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诊断标准对严重产后出血人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的比较研究
1
作者 姚文鹏 刘程 隋峰 《实用妇产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91-597,共7页
目的:比较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积分系统(CDSS)产科标准和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STH)制定的DIC产科矫正标准,对严重产后出血出血量>1500 ml人群DIC的诊断,凝血指标在两种诊断标准中对诊断的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 目的:比较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积分系统(CDSS)产科标准和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STH)制定的DIC产科矫正标准,对严重产后出血出血量>1500 ml人群DIC的诊断,凝血指标在两种诊断标准中对诊断的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产后出血量>1500 ml的产妇,收集产后出血后的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血酶原时间(PT)、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比值(INR)、D-二聚体(D-D)等,收集其一般资料、是否输血、合并症及并发症等,对上述指标与两种DIC诊断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各凝血指标的诊断界值特性。结果:共收集产后出血量>1500 ml产妇500例,符合CDSS产科DIC标准(简称CDSS产科标准)者88例(17.6%),符合ISTH制定的产科矫正DIC标准(简称ISTH产科标准)者369例(73.8%),两种诊断标准Kappa值为0.117,诊断一致性差,两种诊断标准诊断为DIC者进行组间比较,出血量、Hb、PLT、FIB、PT、APTT、凝面酶原时间比值(PTR)、D-D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IB<1.0 g/L者47例(9.4%),PT<14 s者368例(73.6%),D-D<5 mg/L者93例(18.6%)。CDSS产科标准得分与PT、PTR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49、0.441,ISTH产科标准得分与PT、PTR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74、0.578。符合CDSS产科标准、ISTH产科标准与同时符合两种产科标准时PLT 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26、0.769、0.982,FIB分别为0.896、1.000、1.000。符合CDSS产科标准时FIB的最佳界值为1.87 g/L,敏感度85.4%,特异度84.1%,PT的诊断最佳界值为14.05 s,AUC为0.851,敏感度73.9%,特异度85.4%,D-D的最佳界值为24.03 mg/L,AUC为0.879,敏感度77.3%,特异度83.3%。结论:两种不同DIC诊断评分对产后出血人群DIC的诊断存在差异,PLT、FIB诊断效能较高,ISTH产科标准仅纳入凝血指标尚不能有效区分产后出血所致DIC和稀释性凝血病,CDSS产科标准对FIB和PT的赋值评分可能导致漏诊,D-D的赋值评分可能导致假阳性率增高,凝血指标在产科DIC诊断中评分赋值需要进一步验证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产科 诊断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初始表现为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胃低分化腺癌伴多发转移:^(18)F-FDG PET/CT显像所见
2
作者 杨红杰 孙倩 +3 位作者 刘军 王子阳 胡疏 董孟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4-635,共2页
患者女,20岁,无明显诱因阵发性下腹部疼痛伴牙龈出血、皮肤散在瘀斑及肛门坠胀感9天;既往体健。查体:贫血貌,全身皮肤散在片状瘀斑,四肢皮肤干燥;腹部柔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实验室检查:红细胞2.49×10^(12)/L,血小板36×10^(9)... 患者女,20岁,无明显诱因阵发性下腹部疼痛伴牙龈出血、皮肤散在瘀斑及肛门坠胀感9天;既往体健。查体:贫血貌,全身皮肤散在片状瘀斑,四肢皮肤干燥;腹部柔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实验室检查:红细胞2.49×10^(12)/L,血小板36×10^(9)/L,血红蛋白70 g/L,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实验(+),D-二聚体>20 mg/L,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150.00 mg/L,糖类抗原12573.40 U/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胃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体复苏与产后出血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风险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郭蕊 蔡恒宇 +2 位作者 郜红艳 杨静 丛建萍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58,共5页
目的:探究产后出血患者液体复苏中液体用量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沈阳市妇婴医院收治的产后出血量≥1000 ml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根据妊娠校正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IS... 目的:探究产后出血患者液体复苏中液体用量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沈阳市妇婴医院收治的产后出血量≥1000 ml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根据妊娠校正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ISTH)评分将患者分为两组:ISTH评分>26分组、ISTH评分≤26分组,两组样本进行1∶4倾向性评分匹配,比较两组输入晶体液与出血量比值、胶体液与出血量比值、输注红细胞量与出血量比值、输注血浆量与出血量比值及纤维蛋白原下降峰值之间差异,并对各项观察指标与发生DIC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晶体液与出血量比值、胶体液与出血量比值、纤维蛋白原下降峰值、输注红细胞量与出血量比值、输注血浆量与出血量比值预测产后出血患者发生DI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0(95%CI 0.589~0.751)、0.532(95%CI 0.440~0.623)、0.771(95%CI 0.706~0.837)、0.530(95%CI 0.439~0.621)、0.563(95%CI 0.473~0.653),最佳界值分别为1.23、0.29、0.77、0.48、0.24。