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力学在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急诊治疗中的应用
1
作者 焦亚光 《医用生物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37-1237,共1页
大脑对人体极度重要,一旦人体大脑遭受冲击,人体的神经都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人体其他组织、器官的正常运行,导致人体健康状态深受影响。由王以进、张云然编写,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头颈部生物力学》一书系统介绍了人体头颈部生物力... 大脑对人体极度重要,一旦人体大脑遭受冲击,人体的神经都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人体其他组织、器官的正常运行,导致人体健康状态深受影响。由王以进、张云然编写,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头颈部生物力学》一书系统介绍了人体头颈部生物力学理论知识,对人体颅脑的损伤机制、动态响应及损伤力学原理进行说明,深入研究人体头颈部遭受撞击后的生存界限和颅脑损伤的建模、仿真及三维有限元分析,为颅脑外伤患者的急诊治疗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治疗 人体大脑 颅脑损伤 生物力学 国防工业出版社 人体健康 颅脑外伤患者 头颈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中胺碘酮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林春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A01期541-542,共2页
目的研究胺碘酮在急诊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62 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 例,对照组采用普罗帕酮治疗,观察组利用胺碘酮治疗.结果:①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7.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74%(P〈0.05... 目的研究胺碘酮在急诊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62 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 例,对照组采用普罗帕酮治疗,观察组利用胺碘酮治疗.结果:①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7.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74%(P〈0.05).②治疗后,观察组的血压、心率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在快速型心律失常治疗中应用效果非常显著,可促进患者心率、血压的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碘酮 心律失常 急诊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不同器械辅助支持下急诊经皮介入治疗效果 被引量:4
3
作者 罗明华 陈玉善 +2 位作者 王贺 关怀敏 解金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3317-3322,共6页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不同器械辅助支持下进行急诊经皮介入治疗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医院接受急诊经皮介入治疗术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根据患者接受的血流动力...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不同器械辅助支持下进行急诊经皮介入治疗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医院接受急诊经皮介入治疗术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根据患者接受的血流动力学支持方式,分为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ECMO联合IABP)支持的研究组,以及单纯IABP支持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预后差别。结果共有4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研究组11例,对照组29例。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合并症等方面无显著差异。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的陈旧性心肌梗死发生率(5/11 vs.2/29,P=0.016)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发生率(8/11 vs.11/29,P=0.49)更高;研究组入院时左室射血分数更低[(38.5±10.10)vs.(48.55±8.86),P=0.01],EF值<35%的患者比例更多(5/11 vs.3/29,P=0.01);研究组的多支血管疾病率和Syntax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10/11 vs.11/29,P=0.02)和[(33.36±13.37)vs.(25.74±5.75),P=0.015];研究组完全血运重建的比例更高(9/11 vs.8/29,P=0.002);研究组器械辅助支持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6/11 vs.5/29,P=0.02)。研究组的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00%vs.55.17%,P=0.03)。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时,ECMO联合IABP的器械辅助支持方式并发症相对较高,但更有利于完全血运重建,临床预后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体外膜肺氧合 主动脉球囊反搏 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器械辅助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总缺血时间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关系
4
作者 张涛 李爱敏 +3 位作者 张金霞 顾晓龙 龙锋 向定成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76-982,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发病720 min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患者的总缺血时间(TIT)与术后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发病720 min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患者的总缺血时间(TIT)与术后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以201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胸痛中心1812例接受PPCI且TIT≤720 min的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及Cox回归模型分析TIT与住院期间及出院后1年内MACE发生风险的关联,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函数分析TIT与MACE发生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1812例患者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为3.26%;在存活出院的1651例患者中,1年内MACE发生率为6.84%。RCS分析结果显示,TIT与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1年内MACE发生风险均呈近似对数线性关系,MACE发生风险随着TIT延长而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TIT≤480 min的患者相比,TIT>480 min的患者住院期间MACE发生风险增加了77.7%(OR=1.777,95%CI:1.020~2.929,P=0.038)。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TIT≤280 min的患者相比,TIT>280 min的患者出院后1年内MACE发生风险增加106.7%(HR=2.067,95%CI:1.384~3.089,P<0.001)。结论:当TIT超过480 min时,PPCI术后STEMI患者住院期间MACE发生风险显著增加;当TIT超过280 min时,其出院后1年内MACE发生风险也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痛中心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总缺血时间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对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王天杰 董军乐 +11 位作者 闫森 肖嫣 赵延延 陈舸 钱海燕 袁建松 宋雷 乔树宾 杨伟宪 杨进刚 杨跃进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登记研究组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39-244,共6页
