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恒星形成区的云核和星团
1
作者 尹佳 江治波 +2 位作者 杨戟 陈志维 王敏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57-373,共17页
利用青海站13.7 m毫米波望远镜对17个与星团成协的恒星形成区进行了^(12)CO(J=1-0)、^(13)CO(J=1-0)和C^(18)O(J=1-0)的同时成图观测.除了IRAS04547+4753,这些源均探测到较强的C^(18)O(J=1-0)的谱线发射.由于分子云的大小不同,有13个源... 利用青海站13.7 m毫米波望远镜对17个与星团成协的恒星形成区进行了^(12)CO(J=1-0)、^(13)CO(J=1-0)和C^(18)O(J=1-0)的同时成图观测.除了IRAS04547+4753,这些源均探测到较强的C^(18)O(J=1-0)的谱线发射.由于分子云的大小不同,有13个源观测到^(13)CO(J=1-0)谱线积分强度极大值的一半处,其他源因分子云延展范围较大,没有进行大面积的成图观测.基于观测数据,计算了各云核的谱线线宽、亮温度、尺度、密度和质量等,^(13)CO和C^(13)O云核的维里质量与局部热动平衡(LTE)质量之比分别为0.66和0.74,它们接近于维里平衡状态.为了从形态方面比较云核与星团,将谱线的积分强度图与2MASS的K波段图像叠加.同时,计算了与云核成协的星团的大小和质量,数据采用了2MASS的近红外点源测光结果.基于云核与星团的质量结果,计算了分子云的恒星形成效率,大致在10%~30%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介质:云 恒星:形成 星际介质:谱线与谱带 恒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