晶体液与出血量比值、纤维蛋白原下降峰值与产后出血患者DIC的发生有关,OR分别为0.256(95%CI 0.111~0.590)、0.074(95%CI 0.024~0.228)。胶体液与出血量比值、输注红细胞量与出血量比值、输注血浆量与出血量比值与产后出血患者DIC的发生无相关性。结论:晶体液输注量与DIC的发生有关,限制性的液体复苏可以降低DIC的发生率。同时发现当纤维蛋白原下降超过0.77 g/L时,增加产后出血患者DIC的发生风险,应该及时补充纤维蛋白原或冷沉淀以降低DIC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出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妊娠校正国际栓与止协会评分 倾向评分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经验性治疗分析 被引量:33
4
作者 杨华 朱成英 +7 位作者 王全顺 牛建花 张琪 朱海燕 姚子龙 徐媛媛 靖彧 于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15-322,共8页
本研究旨在探索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临床特点及最佳治疗方法,以便指导临床治疗。对APL合并DIC的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 本研究旨在探索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临床特点及最佳治疗方法,以便指导临床治疗。对APL合并DIC的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初治APL患者25例,给予全反式维甲酸20mg,每日2次口服;三氧化二砷10 mg,每日1次静脉滴注,诱导分化治疗。待早幼粒细胞脱颗粒后加用化疗。在患者治疗同时给予血小板补充、新鲜冰冻血浆、纤维蛋白原、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适当应用氨甲苯酸、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DIC。根据血常规、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调整用药。应用多因素分析初诊时白细胞数,血小板数,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水平,年龄等因素与出血严重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5例APL患者中(低危组5例,中危组13例,高危组7例)合并DIC 22例,DIC发生率为88%。22例合并DIC患者中经系统治疗后,DIC得到纠正21例(95.5%),死亡1例(4.5%)。第1疗程获得完全缓解(CR)23例(92%),平均CR时间为31.8±7.2 d。诱导至完全缓解期平均输注血小板7.68±5.88 U,红细胞8.90±5.69U;发生DIC患者中平均输注新鲜冰冻血浆21.92±19.32 U,血小板数恢复时间29.3±9.3 d,PT恢复时间12.7±9.5 d,APTT恢复时间为11.6±8.6 d,FDP恢复时间16.0±9.3 d,纤维蛋白原恢复时间12.3±8.3 d。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时白细胞数>10×109/L及APTT延长为严重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初治APL易发生DIC,因此早期积极输注血制品,积极应用抗凝血及抗纤溶的药物及肝素,尽快使凝血功能恢复正常水平,达到早期纠正DIC,可明显降低早期APL因DIC造成的死亡,高白细胞血症及APTT延长为严重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幼粒细胞白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高白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3例临床诊治 被引量:28
5
作者 赵红琴 周凯 诸海燕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1-61,共1页
关键词 产科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诊断 治疗 抢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noclot分析仪在重症中暑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6
作者 万鹏 童华生 +3 位作者 张兴钦 段鹏凯 唐柚青 苏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2562-2565,共4页
目的:评价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Sonoclot)对重症中暑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重症中暑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依据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nternational soci... 目的:评价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Sonoclot)对重症中暑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重症中暑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依据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nternational socienty of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ISTH)评分分为显性DIC组22例,非显性DIC组21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常规凝血指标、血常规、D-二聚体、Sonoclot仪器指标检测。利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Sonoclot指标(ACT、CR、PF)与患者是否发生DIC进行分析。ROC曲线分析评价Sonoclot仪器指标的DIC诊断价值。结果:两组之间在年龄、性别、中心体温、住院时间之间无差异,ICU住院时间、DIC症状、预后、ISTH评分、APACHEⅡ评分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noclot仪器各量化指标ACT、CR与DIC的发生具有良好的相关性(P<0.05),ACT、ACT联合CR在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4和0.8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T诊断DIC特异性为69.2%,敏感性为90.3%,当ACT联合CR后,敏感性上升至80.2%,特异性为93.5%。结论:Sonoclot分析仪能够对重症中暑DIC作出快速诊断,成为临床诊断DIC的有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中暑 小板功能分析仪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重患儿凝血功能障碍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何颜霞 宋亚君 林荣枢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908-911,共4页
