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恒星形成区的云核和星团
1
作者 尹佳 江治波 +2 位作者 杨戟 陈志维 王敏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57-373,共17页
利用青海站13.7 m毫米波望远镜对17个与星团成协的恒星形成区进行了^(12)CO(J=1-0)、^(13)CO(J=1-0)和C^(18)O(J=1-0)的同时成图观测.除了IRAS04547+4753,这些源均探测到较强的C^(18)O(J=1-0)的谱线发射.由于分子云的大小不同,有13个源... 利用青海站13.7 m毫米波望远镜对17个与星团成协的恒星形成区进行了^(12)CO(J=1-0)、^(13)CO(J=1-0)和C^(18)O(J=1-0)的同时成图观测.除了IRAS04547+4753,这些源均探测到较强的C^(18)O(J=1-0)的谱线发射.由于分子云的大小不同,有13个源观测到^(13)CO(J=1-0)谱线积分强度极大值的一半处,其他源因分子云延展范围较大,没有进行大面积的成图观测.基于观测数据,计算了各云核的谱线线宽、亮温度、尺度、密度和质量等,^(13)CO和C^(13)O云核的维里质量与局部热动平衡(LTE)质量之比分别为0.66和0.74,它们接近于维里平衡状态.为了从形态方面比较云核与星团,将谱线的积分强度图与2MASS的K波段图像叠加.同时,计算了与云核成协的星团的大小和质量,数据采用了2MASS的近红外点源测光结果.基于云核与星团的质量结果,计算了分子云的恒星形成效率,大致在10%~30%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介质:云 恒星:形成 星际介质:谱线与谱带 恒星:主序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大质量恒星形成复合体的动力学性质
2
作者 周愉欣 徐烨 +5 位作者 加尔肯·叶生别克 刘德剑 周建军 何玉新 吴刚 李光辉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37,共20页
恒星形成于分子云之中,分子外向流是恒星形成正在进行的重要动力学特征,也是研究和认识恒星形成的重要契入点.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德令哈13.7m毫米波望远镜,采用5种分子谱线探针(包括^(12)CO、^(13)CO、C^(18)O、HCO+J=1-0和CS J... 恒星形成于分子云之中,分子外向流是恒星形成正在进行的重要动力学特征,也是研究和认识恒星形成的重要契入点.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德令哈13.7m毫米波望远镜,采用5种分子谱线探针(包括^(12)CO、^(13)CO、C^(18)O、HCO+J=1-0和CS J=2-1,J为角动量量子数),对一个包含IRAS 19230+1506、IRAS 19232+1504和G050.3179--00.4186这3个源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复合体进行了成图观测研究.通过对以上分子谱线数据并结合红外波段巡天数据的分析,在这3个源中首次探测到了分子外向流活动,并确定了分子外向流的中心驱动源.最后对这3个源进行了分子外向流相关物理量参数的计算,分析了这些物理量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分子外向流的性质与中心驱动源的性质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形成 星际介质:云 星际介质:分子 星际介质:恒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暗云G 011.0970–0.1093的多种分子氘化增丰差异性与气态CO耗损
3
作者 师昆鹏 冯思轶 +1 位作者 林淑婷 高乐涵 《天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9,共17页
利用毫米波射电天文所(Institut de Radioastronomie Millimétrique,IRAM)30 m射电望远镜在1.3–4.0 mm波段的分子谱线成图,结合70–870μm连续谱数据以及绿岸射电望远镜(Green Bank Telescope,GBT)对NH_(3)(J,K)=(1,1)和(2,2)谱... 利用毫米波射电天文所(Institut de Radioastronomie Millimétrique,IRAM)30 m射电望远镜在1.3–4.0 mm波段的分子谱线成图,结合70–870μm连续谱数据以及绿岸射电望远镜(Green Bank Telescope,GBT)对NH_(3)(J,K)=(1,1)和(2,2)谱线的成图(J为总角动量量子数,而K描述角动量在分子主轴方向的分量),对G 011.0970-0.1093纤维状分子云末端的一对比邻云团进行了观测.尽管在870μm波段下它们都表现出与连续谱流量峰值成协,但在70μm波段下,它们呈现出明亮与暗弱的对照特性.