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诗可以怨”与“发愤著书”说
1
作者
刘怀荣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31,共9页
上古以来的进谏制度,孕育了以诗讽谏的政治文明传统。作为这一政治—艺术活动的副产品,怨刺诗不仅在《诗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在内容、艺术表达等方面,也已形成了足以与其他诗歌相区别的类型化特点。孔子在此基础上提出"诗可...
上古以来的进谏制度,孕育了以诗讽谏的政治文明传统。作为这一政治—艺术活动的副产品,怨刺诗不仅在《诗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在内容、艺术表达等方面,也已形成了足以与其他诗歌相区别的类型化特点。孔子在此基础上提出"诗可以怨"的命题,促进了《诗》教的系统化进程。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本义,首先应在其文化理想的语境中加以理解。它与"诗可以怨"各有源流,各具特色,并无直接的关系。而后世所谓"不平则鸣""穷而后工"等影响深远的论说,与其说是对"发愤著书"的继承和发展,毋宁说更多的是误读与引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谏
以
诗
讽谏
怨刺诗
诗
可以
怨
发愤著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雅诗中的抒情诗与中国诗歌抒情传统的形成
2
作者
刘俊阳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76-80,共5页
《诗经》雅诗绝大部分为抒情诗,包括颂美诗和怨刺诗,怨刺诗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天命的怀疑,以杰出的艺术成就标志着中国文人诗歌抒情传统的形成。雅诗的成就和地位至今仍未得到充分地认识。实际上雅诗的成就绝不逊色于风诗,...
《诗经》雅诗绝大部分为抒情诗,包括颂美诗和怨刺诗,怨刺诗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天命的怀疑,以杰出的艺术成就标志着中国文人诗歌抒情传统的形成。雅诗的成就和地位至今仍未得到充分地认识。实际上雅诗的成就绝不逊色于风诗,其对后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风诗。十五国风是中国民歌的第一个高峰,雅诗则是中国文人诗的第一个高峰,二者都是《诗经》中的精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
经
雅
诗
颂美
诗
怨刺诗
文人
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诗人丁芒的文学贡献
3
作者
朱寿桐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1-8,共8页
或许可以用“两栖”、“三擅”、“四维度”来概括丁芒迄今为止的诗学与文学事业。所谓“两栖”即丁芒自己“自嘲”和总结过的“两栖诗人”:兼写新诗和旧诗两种诗体。他发蒙于旧诗,成就于新诗,复又回归于旧诗,同时以非凡的胆识和魄...
或许可以用“两栖”、“三擅”、“四维度”来概括丁芒迄今为止的诗学与文学事业。所谓“两栖”即丁芒自己“自嘲”和总结过的“两栖诗人”:兼写新诗和旧诗两种诗体。他发蒙于旧诗,成就于新诗,复又回归于旧诗,同时以非凡的胆识和魄力倡导着新诗与旧诗的融合。所谓“三擅”,盖指丁芒分别在文学创作、理论批评和书法艺术三方面的擅长及其佳绩。所谓“四维度”是指他的诗歌及文学活动体现着四个维度:探幽古典,面向未来,身体力行,关注青少年。丁芒还是一位始终洋溢着生命热情的诗人,生命的感兴及其诗性表现常使得他的诗情超越时代的限制而通向久远,他早期战争年代写的诗及 1983年写出《生命钟》后的诗大都体现了这个特点,特别是80年代末至90年代写的怨刺之诗说明丁芒回复自我生命感兴以后才使得他的诗词重新获得了个我的灵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芒
新
诗
旧
诗
怨刺诗
文学贡献
文学创作
理论批评
书法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王船山关于“兴、观、群、怨”的阐释
被引量:
2
4
作者
许山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4期63-66,84,共5页
船山在《诗绎》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尽矣,辨汉、魏、唐、宋文雅俗得失以此,读三百篇者必此也。”这段话说明,他对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十分推崇,认为它不仅是评价诗歌雅俗、得失的标准,而且读诗也必须...
船山在《诗绎》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尽矣,辨汉、魏、唐、宋文雅俗得失以此,读三百篇者必此也。”这段话说明,他对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十分推崇,认为它不仅是评价诗歌雅俗、得失的标准,而且读诗也必须以它为指归。清代的诗论家,论诗各有自己的癖好,如王士禛喜言“神韵”,沈德潜喜言“格调”,翁方纲喜言“肌理”,船山则喜言“兴、观、群、怨”。船山诗论中论及“兴、观、群、怨”之处,比比皆是,无论是评诗、论诗,他都喜把“兴、观、群、怨”作为标准、纲领拈出,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深入探讨船山对“兴、观、群、怨”的解释,将有助于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他的文艺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社会作用
诗
歌
“兴”
忠孝
怨刺诗
审美情趣
情感特征
谢安
四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诗·七月》“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新解
被引量:
1
5
作者
王益强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2期67-69,共3页
《诗·豳风·七月》是《诗·国风》中最长的一篇,全诗共八章八十八句,描写豳地一年四季景物的变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耕作、田猎、蚕织、修葺、薪樵、酿酒、祭献、祝寿等的活动,宛似一幅繁忙的耕织图。在这样一首叙述耕织生...