目的了解危重患儿凝血功能障碍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病率及病死率,总结DIC诊断及临床应用肝素预防和治疗的体会。方法对所有PICU住院患儿进行小儿危重评分或美国PICU入出院指南评估及凝血功能监测,确诊DIC者根据临床出血情况应用... 目的了解危重患儿凝血功能障碍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病率及病死率,总结DIC诊断及临床应用肝素预防和治疗的体会。方法对所有PICU住院患儿进行小儿危重评分或美国PICU入出院指南评估及凝血功能监测,确诊DIC者根据临床出血情况应用不同剂量肝素。凝血功能障碍者应用小剂量肝素。结果PICU危重患儿病死率为8.6%。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28.6%,病死率25.7%。其中DIC发生率10.6%,病死率45.2%。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18.0%,病死率14.1%。原发病为脓毒症者73.8%。在DIC早、中期阶段,使用肝素200~240U/(kg·d),有较好疗效。凝血功能障碍者应用肝素60~120/(kg·d),极少发展为DIC。结论DIC是导致危重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主要病因是严重感染性疾病。早期合理应用肝素治疗有效,晚期治疗非常困难。小剂量肝素用于危重患儿可能具有预防DIC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肝素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失血性休克及子宫切除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6
8
作者 汪佳慧 金镇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52-855,共4页
目的:探讨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失血性休克、子宫切除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剖宫产终止妊娠的96例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失血性休克、子宫切除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剖宫产终止妊娠的96例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生DIC、失血性休克及子宫切除不良妊娠结局的有关因素行单因素和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示:术中宫腔填塞纱布或球囊、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滞是产妇发生DIC的保护性因素(OR<1,P<0.05);而伴有胎盘植入、人工流产次数多是发生DIC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术中宫腔填塞纱布或球囊是产妇发生失血性休克的保护性因素(OR<1,P<0.05);而伴有胎盘植入、人工流产次数多是发生失血性休克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术中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是切除子宫的保护性因素(OR<1,P<0.05);而伴有胎盘植入、孕次数越多是发生子宫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孕次越多、人工流产次数越多、合并胎盘植入时,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越高。术中行宫腔填塞纱布或球囊压迫止血和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能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凶险前置胎盘 胎盘植入 产后出 休克 切除子宫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肝素和中小剂量肝素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6
9
作者 陈玲珍 尹松梅 +2 位作者 谢双锋 聂大年 马丽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3期1439-1440,共2页
目的:比较微量肝素与中小剂量肝素(MLDH)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56例确诊为DIC患者按肝素治疗剂量不同分为两组,微量肝素组30例,MLDH组26例。微量肝素组每天普通肝素量为12~25mg,分2次静脉滴注;MLDH组每天普通肝素量... 目的:比较微量肝素与中小剂量肝素(MLDH)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56例确诊为DIC患者按肝素治疗剂量不同分为两组,微量肝素组30例,MLDH组26例。微量肝素组每天普通肝素量为12~25mg,分2次静脉滴注;MLDH组每天普通肝素量为50~100mg,分2~4次静脉滴注,两组其他治疗原则相同,观察两组的治愈率及出血情况。结果:微量肝素组治愈率53%,MLDH组治愈率2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微量肝素组的患者用肝素后出血情况没有加重;MLDH组5例患者用肝素后出血情况加重,发生率19%,显著高于微量肝素治疗DIC组(P<0.05)。结论:微量肝素治疗DIC较中小剂量肝素疗效好,副作用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微量肝素 肝素治疗 中小剂量 疗效 小剂量肝素 静脉滴注 DIC患者 治愈率 治疗剂量 治疗原则 肝素量 显著 发生率 副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花注射液对脂多糖诱导的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朱玮玮 李梦佳 +4 位作者 马莲顺 刘梅 林熙 朱林燕 肖飞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481-1486,共6页