对这两个云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1)该极早期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气体尘埃温度高度耦合;(2)70μm明亮云团的气体尘埃温度从中心(约17 K)到包层边缘呈递减趋势,这预示着云团内部可能已经有原恒星形成;70μm暗弱云团中心较边缘更冷(约11K)更致密(约5×10^(22)cm^(-2)),且氢分子柱密度与尘埃温度存在强反相关,故外部辐射可能主导该云团加热;(3)在pc尺度上,气态C^(18)O的耗损率f_(D)(C^(18)O)与HCO^(+)的氘化率存在强正相关,且气态C^(18)O在冷且致密的DCO^(+)主导云团耗损f_(D)(C^(18)O)高达7;(4)在气体尘埃温度从10 K到20 K,氢分子柱密度从10^(22)cm^(-2)到10^(23)cm^(-2)的变化环境里,HCO^(+)、N_(2)H^(+)、HNC在更.为致密冷暗的环境氘化率增丰明显,HCN则在稍温暖且70μm明亮的环境氘化率增丰更大,而NH3氘化率在此环境中没有明显变化.这些不同分子氘化增丰的差异性可能源自其气体尘埃反应路径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形成 星际介质:云 星际介质:谱线与谱带 星际介质:分子 亚毫米:星际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GC 2264 Cone区域极端高速分子外向流
4
作者 刘馨嵘 李晶晶 +5 位作者 刘德剑 孔德沄 李英杰 林泽昊 郝超杰 卞帅博 《天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6-142,共17页
使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 m毫米波望远镜进行的^(12)CO(J=1-0,J为角动量量子数)分子谱线的高灵敏度、高分辨率成图观测,首次发现NGC 2264 Cone的两个子区域Spokes和Cone(C)存在总速度宽度约60 km·s^(-1)的极端高速气体.将... 使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 m毫米波望远镜进行的^(12)CO(J=1-0,J为角动量量子数)分子谱线的高灵敏度、高分辨率成图观测,首次发现NGC 2264 Cone的两个子区域Spokes和Cone(C)存在总速度宽度约60 km·s^(-1)的极端高速气体.将探测到的外向流的速度划分为3个速度成分(低速、高速、极端高速),以揭示分子外向流的形态和分布的变化.极端高速的^(12)CO发射显示出多个蓝瓣和红瓣,随着气体速度的增加,蓝瓣和红瓣之间的距离明显增大,呈现向外运动的趋势.计算了Cone区域不同速度外向流的相关物理量参数,结果显示低速气体拥有最多的能量和光度.通过分子外向流的总能量和总光度与分子云的湍动能量和光度进行比较发现Cone区域的分子外向流可能是影响分子云湍动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介质:外向流 星际介质:云 恒星:形成 恒星: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氦白矮星与小质量主序星并合及脉动热亚矮星的形成
5
作者 马旭东 张先飞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5-92,共8页
sdBVrs型热亚矮星是一类特殊的热亚矮星,观测显示它们同时具有p模和g模的脉动.目前这一类热亚矮星的演化起源仍然缺乏完备的解释.对氦白矮星与小质量主序星并合模型进行详细计算表明,并合模型的结果符合sdBVrs型热亚矮星的表面有效温度... sdBVrs型热亚矮星是一类特殊的热亚矮星,观测显示它们同时具有p模和g模的脉动.目前这一类热亚矮星的演化起源仍然缺乏完备的解释.对氦白矮星与小质量主序星并合模型进行详细计算表明,并合模型的结果符合sdBVrs型热亚矮星的表面有效温度、重力加速度等观测特征,并且能够激发出稳定的p模和g模脉动.因此,氦白矮星与小质量主序星并合是形成sdBVrs型热亚矮星可能的渠道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形成 亚矮星 白矮星 双星:密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离氢区S187的大尺度CO多谱线观测
6
作者 徐小云 陈学鹏 +1 位作者 张世瑜 孙燕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6,共36页
大质量恒星强烈的反馈深刻影响其周围的星际介质,并可能触发下一代恒星形成.S187是位于银河系第2象限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呈现出“扫集-坍缩”的触发式恒星形成模式.基于“银河画卷”巡天^(12)CO/^(13)CO/C^(18)O(J=1-0,下文J=1-0为简... 大质量恒星强烈的反馈深刻影响其周围的星际介质,并可能触发下一代恒星形成.S187是位于银河系第2象限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呈现出“扫集-坍缩”的触发式恒星形成模式.基于“银河画卷”巡天^(12)CO/^(13)CO/C^(18)O(J=1-0,下文J=1-0为简便起见省略)谱线数据,对S187区域分子云的基本性质开展了研究,探索了该区域大质量恒星对分子云的反馈.