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总氨态氮对海湾扇贝幼体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袁洪梅 杨长奎 +1 位作者 杨凤 闫喜武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8-274,共7页
为确定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s育苗用水的水质指标,进行了总氨态氮对海湾扇贝幼体存活和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pH为8.20~8.30、水温为21.5~22.5℃、盐度为27~28条件下,总氨态氮对海湾扇贝受精卵孵化率的24 h半数有效浓度(EC_... 为确定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s育苗用水的水质指标,进行了总氨态氮对海湾扇贝幼体存活和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pH为8.20~8.30、水温为21.5~22.5℃、盐度为27~28条件下,总氨态氮对海湾扇贝受精卵孵化率的24 h半数有效浓度(EC_(50))为3.089 mg/L(非离子氨态氮NH_3-N=0.194mg/L),最大毒物允许浓度(MATC)为0.86~1.80 mg/L(非离子氨态氮NH_3-N=0.054~0.113 mg/L);在pH为7.95~8.10、水温为23~25℃、盐度为27~28条件下,总氨态氮对浮游期幼虫(2日龄)存活的48 h半致死浓度(LC_(50))为7.801 mg/L(NH_3-N=0.342 mg/L),96 h LC_(50)为2.445 mg/L(NH_3-N=0.107mg/L),144 h LC_(50)为1.294 mg/L(NH_3-N=0.057 mg/L);对浮游期生长的144 h EC_(50)为2.023 mg/L(NH_3-N=0.089 mg/L);浮游期的MATC为0.37~0.66 mg/L(NH_3-N=0.016~0.029 mg/L);总氨态氮浓度≤2.03 mg/L(NH_3-N≤0.089 mg/L)时,均有幼体变态为稚贝;变态期(眼点出现至变态成稚贝)幼体眼点出现率的192 h EC_(50)为1.460 mg/L(NH_3-N=0.064 mg/L),变态率的408 h EC_(50)为1.927 mg/L(NH_3-N=0.085 mg/L)。研究表明,根据各个时期的EC5推测,海湾扇贝育苗期间,在pH为7.95~8.10条件下总氨态氮浓度控制在0.40 mg/L(NH_3-N=0.018 mg/L)以下最佳,本研究结果为完善海湾扇贝生态学及育苗期间的水质调控技术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湾扇贝 总氨态氮 幼体 发育 生长 存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素纤维在近岸海洋污染物亚硝酸盐、总氨态氮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聂志伟 于晓彩 +3 位作者 尹丹妮 杨夯 易森 塔荣凤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73-478,共6页
为探索高效的近岸海水污染处理及生态修复方法,采用硝酸氧化法对黏胶基碳素纤维(Carbon fiber,CF)进行氧化改性,并利用改性后的黏胶基CF处理近岸模拟污染海水,研究了改性CF对海水中亚硝酸盐、总氨态氮等污染物的吸附情况,考察了黏胶基C... 为探索高效的近岸海水污染处理及生态修复方法,采用硝酸氧化法对黏胶基碳素纤维(Carbon fiber,CF)进行氧化改性,并利用改性后的黏胶基CF处理近岸模拟污染海水,研究了改性CF对海水中亚硝酸盐、总氨态氮等污染物的吸附情况,考察了黏胶基CF氧化改性时间等因素对吸附处理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改性黏胶基CF处理近岸污染海水的优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黏胶基CF氧化改性时间、CF投加量、亚硝酸盐初始浓度、总氨态氮初始浓度、吸附时间、海况、p H等因素对CF的吸附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反应条件相同时CF的吸附性能较稳定;CF对亚硝酸盐的吸附效果较好,对总氨态氮的吸附效果次之;通过正交试验确定黏胶基CF材料修复模拟近岸海水的优化条件,即在吸附时间为3 h、海况为3级、投加量为0.01 g、亚硝酸盐初始浓度为4 mg/L、总氨态氮初始浓度为60 mg/L、改性时间为1.5 h、p H为8的条件下,CF对亚硝酸盐的去除率为84.56%,对总氨态氮的去除率为45.63%。本研究结果为CF在近岸海洋环境修复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素纤维 氧化改性 吸附 亚硝酸盐 总氨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总氨态氮对太平洋鳕仔稚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傅泽 王华 +5 位作者 刘萱 冷金慧 耿聪 何亚 曹冰 姜志强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9-333,共5页