目的:分析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对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间纳入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登记研究的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14176例AMI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 目的:分析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对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间纳入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登记研究的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14176例AMI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将患者分为AMI合并CTO病变组(n=1235)和AMI不合并CTO病变组(n=12941)。随访2年,比较两组的临床预后,主要研究终点为死亡率,次要研究终点为包括心原性死亡、脑卒中、心力衰竭再入院、再次血运重建等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合并CTO病变的AMI患者占8.7%(1235/14176)。随访2年,AMI合并CTO病变组的患者全因死亡率(9.9%vs.5.4%)和心原性死亡率(5.0%vs.2.6%)明显高于AMI不合并CTO病变组患者(P均<0.01)。单因素分析显示,CTO病变增加AMI患者死亡(HR=1.44,95%CI:1.02~2.03,P=0.04)和再次血运重建(HR=2.14,95%CI:1.55~2.96,P<0.01)风险。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HR=1.07,95%CI:1.05~1.09)和就诊时存在心力衰竭(HR=2.05,95%CI:1.36~3.09)与患者2年死亡的不良预后明显相关(P均<0.01),而CTO病变不是2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33,95%CI:0.93~1.90,P=0.11)。结论:合并CTO病变的AMI患者的远期死亡率和心原性死亡率明显高于不合并CTO病变的患者。高龄和就诊时存在心力衰竭是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CTO病变并不是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急诊介入治疗 慢性闭塞病变 血运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外科治疗危重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咏 肖颖彬 +3 位作者 王学锋 陈林 钟前进 刘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2381-2383,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258例小于1岁的危重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急诊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6年1月至2009年2月期间,我院心血管外科住院患儿中,诊断明确后24h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258例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男性150例(58.1%),女性108(41.... 目的回顾性分析258例小于1岁的危重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急诊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6年1月至2009年2月期间,我院心血管外科住院患儿中,诊断明确后24h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258例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男性150例(58.1%),女性108(41.9%);年龄6d至11个月[(7.5±4.3)个月];体质量2.1~9.5(5.5±3.3)kg。术前合并有急性心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肺部感染、重度贫血、营养不良、肝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患儿占90.2%(233例)。全组中246例(95.3%)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畸形矫治,12例(4.7%)行动脉导管结扎术。结果全组心血管畸形一期矫治率为92.3%,总治愈率达到96.9%。患儿的心内直视手术是在心脏停跳与心脏不停跳两种方法下进行,两者体外循环时间分别约(105.00±38.71)、(71.89±27.78)min。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为6~154(16.5±9.3)h;ICU住院时间为48~174(98.5±33.6)h;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发生率为6.9%;心肺脑肝肾重要脏器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2.9%;死亡8例(3.1%),死亡原因:7例复杂畸形患儿中死于低心排综合征5例,心律紊乱1例,呼吸衰竭1例;另1例患儿死于心率紊乱。结论危重婴儿先心病在明确诊断后尽快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并发有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并不是手术绝对禁忌证;低月龄和畸形复杂是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风险增加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的 婴儿 先天性心脏病 急诊外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后造影剂肾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6
7
作者 曹树军 张建维 +1 位作者 贾三庆 王雷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2期98-100,共3页
目的了解低渗非离子造影剂对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探讨造影剂肾病(CIN)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4年10月~2007年3月在北京友谊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接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 目的了解低渗非离子造影剂对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探讨造影剂肾病(CIN)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4年10月~2007年3月在北京友谊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接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36例,患者均应用低渗非离子造影剂。测定介入治疗前和术后第1、2、3d肾功能,分析造影剂对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肾功能的影响,并记录住院期间主要不良事件。结果236例患者中,男184例,女52例,平均年龄(64.6±11.5)岁,发生CIN46例,发生率为19.5%;CIN组中原有肾功能不全者6例,心功能不全者19例,同非CI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造影剂剂量CIN组为(328±166)ml,非CIN组为(248±124)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组在住院期间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除复发心绞痛外)及病死率明显高于非CI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后CIN的发生率较高,CIN可增加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事件及病死率,对高危患者需要进行有效的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冠脉介入治疗 造影剂肾病 不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在70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围术期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8
8
作者 马东星 刘惠亮 +5 位作者 郝钦芳 冯慧 罗建平 李红 刘英 荆丽敏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2期1030-1032,共3页