目的:研究红花注射液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作用。方法:兔耳缘静脉持续滴注LPS建立兔DIC模型。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凝固法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全自动血细胞... 目的:研究红花注射液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作用。方法:兔耳缘静脉持续滴注LPS建立兔DIC模型。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凝固法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发色底物法测定蛋白C及抗凝血酶Ⅲ的活性;全自动血浆分析仪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血尿素氮(BUN);ELISA法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DIC模型组APTT和PT进行性延长,ALT活性和BUN含量显著升高,蛋白C和抗凝血酶Ⅲ的活性显著降低,血小板计数进行性减少,血浆FDP和TNF-α含量显著升高。给予红花注射液后,DIC模型兔APTT和PT的延长明显缩短,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蛋白C及抗凝血酶Ⅲ活性均明显恢复,血浆ALT、BUN、FDP和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结论:红花注射液对LPS诱导的兔DIC有较好的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注射液 脂多糖类 肝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小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癌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9例诊疗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又空 周家杰 +1 位作者 张先觉 钟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467-1469,共3页
目的:了解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与DIC的关系,分析DIC发生与手术、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的关系及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怀疑前列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经直肠穿刺活检结果将其分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组与前列腺癌组,比较... 目的:了解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与DIC的关系,分析DIC发生与手术、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的关系及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怀疑前列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经直肠穿刺活检结果将其分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组与前列腺癌组,比较两组患者DIC发生率及死亡率;详细分析前列腺癌组患者DIC发生率及死亡率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并分析DIC与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及双侧睾丸切除术之间的关系。结果:前列腺癌组患者共3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共47例;前列腺癌组患者DIC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组患者(P<0.01)。Gleason评分越高、临床分期越晚DIC发生率及死亡率越高(P<0.01)。经直肠穿刺活检及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后患者易出现DIC,其发生率显著高于双侧睾丸切除术后患者(P<0.01)。结论:前列腺癌患者容易并发DIC等严重并发症;Gleason评分越高、临床分期越晚DIC发生率及死亡率越高;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及根治性切除术易诱发DIC;治疗过程中应强调抗感染、重建凝血-抗凝平衡机制及营养支持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GLEASON评分 临床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开灵注射液对LPS诱导的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作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孙浩 王珣 +1 位作者 柳佳利 林熙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95-900,共6页
目的:研究清开灵注射液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作用。方法:采用耳缘静脉持续滴注LPS的方法建立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模型,观察各组动物24 h内各时点生存率;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 目的:研究清开灵注射液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作用。方法:采用耳缘静脉持续滴注LPS的方法建立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模型,观察各组动物24 h内各时点生存率;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凝固法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全自动血浆分析仪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以及血尿素氮(BUN);发色底物法测定蛋白C及抗凝血酶Ⅲ的活性;ELISA法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兔静脉持续滴注LPS后,APTT和PT显著延长,ALT和BUN显著升高,蛋白C和抗凝血酶Ⅲ的活性明显降低,血小板计数显著减少,血浆TNF-α含量显著升高。给予清开灵注射液后,APTT和PT的延长明显缩短,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蛋白C及抗凝血酶Ⅲ活性均明显恢复;ALT、BUN以及血浆TNF-α含量明显降低。结论:清开灵注射液对LPS所诱导的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有良好的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开灵注射液 脂多糖类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肿瘤坏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内毒素诱导兔非显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宿 蒋耀光 +1 位作者 王韶亮 王伍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782-785,共4页
