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7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在结核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张佳雪 王晓平 +3 位作者 刘莉 马沁梅 邓光存 吴晓玲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12-720,共9页
结核病作为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所引发的慢性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当机体受到MTB感染时,会迅速启动免疫反应,其中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发挥着关键作用,其能够有效识别并杀灭MTB,是机体对抗MTB的重要防线。然... 结核病作为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所引发的慢性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当机体受到MTB感染时,会迅速启动免疫反应,其中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发挥着关键作用,其能够有效识别并杀灭MTB,是机体对抗MTB的重要防线。然而,在MTB感染过程中,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会大量扩增、激活。并对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产生抑制作用,干扰机体正常的免疫应答,使得MTB更易在体内生存和繁殖。本文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MDSCs在结核病发生、发展以及转归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期通过此研究为结核病的免疫治疗以及靶向药物的研发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思路,从而为结核病的防治开辟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髓源性抑制细胞 免疫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通过SDF-1/CXCR4通路介导胰腺导管腺癌中髓源性抑制细胞的迁移
2
作者 张冰冰 胡豪 +3 位作者 石渝川 刘雪霏 祝峙 张晶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38-846,共9页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腺癌(PDAC)中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调节CD13高表达的中性粒细胞样髓源性抑制细胞(CD13hi-nMDSC)迁移的机制,为PDAC的免疫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和潜在分子靶标。方法从5例PDAC患者的胰腺癌组织中分离纯化CAF,用细胞免疫...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腺癌(PDAC)中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调节CD13高表达的中性粒细胞样髓源性抑制细胞(CD13hi-nMDSC)迁移的机制,为PDAC的免疫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和潜在分子靶标。方法从5例PDAC患者的胰腺癌组织中分离纯化CAF,用细胞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鉴定CAF表型和纯度,用qPCR、ELISA技术检测CAF中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用Transwell系统构建CAF条件培养基及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迁移系统,观察MDSC的迁移情况,研究上述细胞因子参与调节MDSC迁移的具体作用机制。结果分离的原代CAF表达活化标志物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对照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FF)不表达FAP和α-SMA。qPCR结果显示CAF中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mRNA的表达高于HFF;CAF培养上清中IL-6、MCP-1、SDF-1的含量均高于HFF培养上清(均P<0.01),且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与HFF条件培养基和普通培养基(RPMI 1640)相比,CAF条件培养基能招募更多的总MDSC和CD13hi-nMDSC(均P<0.01);在培养体系中单独加入SDF-1重组蛋白可以诱导总MDSC和CD13hi-nMDSC的迁移,并且加入SDF-1中和抗体或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阻断抗体后能够减少CAF条件培养基诱导的CD13hi-nMDSC迁移(均P<0.01);虽然单独加入MCP-1也可以诱导总MDSC和CD13hi-nMDSC的迁移,但CD13hi-nMDSC迁移的数量明显少于SDF-1实验组;IL-6重组蛋白不能引起总MDSC和CD13hi-nMDSC的迁移。结论CAF可通过SDF-1/CXCR4通路介导PDAC中总MDSC及CD13hi-nMDSC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肿瘤微环境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 髓源性抑制细胞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TM4调节宫颈癌髓源性抑制细胞分化和免疫效应
3
作者 王海燕 刘建辉 +4 位作者 阿小英 王佳倞 穆庆芬 周静 杨安琪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42-1750,共9页