利用GaussPy+和聚类算法,在该区域证认了32个分子云,并结合Gaia(Global Astrometric Interferometer for Astrophysics)卫星恒星消光数据测量得到其中8个分子云的距离.S187区域由^(13)CO和C^(18)O示踪的相对致密的气体含量相比于银道面第2象限大部分区域的分子云高出1–2个量级.S187区域分子云中证认了243个^(13)CO团块和98个C^(18)O团块,其中有7个^(13)CO团块和5个C^(18)O团块有形成大质量恒星的潜力.研究结果显示,大质量恒星的反馈对其周围分子云的聚集作用明显,为下一代大质量恒星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介质:云 星际介质:电离氢区 恒星:形成 射电谱线:星际介质 星际介质:个别:S18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阶段大质量团块中的HCN、HNC、HCO^(+)和CN化学性质研究
7
作者 李宏杰 何玉新 +2 位作者 周建军 加尔肯·叶生别克 周冬冬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3-134,共22页
选择67个相对孤立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团块,使用4种分子谱线(HCN(1-0)、HNC(1-0)、HCO^(+)(1-0)和CN(1-0),括号中的1-0代表分子从转动能级1跃迁到转动能级0)和红外波段数据,研究它们的整体化学性质.通过对源的积分强度、柱密度、分子丰度... 选择67个相对孤立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团块,使用4种分子谱线(HCN(1-0)、HNC(1-0)、HCO^(+)(1-0)和CN(1-0),括号中的1-0代表分子从转动能级1跃迁到转动能级0)和红外波段数据,研究它们的整体化学性质.通过对源的积分强度、柱密度、分子丰度和丰度比在不同演化阶段的统计,发现大质量恒星形成团块CN(1-0)、HCO^(+)(1-0)、HCN(1-0)和HNC(1-0)的积分强度和柱密度中值随着演化阶段的增加都呈现增加趋势,这与理论预期相符.然而单一分子进行的柱密度和丰度统计结果存在较大的误差,用以示踪的演化阶段有很大的局限性.I(CN)/I(HNC)、I(CN)/I(HCN)和I(HCN)/I(HCO^(+))的积分强度比随演化阶段递增(I代表分子的积分强度),是潜在的用来示踪大质量恒星形成团块演化的探针;N(CN)/N(H2)、N(HNC)/N(H2)和N(HCN)/N(HCO^(+))的中值随演化阶段单调递增(N代表分子的柱密度),有希望作为示踪大质量恒星演化的化学探针.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研究工作观测数据的限制,不能获得各分子的光学厚度,受光学厚度影响得不到可靠的柱密度,从而得不到可靠的丰度,最终影响对丰度比化学时钟的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介质:分子 星际介质:丰度 恒星:形成 星际介质:谱线与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针对MWISP项目分子云团块的3DCNN证认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周飘 罗骁域 +2 位作者 郑胜 江治波 曾曙光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0-43,共14页
分子云团块是恒星的诞生地.分子团块的普查和其性质的全面研究将有助于了解恒星的形成乃至星系和宇宙的演化过程.随着银河画卷计划(MWISP)项目的深入进行,这类研究方案变得切实可行.但是项目产生的分子云观测数据是海量的,因此迫切需要... 分子云团块是恒星的诞生地.分子团块的普查和其性质的全面研究将有助于了解恒星的形成乃至星系和宇宙的演化过程.随着银河画卷计划(MWISP)项目的深入进行,这类研究方案变得切实可行.但是项目产生的分子云观测数据是海量的,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能够自动识别和证认分子团块的方法.目前应用广泛的3维分子云数据处理方法有很多,典型的包括Gauss Clumps、Clump Find、Fell Walker、Reinhold等,但都需要输入多个参数来控制它们的性能,并且进行反复的参数优化和目测才能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对于大规模的观测数据,利用现有方法进行分子团块的证认将是一项耗时耗力的任务.为了克服传统分子云团块检测算法的局限性,人工智能(AI)的方法将提供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提出了一种3D CN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方法,它可以自动处理3D分子谱线数据,整个过程分为检出和验证两个步骤.首先,通过设置较低阈值使用Clump Find以检出候选对象,然后通过训练好的3D CNN模型进行验证.利用仿真数据所做的一系列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综合表现优于4种传统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的MWISP数据表明, 3D CNN方法的性能也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形成 星际介质:云 技术:图像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多波束接收系统的科学目标与概念设计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戟 单文磊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2,共12页