目的用低剂量内毒素诱导兔非显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观察凝血、纤溶变化及肝素抗凝治疗的效果。方法12只雄性新西兰兔按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分为内毒素组和内毒素加肝素治疗组,每组6只,采用内毒素10μg/kg由颈内静脉注入,其中肝素组在注入... 目的用低剂量内毒素诱导兔非显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观察凝血、纤溶变化及肝素抗凝治疗的效果。方法12只雄性新西兰兔按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分为内毒素组和内毒素加肝素治疗组,每组6只,采用内毒素10μg/kg由颈内静脉注入,其中肝素组在注入内毒素同时加用肝素100U/kg抗凝治疗。以实验前样本作自身对照,实验后1、2、3、6h分别采取静脉血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及D-二聚体含量测定、血栓弹力图(TEG)各参数变化以及肺、肾脏病理改变。结果内毒素组PT、aPTT、TT均延长,Fib含量降低,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加,TEG示凝血因子消耗、血小板减少,肺、肾内有微血栓形成;肝素组凝血象变化不明显,D-二聚体含量有增加,TEG示轻微低凝状态,肺、肾内未见微血栓形成。结论低剂量内毒素能诱导兔非显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且抗凝治疗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 非显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合并内毒素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14
作者 林国强 王玮 +1 位作者 李楠楠 杜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3491-3494,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创伤后感染继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模型,观察其病理变化,为临床防治DIC提供依据。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单纯创伤组(T组)、内毒素组(E组)、创伤合并内毒素组(T+E组)。在造模1h和造模后2、6、12h取血,检... 目的:建立一种创伤后感染继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模型,观察其病理变化,为临床防治DIC提供依据。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单纯创伤组(T组)、内毒素组(E组)、创伤合并内毒素组(T+E组)。在造模1h和造模后2、6、12h取血,检测PT、APTT、PLT、D-二聚体等指标,观察家兔精神等一般情况变化及取家兔肺、肾脏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T组、E组、T+E组PLT、APTT、PT、D-二聚体在不同时相,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T组相比,T+E组6h时PT、APTT、D-二聚体均明显延长或升高,PLT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E组相比,T+E组12hPT、APTT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LT与D-二聚体从6h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T组、E组、T+E组肺肾病理均可见微血栓形成,T+E组尤甚。结论:创伤联合内毒素可制备DIC兔模型,反映创伤后继发感染致DIC发生的病理过程,并且该模型各项指标较单纯创伤或感染引起的DIC更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内毒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血栓通胶囊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模型大鼠肝肾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宏 生书晶 苏薇薇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7-102,共6页
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模型,探讨复方血栓通胶囊对肝肾等器官的损伤以及血栓沉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复方血栓通胶囊能够显著抑制DIC模型大鼠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氮、肌酐的升高,显著抑制肝肾组... 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模型,探讨复方血栓通胶囊对肝肾等器官的损伤以及血栓沉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复方血栓通胶囊能够显著抑制DIC模型大鼠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氮、肌酐的升高,显著抑制肝肾组织血栓的形成、出血以及炎性细胞的浸润。本研究为复方血栓通胶囊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栓通胶囊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肝肾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特点与护理体会 被引量:4
16
作者 施望琼 蔡毅燕 赵礼香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3年第22期40-41,共2页
目的探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丽水市中心医院产科15例DI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科急性DIC的发病诱因为胎盘早剥、羊水栓... 目的探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丽水市中心医院产科15例DI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科急性DIC的发病诱因为胎盘早剥、羊水栓塞、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死胎等;15例患者经积极救治均痊愈,无死亡病例。结论产科急性DIC发病急骤、病势凶险、病死率高,护理人员掌握诱因、密切观察病情并及时发现危象、加强管道及出入量护理、做好医患沟通并准确实施各项治疗措施,是产科DIC患者救治成功的有力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科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水蛭素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药效学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艳春 吕莉 韩国柱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182-1186,共5页