《诗·豳风·七月》是《诗·国风》中最长的一篇,全诗共八章八十八句,描写豳地一年四季景物的变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耕作、田猎、蚕织、修葺、薪樵、酿酒、祭献、祝寿等的活动,宛似一幅繁忙的耕织图。在这样一首叙述耕织生活的诗中,却出现了“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着意于采桑少女哀愁的诗句,为全诗增添了神韵。然而自来对这两句诗的解释,各家不同。过去的注释家往往不脱离《毛传》“春女思男”的窠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适应
采桑
毛传
公羊传
解释
我国古代
注释
怨刺诗
耕作
贵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诗可以怨”与“发愤著书”说
1
作者
刘怀荣
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出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31,共9页
文摘
上古以来的进谏制度,孕育了以诗讽谏的政治文明传统。作为这一政治—艺术活动的副产品,怨刺诗不仅在《诗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在内容、艺术表达等方面,也已形成了足以与其他诗歌相区别的类型化特点。孔子在此基础上提出"诗可以怨"的命题,促进了《诗》教的系统化进程。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本义,首先应在其文化理想的语境中加以理解。它与"诗可以怨"各有源流,各具特色,并无直接的关系。而后世所谓"不平则鸣""穷而后工"等影响深远的论说,与其说是对"发愤著书"的继承和发展,毋宁说更多的是误读与引申。
关键词
进谏
以
诗
讽谏
怨刺诗
诗
可以
怨
发愤著书
Keywords
remonstrance
remonstrating with poems
satiric poetry
Poetry can complain
being assiduous in book writing
分类号
K204.2 [历史地理—中国史]
I207.22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雅诗中的抒情诗与中国诗歌抒情传统的形成
2
作者
刘俊阳
机构
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
出处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76-80,共5页
文摘
《诗经》雅诗绝大部分为抒情诗,包括颂美诗和怨刺诗,怨刺诗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天命的怀疑,以杰出的艺术成就标志着中国文人诗歌抒情传统的形成。雅诗的成就和地位至今仍未得到充分地认识。实际上雅诗的成就绝不逊色于风诗,其对后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风诗。十五国风是中国民歌的第一个高峰,雅诗则是中国文人诗的第一个高峰,二者都是《诗经》中的精华。
关键词
诗
经
雅
诗
颂美
诗
怨刺诗
文人
诗
分类号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诗人丁芒的文学贡献
3
作者
朱寿桐
机构
南京大学中文系
出处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1-8,共8页
文摘
或许可以用“两栖”、“三擅”、“四维度”来概括丁芒迄今为止的诗学与文学事业。所谓“两栖”即丁芒自己“自嘲”和总结过的“两栖诗人”:兼写新诗和旧诗两种诗体。他发蒙于旧诗,成就于新诗,复又回归于旧诗,同时以非凡的胆识和魄力倡导着新诗与旧诗的融合。所谓“三擅”,盖指丁芒分别在文学创作、理论批评和书法艺术三方面的擅长及其佳绩。所谓“四维度”是指他的诗歌及文学活动体现着四个维度:探幽古典,面向未来,身体力行,关注青少年。丁芒还是一位始终洋溢着生命热情的诗人,生命的感兴及其诗性表现常使得他的诗情超越时代的限制而通向久远,他早期战争年代写的诗及 1983年写出《生命钟》后的诗大都体现了这个特点,特别是80年代末至90年代写的怨刺之诗说明丁芒回复自我生命感兴以后才使得他的诗词重新获得了个我的灵魂。
关键词
丁芒
新
诗
旧
诗
怨刺诗
文学贡献
文学创作
理论批评
书法艺术
Keywords
Ding Mang
new verse
classical poetry
lie,spontaneity
poetry of resentment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王船山关于“兴、观、群、怨”的阐释
被引量:
2
4
作者
许山河
出处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4期63-66,84,共5页
文摘
船山在《诗绎》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尽矣,辨汉、魏、唐、宋文雅俗得失以此,读三百篇者必此也。”这段话说明,他对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十分推崇,认为它不仅是评价诗歌雅俗、得失的标准,而且读诗也必须以它为指归。清代的诗论家,论诗各有自己的癖好,如王士禛喜言“神韵”,沈德潜喜言“格调”,翁方纲喜言“肌理”,船山则喜言“兴、观、群、怨”。船山诗论中论及“兴、观、群、怨”之处,比比皆是,无论是评诗、论诗,他都喜把“兴、观、群、怨”作为标准、纲领拈出,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深入探讨船山对“兴、观、群、怨”的解释,将有助于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他的文艺思想。
关键词
王船山
社会作用
诗
歌
“兴”
忠孝
怨刺诗
审美情趣
情感特征
谢安
四情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诗·七月》“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新解
被引量:
1
5
作者
王益强
出处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2期67-69,共3页
文摘
《诗·豳风·七月》是《诗·国风》中最长的一篇,全诗共八章八十八句,描写豳地一年四季景物的变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耕作、田猎、蚕织、修葺、薪樵、酿酒、祭献、祝寿等的活动,宛似一幅繁忙的耕织图。在这样一首叙述耕织生活的诗中,却出现了“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着意于采桑少女哀愁的诗句,为全诗增添了神韵。然而自来对这两句诗的解释,各家不同。过去的注释家往往不脱离《毛传》“春女思男”的窠臼。
关键词
相适应
采桑
毛传
公羊传
解释
我国古代
注释
怨刺诗
耕作
贵族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诗可以怨”与“发愤著书”说
刘怀荣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雅诗中的抒情诗与中国诗歌抒情传统的形成
刘俊阳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论诗人丁芒的文学贡献
朱寿桐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王船山关于“兴、观、群、怨”的阐释
许山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诗·七月》“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新解
王益强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