大视场、高灵敏度、高分辨、宽带信号接收以及多偏振成份接收等,是银河系毫米波分子谱线巡天不断追求的目标.从一氧化碳(CO)多谱线巡天的最新进展出发,归纳了未来银河系大尺度分子巡天可着重瞄准的几个前沿科学目标,包括广域弱发射区的... 大视场、高灵敏度、高分辨、宽带信号接收以及多偏振成份接收等,是银河系毫米波分子谱线巡天不断追求的目标.从一氧化碳(CO)多谱线巡天的最新进展出发,归纳了未来银河系大尺度分子巡天可着重瞄准的几个前沿科学目标,包括广域弱发射区的探查、分子云内部结构的多探针成像以及银河系大尺度气体结构与物质循环调查等.介绍3毫米波段新一代多波束接收系统的一套概念设计.结合最新的技术预研,给出实现该方案的技术要点.新一代多波束接收系统的概念设计瞄准了100波束的接收规模,众多谱线以及双偏振成份的接收能力.在继承边带分离混频原理的基础上,基于新近发展的超导混频器集成电路,实现双偏振接收的新模式.在多谱线信号接收的基础上扩大每个信号边带至8 GHz从而同时接收众多谱线.参照已有的技术基础和近期预研的进展,本概念设计方案完全可以实现.与现有毫米波多波束接收设备相比,新一代毫米波多波束接收系统的综合接收能力预计将提升89-178倍.该设计将为毫米波多波束接收能力再次实现变革性的飞跃提供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介质:分子 恒星:形成 银河系:结构 亚毫米波:星际介质 技术: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银纬区域HSVMT 27的CO同位素分子谱线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何治宏 徐烨 +4 位作者 杨戟 杜心语 李发成 逯登荣 闫庆增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8-80,共13页
对Ursa Major区域的高银纬分子云HSVMT 27的^(12)CO、^(13)CO和C^(18)O进行了观测研究,发现这块分子云^(12)CO的激发温度较低,并探测到一定的C^(18)O辐射,但由于其发射较弱故未能成图.在0.17 km·s^(-1)的速度分辨率和0.08 pc的空... 对Ursa Major区域的高银纬分子云HSVMT 27的^(12)CO、^(13)CO和C^(18)O进行了观测研究,发现这块分子云^(12)CO的激发温度较低,并探测到一定的C^(18)O辐射,但由于其发射较弱故未能成图.在0.17 km·s^(-1)的速度分辨率和0.08 pc的空间分辨率下,认证了26个^(13)CO分子云核,它们的本地热平衡(Local Thermodynamic Equilibrium,LTE)质量在0.5–10 M_⊙,均小于其维里质量,且并未发现有红外点源与云核成协.总之,数据显示在这块分子云中并没有恒星形成的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介质:分子 恒星:形成 星际介质:运动学与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暗云中分子气体团块的性质研究
11
作者 得力达·别尔得汗 加尔肯·叶生别克 +5 位作者 徐烨 刘德剑 周建军 何玉新 朱春花 李光辉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4-126,共23页
利用^(12)CO(1-0)、^(13)CO(1-0)与C^(18)O(1-0)分子谱线成图观测数据,并结合ATLASGAL(The APEX(Atacama Pathfinder Experiment)Telescope Large Area Survey of the Galaxy)尘埃连续谱巡天观测结果详细地研究了9个红外暗云(Infrared D... 利用^(12)CO(1-0)、^(13)CO(1-0)与C^(18)O(1-0)分子谱线成图观测数据,并结合ATLASGAL(The APEX(Atacama Pathfinder Experiment)Telescope Large Area Survey of the Galaxy)尘埃连续谱巡天观测结果详细地研究了9个红外暗云(Infrared Dark Clouds,IRDCs)中团块的物理性质与运动学特征.给出了红外暗云的速度区间,以及在红外暗云所对应的Spitzer(Spitzer Space Telescope)8μm辐射背景上叠加了与红外暗云轮廓基本吻合的^(13)CO和C^(18)O积分强度分布图.9个红外暗云中有8个呈纤维状结构.在这些红外暗云中共找出51个致密团块,质量偏大的团块大部分聚集在红外暗云的枢纽位置.