CMTM4蛋白异常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其在宫颈癌中的作用和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CMTM4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MDSCs分化和免疫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和分子机制。首先,利用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印迹检测CMTM4在宫... CMTM4蛋白异常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其在宫颈癌中的作用和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CMTM4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MDSCs分化和免疫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和分子机制。首先,利用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印迹检测CMTM4在宫颈癌肿瘤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CMTM4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1)。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宫颈癌患者肿瘤样本中MDSCs的分化,使用CD45、CD11b和Ly6G标记M-MDSCs,使用CD45、CD11b和Ly6C标记G-MDSCs。发现宫颈癌患者血液中M-MDSCs和G-MDSCs的百分比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组(P<0.01)。此外,流式分析发现,CMTM4高表达提高宫颈癌患者血液中CD3+CD4+T细胞和CD3+CD8+T细胞比例(P<0.01),促进Th1和Th17细胞的活化比例(P<0.05),抑制Th2和Treg细胞的活化比例(P<0.05或P<0.01)。通过流式分析肿瘤组织中CD8+PD-1+T细胞和CD8+PD-L1+T细胞的百分比。结果显示,CMTM4高表达抑制肿瘤组织中CD8+PD-1+T细胞和CD8+PD-L1+T细胞的百分比(P<0.05)。体外研究表明,CMTM4过表达的HeLa细胞显著抑制MDSCs生成(P<0.01),PD-1过表达的HeLa细胞进一步促进了MDSCs生成(P<0.05)。此外,使用ELISA检测Th1、Th2、Th17和Treg细胞因子的水平。发现CMTM4过表达的HeLa细胞可降低T细胞的IL-10分泌水平(P<0.01),而增加IFN-γ和TNF-α的分泌水平(P<0.01),其均被PD-1过表达逆转(P<0.05或P<0.01)。综上,本研究表明,CMTM4在宫颈癌中的低表达导致MDSCs的异常分化和肿瘤的免疫逃逸,CMTM4通过调节PD-1/PD-L1通路,从而影响肿瘤T细胞的活化。因此,CMTM4可能成为治疗宫颈癌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KLF样MARVEL跨膜结构域4 宫颈癌 髓源性抑制细胞分化 免疫逃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羟基白桦酸通过抑制髓源性抑制细胞对小鼠结肠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何桃红 陈兰英 +6 位作者 崔亚茹 罗颖颖 刘鹏 段文彬 范泽萍 周子也 刘彭浩邦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6-1134,共9页
目的探讨23-羟基白桦酸(23-HBA)通过干预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抑制小鼠结肠癌生长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内实验,建立小鼠结肠癌CT-26皮下移植瘤模型,阳性对照组5-FU腹腔注射3 d(2次),实验组23-HBA尾静脉每日注射,连续给药18 d。末次给药... 目的探讨23-羟基白桦酸(23-HBA)通过干预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抑制小鼠结肠癌生长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内实验,建立小鼠结肠癌CT-26皮下移植瘤模型,阳性对照组5-FU腹腔注射3 d(2次),实验组23-HBA尾静脉每日注射,连续给药18 d。末次给药后处死小鼠,检测小鼠体质量、移植瘤质量及体积、脏器指数、血常规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组织MDSCs、CD8^(+)T细胞比例,RT-qPCR法检测肿瘤组织MDSCs细胞免疫抑制功能相关细胞因子精氨酸酶1(Arg1)、一氧化氮合酶(iNOS),以及CD8^(+)T细胞杀伤功能相关细胞因子颗粒酶B(GZMB)、穿孔素1(PRF1)、干扰素-γ(IFN-γ)mRNA的表达。体外实验,CCK8法检测骨髓(BM)细胞、MDSCs细胞存活率,确定23-HBA的安全作用浓度;采用40 ng/mL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40 ng/mL白细胞介素-6(IL-6)诱导BM向MDSCs分化,同时加入不同浓度23-HBA(0、10.5、21、42μmoL/L)干预4 d,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s细胞比例变化;BM体外诱导生成MDSCs后,将其分为对照组和23-HBA低、中、高剂量组(10.5、21、42μmoL/L),干预24 h,RT-qPCR法检测MDSCs细胞Arg1、iNOS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MDSC细胞Arg1、iNOS蛋白表达。结果体内实验显示,与模型组比较,23-HBA干预后,小鼠移植瘤体积及质量均降低(P<0.05,P<0.01);肿瘤组织MDSCs细胞比例降低(P<0.05),CD8^(+)T细胞比例升高(P<0.05,P<0.01),Arg1 mRNA表达降低(P<0.05),GZMB、IFN-γmRNA表达升高(P<0.05,P<0.01)。