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性能设计方法在钢结构建筑防火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
作者 殷李革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2002年第4期15-17,共3页
文章介绍了消防安全工程性能设计方法和该方法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应用和发展情况 ,同时阐述了如何应用性能设计方法 ,分析。
关键词 公共建筑 性能设计方法 钢结构 建筑防火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抗震规范中基于性能设计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马恺泽 郭辉 +1 位作者 韩晓飞 刘伯权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6-61,共6页
对中国新颁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中的"建筑抗震性能设计"的参考方法进行探讨,以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为实例,运用广厦建筑结构CAD有限元软件GSSAP,分别对核心筒结构中布置的框架梁、剪力墙以及连梁等构... 对中国新颁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中的"建筑抗震性能设计"的参考方法进行探讨,以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为实例,运用广厦建筑结构CAD有限元软件GSSAP,分别对核心筒结构中布置的框架梁、剪力墙以及连梁等构件在不同性能要求下的承载力以及结构的层间位移进行了验算。结果表明:如欲满足规范中"建筑抗震性能设计"的参考方法中关于设防烈度地震以及罕遇地震作用下承载力的要求,结构的剪力墙、连梁构件的配筋量将急剧增加,出现严重超筋现象,在实际工程中很难进行施工,框架梁则没有发生超筋现象;如欲满足规范中给出的设防烈度地震以及罕遇地震作用下侧向变形的要求,剪力墙、连梁构件以及框架梁、框架柱的截面尺寸均需要进行大幅度增加,不符合经济合理的设计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性能设计方法 抗震设计 框架-核心筒结构 剪力墙 承载力 层间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结构性能设计方法与常规设计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2
3
作者 吴继伟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0-73,共4页
在简要介绍性能抗震设计基本概念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性能抗震设计方法与现行抗震设计规范[1]方法(常规方法)在设防目标、设计方法和抗震构造措施等方面的异同点,提出将性能设计理念与常规设计方法相结合,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实用性能... 在简要介绍性能抗震设计基本概念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性能抗震设计方法与现行抗震设计规范[1]方法(常规方法)在设防目标、设计方法和抗震构造措施等方面的异同点,提出将性能设计理念与常规设计方法相结合,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实用性能抗震设计方法,并就建筑结构的抗震设防目标、抗震设计方法和抗震构造措施等提出了一些初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能设计方法 常规设计方法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水准设防下摇摆框架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4
作者 阎石 付江监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2-531,共10页
与传统框架结构相比,摇摆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损伤小、残余变形小等优异的抗震韧性性能,体现出可恢复功能结构的典型特征。因此,需要匹配更高标准的抗震性能目标,并建立相应目标下的设计方法。首先,在传统建筑结构“三水准”抗震... 与传统框架结构相比,摇摆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损伤小、残余变形小等优异的抗震韧性性能,体现出可恢复功能结构的典型特征。因此,需要匹配更高标准的抗震性能目标,并建立相应目标下的设计方法。首先,在传统建筑结构“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和可恢复功能结构“四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基础之上,完成符合摇摆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具体韧性性能水准的划分、目标的定义以及指标的量化。然后,在明确摇摆框架结构弹塑性地震响应基本规律与抗震韧性性能的基础之上,给出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流程,并以一幢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展示四水准抗震设防目标下基于性能设计方法的工程算例。最后,选用6条天然地震波对其进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模拟建筑物遭遇罕遇地震时的结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摇摆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满足设计要求的性能目标,并表现出损伤程度低、残余变形小、复位能力好等优异的抗震韧性性能特点。验证了摇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四水准抗震设防目标下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水准抗震设防目标 摇摆框架结构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动力时程分析 层间侧移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被动变阻尼变刚度装置组合隔震新体系性能化设计方法
5
作者 李铮 付伟庆 王浩哲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7-135,共9页