目的观察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在70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1例70岁以上AMI患者经急诊冠脉造影示TIMI0-1级,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替罗非班组30例,... 目的观察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在70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1例70岁以上AMI患者经急诊冠脉造影示TIMI0-1级,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替罗非班组30例,PCI术前开始应用替罗非班,持续泵入至术后36~48h。对照组31例,治疗同常规PCI。观察两组冠脉复流、30d再梗死和死亡情况及并发出血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急诊PCI术后TIMI3级血流发生率100%,无慢复流、无复流现象发生,30d内无再梗死及死亡发生,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小出血率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70岁以上AMI患者急诊PCI围术期应用替罗非班既可开通冠脉,又可改善冠脉血流,减少术后再梗死,达到真正意义上挽救心肌的目的,但应注意对消化道出血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冠脉介入治疗 围术期 替罗非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与术中使用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慢血流的比较及安全性 被引量:10
9
作者 周勇 黄松群 徐飞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4年第11期1268-1271,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与术中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慢血流的比较及安全性。方法:将9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术前组(30例)、替罗非班术中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比较三组患者... 目的:探讨术前与术中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慢血流的比较及安全性。方法:将9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术前组(30例)、替罗非班术中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比较三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PCI治后即刻TIMI血流、校正TIMI帧数计数(CTFC)、90min ST段回落百分比、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术前组及替罗非班术中组PCI后慢血流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90min内ST段回落百分比提高;与替罗非班术中组相比,替罗非班术前组PCI后慢血流发生率降低更加显著(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住院期间死亡及急性血栓形成,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术前早期应用替罗非班能更好地改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PCI后梗死相关血管的慢血流的发生,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罗非班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急诊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时间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症及心肌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朱记法 李凌 张晓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31-933,共3页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时间是影响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患者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对预...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时间是影响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患者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对预后的影响已被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所证实。缩短急诊PCI时间可缩小STEMI患者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其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心肌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急诊手术治疗126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克琦 周毅 +2 位作者 敖祥生 黄星 刘汉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4期4281-4281,共1页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其治疗对神经外科医生来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我科从2005年9月至2008年3月共急诊手术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126例,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 急诊手术治疗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破裂颅内动脉瘤 外科医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期间预后分析 被引量:20
12
作者 陈晨阳 黄亿源 +1 位作者 周胜华 方臻飞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86-1192,共7页
目的: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病例资料,旨在探讨影响急诊PCI治疗AMI患者住院期间不良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 目的: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病例资料,旨在探讨影响急诊PCI治疗AMI患者住院期间不良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行急诊PCI治疗AMI的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分为事件组及非事件组,比较两组间可能引起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22%(67/304);通过t检验或χ2检验发现:肌酐,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红细胞比容,白细胞、年龄>75岁,Killip分级≥2级,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 MI)血流≤2级,术前发生心律失常、多支病变,术后2 h ST段回落率<50%,长就诊至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D2B)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其结果显示:红细胞比容(red blood cell specific volume,HCT)、N端脑钠肽激素原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Ki l lip分级≥2级、术后TI MI血流≤2级、术后2 h ST段回落率<50%、长D2B时间是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HCT,NT-pro BNP,Killip分级≥2级,术后TIMI血流≤2级,术后2 h ST段回落率<50%、长D2B时间是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上述高危患者进行积极的监测与处理,能够有效改善AMI患者急诊PCI术后的预后,减少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血管不良事件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伐卢定与替罗非班加肝素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疗效与安全性的比较 被引量:18
13
作者 徐会圃 刘长梅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30-433,共4页