体外实验显示,23-HBA剂量在10.5、21、42μmoL/L时,对BM、MDSCs细胞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23-HBA高剂量可抑制BM向MDSCs分化(P<0.01);23-HBA呈剂量依赖性减少MDSCs细胞Arg1、iNOS mRNA表达(P<0.05,P<0.01),下调Arg1、iNOS蛋白表达(P<0.05,P<0.01)。结论23-HBA可通过干预MDSCs分化下调肿瘤内MDSCs细胞比例,减弱MDSCs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从而恢复CD8^(+)T细胞抗肿瘤活性,发挥抗结肠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羟基白桦酸 结肠癌 髓源性抑制细胞 分化 免疫抑制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参与调控肿瘤中髓源性抑制细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罗铿军 张文波 蒋鹏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647-2653,共7页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作为一组长度超过200 nt的非编码RNA,其在人类转录组中占据重要地位,且在多种癌症类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和肿瘤细胞免疫逃逸方面具有关键作用,但目前尚缺乏较为系...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作为一组长度超过200 nt的非编码RNA,其在人类转录组中占据重要地位,且在多种癌症类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和肿瘤细胞免疫逃逸方面具有关键作用,但目前尚缺乏较为系统的文献总结。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作为一类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髓系细胞,在肿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直接和间接抑制T细胞的活性、促进调节性T细胞的扩增、调节肿瘤微环境、促进肿瘤转移等方式,影响着肿瘤的生长、免疫抑制和转移。该文强调了对MDSCs调控机制的深入研究对于发现有效的肿瘤治疗靶点和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对lncRNA与MDSCs关系的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有望为肿瘤治疗提供更多的靶点和新的治疗方法,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 髓源性抑制细胞 肿瘤 肿瘤微环境 肿瘤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细胞样髓源性抑制细胞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朝丹 朱蕊 +4 位作者 张煜婷 应莉莎 王佳敏 刘盼 苏丹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2,共8页
粒细胞样髓源性抑制细胞(granulocytic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G-MDSCs)是MDSCs的主要亚群之一,在多数癌症中广泛富集,通过表达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等机制抑制淋巴T细胞杀伤功... 粒细胞样髓源性抑制细胞(granulocytic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G-MDSCs)是MDSCs的主要亚群之一,在多数癌症中广泛富集,通过表达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等机制抑制淋巴T细胞杀伤功能,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G-MDSCs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和免疫治疗疗效具有显著相关性,使用特异性靶向G-MDSCs的募集、分化和功能的药物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的进展。本文主要就G-MDSCs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免疫抑制作用及其相关通路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粒细胞样髓源性抑制细胞 免疫微环境 免疫治疗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源性抑制细胞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刘迪 王琰 +1 位作者 汤欣雨 徐瑞荣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73-2378,共6页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种起源于造血系统髓系原始细胞的克隆性和侵袭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在白血病发病率中的排名最高,占比为58.7%,其中复发难治性AML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约10%,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免疫疗法被认为是临床上治疗AML...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种起源于造血系统髓系原始细胞的克隆性和侵袭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在白血病发病率中的排名最高,占比为58.7%,其中复发难治性AML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约10%,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免疫疗法被认为是临床上治疗AML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在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免疫逃逸会影响治疗效果。