被动变阻尼变刚度装置是一种无需外部能源输入和反馈控制的装置,具有变阻尼耗能和变刚度限位功能。当与隔震支座组合使用时,这种装置构成了一种新的隔震体系,能够有效控制不同类型和烈度大小的地震波。根据性能化设计理论,提出了针对组... 被动变阻尼变刚度装置是一种无需外部能源输入和反馈控制的装置,具有变阻尼耗能和变刚度限位功能。当与隔震支座组合使用时,这种装置构成了一种新的隔震体系,能够有效控制不同类型和烈度大小的地震波。根据性能化设计理论,提出了针对组合隔震体系的设计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完成隔震层中被动变阻尼变刚度装置和隔震支座的参数设计工作。研究还提供了完整的设计流程和详细的设计过程说明,并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这种性能设计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组合隔震新体系的工程设计领域,为相关工程提供了一种可靠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支持。通过这种先进的设计方法,可使结构能够更好地应对地震带来的灾害,保障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变阻尼变刚度装置 组合隔震体系 性能设计方法 控制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联肢PEC墙结构基于合理失效模式的性能化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周巧玲 赵仕兴 +1 位作者 苏明周 石韵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66-277,289,共13页
基于性能化设计理念,提出了混合联肢PEC墙结构基于合理失效模式的性能化设计方法:以结构达目标位移时实现合理失效模式作为性能目标,基于能量平衡原理确定结构设计基底剪力,并给出符合失效模式的侧向力分布;依据给定目标塑性耦连比分别... 基于性能化设计理念,提出了混合联肢PEC墙结构基于合理失效模式的性能化设计方法:以结构达目标位移时实现合理失效模式作为性能目标,基于能量平衡原理确定结构设计基底剪力,并给出符合失效模式的侧向力分布;依据给定目标塑性耦连比分别求解钢连梁和PEC墙肢底部加强区内力需求;采用塑性设计方法设计钢连梁和PEC墙肢底部加强区截面,采用弹性设计方法设计PEC墙肢非加强区截面,保证结构实现预期性能目标。依据提出的基于合理失效模式的性能化设计方法,设计了12层混合联肢PEC墙算例结构,对其进行Pushover分析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基于合理失效模式的性能化设计方法设计的混合联肢PEC墙结构抗震性能良好,地震作用下,各层钢连梁首先剪切屈服耗散能量,然后PEC墙肢底部形成弯曲塑性铰,塑性铰分布及发展过程符合预期,实现了“两阶段耗能体系”设计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联肢墙 抗震性能 目标位移 合理失效模式 性能设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在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5
7
作者 季静 黄超 +2 位作者 韩小雷 郑宜 何伟球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8-103,共6页
针对超限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提出了基于性能设计方法的性能目标,通过结构在小震、中震、大震作用下的弹性、弹塑性静力和动力时程分析,对三水准地震作用下结构构件进行了承载力定量分析。从理论上证明了结构性能可以达到“小震不坏,... 针对超限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提出了基于性能设计方法的性能目标,通过结构在小震、中震、大震作用下的弹性、弹塑性静力和动力时程分析,对三水准地震作用下结构构件进行了承载力定量分析。从理论上证明了结构性能可以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同时进行了1∶20模型的结构振动台试验,确证了实际结构设计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限高层建筑 基于性能设计方法 抗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的变形能力及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被引量:29
8
作者 吕西林 周定松 蒋欢军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3-61,共9页
框架柱的变形能力主要取决于轴压比和约束箍筋用量,本文建立了柱塑性铰区配箍特征值λcv、轴压比n及塑性铰极限转动量puθlc之间的函数关系,即λcv-n-puθlc关系式,并与柱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计算公式与试验结果在平均意义上吻合很好。... 框架柱的变形能力主要取决于轴压比和约束箍筋用量,本文建立了柱塑性铰区配箍特征值λcv、轴压比n及塑性铰极限转动量puθlc之间的函数关系,即λcv-n-puθlc关系式,并与柱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计算公式与试验结果在平均意义上吻合很好。文中推导了柱截面λcv-n-μc关系式,建立了配箍特征值λcv、轴压比n、柱曲率延性μc之间的关系。在本文公式的基础上,讨论了按现行抗震设计规范最小配箍要求的RC框架柱所达到的最大变形能力,同时指出规范的构造要求并不总满足特定的变形要求。文中提出了框架柱的性能设计方程,给出了框架柱在指定性能目标D I下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的基本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柱 变形能力 性能设计方程 基于性能设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的变形能力及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被引量:18
9
作者 周定松 吕西林 蒋欢军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0-66,共7页
