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造新型急诊医疗服务流程的研究和实践 被引量:12
1
作者 许宝华 杨国斌 +4 位作者 孙海晨 吴学豪 毛琦敏 聂时南 唐文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12期1110-1112,共3页
目的:针对原有急诊医疗服务流程运作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多次排队、多次交费、多处检查和等待就诊,以及等待检查、检验时间过长等症结进行改造,以期达到急诊医疗服务流程快速、高效和畅通。方法:资料来源于该院急诊科。2005年1~3月和2... 目的:针对原有急诊医疗服务流程运作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多次排队、多次交费、多处检查和等待就诊,以及等待检查、检验时间过长等症结进行改造,以期达到急诊医疗服务流程快速、高效和畅通。方法:资料来源于该院急诊科。2005年1~3月和2006年同期就诊患者的数据,采用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和现场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各收集100例次(共200例次)就诊患者诊疗过程的相关数据。2005年的数据(100例次)作为对照组,2006年的数据(100例次)作为研究组。采用系统性重新整合方法,同时全面实施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对原有急诊医疗服务流程中存在的各种不合理的关键环节进行改造。主要干预措施包括:采用急诊电子病历管理系统、计费自动化系统、影像及检验数据网络传输共享系统;医师资源和设备资源重新整合,依据峰谷患者流特点合理安排医护人员等措施。结果:经过急诊医疗服务流程改造后,患者在就诊、检查、检验、交费的等待时间和全程诊疗时间比改造前均有明显缩短(P〈0.01)。结论:改造后的急诊医疗服务流程可明显缩短患者在就诊、检查、检验和交费等方面的等待时间,明显缩短患者全程诊疗时间,并且为患者提供高效、快速、满意的急诊医疗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医疗服务 作业重组 医院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院优势资源整合在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小宇 梁潇 +5 位作者 马青峰 雷燕妮 杨莘 姚峥 吴英锋 赵国光 《中国医院》 2016年第8期64-66,共3页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在缺血性卒中绿色通道建设中,通过整合医院优势资源,加强与院前急救的衔接,加强部门间合作,精益化流程管理,共同参与质控管理,改善急诊患者就诊体验等创新举措,提高了急诊救治效率,为进一步完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拓...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在缺血性卒中绿色通道建设中,通过整合医院优势资源,加强与院前急救的衔接,加强部门间合作,精益化流程管理,共同参与质控管理,改善急诊患者就诊体验等创新举措,提高了急诊救治效率,为进一步完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拓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优质资源 资源整合 院前院内衔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SO9001导入下的急诊医疗服务控制程序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平 陈雨晴 李素娟 《中国医院管理》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2-44,共3页
针对急诊医疗服务控制程序,描述其程序的识别、确立、目的、内容及与程序相关的急诊各类服务过程流程图等,从而展示了建立急诊医疗服务控制程序的方法和内涵。实践证明该程序的确定和完善是急诊医疗质量控制中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 ISO9001 急诊医疗服务 控制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市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实践和探索 被引量:8
4
作者 刘保池 康晓琴 《中国医院管理》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42-43,共2页
目的研究郑州市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功能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04年6月郑州市"120"指挥中心派急救车出诊情况和25家急救站的急诊救治情况。结果急诊出车逐渐增多,市内出车半径在5Km以内,平均8min到达现场。各种... 目的研究郑州市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功能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04年6月郑州市"120"指挥中心派急救车出诊情况和25家急救站的急诊救治情况。结果急诊出车逐渐增多,市内出车半径在5Km以内,平均8min到达现场。各种创伤是急诊出车的第一位原因。25家急救站中自主型模式一个,以内科为主的半自主型模式7个,通道型模式17个。严重多发伤可在自主型模式急救站进行确定性手术治疗,明显缩短了受伤到确定性手术的时间。结论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抢救和重症监护治疗。布局合理的急救站为急诊病人提供了快捷的院前急救,迅速转运危重病人到自主型模式急救站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急救 确定性手术 重症监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升机急诊医疗服务的国内外应用现状 被引量:3