因此,解决免疫逃逸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必要手段。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是参与调控免疫逃逸的重要一环,它能够通过介导AML细胞产生免疫逃逸而削弱抗肿瘤治疗的效果。这一过程主要受到肿瘤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炎性介质、细胞外囊泡等的影响,促进MDSCs的生成和免疫抑制。本文就MDSCs在AML中的活化机制、免疫调节机制及以其为靶点的免疫治疗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系白血病 髓源性抑制细胞 免疫治疗 免疫逃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源性抑制细胞是乳腺癌进展的潜在因素和重要靶点
8
作者 杜楠楠 万华 +2 位作者 郭海玲 张绪宽 吴雪卿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5-795,共11页
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复发转移仍然是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转移发生之前,远处器官内已经形成了适合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微环境——转移前生态位(PMN)。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是一类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异质性未成熟髓系细胞群,可... 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复发转移仍然是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转移发生之前,远处器官内已经形成了适合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微环境——转移前生态位(PMN)。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是一类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异质性未成熟髓系细胞群,可在乳腺癌患者体内大量扩增,参与PMN的形成。MDSC不仅支持乳腺癌细胞免疫逃逸,而且还可通过重塑肺血管内皮细胞外基质、招募癌症干细胞来促进乳腺癌转移的发生。此外,MDSC还能通过削弱免疫疗法的抗肿瘤效率来降低药物的治疗效果。因此,MDSC被认为是抑制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的潜在治疗靶点。针对MDSC的治疗策略在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中也显示出良好的效果。本文总结了PMN形成过程中MDSC扩增和激活的关键因素,概述了MDSC免疫抑制等功能以及目前针对MDSC的靶向免疫疗法,旨在为乳腺癌远处转移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髓源性抑制细胞 远处转移 转移前生态位 免疫抑制 靶向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源性抑制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汤斌 彭晓欢 +4 位作者 熊皓 刘佳 朱小凤 李莉娟 张连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8-312,共5页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目前为血液系统第二大肿瘤。虽然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治疗方案的应用改善了MM患者的预后,但大多数仍然无法被治愈,主要是因为MM细胞最终产生耐药。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目前为血液系统第二大肿瘤。虽然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治疗方案的应用改善了MM患者的预后,但大多数仍然无法被治愈,主要是因为MM细胞最终产生耐药。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是骨髓中髓系祖细胞分化受阻而形成的具有显著抑制T细胞免疫应答功能的一群异质性细胞,通过介导免疫抑制性作用促进MM的发展。MDSCs还刺激MM细胞增殖,诱导MM耐药和转移。本文综述了MDSCs在MM发生、发展中表现的多种机制,并探讨针对MDSCs的治疗策略在MM中的可行性及挑战,以期为MM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骨髓瘤 髓源性抑制细胞 肿瘤微环境 逆转免疫抑制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 m^(6)A修饰对髓源性抑制细胞的调控作用
10
作者 徐群燕 王钰娜 任伟宏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84-1391,共8页