本文以Priestley改进的M ander约束混凝土模型为基础推导了RC梁截面λbv-ξn-μbφ关系的一般计算公式和简化计算公式λbv-ξ-μbφ,建立了配箍特征值λbv、相对受压区高度ξn及曲率延性μbφ三者之间的量化关系式,用于梁截面在目标曲... 本文以Priestley改进的M ander约束混凝土模型为基础推导了RC梁截面λbv-ξn-μbφ关系的一般计算公式和简化计算公式λbv-ξ-μbφ,建立了配箍特征值λbv、相对受压区高度ξn及曲率延性μbφ三者之间的量化关系式,用于梁截面在目标曲率延性下的变形能力设计,给出了梁截面在目标曲率延性下的设计流程图。对所设计的梁截面进行变形能力验算,均可达到设定的目标曲率延性。在简化的λbv-ξ-μbφ公式基础上建立了框架梁的性能设计方程,即λbv-ξ-pθlb关系式,给出了RC框架梁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的一般步骤。设计者可灵活地根据性能要求设定可接受的破损指标D I进行梁的性能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梁 变形能力 性能设计方程 基于性能设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预应力自复位框架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被引量:10
10
作者 鲁亮 刘霞 徐颖超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5-45,共11页
体外预应力自复位框架通过设置铰接节点弱化结构整体抗侧刚度,减小输入到结构中地震能量,地震作用后利用钢绞线的弹性回复力进行自复位。在已有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基础上,对体外预应力自复位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确定... 体外预应力自复位框架通过设置铰接节点弱化结构整体抗侧刚度,减小输入到结构中地震能量,地震作用后利用钢绞线的弹性回复力进行自复位。在已有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基础上,对体外预应力自复位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确定了体外预应力自复位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准、多道防线的布置以及抗震设计流程。以一个三层三跨体外预应力自复位框架为例进行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采用有限元程序进行动力时程分析,输入3条地震波模拟结构经历设计烈度地震、罕遇地震的动力响应。分析结果表明:体外预应力自复位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满足设计要求的性能目标,验证了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同时表明体外预应力自复位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自复位能力和优异的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预应力自复位框架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 多道设防 动力时程分析 耗能减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受控摇摆式钢筋混凝土框架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被引量:8
11
作者 鲁亮 徐颖超 代桂霞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137-142,共6页
受控摇摆式钢筋混凝土框架通过引入弹性摇摆柱和摇摆节点来弱化结构整体刚度,减少结构在地震中的损伤,并使用无黏结后张预应力筋提供结构弹性恢复力,实现结构地震后自复位。在已有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该类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 受控摇摆式钢筋混凝土框架通过引入弹性摇摆柱和摇摆节点来弱化结构整体刚度,减少结构在地震中的损伤,并使用无黏结后张预应力筋提供结构弹性恢复力,实现结构地震后自复位。在已有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该类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研究,确定受控摇摆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准,给出抗震设计流程。以一个三层三跨钢筋混凝土框架为例进行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选用3条波进行动力时程分析,模拟结构遭遇罕遇地震的动力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受控摇摆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满足设计要求的性能目标,并且表现出优异的抗震性能的和良好的自复位能力,验证了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控摇摆式钢筋混凝土框架 自复位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动力时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性能/位移的能力-需求曲线设计方法 被引量:4
12
作者 叶列平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0-55,共6页
针对能力谱法结构地震位移需求难以确定,以及在长周期下可能产生较大误差等不利问题,本文提出了能力-需求曲线法。该方法保留了能力谱法的直观图解过程,可同时确定在不同地震强度等级下的结构抗震位移需求,包括结构的损伤指标及相应的... 针对能力谱法结构地震位移需求难以确定,以及在长周期下可能产生较大误差等不利问题,本文提出了能力-需求曲线法。该方法保留了能力谱法的直观图解过程,可同时确定在不同地震强度等级下的结构抗震位移需求,包括结构的损伤指标及相应的概率。最后本文对各种需求曲线进行了比较,提出了有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力-需求曲线法 能力谱法 基于性能/位移设计方法 损伤指标 需求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阶梯被动变阻尼装置高层建筑风振控制性能化设计方法 被引量:4
13
作者 付伟庆 李茂 +1 位作者 李通 张春巍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7-55,共9页
