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向地震作用下新型性能可恢复摇摆柱抗震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阮杰 刘阳 +2 位作者 张世江 张艺欣 任彧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8-63,87,共7页
为研究新型性能恢复功能摇摆柱(IRR柱)在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IRR柱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通过已完成的主轴加载下足尺IRR柱抗震性能试验数据与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利用验证后... 为研究新型性能恢复功能摇摆柱(IRR柱)在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IRR柱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通过已完成的主轴加载下足尺IRR柱抗震性能试验数据与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利用验证后的有限元模型进行参数分析,研究了不同加载角度、钢板阻尼器厚度和轴压比对IRR柱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震后可恢复功能摇摆柱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加载角度从0°增大到45°时,摇摆柱峰值承载力和耗能能力逐渐增大;增大钢板阻尼器厚度可显著提高双向受力摇摆柱的峰值承载力和耗能能力;随着轴压比的增大,双向受力摇摆柱峰值承载力逐渐提高,耗能能力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能可恢复 摇摆柱 双向加载 抗震性能 数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基形状记忆合金混凝土框架节点可恢复变形性能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阎石 杜长虹 +2 位作者 肖正峰 蒋欣欣 牛健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91-499,602,共10页
罕遇地震作用下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残余变形的不断累积是造成其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减小动力循环荷载作用下节点的残余变形,提升其可恢复变形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超弹性铁基形状记忆合金(SMA)代替普通钢筋,不仅可使节点具有较... 罕遇地震作用下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残余变形的不断累积是造成其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减小动力循环荷载作用下节点的残余变形,提升其可恢复变形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超弹性铁基形状记忆合金(SMA)代替普通钢筋,不仅可使节点具有较大延性,还能保持较高耗能和可恢复变形能力。为了系统地分析新型节点的地震可恢复变形性能,利用OpenSEES系统平台建立一种相关节点的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普通配筋节点和铁基SMA筋节点模型在拟静力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规律,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了新型节点不同轴压比等参数下滞回性能,得到了极限承载力、刚度、阻尼、残余变形等变化规律,明确了可恢复变形性能。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新型节点的滞回性能和可恢复变形性能的变化规律,所提出SMA混凝土节点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和可恢复地震变形能力,残余变形减小5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基SMA框架节点 可恢复变形性能 超弹性 抗震性能 拟静力加载 残余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配式震损可更换组合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吕英婷 郭子雄 +2 位作者 黄婷婷 刘阳 叶勇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0,22,共11页
为达到震后快速修复和建筑功能快速恢复的目的,针对装配式RCS混合结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底层柱脚容易出现严重塑性损坏的特点,提出一种由下部可更换消能柱脚和上部RC柱组成的新型性能可恢复装配式组合柱。通过8个新型组合柱的低周往复加... 为达到震后快速修复和建筑功能快速恢复的目的,针对装配式RCS混合结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底层柱脚容易出现严重塑性损坏的特点,提出一种由下部可更换消能柱脚和上部RC柱组成的新型性能可恢复装配式组合柱。通过8个新型组合柱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重点研究可更换钢板面积、轴压比和填充块材料对组合柱抗震性能和可更换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新型组合柱损伤主要集中于柱下部的可更换部件,上部不可更换段基本保持弹性状态,实现了预期的破坏模式;在经历1/50位移幅值后进行损伤部件更换,更换后组合柱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与更换前基本相同,实现了新型组合柱震后的快速修复和性能可恢复;减小可更换钢板截面面积,试件承载力相应减小;试件的承载力和耗能能力随轴压比增加而增加。研究成果可为可恢复性能装配式RCS结构抗震设计提供依据,促进新型装配式结构的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能可恢复 震损可更换 装配式结构 抗震性能 RCS混合结构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