RNA 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修饰主要受m^(6)A甲基转移酶、m^(6)A去甲基化酶和m^(6)A结合蛋白的调控,可以改变基因转录,从而调节生理和病理过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6)A甲基化在调节肿瘤微环境(tumor ... RNA 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修饰主要受m^(6)A甲基转移酶、m^(6)A去甲基化酶和m^(6)A结合蛋白的调控,可以改变基因转录,从而调节生理和病理过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6)A甲基化在调节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影响各种癌症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为一群病理激活的未成熟髓系细胞,是TME中的重要免疫细胞。其主要通过抑制T细胞的活性发挥作用,从而促进恶性肿瘤的免疫逃逸。研究表明,靶向MDSC能够重塑免疫抑制微环境,提高癌症免疫治疗的疗效,是一种新的、有希望的免疫治疗靶点。m^(6)A修饰在一些免疫细胞的激活、分化和效应功能等方面的作用已受到广泛关注,但是m^(6)A修饰如何影响MDSC的研究仍非常有限,因此,进一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本综述在介绍MDSC及RNA m^(6)A修饰的基础上,总结了RNA m^(6)A修饰调控TME中MDSC的机制及研究进展,以期从表观调控的角度为靶向MDSC提供治疗肿瘤的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6)A修饰 髓源性抑制细胞 肿瘤微环境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髓源性抑制细胞的叶酸循环增强肿瘤免疫治疗效果研究
11
作者 何蕊 颜克鹏 王静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11-1022,共12页
目的·探究叶酸循环代谢对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免疫抑制作用的调控机制。方法·在C57BL/6小鼠骨髓细胞的培养体系中加入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目的·探究叶酸循环代谢对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免疫抑制作用的调控机制。方法·在C57BL/6小鼠骨髓细胞的培养体系中加入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M-CSF)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体外诱导MDSCs。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MDSCs的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表达水平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水平。采用磁珠分选出小鼠脾脏CD8^(+)T细胞并用Celltrace violet或CFSE标记,再与MDSCs共培养,72 h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8^(+)T细胞增殖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MDSCs中叶酸循环相关代谢酶的表达水平。采用叶酸循环代谢酶亚甲基四氢叶酸脱氢酶2 (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dehydrogenase 2,MTHFD2)抑制剂DS18561882(DS18)和叶酸拮抗剂培美曲塞(Pemetrexed)处理MDSCs,并用流式分析检测MDSCs产生ROS和线粒体ROS的水平。将DS18或培美曲塞处理后的MDSCs与磁珠分选出来并用Celltrace violet或CFSE标记的CD8^(+)T细胞共培养,72 h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8^(+)T细胞增殖情况。利用RNA测序(RNA-seq)检测DS18和培美曲塞处理后MDSCs在转录组水平的变化。建立小鼠结肠癌(mouse colon cancer cells,MC38)和Lewis肺癌(Lewis lung carcinoma,LLC)皮下瘤模型。造模后第10天开始,采用Isotype抗体、抗CD8单抗(1 mg/kg,清除CD8^(+)T细胞)、培美曲塞以及抗CD8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处理MC38荷瘤小鼠;利用Isotype抗体、抗Gr1单抗(1.25 mg/kg,清除MDSCs)、培美曲塞以及抗Gr1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处理MC38荷瘤小鼠;分别给予MC38和LLC荷瘤小鼠培美曲塞(50 mg/kg)、抗PD-1单克隆抗体(250μg/kg)以及培美曲塞联用抗PD-1单克隆抗体治疗;第14天收集小鼠肿瘤组织,记录肿瘤大小,绘制肿瘤生长曲线。结果·流式结果显示诱导后的骨髓细胞PD-L1的表达升高,ROS的产生也增加,且明显抑制CD8^(+)T细胞的增殖。qPCR结果显示MDSCs中叶酸循环相关代谢酶MTHFD2等表达升高。给予DS18和培美曲塞处理MDSCs会影响MDSCs的累积,抑制MDSCs的ROS产生,并解除对CD8 T细胞的免疫抑制。RNA-seq结果表明2种叶酸循环抑制剂处理后,与MDSCs分化相关基因S100钙结合蛋白a8 (S100 calcium binding protein a8,S100a8)等下调,与MDSCs抑制功能相关基因如与ROS产生有关的基因细胞色素b-245β链(cytochrome b-245beta chain,Cybb)等也有所下调。与对照组相比,培美曲塞处理组的小鼠肿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与培美曲塞处理组相比,抗CD8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处理组肿瘤进展加剧;与抗CD8单抗处理组相比,抗CD8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处理组肿瘤进展受到限制。清除MDSCs能显著抑制肿瘤生长,然而在清除MDSCs的荷瘤小鼠中,培美曲塞的抗肿瘤作用显著低于培美曲塞单独处理的小鼠。与抗PD-1抗体单独治疗相比,培美曲塞联用抗PD-1抗体治疗组的肿瘤生长限制更为显著。结论·培美曲塞依赖CD8^(+)T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并通过重编程MDSCs为抗肿瘤表型,进一步阻碍肿瘤生长。通过调控MDSCs叶酸循环阻断其免疫抑制能力,可增强免疫检查点阻断剂治疗肿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源性抑制细胞 叶酸循环 亚甲基四氢叶酸脱氢酶2 培美曲塞 肿瘤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诱导髓源性抑制细胞分化的重要调节器——干扰素调节因子8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王钰娜(综述) 任伟宏 徐群燕(审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54-1259,共6页