为确保太平洋鳕Gadus macrocephalus人工育苗生产过程中的水质安全,采用换水式水生生物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总氨态氮对不同规格(体长4.37、4.88、5.83、7.46 mm)太平洋鳕仔稚鱼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在水温为8.5~10.0℃、pH为7.96~8.14... 为确保太平洋鳕Gadus macrocephalus人工育苗生产过程中的水质安全,采用换水式水生生物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总氨态氮对不同规格(体长4.37、4.88、5.83、7.46 mm)太平洋鳕仔稚鱼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在水温为8.5~10.0℃、pH为7.96~8.14、溶氧为7.0~8.0 mg/L、盐度为29~30条件下,水中总氨态氮对不同日龄太平洋鳕仔稚鱼的毒性不同;对于4、15、22和35日龄的太平洋鳕仔稚鱼,水中总总氨态氮的安全浓度分别为11.518、9.576、1.982、0.959 mg/L,对应非离子氨态氮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219、0.182、0.038、0.018 mg/L。研究表明,随着太平洋鳕仔稚鱼个体的发育,其对水中总氨态氮的耐受能力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鳕 仔稚鱼 总氨态氮 毒性 安全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总氨态氮和pH对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品系幼贝潜沙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马倩颖 杨凤 +2 位作者 霍忠明 赵雯 闫喜武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9-294,共6页
为研究总氨态氮(TAN)和pH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斑马蛤2号”(简称“Zebra 2”)品系幼贝潜沙的影响,在实验室内以天然海水为对照,研究了不同TAN质量浓度(0.12、0.51、1.03、1.64、2.93、5.93、12.30、28.00、54.90 mg/L)... 为研究总氨态氮(TAN)和pH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斑马蛤2号”(简称“Zebra 2”)品系幼贝潜沙的影响,在实验室内以天然海水为对照,研究了不同TAN质量浓度(0.12、0.51、1.03、1.64、2.93、5.93、12.30、28.00、54.90 mg/L)和pH(7.00、7.31、7.55、7.77、8.15、8.27、8.54、8.81、9.09)对“Zebra 2”蛤仔幼贝(壳长为4.78 mm±0.60 mm)潜沙的影响。结果表明:TAN胁迫试验显示,在水温20.7℃、盐度29和pH 8.12条件下,ρ(TAN)≤54.90 mg/L时对幼贝竖壳ET5无显著性影响(P>0.05),对竖壳ET50和潜沙ET50的最大毒物允许浓度(MATC)为28.00~54.90 mg/L,对潜沙ET100的MATC为0.51~1.03 mg/L,对24 h潜沙率的MATC为5.93~12.30 mg/L;pH胁迫试验显示,在水温27.1℃、盐度22.8及pH 7.00~9.09条件下,幼贝均能潜沙,但不同pH条件下潜沙速度有差异,pH为7.00~9.09时对幼贝竖壳ET5无显著性影响(P>0.05),pH为7.55~9.09时对竖壳ET50无影响,pH为7.31~9.09时对潜沙ET50无影响,pH为7.31~8.27时对潜沙ET100无影响,pH为7.00~9.09时对24 h潜沙率无显著性影响(P>0.05)。研究表明:适宜“Zebra 2”蛤仔幼贝潜沙ET100的TAN为0.12~0.51 mg/L或pH为7.31~8.27;pH为7.00~9.09时对蛤仔幼贝24 h潜沙率无影响,而TAN≥28.00 mg/L时导致其24 h潜沙率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氨态氮 PH “斑马蛤2号”品系 幼贝 潜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总氨态氮对菲律宾蛤仔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韩天坤 杨凤 +2 位作者 贾甲 李晓旭 闫喜武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0-216,共7页