目的:研究重组水蛭素(recombinanthirudin,rH)的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作用。方法:♂大耳白兔,采用凝血酶(100U·kg-1·1h)和氨基已酸(50mg·kg-1·h-1×1h)静脉滴注造成急性DIC模型,观察rH对凝血酶原时间(PT)... 目的:研究重组水蛭素(recombinanthirudin,rH)的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作用。方法:♂大耳白兔,采用凝血酶(100U·kg-1·1h)和氨基已酸(50mg·kg-1·h-1×1h)静脉滴注造成急性DIC模型,观察rH对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和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3P)试验以及肺、肾微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4个剂量的rH(125、62.5、31.25和15.625μg·kg-1)对于DIC的抑制率:用PT表示分别为89.38、52.60、49.71和25.58;用PLT表示分别为100.01、61.86、58.40和32.68;用FIB表示分别为85.22、73.01、33.60和14.86。各剂量组的肺、肾病理切片均未见微血栓形成。当rH剂量为125μg·kg-1时,试验中各项指标均与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一致。结论:国产rH具有强大的抗DIC作用,其作用强度与已被欧共体批准上市的产品重组水蛭素Refludan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水蛭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药效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蛋白血症与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预后 被引量:5
18
作者 廖镇宇 高喜容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探讨低蛋白血症与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DIC新生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和预后等。依据入院24 h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分为,正常白蛋白组(≥30 g/L)和低白蛋白组(<30 g/L),分析不同血清... 目的探讨低蛋白血症与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DIC新生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和预后等。依据入院24 h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分为,正常白蛋白组(≥30 g/L)和低白蛋白组(<30 g/L),分析不同血清白蛋白水平与DIC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新生儿DIC中,低蛋白血症的发生率为68.3%(97/142)。低白蛋白组病死率(42.3%)高于正常白蛋白组(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白蛋白组比较,低白蛋白组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升高,凝血酶原时间(PT)、活性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血小板计数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最终死亡新生儿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存活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蛋白血症在DIC新生儿中发病率较高,血清白蛋白水平与DIC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低蛋白 新生儿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2例病例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杜习羽 唐瑶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2868-2869,共2页
妊娠期妇女处于高凝状态,在许多疾病的诱因下,易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简称DIC)。由于产科DIC发病急,病势凶险,病死率高,我们产科医师需高度重视此病。本文针对我院12例产科DIC的诊断处理进行统计分析。
关键词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病例分析 产科DIC 妊娠期妇女 状态 产科医师 统计分析 诊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晚期合并重症肝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罗丹 刘淑芸 邢爱耘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2-62,共1页
1 病例报告 例1 28岁,因停经36砣周,腹部胀痛10小时,于2002年10月22日急诊入院。孕早期发现乙肝“大三阳”。孕中晚期无头晕、眼花、双下肢水肿、阴道流血、流液及皮肤瘙痒等症状。门诊检查时突然阴道流液,胎儿足脱至阴道内。入院... 1 病例报告 例1 28岁,因停经36砣周,腹部胀痛10小时,于2002年10月22日急诊入院。孕早期发现乙肝“大三阳”。孕中晚期无头晕、眼花、双下肢水肿、阴道流血、流液及皮肤瘙痒等症状。门诊检查时突然阴道流液,胎儿足脱至阴道内。入院后检查:神清,皮肤、巩膜黄染,无瘀斑瘀点,肝脏扪诊不清。急查:Hb 108g/L,肿120×10^9/L;肝功能检查:总蛋白(TP)44g/L,白蛋白(Alb)20g/L,球蛋白(Glob)24g/L,丙氨酸转氨酶(ALT)194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56U/L,乳酸脱氢酶(LDH)334U/L,总胆红素(T-Bil)246.9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49.2μmol/L,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APTT)无限延长,纤维蛋白原(FIB)0g/L,D-二聚体强阳性,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强阳性。乙肝“小三阳”。此时宫口已开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重症肝炎 妊娠晚期 乙肝“小三阳” 部分活酶时间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天冬氨酸转氨酶 丙氨酸转氨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