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群具有未成熟分化特性及强免疫抑制功能的髓系细胞,其在肿瘤组织中数量显著增加,通过多种途径诱导机体免疫耐受和疾病进展。肿瘤诱导MDSC分化并使其在组织聚集的机制复杂,其中干扰素调节因子8(IRF... 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群具有未成熟分化特性及强免疫抑制功能的髓系细胞,其在肿瘤组织中数量显著增加,通过多种途径诱导机体免疫耐受和疾病进展。肿瘤诱导MDSC分化并使其在组织聚集的机制复杂,其中干扰素调节因子8(IRF-8)作为关键的调节因子,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IRF-8属于干扰素调节因子家族,可以调控免疫反应、炎症和肿瘤免疫。在肿瘤诱导MDSC分化的过程中,IRF-8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已有研究表明其可能通过调控相关信号通路、与其他免疫调节因子相互作用的方式影响MDSC的分化。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深入探讨IRF-8在肿瘤诱导MDSC分化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包括其如何与其他信号分子相互作用、调控哪些关键基因的表达等。这些研究将有助于理解MDSC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为开发针对MDSC的靶向治疗药物提供理论基础,从而恢复或重建机体的抗肿瘤功能。因此,本文探讨了IRF-8作为肿瘤诱导MDSC分化的重要调节器,其研究进展对于揭示MDSC在肿瘤免疫中的来源、作用机制、开发新的免疫治疗策略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调节因子8 髓源性抑制细胞 髓系细胞 肿瘤源因子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源性抑制细胞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发展的调控
13
作者 程飘涛 宫首航 +3 位作者 孔平 李陈诚 郭曹培 彭笳宸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666-2675,共10页
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是一组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异质性未成熟骨髓细胞群。近年来,随着深入研究MDSCs的免疫抑制活性,MDSCs在自身免疫性疾病(AD)中备受关注。在AD中,MDSCs明显活化扩增且通过不同的机制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进而对疾病起... 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是一组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异质性未成熟骨髓细胞群。近年来,随着深入研究MDSCs的免疫抑制活性,MDSCs在自身免疫性疾病(AD)中备受关注。在AD中,MDSCs明显活化扩增且通过不同的机制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进而对疾病起到促进或抑制发展的作用。因此,探究MDSCs在AD中的具体作用和机制研究,才可以更好地阐明MDSCs并为AD治疗的临床转化提供积极的作用。本文对MDSCs的免疫抑制机制及其在不同AD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源性抑制细胞 自身免疫疾病 免疫抑制 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髓源性抑制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研究进展
14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747-747,共1页
多发性骨髓瘤(MM)是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目前为血液系统第二大肿瘤。虽然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治疗方案的应用改善了MM患者的预后,但大多数仍然无法被治愈,主要是因为MM细胞最终产生耐药。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是骨髓中髓系祖细胞分... 多发性骨髓瘤(MM)是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目前为血液系统第二大肿瘤。虽然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治疗方案的应用改善了MM患者的预后,但大多数仍然无法被治愈,主要是因为MM细胞最终产生耐药。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是骨髓中髓系祖细胞分化受阻而形成的具有显著抑制T细胞免疫应答功能的一群异质性细胞,通过介导免疫抑制性作用促进MM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源性抑制细胞 多发骨髓瘤 蛋白酶体抑制 介导免疫 免疫治疗 《中国肿瘤临床》 髓系祖细胞 血液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11b激动剂leukadherin-1通过促进髓源性抑制细胞聚集和活化缓解小鼠内毒素休克发病 被引量:2
15
作者 姚潇颖 董冠军 +6 位作者 朱玉贞 闫风连 张惠 戴军 李学慧 熊化保 司传平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61-968,共8页
