.基于“银河画卷”巡天^(12)CO/^(13)CO/C^(18)O(J=1-0,下文J=1-0为简便起见省略)谱线数据,对S187区域分子云的基本性质开展了研究,探索了该区域大质量恒星对分子云的反馈.利用GaussPy+和聚类算法,在该区域证认了32个分子云,并结合Gaia(Global Astrometric Interferometer for Astrophysics)卫星恒星消光数据测量得到其中8个分子云的距离.S187区域由^(13)CO和C^(18)O示踪的相对致密的气体含量相比于银道面第2象限大部分区域的分子云高出1–2个量级.S187区域分子云中证认了243个^(13)CO团块和98个C^(18)O团块,其中有7个^(13)CO团块和5个C^(18)O团块有形成大质量恒星的潜力.研究结果显示,大质量恒星的反馈对其周围分子云的聚集作用明显,为下一代大质量恒星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基金Supported by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No.2017YFA0402700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 No.U1731124,No.10873037,No.11873093,and No.11803091。
文摘利用^(12)CO(1-0)、^(13)CO(1-0)与C^(18)O(1-0)分子谱线成图观测数据,并结合ATLASGAL(The APEX(Atacama Pathfinder Experiment)Telescope Large Area Survey of the Galaxy)尘埃连续谱巡天观测结果详细地研究了9个红外暗云(Infrared Dark Clouds,IRDCs)中团块的物理性质与运动学特征.给出了红外暗云的速度区间,以及在红外暗云所对应的Spitzer(Spitzer Space Telescope)8μm辐射背景上叠加了与红外暗云轮廓基本吻合的^(13)CO和C^(18)O积分强度分布图.9个红外暗云中有8个呈纤维状结构.在这些红外暗云中共找出51个致密团块,质量偏大的团块大部分聚集在红外暗云的枢纽位置.质量统计直方图中表现出明显的双峰结构,进一步证实纤维状分子云物质输送的图景.^(12)CO(1-0)计算所得的典型激发温度T_(ex)在这些团块中的分布为10-15 K之间.证认出3个蓝轮廓的团块和5个红轮廓的团块,发现有17个处于不同演化阶段的团块与外流候选体位置重叠,这表明外流活动可能普遍存在于不同演化阶段的团块中.在MSF(Massive Star-Forming)团块和YSO(Young Stellar Object)团块中较高的外流探测率表明吸积率随着团块中恒星形成的演化阶段而增加.这些都是引力束缚的团块,并有可能进一步塌缩.所有团块都满足形成大质量恒星的基本物理条件.这些处在不同演化阶段的早期大质量恒星形成团块是研究大质量恒星形成的理想候选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