目的:比较比伐卢定与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加肝素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6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比伐卢定组(43例)和替罗非班加肝素组(43例)。所... 目的:比较比伐卢定与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加肝素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6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比伐卢定组(43例)和替罗非班加肝素组(43例)。所有患者在发病12 h内行急诊PCI术,比伐卢定组:在急诊PCI术前首先静脉给予比伐卢定负荷量(0.75 mg/kg),然后,以1.75 mg/(kg·h)持续静脉点滴4 h。替罗非班加肝素组:术前静脉内注入10μg/kg替罗非班,然后以0.075μg/(kg·min)持续静脉滴注36 h,同时静脉内注入普通肝素100 U/kg。观察两组PCI术后90 min心电图ST段回降百分比;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检测两组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7天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并观察两组出血的发生率。结果:比伐卢定组与替罗非班加肝素组ST段回降百分比、TIMI3级血流比例、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7天NT-proBNP水平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伐卢定组消化道出血、咯血发生率明显低于替罗非班加肝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比伐卢定组2型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替罗非班加肝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时,比伐卢定与替罗非班加肝素相比有相同的疗效,但出血并发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比伐卢定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替罗非班 普通肝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溶栓和常规药物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梁转合 陈华发 +4 位作者 朱可云 陶卫国 谭华荣 陈影霞 黄惠玲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5年第3期189-192,共4页
目的评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静脉溶栓和常规药物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疗效的对照分析。方法114例AMI患者,其中PCI组42例,溶栓组38例,药物组34例,分别收集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h、4h、8h、24h、72h静脉血,检测心肌酶谱和肌... 目的评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静脉溶栓和常规药物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疗效的对照分析。方法114例AMI患者,其中PCI组42例,溶栓组38例,药物组34例,分别收集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h、4h、8h、24h、72h静脉血,检测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变化以及心电图ST段回降情况。结果①PCI组在手术后8h心肌酶和肌钙蛋白提前达到高峰,与其他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72h后PCI组绝大多数心肌酶和肌钙蛋白已恢复正常,而其他组心肌酶和肌钙蛋白仍维持较高水平;②PCI组在治疗后8hST段已有较大回落,其余组ST段回落不明显,3组比较有显著差异。72hPCI组ST段已恢复正常,而其余组仍然较高,3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急诊PCI能使AMI患者心肌酶峰迅速提前,且短时间恢复正常,此外,使肌钙蛋白、心肌酶、心电图ST段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静脉溶栓 常规药物 急性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诊介入治疗再灌注损伤的抢救护理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丽华 回长玲 穆兴国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6年第4期933-934,共2页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AMI) 急诊介入治疗 抢救护理 再灌注损伤 病人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致命性心律失常 再灌注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刚 龚亚驰 +2 位作者 陈松 丁建东 冯毅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6年第2期119-120,共2页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AMI患者76例,分为急诊PCI组42例,未再灌注治疗组34例。同时检测入院即刻、入院后1、7、28d血浆BNP浓度进行比较。结果入院即刻两组患者BN...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AMI患者76例,分为急诊PCI组42例,未再灌注治疗组34例。同时检测入院即刻、入院后1、7、28d血浆BNP浓度进行比较。结果入院即刻两组患者BN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1d、7d和28d急诊PCI组BNP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诊PCI治疗能降低AMI患者血浆BNP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脑钠肽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eulafoy病急诊介入治疗二例
17
作者 吴卫平 李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4期254-254,共1页
关键词 DIEULAFOY病 急诊介入治疗 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消化道大出血 disease 小动脉破裂 临床表现 出血性疾病 发育不良 黏膜下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急诊手术治疗脑梗死病人的护理
18
作者 姚晚侠 王金侠 刘引会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6年第3期656-657,共2页
关键词 急诊手术治疗 急性脑梗死 颈内动脉血栓形成 病人 护理 大脑灌注 溶栓治疗 效果不佳 脑缺血疾病 脱水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冠脉内大量血栓形成患者2例
19
作者 刘志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3年第6期106-109,共4页
1 病例1  1.1 一般资料 男性,56岁,主因突发持续胸痛5小时来院。既往高血压8年。入院查体血压128/69 mm Hg,双肺未及啰音,心率48次/分,律齐,腹软,下肢不肿,体重75 kg。入院心电图示窦缓,Ⅱ、Ⅲ、AVF导联ST抬高0.2~0.4 mV,Ⅰ... 1 病例1  1.1 一般资料 男性,56岁,主因突发持续胸痛5小时来院。既往高血压8年。入院查体血压128/69 mm Hg,双肺未及啰音,心率48次/分,律齐,腹软,下肢不肿,体重75 kg。入院心电图示窦缓,Ⅱ、Ⅲ、AVF导联ST抬高0.2~0.4 mV,Ⅰ、AVL, V2-5导联ST压低0.1~0.2 mV(图1)。入院诊断:冠心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功能KILLIPⅠ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高血压2级(极高危)。立即予拜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600 mg嚼服后行急诊介入治疗,冠脉造影示RCA中段巨大血栓影,狭窄99%,远端血流TIMIⅡ级(图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介入治疗 血栓抽吸导管 心肌梗死 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血栓抽吸在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应用
20
作者 汝磊生 齐书英 +3 位作者 彭育红 杨丽 谷文平 李丽青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7年第3期194-196,200,共4页
目的在经桡动脉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中用 ZEEK 血栓抽吸导管来减少和消除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脉内的血栓,观察其效果、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 AMI 患者共16例行急诊 PCI+血栓抽吸(PT)术,同时期的16例行单纯 PCI 的... 目的在经桡动脉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中用 ZEEK 血栓抽吸导管来减少和消除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脉内的血栓,观察其效果、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 AMI 患者共16例行急诊 PCI+血栓抽吸(PT)术,同时期的16例行单纯 PCI 的同类患者设为对照组。以标准方法行急诊 PCI 和/或 PT 术,观察两组患者的心肌血流灌注情况、ST 段抬高幅度最大的心电图单导联 ST 段的抬高幅度和心肌酶 CK-MB 的峰值、术后1月、2月及3月经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测定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与舒张晚期血流速度的比值(E/A)和3个月内的临床预后。结果血栓抽吸组心肌组织再灌注情况明显改善;心肌酶峰值明显提前,术后1.5 h ST 段抬高幅度有下降趋势;术后1个月、2个月和3个月时 LVEF 和 E/A 比值有逐渐增大趋势;单纯PCI 组有1例患者出现急性血栓形成。结论血栓抽吸结合经桡动脉直接 PCI 有较好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操作简便,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桡动脉 血栓抽吸 心肌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