5
作者 梁琦 许虹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2192-2194,共3页
介绍直升机急诊医疗服务的概念及主要任务,综述德国、美国、瑞士、法国等急救系统较为发达国家的直升机急诊医疗服务的应用现状,总结国内近几年来直升机急诊医疗服务的开展情况,提出相关的思考与建议,以期促进我国直升机急诊医疗服务的... 介绍直升机急诊医疗服务的概念及主要任务,综述德国、美国、瑞士、法国等急救系统较为发达国家的直升机急诊医疗服务的应用现状,总结国内近几年来直升机急诊医疗服务的开展情况,提出相关的思考与建议,以期促进我国直升机急诊医疗服务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完善我国的急救医疗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升机 急诊医疗服务 急救医疗系统 管理制度 流程 人才培养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在救治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7
6
作者 阳世宇 唐代彬 +3 位作者 陈淑波 朱从健 孙金亚 高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8期860-861,共2页
目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system,EMSS)是把急救医疗措施及时送到危重患者身边,送到发病和事故现场。探讨EMSS在救治严重多发伤中的效果。方法对9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救、急诊手术及重... 目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system,EMSS)是把急救医疗措施及时送到危重患者身边,送到发病和事故现场。探讨EMSS在救治严重多发伤中的效果。方法对9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救、急诊手术及重症监护治疗的EMSS一体化救治。结果96例患者中,存活77例,占80.21%,死亡19例,占19.79%。结论严重多发伤的患者应用EMSS一体化救治,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严重 多发伤 急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管圈在推进急诊患者安全转运交接管理中的作用 被引量:39
7
作者 李斌 曾艳 吴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1924-1925,共2页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急诊收入院患者转运交接管理中的作用,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护理安全。方法进行现状调查、原因分析、设定目标、制定对策、组织实施、效果检查及巩固措施等程序,开展品管圈活动。比较急诊患者转运交接班工作改善前...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急诊收入院患者转运交接管理中的作用,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护理安全。方法进行现状调查、原因分析、设定目标、制定对策、组织实施、效果检查及巩固措施等程序,开展品管圈活动。比较急诊患者转运交接班工作改善前后总目标及子目标改善情况。结果急诊患者转运交接班漏项率由改善前的9.7%降至改善后的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急诊收入院患者转运交接班漏项情况,保证了患者的安全,同时还提高了圈员的质量管理意识、创新意识及组织策划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管圈 质量管理 急诊医疗服务 病人转送 交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创伤救治模式及其效果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杨柳 封启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18期1540-1541,共2页
目的探讨一体化急诊模式在急诊创伤救治中的应用。方法在一体化急诊模式下,将院前急救、急诊科、创伤病房及ICU融为一体对创伤患者进行整体化治疗。结果2005年我院急诊科共收治创伤患者2007例,其中227例为多发伤,死亡84例,救治成功率为9... 目的探讨一体化急诊模式在急诊创伤救治中的应用。方法在一体化急诊模式下,将院前急救、急诊科、创伤病房及ICU融为一体对创伤患者进行整体化治疗。结果2005年我院急诊科共收治创伤患者2007例,其中227例为多发伤,死亡84例,救治成功率为95.7%。结论合理的创伤救治模式对提高救治水平十分重要,一体化是创伤救治模式的基本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医疗服务 创伤和损伤 急救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32
9
作者 王立毅 梁标 +4 位作者 潘超雄 窦敬权 彭晓东 孙杰 吴金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47-148,共2页