质量统计直方图中表现出明显的双峰结构,进一步证实纤维状分子云物质输送的图景.^(12)CO(1-0)计算所得的典型激发温度T_(ex)在这些团块中的分布为10-15 K之间.证认出3个蓝轮廓的团块和5个红轮廓的团块,发现有17个处于不同演化阶段的团块与外流候选体位置重叠,这表明外流活动可能普遍存在于不同演化阶段的团块中.在MSF(Massive Star-Forming)团块和YSO(Young Stellar Object)团块中较高的外流探测率表明吸积率随着团块中恒星形成的演化阶段而增加.这些都是引力束缚的团块,并有可能进一步塌缩.所有团块都满足形成大质量恒星的基本物理条件.这些处在不同演化阶段的早期大质量恒星形成团块是研究大质量恒星形成的理想候选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形成 星际介质:云 星际介质:分子 星际介质:恒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颗CEMP-s视单星化学元素的天体物理来源研究
12
作者 王双 杨国超 +2 位作者 张璐 李宏杰 张波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5-46,共12页
CS30301–015和HE1045+0226是两颗C元素和s-过程元素均超丰的贫金属(CEMP-s)星.视向速度观测发现这两颗星可能为单星.采用叠加与分解的方法探究这两颗星化学元素的天体物理来源能够为更好地理解银河系早期化学演化提供线索.计算结果表明... CS30301–015和HE1045+0226是两颗C元素和s-过程元素均超丰的贫金属(CEMP-s)星.视向速度观测发现这两颗星可能为单星.采用叠加与分解的方法探究这两颗星化学元素的天体物理来源能够为更好地理解银河系早期化学演化提供线索.计算结果表明:这两颗星的轻元素和Fe族元素主要产生于大质量星的primary过程.对于CS 30301–015,中子俘获元素主要来自AGB (Asymptotic Giant Branch)星中的主要s-过程. Pb的显著超丰主要归因于主要s-过程的贡献(约占Pb观测丰度的99.8%).需要更多的视向速度观测来确定这两颗星的轨道特征.对于HE 1045+0226, 56≤Z (质子数)≤62的重中子俘获元素主要来源于主要s-过程;Eu主要来源于主要r-过程.而轻中子俘获元素Y和Zr主要来自快速自转大质量星的primary弱s-过程,这一核合成过程对HE 1045+0226的Y和Zr丰度的贡献分别约为69.8%和67.6%.这从观测的角度证明弱s-过程能够在贫金属环境下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丰度 恒星:形成 恒星:化学组成特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猎户座分子云团中弥散电离介质的视向速度及线强度比分布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金泰 蒋思艺 +1 位作者 雷磊 陈丙秋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3-115,共13页
恒星形成区是研究恒星形成物理过程最重要的天体物理实验室.猎户座分子云团是研究各种质量恒星形成和相关年轻恒星性质的一个著名天区.通过对恒星形成区的光学光谱分析,可以获取其内部热电离气体的运动学和化学性质.基于国家大科学装置... 恒星形成区是研究恒星形成物理过程最重要的天体物理实验室.猎户座分子云团是研究各种质量恒星形成和相关年轻恒星性质的一个著名天区.通过对恒星形成区的光学光谱分析,可以获取其内部热电离气体的运动学和化学性质.基于国家大科学装置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光谱观测数据,从LAMOST I期光谱巡天数据中筛选出8个指向猎户座分子云团的观测面板,获取了1300多条针对猎户座分子云团内弥散电离介质的有效光谱.选取不受星际介质污染的背景天光光谱构建超级天光,对这些光谱数据做减天光处理,并进一步测量其发射线性质,包括Hα、[NⅡ]λ6584、[SⅡ]λλ6717和6731等发射线的中心波长和积分流量等.最后给出猎户座分子云团内弥散电离介质的视向速度和线强度比分布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形成 星际介质:云 星际介质:运动学和动力学 技术:光谱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MP星HE1005-1439中子俘获元素天体物理来源的研究
14
作者 韩万强 杨国超 +1 位作者 牛萍 张波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0-56,共7页