目的研究CD11b激动剂白细胞黏附素1(LA1)对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的聚集和免疫抑制功能的影响,并检测其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内毒素休克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 C57BL/6雌性小鼠腹腔注射LA1 (40μg/g),12 h和48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M... 目的研究CD11b激动剂白细胞黏附素1(LA1)对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的聚集和免疫抑制功能的影响,并检测其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内毒素休克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 C57BL/6雌性小鼠腹腔注射LA1 (40μg/g),12 h和48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MDSC及其亚型粒细胞性髓源性抑制细胞(G-MDSC)和单核细胞性髓源性抑制细胞(M-MDSC)的比例。取C57BL/6雌性小鼠股骨及胫骨,体外诱导MDSC,通过实时定量PCR分析LA1处理对其免疫抑制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NADPH氧化酶1 (NOX1)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 mRNA水平的影响。用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PBS组、LA1组、PBS联合LPS组和LA1联合LPS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G-MDSC及M-MDSC的比例及巨噬细胞表面CD86和CD40的表达,HE染色检测肝肺组织病理损伤,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检测肝肺组织细胞凋亡情况,观察小鼠死亡率反映小鼠病情的严重程度。通过以上检测指标分析LA1对内毒素休克小鼠体内MDSC的聚集及对病情的影响。结果 LA1处理12、48 h,均显著上调小鼠脾脏中MDSC的比例。与对照组相比,LA1处理12 h可显著上调G-MDSC的比例;体外实验发现,LA1可诱导MDSC中IL-10、NOX1及i NOS高表达;体内实验中,与PBS联合LPS组相比,LA1联合LPS组脾脏MDSC及G-MDSC的比例显著增加,肝、肺组织损伤减轻,死亡率下降,巨噬细胞活化程度显著降低。结论 CD11b激动剂LA1可通过促进MDSC的聚集及其免疫抑制相关因子的表达缓解内毒素休克的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 粒细胞型髓源性抑制细胞(G-MDSC) CD11B 脂多糖(LPS) 白细胞黏附素1(leukadherin-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癌患者外周血髓源性抑制细胞的比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6
作者 韩凌斐 郭晓青 +5 位作者 胡家昌 孔繁飞 何拉曼 李芳 朱建龙 孙静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比较分析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在健康人、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宫颈癌患者及其术后外周血中的比例,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6例宫颈癌患者、5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及20例... 目的比较分析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在健康人、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宫颈癌患者及其术后外周血中的比例,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6例宫颈癌患者、5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MDSCs、调节性T细胞(Treg)的比例。检测20例宫颈癌患者术前术后外周血中MDSCs、Treg的比例及MDSCs产生的精氨酸酶和一氧化氮(NO)的变化情况。结果宫颈癌组外周血中MDSCs、Treg的比例最高,分别为[(3.85±0.85)%,(7.82±1.04)%],其次是宫颈上皮内瘤变组[(1.52±0.53)%,(3.32±0.48)%],健康对照组最低[(0.61±0.17)%,(2.02±0.26)%],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后,患者外周血中MDSCs、Treg的比例明显下降,MDSCs产生的精氨酸酶和NO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外周血MDSCs比例的升高可能与肿瘤免疫功能低下及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源性抑制细胞 肿瘤逃逸 宫颈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技术预防性抑制蓝藻水华的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范功端 林茜 +3 位作者 陈丽茹 林茹晶 苏昭越 陈薇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2015年第6期158-164,共7页
指出传统的蓝藻水华治理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大规模地杀灭蓝藻,造成大量藻细胞破裂,细胞内藻毒素等有害分泌物释放到水中,引发二次污染。介绍蓝藻水华的预防性调控方法,即在水体形成水华前,通过抑制蓝藻细胞生长,将其藻类生物量始终控制... 指出传统的蓝藻水华治理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大规模地杀灭蓝藻,造成大量藻细胞破裂,细胞内藻毒素等有害分泌物释放到水中,引发二次污染。介绍蓝藻水华的预防性调控方法,即在水体形成水华前,通过抑制蓝藻细胞生长,将其藻类生物量始终控制在一定水平以下,避免蓝藻水华的暴发。综述了超声参数对除藻抑藻效果的影响,以及超声对藻细胞生理系统的影响,探讨超声除藻抑藻的机理,并针对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对后续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技术 预防性抑制 蓝藻水华 铜绿微囊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刻板印象的意识性抑制 被引量:27