多阶梯被动变阻尼装置(multi-stage passive variable damping device,MPVDD)能够随外部激励速度变化机械式实时改变阻尼系数,同时不需要外部能量供给和反馈控制,与粘滞阻尼器相比,MPVDD耗能效果明显。在不同阶数MPVDD控制下的高层结构... 多阶梯被动变阻尼装置(multi-stage passive variable damping device,MPVDD)能够随外部激励速度变化机械式实时改变阻尼系数,同时不需要外部能量供给和反馈控制,与粘滞阻尼器相比,MPVDD耗能效果明显。在不同阶数MPVDD控制下的高层结构响应控制效果分析表明,多阶梯被动变阻尼装置出力范围大,可用于风振控制。根据风振分析结果提出了针对多阶梯被动变阻尼装置的风振控制性能水准和性能指标,以及多阶梯被动变阻尼装置高层建筑风振控制性能化设方方法,该设计方法可以对不同重现期的风荷载激励下的结构响应针对性设计,最后通过工程实例设计给出了完整的设计过程,从而证明了该方法对高层建筑风振控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控制 多阶梯被动变阻尼装置 高层建筑 风振控制 性能设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支撑形式高强钢组合偏心支撑抗震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峥 李慎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0-92,共13页
耗能梁段作为偏心支撑结构的耗能元件,在大震作用下通过弹塑性变形吸收地震能量,保护主体结构处于弹性受力状态。现行规范基于强度的设计理论,为了保证耗能梁段进入塑性或破坏,梁柱构件需要进行放大内力设计,导致截面过大,而且基于强度... 耗能梁段作为偏心支撑结构的耗能元件,在大震作用下通过弹塑性变形吸收地震能量,保护主体结构处于弹性受力状态。现行规范基于强度的设计理论,为了保证耗能梁段进入塑性或破坏,梁柱构件需要进行放大内力设计,导致截面过大,而且基于强度的设计方法很难保证结构的整体破坏状态。目前,抗震设计越来越重视基于性能的设计思想,该方法能够评估结构的弹塑性反应。对于高强钢组合偏心支撑,其中耗能梁段和支撑采用Q345钢,框架梁柱采用Q460或者Q690高强度钢材,高强钢不仅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推广高强钢在抗震设防区的应用。利用基于性能设计方法设计了4种不同形式的高强钢组合偏心支撑钢框架,包括K形、Y形、V形和D形,考虑4层、8层、12层和16层的影响。通过Pushover分析和非线性时程分析评估该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4种形式的高强钢组合偏心支撑钢框架具有类似的抗震性能,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几乎所有耗能梁段均参与耗能,而且层间侧移与耗能梁段转角沿高度分布较为均匀。其中:D形偏心支撑具有最大的抗侧刚度,但延性较差,而Y形偏心支撑的抗侧刚度最弱,但延性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心支撑钢框架 高强钢 基于性能设计方法 不同支撑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合金空间结构抗火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郭小农 陈晨 +1 位作者 朱劭骏 成张佳宁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3-308,共16页
铝合金材料在高温下的力学性能较差,考虑到铝合金结构常用于重要大型空间结构,其抗火性能与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对国内外近年来关于铝合金空间结构抗火性能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与分析。首先,总结了有关铝合金结构高温性能的研究... 铝合金材料在高温下的力学性能较差,考虑到铝合金结构常用于重要大型空间结构,其抗火性能与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对国内外近年来关于铝合金空间结构抗火性能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与分析。首先,总结了有关铝合金结构高温性能的研究,包括材料的高温性能、构件和节点的高温性能和空间结构的整体抗火性能等。随后,指出了大空间火灾与一般室内火灾的不同,并对比了各种大空间火灾温度场确定方法的优缺点;总结了有关钢结构构件在火灾下温升的确定方法,并强调了火焰辐射在大空间火灾下的重要影响;阐述了有关大空间结构整体抗火性能的研究;介绍了性能化抗火设计思想及其优越性。最后,总结了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空间结构 抗火性能 火灾 性能设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形RC剪力墙抗震变形指标限值试验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彬彬 季静 +3 位作者 谢舜光 韩小雷 陆怀坤 崔济东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4-70,共7页
为研究T形钢筋混凝土(RC)剪力墙的抗震性能及其变形指标限值,根据中国现行规范要求,设计了12个不同剪跨比、设计轴压比及暗柱纵筋配筋率的T形RC剪力墙试件,通过低周往复试验对其破坏形态、滞回性能、耗能能力、变形能力进行研究.根据试... 为研究T形钢筋混凝土(RC)剪力墙的抗震性能及其变形指标限值,根据中国现行规范要求,设计了12个不同剪跨比、设计轴压比及暗柱纵筋配筋率的T形RC剪力墙试件,通过低周往复试验对其破坏形态、滞回性能、耗能能力、变形能力进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提出基于骨架曲线和基于试验现象的划分方法,将12个试件划分为完好、轻微损坏、轻中等破坏、中等破坏、较严重破坏、严重破坏6个性能状态,并得到各试件不同性能状态对应的变形指标限值;同时结合收集的T形RC剪力墙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建立T形RC剪力墙不同性能状态下的变形指标限值与剪跨比、设计轴压比及暗柱纵筋配筋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剪跨比的减小,试件的破坏形态由弯曲破坏转向弯剪破坏;基于骨架曲线的性能状态划分方法能建立起T形RC剪力墙变形指标限值与损伤程度的对应关系,具有合理性与适用性;其中T形RC剪力墙的变形指标限值与剪跨比、暗柱纵筋配筋率呈正相关性,与设计轴压比呈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 T形剪力墙 低周往复试验 基于性能设计方法 变形指标限值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rameter design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zero inerti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system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建军 吉毅 晏玖江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期180-188,共9页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weak power performance of vehicle equipped with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CVT) system working under transient operating conditions, a new CVT equipped with planetary gear mech...