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伴有性索样结构的子宫平滑肌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张伟 于文娟 +1 位作者 刘燕 王强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17-420,共4页
目的探讨罕见的伴有性索样结构的子宫平滑肌瘤(uterine leiomyoma with sex cord-like pattern,ULMSC)的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ULMSC进行病理学和免疫组化SP法染色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52岁,发现子宫肌瘤4年。... 目的探讨罕见的伴有性索样结构的子宫平滑肌瘤(uterine leiomyoma with sex cord-like pattern,ULMSC)的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ULMSC进行病理学和免疫组化SP法染色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52岁,发现子宫肌瘤4年。大体检查肿瘤位于浆膜下,切面灰白色,细腻、均质,漩涡状结构不明显。光镜下瘤组织呈巢团状、梁索状和腺样排列,部分区域可见成熟的肿瘤性平滑肌成分,两种成分之间有移行。有趣的是,瘤组织内局部可见多量所谓的星爆结构,类似于伴巨菊形团的玻璃样变梭形细胞肿瘤中所见到的巨菊形团,肿瘤细胞体积较小,胞质稀少,上皮样,边界不清,核卵圆形或不规则,均匀一致,核分裂象少见。间质为增生的纤维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呈actin、SMA及calponin等平滑肌标记弥漫强阳性,CD10和desmin局灶(+);vimentin弱阳性;calretinin少许散在阳性,而CKpan、EMA、α-inhinbin、CD99、mela-nA、CD56、S-100、bcl-2和ER均(-)。Ki-67增殖指数小于5%。结论子宫平滑肌瘤中出现广泛的性索样结构极罕见,可能是子宫平滑肌肿瘤的一种非常罕见类型,病理诊断时应与子宫性索样肿瘤、混合性子宫内膜间质-平滑肌肿瘤和上皮样平滑肌瘤等肿瘤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平滑肌瘤 性索样结构 鉴别诊断 免疫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样癌伴性索样结构和玻璃样变3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2
作者 韩颖 陈晓端 周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99-1501,共3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样癌伴性索样结构和玻璃样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20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收治的3例子宫内膜样癌伴性索样结构和玻璃样变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总结其临床...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样癌伴性索样结构和玻璃样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20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收治的3例子宫内膜样癌伴性索样结构和玻璃样变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3例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37~59岁,平均48.3岁,3例均为FIGOⅠA期。3例均含有典型的子宫内膜样癌形态结构伴有鳞状分化,肿瘤组织学分级Ⅰ级2例、Ⅱ级1例。另外,10%~50%区域可见性索样结构和玻璃样变的组织成分。免疫表型:性索样区CK(局灶+),β-catenin(核+),2例ER、PR均(-),1例ER、PR(散在+),EMA、CD10、inhibin、SMA、CgA、Syn均(-),Ki-67增殖指数2%~5%。网状纤维染色显示性索样区呈巢团状分布。3例患者随访时间5~51个月(平均22.3个月),均无复发。结论子宫内膜样癌伴性索样结构和玻璃样变具有其独特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相对较好的预后,其可能来源于上皮-间质转化,但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子宫内膜 性索样结构 玻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