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理由”的概念与黑格尔的目的性本体论 被引量:1
1
作者 吴学国 《求是学刊》 CSSCI 2000年第4期38-43,共6页
自从古希腊哲学发韧 ,对于存在者之存在的本质的发问便被放置到对存在者之存在根据 (理由 )的探索之中。在理性本体论产生之后 ,事物存在的“理由”往往是从其合理性方面得到解释。这里知性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立场是根本不同的。黑格尔... 自从古希腊哲学发韧 ,对于存在者之存在的本质的发问便被放置到对存在者之存在根据 (理由 )的探索之中。在理性本体论产生之后 ,事物存在的“理由”往往是从其合理性方面得到解释。这里知性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立场是根本不同的。黑格尔对理性本体论的扬弃主要在于 ,旧的形而上学本体论实际上是一种“本质性的本体论” ,而思辨哲学则是一种“目的性的本体论”。但它们都仍然属于本体论上的理由解释的层面。在本世纪哲学从认识论上的“理由”重新回到存在之本质的追问的总体思想语境之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理由 目的性本体论 思辨哲学 性本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命之谓性”既非本体论亦非价值论命题——兼论《中庸》并无哲学本体论的自觉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新水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14,共7页
"天命之谓性"既非本体论命题,亦非价值论命题,而至多只是个从万物生成的角度描述自然人性形成的事实命题。它并非价值论命题,因为"天"没有被论证为道德的形上根源或本体,"性"也没有被证成必定包含道德内... "天命之谓性"既非本体论命题,亦非价值论命题,而至多只是个从万物生成的角度描述自然人性形成的事实命题。它并非价值论命题,因为"天"没有被论证为道德的形上根源或本体,"性"也没有被证成必定包含道德内容,所以这句话本身并无价值意味。它并非本体论命题,因为"天"与"性"之间只是被看做一种生成和被生成的关系,而并没有同时被看做本体与现象或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天也并没有被视为万物的内在构成要素或生成原理。《中庸》并无哲学本体论的自觉,更无本体论与价值论融合的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论价值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别现代:主义与本体——兼回应国内的别现代问题讨论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建疆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3-61,共9页
主义在学术和艺术中就如国际流通领域的商标一样,舍此则无法流通,将无国际地位。在美学中,主义与民族性是统一的,而非相互否定的。相反,建立民族美学,将其上升到主义的高度,进而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就能创建真正的原理性与本土性相结合的... 主义在学术和艺术中就如国际流通领域的商标一样,舍此则无法流通,将无国际地位。在美学中,主义与民族性是统一的,而非相互否定的。相反,建立民族美学,将其上升到主义的高度,进而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就能创建真正的原理性与本土性相结合的中国美学,创建走向世界的民族美学。别现代理论起始于、贯穿于对一系列重要的社会问题和学术问题的关注和回应,以自身的实践形成了别现代主义。别现代理论既是主义又是方法,是存在性本体论、差异性认识论和主体性价值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义 如何主义 别现代主义 存在性本体论 差异认识论 主体价值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宏、张栻的“性本论”伦理思想
4
作者 王凤贤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4-93,共10页
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伦理思想,发展到宋代逐步形成了以理学为特点的思想形态。史称"北宋五子"的学术思想,虽各有自己的学科特色,但都致力于把本体论和伦理学结合起来,创立一种以伦理为主体的思想体系,而二程兄弟所创立的洛学... 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伦理思想,发展到宋代逐步形成了以理学为特点的思想形态。史称"北宋五子"的学术思想,虽各有自己的学科特色,但都致力于把本体论和伦理学结合起来,创立一种以伦理为主体的思想体系,而二程兄弟所创立的洛学,则是当时较为典型的理学思想形态。两宋之际,由胡宏、张栻创立发展的以性为本体的伦理思想,是对二程洛学理本论的创新,并与南宋以朱熹为代表的理本论思想形态相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思想 本体论 性本体论 湖湘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纯意向性客体”到“绝对意向性客体”——论埃科的客体理论及其符号学内涵 被引量:1
5
作者 卢嫕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2-100,共9页
“绝对意向性客体”是意大利学者翁贝托·埃科在他的演讲集《一位年轻小说家的自白》中所提出的重要概念。在他的文学理论中,该概念被用以描述一类仅仅存在于虚构性叙事中的客体,这类客体不但能因“症候性属性”被一再地确认,还会... “绝对意向性客体”是意大利学者翁贝托·埃科在他的演讲集《一位年轻小说家的自白》中所提出的重要概念。在他的文学理论中,该概念被用以描述一类仅仅存在于虚构性叙事中的客体,这类客体不但能因“症候性属性”被一再地确认,还会因符号性增衍机制而持续地存在。“绝对意向性客体”自罗曼·英加登的“纯意向性客体”发展而来,在《论文学作品》中,英加登以现象学为理论基础,视文学作品为分析对象,从而揭示了孕育“纯意向性客体”的四层次本体形式。同样,埃科也在英加登的本体论文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阐发“绝对意向性客体”概念,揭示出英加登的“存在性本体论框架”在处理具体文艺现象时所表现出的不足。为了把普适的“存在性本体论框架”发展为可被多元话语实践重塑的动态系统,埃科借助其符号学思考,改写经典的“语义三角”框架,最终建构了他的“客体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对意向客体 纯意向客体 存在性本体论框架 语义三角 客体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主体间性:多元社会的哲学根基——与刘小新先生商榷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欢欢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0-96,共7页
主体间性并不是主体性的一个维度,相反,二者存在本质的区别。杨春时提出的本体论的主体间性理论不是一种模仿,而是在批判性地借鉴已有的主体间性思想基础上的原创性理论。本体论的主体间性和非本体论主体间性(认识论、社会学)处于不同... 主体间性并不是主体性的一个维度,相反,二者存在本质的区别。杨春时提出的本体论的主体间性理论不是一种模仿,而是在批判性地借鉴已有的主体间性思想基础上的原创性理论。本体论的主体间性和非本体论主体间性(认识论、社会学)处于不同的逻辑层面,不能混淆。本体论主体间性不是对社会学的主体间性的抽空,而是其根据和可能性;它不仅解释了审美的本质问题,也隐含了巨大的现实效应,理应成为多元社会的哲学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主体间 本体论主体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伦理生存美学:当代中国美学的重要方向——《心体与时间》述评
7
作者 唐圣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0-114,共5页
现代性是伦理生存审美的学术语境。审美共通感是伦理生存审美的机制。价值性的实践本体论是伦理生存审美的本体论基础。这种建基于价值性的实践本体论与中国传统儒家智慧会通之上的伦理生存美学在实质上是中国传统心性伦理学的现代性形... 现代性是伦理生存审美的学术语境。审美共通感是伦理生存审美的机制。价值性的实践本体论是伦理生存审美的本体论基础。这种建基于价值性的实践本体论与中国传统儒家智慧会通之上的伦理生存美学在实质上是中国传统心性伦理学的现代性形态,是当代中国哲学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 伦理生存美学 审美共通感 价值的实践本体论 当代中国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