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weak power performance of vehicle equipped with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CVT) system working under transient operating conditions, a new CVT equipped with planetary gear mechanism and flywheel was researched, a design method of transmission parameter optimization was proposed, and the comprehensive matching control strategy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new transmission system. Fuzzy controllers for throttle opening and CVT speed ratio were designed, and power performance and fuel economy of both vehicles respectively equipped with conventional CVT system and new transmission system wr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by sim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power performance and fuel economy of the vehicle equipped with new transmission system are better than that equipped with conventional CVT, thus the rationality of the parameter design method and control algorithm are verif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inertia optimization fuzzy control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new numerical method for determining collapse load-carrying capacity of structure made of elasto-plastic material 被引量:2
18
作者 钟志鹏 任大龙 万水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期398-404,共7页
Determination of collapse load-carrying capacity of elasto-plastic material is very important in designing structure. The problem is commonly solved by elasto-plastic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In order to deal wi... Determination of collapse load-carrying capacity of elasto-plastic material is very important in designing structure. The problem is commonly solved by elasto-plastic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In order to deal with material nonlinear problem involving strain softening problem effectively, a new numerical method-damped Newton method was proposed. The iterative scheme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for pure equilibrium models. In the equilibrium model, the plasticity criterion and the compatibility of the strains are verified, and the strain increment and plastic factor are treated as independent unknowns. To avoid the stiffness matrix being singularity or condition of matrix being ill, a damping factor a was introduced to adjust the value of plastic consistent parameter automatically during the iterations. According to the algorithm, the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program was complied and its numerical example was calculated. The nume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is method converges very fast for both small load steps and large load steps. Compared with those results obtained by analysis and experiment, the predicted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from the proposed method is identic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mped Newton method collapse load elasto-plastic material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method incremental-iterative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