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因情以知性:朱子的性情之辨及其对人性实在性的论证
被引量:
1
1
作者
江求流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0-125,共6页
为了回应佛教性空论的挑战,朱子对人性的实在性展开了论证。这一论证是通过性情之辨来达成的。在朱子那里,人性以仁、义、礼、智为具体内容,与之相应的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四端之情。然而,性与情之间非如牟宗三所言是"异质...
为了回应佛教性空论的挑战,朱子对人性的实在性展开了论证。这一论证是通过性情之辨来达成的。在朱子那里,人性以仁、义、礼、智为具体内容,与之相应的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四端之情。然而,性与情之间非如牟宗三所言是"异质的两物",因为仁义礼智之性是主体内在的感通能力,而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情则是这种能力在特定经验情境下的发用,其实质是仁义礼智之性的经验性显现。而四端之情在"孺子将入于井"的情境下总是不由自主地呈现出来,这表明仁义礼智之性具有实在性。不难发现,朱子是通过四端之情的呈现来论证人性的实在性的,这一论证思路被他的学生称之为"因情以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佛教
性情之辨
性空论
实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传统诗学视野中的白居易感伤诗
被引量:
2
2
作者
叶跃武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2-50,共9页
白居易诗集中有“感伤诗”一类,但他却带着贬抑的态度看待它。这种态度背后隐藏着诗学史视野以及一直被学界忽略的思想史视野。具体而言,感伤诗的核心内涵是日常生活中的感伤之情。白氏基于诗教观以及性情之辨观念,做出轻视感伤之情和...
白居易诗集中有“感伤诗”一类,但他却带着贬抑的态度看待它。这种态度背后隐藏着诗学史视野以及一直被学界忽略的思想史视野。具体而言,感伤诗的核心内涵是日常生活中的感伤之情。白氏基于诗教观以及性情之辨观念,做出轻视感伤之情和感伤诗的价值判断。这也是感伤诗在其创作历程中由盛而衰的关键原因。白居易诗歌作为体现唐宋诗歌转型的典型之一,他对感伤诗的认识和态度,有助于理解“宋人的诗扬弃悲哀”的问题。这同时也是性情之辨此一哲学观念深刻影响文人生活以及文学的典型例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感伤诗
骚怨传统
诗教观
性情之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因情以知性:朱子的性情之辨及其对人性实在性的论证
被引量:
1
1
作者
江求流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暨哲学博士后流动站
出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0-125,共6页
基金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朱熹哲学的内在体系研究"(2016C006)
中国博士后基金第60批科研资助项目"价值立场与哲理基础:朱熹儒佛之辨研究"(2016M602765)
文摘
为了回应佛教性空论的挑战,朱子对人性的实在性展开了论证。这一论证是通过性情之辨来达成的。在朱子那里,人性以仁、义、礼、智为具体内容,与之相应的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四端之情。然而,性与情之间非如牟宗三所言是"异质的两物",因为仁义礼智之性是主体内在的感通能力,而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情则是这种能力在特定经验情境下的发用,其实质是仁义礼智之性的经验性显现。而四端之情在"孺子将入于井"的情境下总是不由自主地呈现出来,这表明仁义礼智之性具有实在性。不难发现,朱子是通过四端之情的呈现来论证人性的实在性的,这一论证思路被他的学生称之为"因情以知性"。
关键词
朱子
佛教
性情之辨
性空论
实在性
Keywords
Chu His
Buddhism
the Distinction of Xing and Qing
voidness of human nature
reality of human nature
分类号
B244.7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传统诗学视野中的白居易感伤诗
被引量:
2
2
作者
叶跃武
机构
香港浸会大学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2-50,共9页
文摘
白居易诗集中有“感伤诗”一类,但他却带着贬抑的态度看待它。这种态度背后隐藏着诗学史视野以及一直被学界忽略的思想史视野。具体而言,感伤诗的核心内涵是日常生活中的感伤之情。白氏基于诗教观以及性情之辨观念,做出轻视感伤之情和感伤诗的价值判断。这也是感伤诗在其创作历程中由盛而衰的关键原因。白居易诗歌作为体现唐宋诗歌转型的典型之一,他对感伤诗的认识和态度,有助于理解“宋人的诗扬弃悲哀”的问题。这同时也是性情之辨此一哲学观念深刻影响文人生活以及文学的典型例子。
关键词
白居易
感伤诗
骚怨传统
诗教观
性情之辨
Keywords
Bai Juyi
Sentimental Poetry
complaint tradition of Li Sao
Ethic Education with Poetry
Distinction between Nature and Feelings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因情以知性:朱子的性情之辨及其对人性实在性的论证
江求流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传统诗学视野中的白居易感伤诗
叶跃武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