为研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早期发育阶段对总氨态氮(TAN)和非离子氨(UIA)的耐受性,在水温为21~24℃、pH为7.9~8.3、盐度为27~30条件下,开展了TAN对菲律宾蛤仔受精卵、D形幼虫(壳长为103.2μm±3.0μm)和稚贝(壳长为31... 为研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早期发育阶段对总氨态氮(TAN)和非离子氨(UIA)的耐受性,在水温为21~24℃、pH为7.9~8.3、盐度为27~30条件下,开展了TAN对菲律宾蛤仔受精卵、D形幼虫(壳长为103.2μm±3.0μm)和稚贝(壳长为318.1μm±27.3μm)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TAN对菲律宾蛤仔受精卵孵化率的24 h EC_(50)为7.29 mg/L(UIA浓度为0.502 mg/L);对D形幼虫死亡率的96 h LC_(50)为7.94 mg/L(UIA浓度为0.212 mg/L);对稚贝死亡率的96 h LC_(50)为49.0 mg/L(UIA浓度为2.10 mg/L),对稚贝壳长相对生长的96 h EC_(50)为4.9 mg/L(UIA浓度为0.21 mg/L);对稚贝壳高相对生长的96 h EC_(50)为10.5 mg/L(UIA浓度为0.448 mg/L);菲律宾蛤仔对TAN的耐受能力为稚贝>D形幼虫。研究表明,菲律宾蛤仔育苗期间非离子氨浓度控制在0.020 mg/L以内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氨态氮 菲律宾蛤仔 早期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度调节剂添加对黑麦草青贮发酵品质及有氧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海东 迟春艳 +1 位作者 陈峰 刘国昌 《饲料研究》 CAS 2015年第8期71-75,共5页
试验以抽穗期刈割的多年生黑麦草为试验材料,通过添加丙酸缓冲性酸度调节剂、丙酸和甲酸评定不同类型的酸度调节剂对黑麦草青贮过程中干物质(DM)、p H、挥发性脂肪酸(VFA)、乳酸、氨态氮/总氮(NH3-N/TN)和可溶性糖类(WSC),及青贮有氧稳... 试验以抽穗期刈割的多年生黑麦草为试验材料,通过添加丙酸缓冲性酸度调节剂、丙酸和甲酸评定不同类型的酸度调节剂对黑麦草青贮过程中干物质(DM)、p H、挥发性脂肪酸(VFA)、乳酸、氨态氮/总氮(NH3-N/TN)和可溶性糖类(WSC),及青贮有氧稳定性的影响。试验分为5组,对照组:黑麦草+不添加任何添加剂;试验Ⅰ组:黑麦草+4 kg/t丙酸缓冲性酸度调节剂Ⅰ;试验Ⅱ组:黑麦草+4 kg/t丙酸缓冲性酸度调节剂Ⅱ;试验Ⅲ组:黑麦草+4 kg/t丙酸;试验Ⅳ组:黑麦草+4 kg/t甲酸。结果表明,各试验组与对照组间DM无显著差异(P﹥0.05),各试验组p H较对照组降低(P<0.05);乙酸和丁酸各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试验Ⅰ和Ⅱ组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Ⅲ和Ⅳ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Ⅰ和Ⅱ组与Ⅲ和Ⅳ组间差异显著(P<0.05);乳酸含量试验Ⅰ和Ⅱ组较对照组(P<0.01)、Ⅲ和Ⅳ组显著提高(P<0.05),试验Ⅲ和Ⅳ组乳酸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NH3-N/TN各试验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WSC各试验组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试验Ⅰ组(278 h)和Ⅱ组(262 h)有氧稳定性较对照组(96 h)(P<0.01)、试验Ⅲ组(156 h)和Ⅳ组(148 h)显著提高(P<0.05),试验Ⅲ和Ⅳ组较对照组有氧稳定性提高(P<0.05)。不同酸度调节剂的添加可有效改善黑麦草的青贮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综合而言,丙酸缓冲性酸度调节剂较丙酸或甲酸添加进一步提高了青贮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值得在黑麦草等牧草青贮过程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麦草 酸度调节剂 青贮 发酵品质 乙酸 丁酸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