18
作者 王沛 陈学锋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58-361,共4页
通过实验探讨了刻板印象的意识性抑制问题。被试为西北师范大学一年级本科生 2 4人。结果表明 :⑴性别刻板印象会影响对职业这种社会范畴的判断 ;⑵刻板印象效应比较顽固 ,较难受到意识性的抑制 ;⑶与刻板印象相反的个体化信息会削弱刻... 通过实验探讨了刻板印象的意识性抑制问题。被试为西北师范大学一年级本科生 2 4人。结果表明 :⑴性别刻板印象会影响对职业这种社会范畴的判断 ;⑵刻板印象效应比较顽固 ,较难受到意识性的抑制 ;⑶与刻板印象相反的个体化信息会削弱刻板印象效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刻板印象 个体化信息 意识性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层扩布性抑制对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P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邱恩超 于生元 +3 位作者 李凤鹏 刘若卓 石宏 景向红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79-382,共4页
目的:建立偏头痛大鼠皮层扩布性抑制(cortical spreading depression,CSD)模型,研究CSD对大鼠血浆降钙素基因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和P物质(substance P,SP)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CSD组(n=10)、对照组(n=10),分... 目的:建立偏头痛大鼠皮层扩布性抑制(cortical spreading depression,CSD)模型,研究CSD对大鼠血浆降钙素基因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和P物质(substance P,SP)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CSD组(n=10)、对照组(n=10),分别用氯化钾溶液及生理盐水浸润滤纸片刺激枕叶皮层,在额叶皮层记录CSD波,利用放射免疫技术测定大鼠血浆中的CGRP、SP水平,进行成组t检验比较。结果:CSD组大鼠记录到CSD波,对照组大鼠未记录到CSD波;CSD组大鼠血浆CGRP、S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用氯化钾溶液浸润滤纸片刺激大鼠枕叶皮层成功建立了CSD模型,CSD使血浆CGRP、SP水平增加,说明CSD可能通过一定的机制激活了三叉神经血管反射,进而导致偏头痛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皮层扩布性抑制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P物质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14^+HLA-DR^(-/low)髓源性抑制细胞的频数与炎症反应负相关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浩 管世鹤 +6 位作者 杨凯 叶珺 晏开力 潘颖 吴园园 王爱华 孙蓓蓓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387-1390,1395,共5页
目的分析CD14^+HLA-DR^(-/low)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的频数以及与患者生化特征、病毒载量和肝脏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96例乙型肝炎患者和20名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CD14^+HLA-DR-/lowMDSC的频数,... 目的分析CD14^+HLA-DR^(-/low)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的频数以及与患者生化特征、病毒载量和肝脏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96例乙型肝炎患者和20名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CD14^+HLA-DR-/lowMDSC的频数,同时对96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肝穿组织分别进行生化特征、病毒载量和病理分析。各组数据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9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14^+HLA-DR-/lowMDSC的频数为(6.03±0.09)%,明显高于20名健康体检者的频数(1.87±0.05)%,且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患者外周血CD14^+HLA-DR-/lowMDSC的频数显著高于HBe Ag阴性患者。外周血CD14^+HLA-DR-/lowMDSC的频数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呈负相关,而与病毒载量无相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14^+HLA-DR-/lowMDSC的频数随着肝脏炎症分级增高而逐步降低,而与肝脏纤维化分期并无明显关系。结论 CD14^+HLA-DR-/lowMDSC频数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炎症反应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髓源性抑制细胞 生化特征 肝脏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