目的 了解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的特点。方法 对 2 0 0 0年 1月 1日~ 2 0 0 0年 12月 3 1日急救呼叫服务的 65 1例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65 1例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高发年龄组为 2 1岁~ 4 0岁和 5 1岁~ 70岁。急救病种依次排序前 ... 目的 了解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的特点。方法 对 2 0 0 0年 1月 1日~ 2 0 0 0年 12月 3 1日急救呼叫服务的 65 1例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65 1例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高发年龄组为 2 1岁~ 4 0岁和 5 1岁~ 70岁。急救病种依次排序前 5位为创伤 2 0 4例 ( 3 1 3 % ) ,神经系统急诊 13 0例 ( 19 9% ) ,心血管急诊 91例 ( 14 0 % ) ,消化系统急诊 4 2例 ( 6 5 % ) ,呼吸系统急诊 4 1例 ( 6 3 % ) ,其中一般急诊 4 3 1例 ( 66 2 % ) ,危重患者 179例 ( 2 7 5 % ) ,死亡患者 4 1例 ( 6 3 % )。急救呼叫服务时间主要分布在上午 9时~ 12时和下午 3时~ 6时 ;急救患者主要分布在医院周围市区和农村地区。一年内 9月~ 11月院前急救人次略高于年平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患者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院前急救 流行病学调查 死亡患者 病种 心血管 结论 年龄组 一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转运延迟的因素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郭金成 华琦 +3 位作者 刘东霞 陈海翎 许骥 温宇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07-308,共2页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决定就医到转运至医院的时间的因素。方法2003年9月~2004年7月,连续住院(宣武和潞河医院)并确诊为STEMI的患者329例,根据决定就医后是否1h内到达指定医院分为两组:短转运组和长...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决定就医到转运至医院的时间的因素。方法2003年9月~2004年7月,连续住院(宣武和潞河医院)并确诊为STEMI的患者329例,根据决定就医后是否1h内到达指定医院分为两组:短转运组和长转运组。对比分析两组资料。结果有192(58.4%)例惠者决定就医后1h内到指定医院,仅有26.75%的患者应用急救医疗服务到院。单因素分析与转运时间有关的因素是:冷汗.症状能忍受,自费,转运距离,突然发作,症状进展,直接转运至指定医院,心肌梗死家族史,听说过心肌梗死,服用非硝酸酯类药物。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冷汗,转运距离≤10km,直接转运至指定医院是预测转运时间短的因素,而症状能忍受和服用非硝酸酯类药物则是预测转运时间长的因素。结论基层医院转运延迟明显,应提高对STEMI的诊断和治疗的认识,发现STEMI患者应当及早转运并提倡急救车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急性 急诊医疗服务 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善院前院内急救链 被引量:26
11
作者 郭荣峰 《中国医院》 2003年第11期14-16,共3页
从院前与院内之间急救工作的全方位联系、衔接的各环节出发,阐述充分利用各类急救资源,建立和完善贯穿整个急救急诊服务全过程各个环节的有效、规范的“链接”,使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并努力倡导社会“大急救”观念。进一步提高急诊水... 从院前与院内之间急救工作的全方位联系、衔接的各环节出发,阐述充分利用各类急救资源,建立和完善贯穿整个急救急诊服务全过程各个环节的有效、规范的“链接”,使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并努力倡导社会“大急救”观念。进一步提高急诊水平和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院内急救 急救链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院参与型院前急救管理的实践探讨
12
作者 李伟 卢开林 +1 位作者 徐杰 元小冬 《中国医院管理》 2009年第9期53-53,共1页
我院是一家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于2002年独立建制,经过多年的发展,建立了较完善的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危重症监护病房(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目前急诊... 我院是一家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于2002年独立建制,经过多年的发展,建立了较完善的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危重症监护病房(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目前急诊科发展成自主型的急诊模式,急诊水平不断提高,院前急救的模式是医院参与型院前急救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管理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院质量管理实用教程——第十讲 门诊质量管理
13
作者 马骏 《中国医院管理》 1987年第3期61-64,共4页
我国许多医院门诊量都很大。门诊、急诊医疗服务质量对群众健康和医院信誉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对门诊质量管理应该引起重视。门诊质量管理。
关键词 医院质量管理 急诊医疗服务 诊疗质量 门诊医疗服务 门诊诊疗 检控 病历首页 门诊急诊 门诊医师 医疗科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