HE1005-1439是一颗金属丰度极低([Fe/H]~=3.0)的碳增丰贫金属星(Carbon Enhanced Metal-Poor,CEMP),该星的s-过程元素显著超丰([Ba/Fe]=1.16±0.31,[Pb/Fe]=1.98±0.19),而r-过程元素温和超丰([Eu/Fe]=0.46±0.22),使用单一... HE1005-1439是一颗金属丰度极低([Fe/H]~=3.0)的碳增丰贫金属星(Carbon Enhanced Metal-Poor,CEMP),该星的s-过程元素显著超丰([Ba/Fe]=1.16±0.31,[Pb/Fe]=1.98±0.19),而r-过程元素温和超丰([Eu/Fe]=0.46±0.22),使用单一的s-过程模型和i-过程模型均不能拟合该星中子俘获丰度分布.采用丰度分解的方法探究该星化学元素的天体物理来源可有助于理解CEMP星的形成和化学演化.利用s-过程和r-过程的混合模型对其中子俘获元素的丰度分布进行拟合,发现该星的中子俘获元素主要来源于低质量低金属丰度AGB伴星的s-过程核合成,而r-过程核合成也有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丰度 恒星:形成 恒星:化学组成特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LMA高分辨率的多谱线数据对NGC 1068核区中物理性质的研究
15
作者 林淑婷 高煜 谈清华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4-71,共18页
利用ALMA干涉阵望远镜(Atacama Large Millimeter/submillimeter Array)的高分辨(~0.2′′-0.7′′)的多谱线数据,包括CO(1-0)、CO(2-1)、CO(3-2)、HCN(1-0)、HCO^(+)(1-0)、HCN(3-2)、HCO^(+)(3-2)、HCN(4-3)和HCO^(+)(4-3),并结合连... 利用ALMA干涉阵望远镜(Atacama Large Millimeter/submillimeter Array)的高分辨(~0.2′′-0.7′′)的多谱线数据,包括CO(1-0)、CO(2-1)、CO(3-2)、HCN(1-0)、HCO^(+)(1-0)、HCN(3-2)、HCO^(+)(3-2)、HCN(4-3)和HCO^(+)(4-3),并结合连续谱数据对近邻星系NGC 1068核区的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速度积分强度图显示核周盘(CircumNuclear Disk,CND)呈现不对称的环状结构,尺度~300 pc.各分子谱线均显示,CND上的东发射结(E-knot)比西发射结(W-knot)有着更强的发射,且E-knot处表现出的分子气体的速度比W-knot更高.致密分子气体含量占比(用HCN或HCO^(+)不同转动跃迁线与CO(1-0)的积分强度比值表示),以及致密分子气体比值(HCN/HCO^(+))均在CND的东部表现出更高的值,意味着CND东部和西部有着不同的物理环境或化学组成.CO(3-2)/CO(1-0)的积分强度比值在E-knot很高,意味着该处极端的物理环境导致分子激发增强.通过与单镜望远镜JCMT(James Clerk Maxwell Telescope)比较HCN(4-3)和HCO^(+)(4-3)的流量,得到高分辨率ALMA成图测量的致密分子气体在1 kpc尺度上的流量损失为10%~20%.各分子谱线在E-knot和W-knot的流量比为1.8~3.9,CND中E-knot和W-knot的差异可能与活动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AGN)的反馈有关.此外,在AGN位置处的CO(2-1)、CO(1-0)和HCO^(+)(1-0)的谱线发现了吸收特征.这种吸收主要为其背景的强连续谱辐射导致,同时AGN附近的气体下落也可能产生自吸收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形成 亚毫米:星际介质 星系:星暴 射电谱线:星系 星系:个别:NGC 106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测到气体的碎片盘统计研究
16
作者 曹鹏程 刘琼 廖能惠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8-118,共11页
碎片盘通常被描述为贫气盘,其气尘比显著低于原行星盘,因此很少在碎片盘中探测到气体.得益于各种灵敏的望远镜,探测到气体的碎片盘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寻找更多的含有气体的碎片盘成为碎片盘研究的重点课题.然而大范围的搜寻非常耗时且... 碎片盘通常被描述为贫气盘,其气尘比显著低于原行星盘,因此很少在碎片盘中探测到气体.得益于各种灵敏的望远镜,探测到气体的碎片盘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寻找更多的含有气体的碎片盘成为碎片盘研究的重点课题.然而大范围的搜寻非常耗时且低效,因而为了更快更好地遴选探测的目标,需要根据这类源的特性择选更小范围样本.通过统计探测到气体的碎片盘及其宿主恒星的参数总结出这些源的总体特性.为此搜集了已经发表的探测到气体的碎片盘的文献,总计找到37个源,包括探测到CO等冷气体的12个源、CaⅡ等热气体的14个源以及冷热气体共存的11个源.通过统计其宿主恒星的光谱类型、年龄、离地球距离和碎片盘的相对光度、气体质量、尘埃质量等信息,得出了主要结论:宿主恒星多为B型和A型恒星,年龄大部分都小于50 Myr,相对光度分布相比于已知碎片盘更为集中,在10^(-5)-10^(-2)区间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形成 原行星盘 方法: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